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情感營養線上

    事出反常必有妖,本國稱帝卻要去別人的國家加冕,說白了就一句話,故意膈應對方,讓對方三天三夜氣到吃不下飯睡不著覺!

    公元962年,德意志第一帝國誕生,當時的皇帝奧托一世,在羅馬被教皇親自加冕,成為羅馬皇帝。

    曾經的羅馬帝國是何其風光,攻城掠地吸土成狂,最鼎盛的時代擁有包括德意志、奧地利,義大利中部北部、荷蘭、比利時等大片領土。

    但是花無百日紅,興及必衰,於是從15世界開始,羅馬帝國開始內部分裂,“神聖羅馬帝國”也漸漸變成了一具空殼,看稱很團結,卻成了一團散沙。

    這時候法國皇帝拿破崙看準這個機會,準備要給德意志帝國致命一擊,順利將德意志第一帝國給送進了墳墓。

    雖然拿破崙最終被擊敗並流放,但亡國之恨德華人永遠不會忘記,當普魯士開始統一德國的時候,法國又跳了出來各種阻撓,為的就是不想讓德國強大起來,從而威脅到自己的未來。

    1870年,普魯士為了統一德國,和法國爆發了普法戰爭,雖然戰爭是法國發動的,但最終獲勝方卻是普魯士。於是,乘著普法戰爭勝利的機會,德國國王就直接到了法國的凡爾賽宮加冕稱帝,宣告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誕生。

    畢竟,沒有什麼,比在你最寶貝的地頭上,大聲宣佈我是個勝利者,更讓你覺得羞辱的事情了。

    國與國和人與人之間一樣,往往只記得別人對自己的羞辱,卻總是忘記自己給別人的傷害,並總是想著找機會報仇,

    因此,德國和法國的關係,就正式進入到了“怨怨相報何時了”的迴圈之中,而德國也取代法國,確定了自己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

  • 2 # 老友迷

    炫耀武力啊,歐洲曾經的霸主,反對普魯士統一德國的主要力量法國都被按地上想怎麼摩擦怎麼摩擦了,其他還有誰敢不服?

  • 3 # 阿斗不傻

    這個問題可沒那簡單,原因包括很大政治因素,軍事因素,還有威懾作用,CROWN在歐洲可不是和中國一樣,兵強馬壯就是草頭王,而是非常有講究一件事,所以主因是政治正統性個法理合法性。

    歐洲是個神奇的州,邦國林立,小國眾多,皇帝很少,國王很多,原因也很簡單,和歐洲自古以來分封制傳統有關。造成結果就是,歐洲國王一抓一大把,而皇帝很少,少到只需一個手就可以數出來,四個半(有一個還很水)

    那麼這件事為何如此,如果不追根述源是不會明白為何普魯士在法國加冕的。

    我們由歐洲皇帝始祖開始說起,再到近現代歐洲就會明白。

    歐洲第一個CROWN產生於羅馬帝國,能稱帝國,必然有皇帝,所以古羅馬帝國第一任皇帝就是歐洲歷史第一個皇帝,哪個人是誰,其實大家都聽過,他就是屋大維也叫奧古斯都大帝。

    所以按正統政治正確性來說,分邦建國的歐洲共主就是羅馬皇帝及其後裔。

    羅馬皇帝作為歐洲共主,有一個CROWN,也是當時全歐唯一CROWN,可事情在公元395年發生變化,當時羅馬皇帝狄奧多西逝世,死就死唄,他還做了一件事情,就是把國土分給兩個兒子繼承,導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

    分成東西羅馬帝國之後,歐洲就有了二個合法CROWN,而分裂的二個CROWN後來結局也各不相同。

    東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在傳承一千多年後,於1453年5月29日,被奧斯曼帝國滅亡,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入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林)東羅馬帝國滅亡,CROWN丟失。

    西羅馬帝國:CROWN顛沛流離,因為日耳曼人入侵,為了保住皇位,分化日耳曼人,西羅馬帝國決定用賠款封爵形式維持統治,誰知最後結果是西羅馬帝國皇帝成了傀儡,公元476年,羅馬僱傭兵領袖日耳曼人奧多亞克廢黜西羅馬最後一個皇帝羅慕路斯,西羅馬帝國滅亡。

    法蘭克王國崛起和分裂。

    之後西羅馬帝國CROWN也遺失,隨後又經過多年,法蘭克國王查理大帝建立統一歐洲的法蘭克王國,並且佔領義大利羅馬,接受教皇承認,又一次取得CROWN,成為皇帝,之後又逗比的將國家一分為三,東中西法蘭克王國並列,中法蘭克王國就是現在義大利的前身,於是就成了CROWN擁有者。也就是說,中法蘭克王國是CROWN合法擁有者。

    加冕CROWN的奧托大帝和神聖羅馬帝國

    後來又過了不少年日耳曼內戰,國家實力不濟CROWN就沒人敢戴,於是都稱國王,東羅馬帝國CROWN居然沒人敢要,直到奧托大帝崛起事情才出現變化,

    公元936年,奧托大帝繼位成德意志國王,也就是德意志薩克森王朝第二代國王。公元937年,奧托大帝異母兄弟唐克馬爾叛亂國內紛紛響應,奧托大帝擊潰叛軍鞏固德意志,隨後經多年奮戰,其治理下的德國成為歐洲最強國。

