回覆列表
  • 1 # 路衛兵

    能長期佔有的諸葛亮都佔了,比如武都和陰平二郡。不能佔的想佔也佔不了,比如天水、南安和安定。諸葛亮只有一次打到過陳倉,卻沒有破城。陳倉屬於現在的陝西省寶雞市,離長安直線距離還有300多里,遠著呢。除第一次北伐外諸葛亮基本沒能深入曹魏腹地,“佔據過那麼多郡”的“那麼多”有影視劇的既視感。北伐其實很辛苦,沒那麼戲劇化。

    第一次北伐突進隴右,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叛魏響應。需要說明的是,響應只代表一部分人的支援或追隨,是三郡太守聞風而逃後的動態形勢,不等於三郡完全投降,也不等於蜀軍全部佔領。諸葛亮退兵後曹真平三郡,安定響應的楊條把自己綁了投降,還對部眾說,“大將軍自來,吾願早降耳”,基本就是誰厲害就響應誰,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北伐軍的軍事活動範圍僅限於天水和南安,以及一直在攻取也一直沒有攻下來的隴西郡,而天水和南安也僅僅是暫時的軍事佔領,不具備長期佔據的條件。

    長期佔據會涉及一系列後續問題,比如行政區劃、任命官吏,以及駐軍防護、發展生產、維持治安,等等,像治理蜀國其他郡縣一樣治理,或者遷徙這裡的百姓回國。諸葛亮當然也想這樣,只是曹魏沒給他機會。張郃大軍突破街亭要塞後隴右門戶大開,諸葛亮只有撤軍。撤軍時順便掃蕩隴西郡西縣的千餘家百姓回了漢中,可見蜀國是多麼缺人,諸葛亮又是多麼渴望長期據有隴右。

    實質性佔領郡縣的是第三次北伐,諸葛亮派陳式拿下了武都和陰平。二郡的地域範圍大致相當於現在的甘肅省隴南市,彼時分成三個部分:北部的禮縣和西和縣的一部分屬於隴西郡的西縣,南邊的文縣即陰平郡,其餘部分大致就是武都郡。兩郡雖隸屬於曹魏,但在地理上卻深入蜀境,處於半包圍之中,這個看地圖就知道了。而且二郡地廣人稀,曹操時曾“徙氐五萬餘落出居扶風、天水界”,不能說無人區但人口所剩無幾,陳式攻打也沒費什麼事。還有,攻此二郡不用出祁山,而曹魏救援反倒要南出祁山,境遇等同於諸葛亮北伐。當時雍州刺史郭淮也象徵性地出兵來救,被諸葛亮給嚇回去了。二郡歸蜀後行政區劃統一為武都郡,郡治設在下辨,也就是隴南市的成縣。

    其他三次北伐基本處於攻防對峙狀態。第二次出散關圍陳倉,忙乎了20多天也沒攻下來——電視劇《虎嘯龍吟》中諸葛亮攻破陳倉還殺了太守郝昭不符合史實,其實陳倉始終在郝昭手裡,郝昭也沒死,還因守城有功被魏明帝曹叡封為列侯。第四次諸葛亮圍祁山入天水,在上邽與司馬懿對峙,糧盡而還。第五次基本就是在五丈原乾耗,最後諸葛亮死了也就撤軍了。三次北伐都沒有實質性佔領郡縣,更沒機會去經營。

  • 2 # 小魚小肉

    首先蜀漢在政治上已經沒有任何一點號召力了,人口基本都在北方,蜀漢卻跑到南方發展,不是割據是什麼?時間久了,政治號召力也就失去了,在想統一北方,就是做夢了。

  • 3 # 蒼穹孤鷹

    這個問題問的好啊!是不少三國迷們心中的疑惑之一。

    要想解開這個疑問,首先繞不開的是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什麼?

    諸葛亮北伐的目的真的是像諸葛亮所說的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嗎?諸葛亮真的想先滅丟曹魏,而後再伐東吳統一全國嗎?這個問題的提出就是對如此目的的懷疑啊!