    於是他開始加冕之路,公元961年,奧托大帝率軍進入義大利,幫教皇平叛,教皇為表達感謝,對奧托大帝加冕,奧托大帝成歐洲中世紀最著名的神聖羅馬帝國第一任皇帝。

    選帝候於哈布斯堡家族。

    奧托大帝建立神聖羅馬帝國,這個帝國,說他是一個集權國家,絕對是個笑話,他就是一個和中國周朝類似的分封制國家。

    分封結果就是,CROWN成國家統一象徵,而國家四分五裂,為保證所謂CROWN傳承公平性,神聖羅馬帝國開始施行選帝候制度,作為CROWN傳承製度,於是CROWN開始在神聖羅馬帝國各個實力派諸侯間傳來傳去,直到奧匈帝國統治家族哈布斯堡家族崛起後,CROWN才在實力最強的哈布斯堡家族一直傳承。

    拿破崙崛起於被剝奪的CROWN

    隨拿破崙崛起,歐洲進入新時代,公元1805年他閃擊佔領義大利,隨後佔領維也納,志得意滿的拿破崙開始對CROWN窺伺,於是做了件大逆不道事情,他要求教皇在巴黎給自己加冕,於凡爾賽宮加冕稱帝的拿破崙,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這是歐洲除神聖羅馬之外又一帝國。

    隨法蘭西第一帝國誕生,一大群日耳曼君主開始脫離神聖羅馬帝國,因為歐洲正統CROWN地位來自教皇的加冕,還有國家實力,神聖羅馬帝國衰弱啦,當然不被承認。當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蘭茨也是乾脆人,既然都不認我啦,乾脆我退位吧,於是就退位成奧地利國王哈布斯堡君主。

    就這樣,由拿破崙領導的法蘭西第一帝國剝奪了哈布斯堡家族的CROWN。仇怨就此接下,看到這裡大家應該知道為何普魯士要在法國加冕稱帝了吧?

    拿破崙帝國成歐洲霸主沒維持多久,就在東征俄國失敗後,經歷復辟再失敗,然後退位。法蘭西第一帝國被瓦解。數十年後,法蘭西第二帝國在拿破崙侄子拿破崙二世哪裡復興,這是後話。

    拿破崙帝國解體沒多久,哈布斯吧家族又再次將被剝奪的CROWN撿起來,成為奧地利皇帝,也就是後來奧匈帝國,也算奪回CROWN了。

    而法國能再次成帝國則是因為拿破崙稱帝,帶來的政治正統和合法CROWN地位。

    時間到德國統一戰爭時期,事情又有變化,強大的普魯士擊敗法國,在凡爾賽宮稱帝。

    因為教皇加冕和法國讓出CROWN,最後普魯士得到政治正統的合法CROWN地位,這才是普魯士,為何要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主要政治原因。

    當然還有其他原因,比如說,為了威懾法國讓法國感受到普魯士強大,比如,為了給予法華人心靈打擊,比如。。。。貌似沒更多原因啦

    勝利重要,政治正統和合法合理更重要,不過隨歐洲近代化工業化的開始,CROWN這東西其實也不值錢,後來的沙皇就是傳承神聖羅馬帝國CROWN,他們以自己是神聖羅馬帝國親戚名義,就敢戴CROWN,比如後來大英帝國則更搞笑,因為從古至今跟羅馬帝國沒半分錢關係,他們就給自己臉上貼金,稱呼自己為印度皇帝,大英帝國國王。下面科普一下歐洲三個半CROWN:

    第一個,承接西羅馬帝國CROWN知道近代的哈布斯堡家族奧匈帝國CROWN,

    第二個,接受教皇加冕成為皇帝的法蘭西帝國CROWN,

    第三個,剝奪法蘭西帝國CROWN,也接受教皇加冕成為皇帝的德意志帝國CROWN

    半個:還有那半個就是自封的大英帝國CROWN

    水貨CROWN:羅曼諾夫王朝的沙皇CROWN,一般而言也算CROWN,就是名不正言不順而已。

  • 4 # 小奔說史

    1870年7月19日,法國對普魯士宣戰,短短40多天後,包括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在內的10萬法軍一起成為俘虜。

    法蘭西第二帝國就此滅亡。

    1871年1月18日,74歲的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巴黎西南部的凡爾賽宮舉行加冕儀式,就任德意志帝國皇帝(德語:Deutsches Kaiserreich)。

    歷史上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就此誕生(神聖羅馬帝國為德意志第一帝國)。

    可以說,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是踩在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屍體上誕生的。

    如果把“鐵血宰相”俾斯麥看作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助產士的話,那麼,凡爾賽宮正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產房。

    凡爾賽宮位於巴黎西南18公里的凡爾賽鎮,1689年建成竣工,此後,從路易十四到路易十六的100多年裡,一直是法國的王宮所在地。

    凡爾賽宮佔地111萬平方米,其中,單單園林面積就達到了100萬平方米,總共有1300多間房,鼎盛時期居住的王室成員、貴族、主教及其侍從、僕人等竟達36000名之多,堪稱當時歐洲最大、最雄偉、最豪華的宮殿建築。

    在“太陽王”路易十四在位期間,凡爾賽宮還是當時法國乃至歐洲的貴族活動中心、藝術中心和文化時尚的發源地。

    不過,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路易十六被推上斷頭臺,王冠落地。王權象徵的凡爾賽宮也多次遭到暴民洗劫,宮中陳設掃蕩一空,門窗悉數被砸毀拆除。

    1793年,曾經的歐洲心臟——凡爾賽宮,徹底淪為廢墟。

    拿破崙皇帝在位期間,選擇楓丹白露宮作為王宮。此後直到1833年,由路易·菲利普國王下令,才將凡爾賽宮予以修復,並改成歷史博物館。

    那麼,普魯士國王為何要興師動眾跑到鄰國法國的凡爾賽宮去加冕呢?

    一個德國皇帝,在法國凡爾賽宮的鏡廳宣誓即位,往往被認為是戰勝國對戰敗國的蔑視和羞辱。

    不過,德華人其實是在報復幾十年前的一樁仇恨。

    前文提到,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建立的德意志帝國,在歷史上又被稱為“德意志第二帝國”,因為在前面還有一個“德意志第一帝國”,即歐洲歷史上著名的“神聖羅馬帝國”,全稱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德語: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

    德意志第一帝國誕生於公元962年,當時的德意志國王奧托一世,在羅馬被教皇加冕為羅馬皇帝。

    神聖羅馬帝國鼎盛時期疆域囊括了德意志、奧地利、義大利北部和中部、捷克、斯洛伐克、法國東部、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瑞士在內的廣大領土。

    不過,從15世紀初期開始,神聖羅馬帝國各地開始出現割據。到了17世紀初期,神聖羅馬帝國境內有390個公國、侯國、宗教貴族領地、自由邦、自由城市、騎士領地等。

    儘管皇位由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佔據,但是整個德意志民族一直處於四分五裂、殘破不堪、諸侯林立的空頭“國家”狀態。

    換句話說,“德意志”只是一個地理名詞而已。

    不過,儘管早已名存實亡,“神聖羅馬帝國”的軀殼依然存在。

    1805年12月,法國皇帝拿破崙在捷克境內的的奧斯特利茨徹底擊敗俄國、奧地利聯軍。

    1806年,拿破崙決定親手把神聖羅馬帝國送入墳墓,他對奧地利皇帝弗朗茨二世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他解散神聖羅馬帝國,並且放棄“神聖羅馬皇帝和羅馬人民的國王”的稱號。

    8月6日,弗朗茨二世被迫放棄神聖羅馬帝號,僅保留奧地利帝號,德意志第一帝國滅亡。

    強橫的拿破崙雖然最終被擊敗並流放致死,但德華人記住了這個屈辱。

    此後,在普魯士統一德國的過程中,法國再次扮演了強大的阻力角色,道理很簡單:法國不願意身邊出現一個強大且統一的德國。

    所以,在普法戰爭中取勝的德華人,新仇老賬一起算,大張旗鼓地跑到了法國凡爾賽宮宣佈了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誕生。

    不過,會記仇的不僅僅是德華人,法華人同樣銘記住了這個巨大的恥辱。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取勝的法華人刻意再次選擇了凡爾賽宮作為處置戰敗國德國的地點,會議開始的時間,同樣是1月18日。

    法國總理克里蒙梭在會議開始時,致辭稱,“德意志帝國生於不義,因此必將死於恥辱。”

    11月11日,戰敗國德國代表來到巴黎北部貢比涅森林,在一節拿破崙三世曾經用過的車廂裡,與法國簽署停戰協定。

    事後,法華人在此刻下銘文:“1918年11月11日,在這裡,德意志帝國罪惡的榮耀最終屈服。”

    那麼,恩怨就此結束了嗎?

    不要忘了,還有二戰。。。

  • 5 # 雲中史記

    法國和德國這對上百年的世仇+冤家,彼此積累的仇恨是如此複雜,普魯士國王在法華人的驕傲之地—凡爾賽宮建立德意志第二帝國並加冕稱帝,這對德意志地區的人來說實在是一件酣暢淋漓、大呼痛快的事情。

    早在三十年戰爭時期,法華人擊敗了德華人,神聖羅馬帝國割讓阿爾薩斯與洛林地區給法國,此後,為了防範不斷崛起的普魯士,法華人處處打壓普魯士人。

    法國大革命時期,普魯士人聯合奧利地、英國、西班牙等多次組織反法同盟,干涉法國大革命。

    拿破崙時期,一度把普魯士打的差點亡國,普魯士國王甚至屈辱地讓往後去“服侍”拿破崙,以求拿破崙留下一點“生存”的土地。隨後,拿破崙還強迫奧地利皇室放棄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頭銜,使得自公元962年德意志國王奧托一世開始的德意志第一帝國壽終正寢。

    最後,普魯士聯合各國最終擊敗了拿破崙,報仇雪恨。

    拿破崙三世作為拿破崙的繼承者,發動了不成熟的普法戰爭,法軍一敗塗地,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最終進入巴黎,普魯士國王。

    普魯士軍隊的高歌猛進一路凱旋,促使整個德意志地區愛國主義情緒日漸高漲,連獨立性最強的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也意識到:一個統一的德意志國家已經無法避免。