    三國到現在,數千年過去了。我們現在來說三國時的魏蜀吳三國,其中蜀漢最弱,相信沒人懷疑吧。簡單地看下下面的三國地圖就會明白這個道理。蜀漢要地地最少,並且還是不怎麼長莊家的土地。要人人口也最少。綜合國力是最弱的一個。最強的曹魏在曹丕執政之初就提出了十年的休養生息計劃。而最弱的蜀漢剛剛休息了兩年就開始北伐,何也?難道說聰明如神的諸葛亮不明白這些道理嗎?

    諸葛亮太明白這些道理了!

    守不住也耗不起啊!

    曹魏是大國,諸葛亮在北伐的初期可能會佔到一些便宜,但當曹魏反應過來以後那?面對司馬懿的大軍,諸葛亮是不好堅守的。同時,即便諸葛亮能夠堅守的住的話,若果戰爭打成了曠日持久的消耗戰,那是諸葛亮最不喜歡看到的結果啊!蜀漢也耗不起啊!所以,諸葛亮在控制戰爭的規模啊!只有我蜀漢打你曹魏,你曹魏是不能來打我的,當你曹魏有機會要來打我的時候,我不堅守,不和你打,我主動撤走了。

    這就是戰爭的藝術,諸葛亮把我的爐火純青啊!

    類似這樣的問題還有:

    1、諸葛亮北伐為啥始終沒有深入魏境?

    2、諸葛亮為啥不同意魏延的子午谷計劃?

  • 4 # 毒刺劍客

    謝邀。諸葛亮六次出師伐魏,想要興復漢室,還不如說諸葛亮是以攻代守,加強蜀國的國防,蜀國在三國中國力最弱,是最容易被魏國吞掉的,一旦魏軍穿過漢中,直入蜀地,蜀國就會面臨巨大的威脅,所以諸葛亮每次北伐幾乎都是進軍漢中,雙方一番較量後各自退去,這樣就等於擴大了蜀國的戰略伸縮空間,但佔領前線的郡,守住這些地方卻不是明智之舉,首先,戰線太長,分兵把守容易被對方各個擊破,而且漢中遠離蜀地,軍隊離國土太遠,補給困難,久而久之會損耗國力,

  • 5 # 王馳123974274

    實際上和關羽丟失荊州有很大關係,不是有那麼一句話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由於關羽丟失了荊州使蜀國失去了前出的基地,這樣諸葛亮雖然幾次北伐佔領了魏國的不少城池,但是由於蜀國與這些城池之間的艱難道路使得即使佔領再多也會守不住的,後勤和兵力支援很難最快到達所佔領的城池,而關羽丟失的荊州的重要性就在這裡,而諸葛亮每次北伐都是前期戰無不勝後期乏力就是由於蜀國的地理位置使後勤保障極其困難,而所佔城池又幫不上忙的原因,也可以說地理位置造成了諸葛亮的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壯,也從另一方面看出了關羽丟失荊州對諸葛亮統一中原是多大的損失。

  • 6 # 蘭臺令史

    我們看一下兵力。

    蜀國男女九十四萬口,總兵力十萬二千 ,第一次北伐是建興六年春,建興八年叫李嚴調二萬兵北上漢中,因魏曹真三路伐蜀,也就是說六年李嚴沒出兵,這樣看李嚴手上至少有兵三萬,還有陳到的白毦兵也在李嚴手上,再加上成都守兵,各地守兵,諸葛能徵用的最多五萬,裴註上說,諸葛伐魏,戰士不滿五萬。晉文帝,司馬昭在滅蜀前開個軍事會議,他估計蜀國總兵力九萬,城都及各處守兵不下四萬,能調到前線作戰的最多五萬。

    到了李嚴被廢之後,北伐蜀軍從五萬增到七八萬人。

    第一次北伐。

    【魏略曰:始,國家以蜀中惟有劉備。備既死,數歲寂然無聲,是以略無備預;而卒聞亮出,朝野恐懼,隴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時應亮。】