    而俾斯麥也希望利用這種大好形勢,順水推舟做點什麼大事情,而德意志許多邦國也紛紛派遣代表來到普軍駐紮的凡爾賽地區,一起探討建立一個德意志聯邦的事宜,德意志帝國(第二帝國)的建立就這麼被確定下來。

    在宗教改革前的歐洲,天主教世界的君主們要即位,都要得到教皇的認可,這代表教權高於君權,而整個歐洲也只有一個被普遍認可的皇帝—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拿破崙雖然也是由教皇加冕,但是他逼迫教皇庇護七世前往巴黎為他加冕,而不是自己去羅馬,而且加冕時自己搶奪了CROWN,並自行戴上,這被教廷視為奇恥大辱。

    而普魯士國王屬於新教徒,自然不需要教皇為他的帝位加冕,自拿破崙三世被普軍俘虜後,法蘭西的帝國也瓦解了。

    此時,在法國的凡爾賽稱帝,代表德意志人又從法華人手中奪回了皇帝正統與Continental霸權,這也算是對法華人當年終結德意志第一帝國的一種報復。

    而當時按照普魯士人的習慣,普軍的對外戰爭,普魯士國王一般都會隨軍出征,因為普魯士國王是擁有實權的君主,他必須坐鎮大營,對戰爭的每個程序和決定提供自己的意見,並最終拍板。

    既然已經進了法華人的驕傲—凡爾賽宮,這是當年歐洲的時尚中心、奢華的中心,就順勢在這裡稱了帝。

    這次普法戰爭,德華人又搶回了阿爾薩斯—洛林,還索取了50億法郎的賠款,從此法德矛盾更加激烈,一方法國要東山再起、報仇雪恨,一方德國則擴軍備戰,以防備法國。

    一戰、二戰、法德又打成一鍋粥,迴圈著互相傷害的戲碼,直到二戰結束後很久,雙方才把關係緩和。

  • 6 # Mer86

    法國的凡爾賽宮,相當於中國的圓明園。這座宮殿不在巴黎城內,而是坐落於距離巴黎十一公里之外的凡爾賽鎮。自從這座氣勢恢宏的宮殿落成後,這裡就變成法國的政治象徵了。因此,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之所以在法國的凡爾賽宮舉行皇帝加冕儀式,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羞辱法華人。這就好比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一樣,侵略者目的就是為了羞辱清政府。(當然了,搶劫財寶也是很重要的目的)

    不過,羞辱法華人也不是唯一的目的。威廉一世當時會選擇在凡爾賽宮加冕,還有另外兩個原因:

    第一、摧垮法華人的抵抗意志,加強普魯士軍隊計程車氣。

    色當會戰後,法蘭西第二帝國垮臺,然而法華人隨即就成立了第三共和國。雖然普軍很快就摧垮了法軍的武裝力量,並於1870年9月19日包圍了巴黎,但是法華人並沒有放棄抵抗。普軍為了攻佔巴黎,使用了五百門重炮對巴黎城實施轟擊,不過巴黎的守軍抗住了普魯士的炮轟,堅守了四個月之久。為了擊垮法華人的抵抗意志,普魯士國王決定來一手狠招。

    1871年1月18日,威廉一世在法華人的政治象徵所在地,凡爾賽宮加冕為皇帝。

    結果五天後,巴黎市民起義。第三共和國政府面對外有普魯士的炮轟,內有巴黎人民起義的窘境下,決定開城投降,並派出使者到德軍指揮部進行談判。

    又過了四天,法德政府簽訂了關於巴黎投降的條約。幾天後,又簽訂了停戰協定。根據這兩個條約,法軍將巴黎要塞大部分炮臺連同火炮和彈藥都移交給了德軍,並賠款兩億法郎。法國正式投降。

    所以,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加冕皇帝。一方面摧垮了法華人的抵抗意志,一方面也加強了德軍計程車氣,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威廉一世當時正好住在凡爾賽宮。

    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舉行加盟儀式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本人正好就在凡爾賽宮。因為如果他在柏林,很可能他就在柏林舉行加冕儀式了。

    那麼,威廉一世為什麼不在國內待著,卻要跑到法國去呢?

    這是因為,根據普魯士的制度,國王在戰時必須和他的軍隊大本營在一起,這是國王作為三軍統帥,而且並非虛君的普魯士君主的義務所在。畢竟在風雲莫測的戰時,無論是一紙和平協議,還是總參謀部的各項命令的簽發,都少不了國王的意見和決定。

    色當會戰時,威廉一世跟俾斯麥和老毛奇都在前線督戰。後來法軍慘敗,普軍長驅直入法國腹地,並很快圍住了巴黎。威廉一世的大本營也就隨大部隊一起移到了巴黎郊外。

    但是由於第三共和國政府的強硬態度,使著普魯士短期內簽訂和約的企圖破產。於是普魯士軍隊只得選擇將法國首都巴黎包圍,直到這座城市彈盡糧絕願意投降為止。而凡爾賽宮正好就在巴黎郊外,裝飾的富麗堂皇精妙絕倫。於是,威廉一世的大本營也就直接設在了凡爾賽宮。

    後來普軍圍攻巴黎四個月,無所收穫,威廉一世也不能脫離部隊回去吧?

    於是,俾斯麥乾脆就建議威廉一世,您直接就在凡爾賽宮加冕皇帝算了。這一來,可以羞辱法華人的信心和士氣,提升我們計程車氣;這二來,現在您哪裡也去不了,只有凡爾賽宮最合適了。

    威廉一世覺得俾斯麥的建議合理,就同意了他的建議,於1871年新年伊始,也是普魯士第一位國王加冕的一百七十年紀念日。在炮轟巴黎的隆隆炮鳴聲中,以及德意志諸邦諸侯和其他臣屬的萬歲聲中,威廉一世國王就這麼加冕成為了『德意志的皇帝』。皇帝的加冕儀式結束後,各部隊的指揮官立即回到自己的崗位,繼續對巴黎展開炮轟。

    最後做一個邏輯梳理:

    (1)按照慣例,威廉一世的大本營必須跟隨軍隊的主力一起行動;

    (2)普魯士軍隊將巴黎包圍,威廉一世的大本營也搬到巴黎郊外;

    (3)巴黎城的郊外,最能羞辱法華人自尊心的地方就是凡爾賽宮;

    (4)法軍堅持抵抗,戰爭被延長,威廉一世不可能獨自回到國內;

    (5)為了激勵士氣,打擊法華人的信心,為了一世直接就在凡爾賽宮舉行加冕儀式。

    加冕儀式十天後,普魯士與法國共和政府簽訂了停戰協議。這一次,德華人贏了。

  • 7 # 謀士說

    普魯士統一德國,國王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稱帝,主要是為了羞辱法國。為什麼德意志要羞辱法國,這個要從歐洲“七年戰爭”開始說起。歐洲“七年戰爭”發生在1754年至1763年,歐洲主要強國都參與了這場戰爭,最後普魯士腓特烈大帝贏得“軍事天才”和“大帝”的稱號。

    在“七年戰爭”當中,腓特烈大帝率領普魯士孤軍對抗奧地利、俄羅斯、法蘭西三大歐洲強國,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普魯士也因此成為歐洲四大巨頭(奧地利、法國、英國、俄國)成員國當中的一員。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為紀念腓特烈大帝在“七年戰爭”當中的勝利於1788年至1791年間,在柏林市中心建造了勃蘭登堡門。勃蘭登堡門的頂端中央是一尊高約5米的勝利女神雕像,女神張開翅膀,駕乘四駕馬車,手持橡樹花環權杖,象徵著戰爭的勝利。可以說,這是普魯士勝利的象徵,也是普魯士人的榮耀。

    1789年法國爆發大革命,這場革命很快席捲了整個歐洲,並在拿破崙的帶領下達到了巔峰。當時歐洲很多國家反對法國,普魯士也加入了反法同盟當中。但是,法國拿破崙的軍隊勢如破竹,很多國家都不是拿破崙的對手。包括昔日的歐洲軍事巨頭普魯士,也被拿破崙暴揍了一頓。其土地上的三百多個邦國也被法國軍隊完全佔領,普魯士被迫割地賠款。拿破崙打敗普魯士以後,在當時的柏林做了兩件萬眾矚目的事情。第一件事:走到普魯士腓特烈大帝的墓前說,了一句名言“假如他還活著的話,我們就不可能在這裡。”第二件事:拿破崙讓法國士兵將勃蘭登堡門上的勝利女神拆下,運回了巴黎成為他的收藏品。這對昔日勝利者的普魯士人來說,絕對是奇恥大辱。

    法國和普魯士之間,的戰爭並沒有結束。在“第六次反法同盟”後,法國進攻俄羅斯兵敗滑鐵盧,歐洲的反法同盟國家贏得了勝利。普魯士國王將,勝利女神雕像,運回了普魯士。不過此時的普魯士已經被法國打殘了,國家殘破不堪,百廢待興。普魯士腓特烈·威廉三世看著凋零的普魯士,說了一句話:“這個國家必須用它精神上的力量來彌補它物質上的損失。正是因為貧窮,所以要辦教育。我還從未聽說過一個國家是因為辦教育而辦窮了的,辦亡國了的。教育不僅不會使國家貧窮,恰恰相反,教育是擺脫貧困的最好手段!”所以,普魯士大力發展教育,培養了不少的科學人才。不久,普魯士組建強大,成為歐洲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祥地。普普魯士在經過腓特烈·威廉三世復興以後,繼任者相繼打敗奧地利和法國,最終統一了德意志。1871年1月18日法國巴黎的凡爾賽宮,出現了一群肅穆莊嚴的德華人。在這裡他們舉行了德意志第二帝國皇帝威廉一世的加冕儀式,以此羞辱法國拿破崙,曾經進入柏林奪走勃蘭登堡門上的勝利女神。

  • 8 # 方圓論壇

    普法戰爭也就是德國的前身普魯士和法蘭西第二帝國之間的戰爭。德國當時的想法就是使得德國統一強大,並且去爭奪歐洲大陸的霸權。而法國拿破崙三世也想著恢復祖先的榮光,使得法國再次強大統治歐洲。這就註定了德國和法國之間必將爆發激烈的衝突。1866年普魯士在和奧地利的作戰中獲得勝利,這也使得普魯士確立了自身在德意志聯邦中的領導地位。普魯士在崛起自然引起了法國的警覺。所以法國很無理的要求德國讓出部分領土給法國,法國此舉激怒了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俾斯麥強硬的拒絕了法國的要求,法國拿破崙三世大怒,因此爆發了普法戰爭。