    從這裡看,諸葛是僥倖得手,等魏國反應過來,魏明帝西鎮長安,帝遣曹真督諸軍軍郿,遣張郃擊亮將馬謖,大破之,三郡皆平。

    又司馬宣王,屯於宛,加督荊、豫二州諸軍事。孟達謀反,欲舉兵,宣王乃潛軍進討,八日到其城下,斬達,傳首京師。俘獲萬餘人,振旅還於宛。

    諸葛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這是第一次北伐的整個經過。

    五萬兵,分為三路,馬謖一路守街亭,趙雲一路守箕谷,諸葛在祁山,準備從散關攻陳倉,也就是說,從陽平關到街亭一線,各個路口都被諸葛堵上了。

    這五萬人分三路,馬謖守街亭兵應該也就萬餘人,王平作為馬謖先鋒大將所統不過千人,就能知道馬謖手上兵力不多。

    趙雲作為疑兵屯箕谷,最多也就五千人,從趙雲的統兵記錄來看,五千兵是他的統兵上限了,當陽之戰,單槍匹馬。入川之戰,跟著諸葛。漢水之戰,作為黃忠部將。假如說趙雲有督軍萬人以上的能力,守漢中,守荊州,就不會是關羽,魏延了。而且論親近,論加入劉備集團都在魏延之前,劉備也是明主,不可能不用趙雲,就是他沒這個能力。

    諸葛三萬多主力在祁山,準備進攻陳倉。這樣的兵力配比,在魏明帝西鎮長安之前是多於賊,明帝西鎮長安之後明顯少於賊。

    假如諸葛亮這樣的佈防能守得住,又拿下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然後再去平定隴西諸郡縣,諸葛就可以在這養兵屯田,伺機攻取長安。問題是守不住兵力太少,魏軍只要突破一個地方,這一大片地區就暴露在魏軍的攻擊範圍,無險可守也守不住,只能退守漢中陽平關。

    魏延子午谷諸葛都不敢採納,就算拿下長安,這五萬人能不能守的住長安。還有就是接應問題,諸葛從大路而行,一路都有阻礙,能不能接應的上,二伐時陳倉守將郝昭所統不過二千人,讓諸葛一籌莫展不能克。如果接應不上,魏延這一萬人就成孤軍了,就算接應上了,這五萬人還是怕守不住,所以諸葛不敢深入,因為家底簿,這十萬二千兵是蜀國的命脈,稍有不慎國家滅亡。

    孟達之死。

    蜀相諸葛亮惡其反覆,又慮其為患。達與魏興太守申儀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詐降,過儀,因漏洩其謀。達聞其謀漏洩,舉兵反。

    從這裡看應該是諸葛聽說魏明帝要西鎮長安,為了緩解長安方面的壓力,所以故意出賣孟達,因為諸葛和孟達一直有書信往來,孟達也表示想反魏投蜀,但是孟達一直沒動作,光打雷不下雨,所以諸葛派郭模去詐降,故意洩漏其謀,逼孟達造反來緩解長安方面的壓力。沒想到孟達太自大,又碰到司馬宣王這樣的強手,宣王八日就到其城下,十六天就平定了叛亂,斬達,傳首京師。俘獲萬餘人,振旅還於宛。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作怪。

    那麼問題來了,明知不能成功為什麼還要不段北伐?有人說是以攻為守,有人說是小國圖強,還有人說是轉移國內矛盾。我認為這些都說不過去。

    聖人云,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以攻為守,根本沒這個必要,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只要守住各處關礙,魏軍是攻不進來的。

    小國圖強,我們可不關起國門搞發展啊,所謂,養兵屯田十年,足食足兵,然後用之,一鼓作氣平定中原,還於舊都。

    轉移國內矛盾,國家有錢了,人民生活好了,矛盾自然少了,再者,那一朝,那一代國內會沒有矛盾和黨派之爭的?就為了這些而北伐?道理上說不通。第一次人家魏國沒防備都攻不下,後面有防備了還一次次的北伐?明知其不可為,而強為之。所以,我認為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作怪。作秀的成份比較大。所謂,“太上以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雖久不廢,萬世不朽。諸葛亮就是為了求其名。