    普法戰爭之前,普魯士軍隊是西歐最強大的軍隊,北德意志聯邦軍隊可達100萬。這個兵力幾乎是法國軍隊的兩倍數量。而法國方面有些請示普魯士這個大敵,軍隊徵召速度極慢,耗費大半個月時間才召集了22萬人。就看法國這個對待普魯士的態度就知道法國必敗。果不其然法國在對普魯士戰爭中一再失利。1870年9月2日,拿破崙三世正式投降,此次戰爭中法國損失了10萬人。而普魯士損失不到1萬。

    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失敗,不僅需要對德國割地賠款,而且法國內部還爆發了起義。導致法蘭西第二帝國垮臺,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成立。普法戰爭的結束也使得法國在歐洲的霸權地位被德國所取代。德國不僅完成了國家的統一,還踩著法國登上了歐洲霸主的寶座。威廉一世之所以選擇在凡爾賽宮舉行加冕稱帝儀式,也是威廉一世刻意而為之的。這代表著德國又從法國手中奪回了歐洲大陸的霸權,因為當初擊垮德國的拿破崙一世就是在這個地方舉行的加冕儀式,所以德國威廉一世在這裡舉行加冕有著很深的政治意義。

  • 9 # 我沒忘記home

    1871年,普魯士軍隊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領導下於普法戰爭中擊敗法國,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巴黎近郊的凡爾賽宮登基為德意志帝國皇帝,統一的德意志國家終於建立,而威廉一世的加冕地正是法國國王的宮廷所在。

    那普魯士國王要在法國加冕稱帝呢?首先我們要搞明白當時的歐洲政治環境,那就是伴隨著普魯士強權的興起而導致的洗牌。

    先說一下普魯士統一德國

    從1864年至1866年,日益強大的普魯士為統一德國先後發動普丹戰爭及普奧戰爭,丹麥王國及奧地利帝國成為德意志通往Continental霸權之路的犧牲品。普奧戰爭後,俾斯麥開始策劃對法國的戰爭,他利用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製造爭端並製造“埃姆斯密電”來激發出普、法兩地人民的民族仇恨。1870年,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對普魯士宣戰,普魯士藉此團結德意志民族,進攻法國。

    附圖,德意志帝國(桃色)的成員,普魯士王國為藍色

    普奧戰爭結束後,為了防止俄羅斯加入奧地利一方,普魯士決定迅速議和。在此期間普魯士吞併了漢諾威、黑森-卡塞爾、拿騷和法蘭克福市等邦國,黑森-達姆施塔特也失去部分領土,萊茵河南岸的國家(巴登、符騰堡、巴伐利亞)等成為普魯士的勢力範圍,奧地利和其大部分盟友被排除在北德意志邦聯之外。而俾斯麥將巴伐利亞、巴登、符騰堡及達姆施塔特等地併入北德意志邦聯這一舉動,使得與法國衝突逐漸增加。

    1867年,奧地利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接受了妥協(1867年奧匈折衷方案),二元制君主國家奧地利-匈牙利得以建立。普奧戰爭後,法國公眾對普魯士的勝利表示不滿,要求“為薩多瓦復仇”(Revanche pour Sadová),這展示出法國強烈的反普魯士情緒——這一問題在普法戰爭前的幾個月急劇擴大。1865年9月,在比亞里茨同拿破崙三世的會晤中,俾斯麥使拿破崙認為(或者拿破崙自認為)法國能夠透過在戰爭中保持中立以換取吞併比利時和盧森堡的一些領土,但這一情況並沒有發生,感覺受到欺騙的拿破崙三世因而對俾斯麥以及普魯士產生了怨恨。

    到1870年時普奧戰爭帶來的三大啟示已經變得明顯。首先,一個強國可以透過武力挑戰舊的聯盟和1815年以來所建立的歐洲權力體系;其次,有能力的領袖可以透過外交手段創造一個環境使敵國首先宣戰,迫使“受害者”一方的盟友進行幫助;最後,普魯士遠超奧地利的軍事實力使它成為邦聯(或德意志諸國)中唯一能夠保衛各國不受外部介入或入侵的國家。

    1866年,大多數中等規模的德意志國家都反對普魯士,而到1870年這些國家都被迫使或誘使同普魯士進入了一個相互保護的同盟:如果一個歐洲國家對其中一國宣戰,所有國家都會支援受到攻擊的一國。透過對歐洲政治的巧妙操控,俾斯麥創造了一個完全有利於普魯士的外交環境,這使法國成為德意志事務中的進攻一方,而普魯士則成為德意志權利和自由的保衛者。

    戰爭的前奏——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與“埃姆斯密電”

    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上,奧地利首相梅特涅和他的保守派盟友重建了西班牙的君主制,然而1868年的革命推翻了西班牙伊莎貝拉二世的統治,為了尋找合適的天主教繼承者,西班牙向三個歐洲王侯提出邀請,作為區域權力協調者的拿破崙三世拒絕了這三個人選。

    1870年,西班牙攝政提議將王位交給霍亨索倫的王侯天主教分支——霍亨索倫-西格馬林根王朝的利奧波德。史學家們將此後的騷動局面稱作“霍亨索倫候選”。俾斯麥鼓勵利奧波德接受這一提議,倘若霍亨索倫-西格馬林根王朝能夠在西班牙登上王位,這便意味著在法國的兩側都是霍亨索倫王朝的德意志國王。這對於俾斯麥來說是有利的,但對拿破崙三世和他的外交大臣格拉蒙公爵來說是不可接受的。

    格拉蒙起草了一封言辭尖銳的最後通牒給霍亨索倫王朝的家長威廉一世,稱倘若任何霍亨索倫王朝的王侯接受西班牙王位,法國政府將會做出迴應。利奧波德宣佈退出後解除了這一危機,但法國要求威廉一世保證絕不會再讓霍亨索倫王朝的成員成為西班牙王位的候選人,威廉拒絕給予肯定的答覆,他在此後向俾斯麥發電報描述了法國的要求。俾斯麥利用這份電報——《埃姆斯密電》——為模板起草了一份宣告,他將言詞修改得簡略而尖銳,而法國方面翻譯之後產生了更大的變更,最後激起了法國的憤怒。

    普法戰爭——新時代的戰爭

    馮·羅恩改革後的軍隊和馮·毛奇的軍事戰略在法國的戰爭中起到了極好的效果,普魯士軍隊的動員速度超出了法國的預期,並且其能夠有效利用鐵路網路,在到達戰區時已經休息充分並做好作戰準備,而法國軍隊則需要行軍一定距離才能到達戰區。經過幾場戰役後(尤其是在斯皮舍朗、沃埃爾、馬爾拉圖和格拉韋洛特),普魯士擊敗了法軍主力。1870年9月1日,法軍在色當失利,拿破崙三世被俘。

    附圖,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左)坐在普魯士首相俾斯麥身邊

    普法戰爭以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垮臺和法國投降而告結束,而在1871年1月18日,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的鏡廳登基成為德皇,宣告建立德意志帝國,他本人成為首任皇帝。普魯士擁有德意志帝國2/3的人口和3/5的領土,並且在軍事、經濟、工業等方面遠遠超過帝國內其他王國、公國,因此德意志帝國時普魯士王國的擴大版。

    在1860年代前半段,奧地利和普魯士都試圖為德意志諸國代言,兩國都認為自己能夠在海外支援、在國內保護德意志的利益。在解決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問題上,兩國都證明自己足夠勤勉。1866年在擊敗奧地利之後,普魯士開始在德意志諸國內部樹立權威,而奧地利則將其注意力轉移至巴爾幹。1871年戰勝法國使普魯士在德意志的霸權上升到了國際級別,威廉成為皇帝之後,普魯士成為了新帝國的領導者。在《1871年凡爾賽條約》中,德意志南方諸國正式併入統一的德國。

    因此普法戰爭結束後,德意志民族所追求的統一已經實現,普魯士無可爭議的成為統一的主導者,威廉一世在凡爾賽的加冕象徵著德國已經成為Continental霸主。

    附圖,德意志帝國成立

  • 10 # 虎歷

    一切都歸於同年的普法戰爭,德意志等統一的一天等太久了,神聖羅馬帝國這個德意志第一帝國最後給德意志帶來的是邦聯選侯的四分五裂。

    好不容易盼來了一個普魯士,德意志這時候統一的各個方面的條件都已成熟,借法國的凡爾賽宮給威廉一世加冕不過是為了趁手。

    1871年普魯士打這場對法國的戰爭,是為了對1806年法國拿破崙的所作所為報仇。

    這年拿破崙對哈布斯堡王朝釋出最後通牒,要求神聖羅馬帝國解體,普魯士在1805年被法軍打得體無完膚,不僅賠款還割地。

    這可是賠了普魯士一半的領土,首都的勝利女神雕像還被拿破崙掠走,這絕對是普魯士建國以來最大的恥辱,整個德意志都把這個仇記下了。

    在普魯士試圖統一德意志邦聯時,作為鄰居的法國也是百般阻撓。

    這場戰爭起因是西班牙的王位繼承問題,這倒是跟兩者離得很遠。

    然而是普魯士國王的某遠房親戚有望競選為國王,拿破崙三世對這個結果不太滿意,要求跟威廉開會談話。

    因為俾斯麥在《埃姆斯密電》中添油加醋了一下並且回絕了拿破崙三世,拿破崙三世對此火非常大,於是憤然對普魯士宣戰,普魯士差的這個出兵法國的名頭終於有了。

    在1871年俾斯麥的帶領下,德意志的軍隊開到法國對法宣戰,而擁有三十萬陸軍的法國在拿破崙三世的一番胡亂操作之後,居然在色當戰役宣告投降,法國皇帝也被俘虜。

    此時的德軍是把巴黎團團圍住,想一舉拿下巴黎,誰叫當年法軍也是這番操作攻進普魯士首都,並且在法國的象徵凡爾賽宮狠狠羞辱一番法國。

    然而此時法軍不肯投降堅持抵抗,其實最後普魯士也拿它沒有辦法,只是籤個要地要錢的協議就走。

    但是普魯士想把利益最大化,而此時普魯士國王的大本營就在巴黎郊外,這一眼瞅見了同在巴黎郊外的凡爾賽宮。

    作為陸軍統帥的俾斯麥建議“陛下不如就在這加冕為德意志皇帝”,咱德意志終於可以統一了,順便宣告一下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成立。