  • 7 # 初心如舊

    曹魏政治中心雖在洛陽,但長安駐有重兵,這些地方與長安連線是一個整體,易攻難守,需要相當時期經營才能變成根據地,而當時漢中和關中的交通聯絡十分脆弱。蜀國本身人口少,國力疲弱難以支援長時間消耗。和當年劉邦從漢中出兵不同,劉邦在進入咸陽之後採取的策略,受到關中人民擁護,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且作為主力和政治中心的霸王遠在徐州。雖然關中也有章邯等駐守,但這些人與老百姓並不融洽, 人民經過長時間戰亂之後急切盼望安定,歡迎原來曾經受擁護的劉邦回來。

  • 8 # 風姿卓越的小餅乾

    說白了還是後勤補給問題 原地招兵買馬根本行不通 離長安太近 容易被反撲 所以索性不去放棄 再者 諸葛亮一開始就說了 要兵分兩路 一路岐山一路出秦川 結果關羽死了 少了一路 牽制效果大打折扣 而且孫權又爛泥扶不上牆 被張遼八百破十萬 這還打個屁 江東都是鼠輩豬隊友

  • 9 # 楊顯林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佔據一城一池,必要有糧草保障!要從成都經過蜀道千里迢迢把糧草運到關中所佔據的城池,光是運的過程起碼要耗費一半糧草!勞命傷財!得不償失!而且佔據城池的守軍還將受到曹魏大規模軍事的威脅。所以所佔據的城池不得不放棄!

  • 10 # 051698

    諸葛亮撤兵的主要因素都是後勤無法保障不得已而撤兵,假如他佔據的州郡能供應補給那就不會撤兵了!既然佔據的郡不能滿足大軍糧草需求而撤兵,那就不得不放棄這郡,因為在大軍撤退後,派兵防守這些郡是守不了的,會被魏國消滅。本來蜀國就人少,兵少,再分兵把守各郡被魏軍逐個消滅,則實力只會越來越小,得不償失。所以諸葛亮撤兵時不得不放棄這些佔據的郡

  • 11 # 展展爸1

    三國時期,人口都被打光了,你北伐只不過是佔據了幾座空城,相關人口早就被事先遷走了。沒有人,佔據了城市有什麼用,難道分散自己的人口去守?那就沒有什麼價值了,說白了就是搶奪人口的戰爭,

  • 12 # 風飛燕舞

    前面很多大神解釋過守不住的問題了,民心初付,交通連結脆弱,再者雍涼之地地廣人稀,尚有種族問題,守,只會被蠶食,完全沒意義。反對那些孔明北伐是圖虛名的說法,這個跟遊戲三國志11是一樣的,解甲歸田,馬上南山這樣的發展是發展不過魏國的,人口基數是冷兵器時代發展最大的制約,孔明不敢兵行險招註定蜀國統一不了中原。

  • 13 # 鄒偉鴻1

    我對三國故事有一定的研究,看過小說《三國演義》,也看過六本中華書局出版的《三國志》,至於電視劇《三國演義》及新《三國》也看過幾遍,易中天的《水煮三國》全部看完了,後來自己還寫了《校注三國演義英雄傳》。寫完後常給自己的學生講解,學生們非常愛聽,目前至少有三千人聽過我說的《三國演義》,效果非常好。

    諸葛亮一生五次北伐,除了第一次有點成效外,其他四次均是無功而還。北伐途中雖然攻下了現在的天水,甘谷,秦安,禮縣,西和縣,隴兩縣南安鄉,武都,文縣,但大部分地方他守不住。今年暑假我利用去黃龍和九寨溝旅遊之際順路考察了一下當年的陰平,武都,祁山和天水等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除室內甲醛的實用方法,不良商人、騙子專家就不要發廣告和騷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