    威廉想著也是啊,現在也回不去,軍隊還落在巴黎郊外這裡,不如就在這裡加冕吧,看在凡爾賽宮這麼富麗堂皇還有這麼重要的象徵意義,那就定在這裡了,然後就出現了這一幕:

  • 11 # 龍武驍衛

    提起德意志的統一和德皇加冕典禮,就不得不提到兩個人,即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和鐵血宰相俾斯麥。

    1864年起經過三次王朝戰爭,僅僅經過了7年時間,德意志實行統一,德意志先輩百年夙願,被這哥倆七年就幹完了。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封建領主和大臣們的擁護下,在法國巴黎西南郊外凡爾賽鏡宮正式加冕為德意志皇帝,德意志正式實行統一。之所以別出心裁的選擇在巴黎凡爾賽鏡宮加冕為帝,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多半也是俾斯麥的主意。

    此時戰爭還並未結束,國王加冕為帝正式宣告德意志統一,能起到鼓舞士氣的作用。

    普法戰爭開始於1870年7月19日法國正式對普魯士宣戰,然而戰爭順利的出乎意料,可能連威廉一世和俾斯麥都沒有想到法軍如此不堪一擊,僅僅經過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普魯士大敗法軍於普法邊境,在色當俘虜法王拿破崙三世和十萬法軍,在梅斯包圍法軍最精銳的萊茵軍團,兵鋒直指巴黎,並將其團團包圍。然而此時出乎意料的是,普軍的繼續深入激起了法華人極大的愛國熱情,新成立的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在極短的時間內,動員組織了100萬大軍,分別組建東方集團軍,北方集團軍,盧瓦爾集團軍和巴黎守軍,再加上駐守梅斯的法軍萊茵集團軍17萬人牽制住了普軍兩個軍團的兵力。雖然最終萊茵軍團頂不住壓力向普魯士投降,普魯士終於將兩個軍團騰出投入巴黎戰場,並在巴黎近郊大敗法軍。但是截止1871年1月中旬,經過近4個月的圍城的巴黎仍然牢牢的掌握在法國軍隊的手裡,儘管此刻的戰事非常不利於法國,但法軍的抵抗意志仍然堅決。

    1871年1月18日,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建議下,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巴黎近郊凡爾賽宮正式加冕為德意志皇帝,標誌著德意志正式統一。對德意志軍隊來說,百年夙願終於實現,極大的激發了他們的民族自豪感,鼓舞了他們的戰鬥士氣。

    德法是世仇,在法國首都近郊加冕是對法華人極大的侮辱。

    一,兩國結仇於17世紀初發生的三十年戰爭,戰爭以神聖羅馬帝國戰敗告終,被迫簽訂《威斯特伐利亞條約》,將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割讓給法國,然而這兩個地區主要人口是講德語的日耳曼人,這對德意志民族自然是恥辱。

    二,拿破崙戰爭時期,拿破崙曾以漢諾威為條件誘使普魯士保持中立,但轉身之後拿破崙就以歸還漢諾威為條件與英國和談,深感被騙的普魯士重新參加反法聯盟,卻被拿破崙打的大敗,被迫割讓大部分領土,普魯士差點滅國。

    三,法國為了自身利益,堅決反對德意志統一,並多次干預。

    以前德意志力量微弱且分散,遠不是法國的對手,然而今時不同往日,現在的德意志強大又團結,俾斯麥將皇帝加冕儀式定在法國首都近郊這座由太陽王路易十四所建的凡爾賽宮,是對法國赤裸裸的羞辱,也有報復1806年拿破崙推翻德意志第一帝國即神聖羅馬帝國的意思,和打擊法軍士氣的作用。

    標誌著德國代替法國,取得Continental霸權

    反法戰爭雖然在1815取得最終勝利,但經年累月的戰爭打殘了法、奧、普等陸上強國,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沙俄取得Continental霸權,成為歐洲憲兵,並主導簽訂神聖同盟,且多次為鎮壓歐洲革命起到決定作用。然而太過高調並且極富侵略性沙俄逐漸威脅到英法的利益,引起了英法的不滿。1853年英法、奧斯曼和撒丁王國分別向沙俄宣戰,並於1856年擊敗沙俄,終結了沙俄的Continental霸權。此後法國透過支援義大利統一等對外戰爭逐步取得Continental霸權。 戰敗後的法王拿破崙三世和俾斯麥

    普魯士皇帝如此高調的在凡爾賽宮宣佈加冕為德意志皇帝,實際上也有代表著法國霸權的旁落,統一的德意志將接過Continental的霸權,成為Continental舉足輕重的國家,一個新的霸主。

    如有補充,請大家不吝賜教

  • 12 # 蹉跎歲月124962922

    這的確是個有趣的問題 ,普魯士打贏普法戰爭後,實際上已經控制了法國北部一部分地區,包括巴黎和凡爾賽。普法是宿敵,法國一直阻撓和反對德意志統一,普魯士想統一德國繞不開法國這一關。選擇在凡爾賽宮的著名鏡廳 來舉行德意志帝國 成立和加冕皇帝,實際上是用心良苦。有趣的是,還選擇了普魯士王國成立170週年紀念日(1701年1月18日)在這一天。

  • 13 # 鐵血宰相俾斯麥

    報仇啊,1806年拿破崙一世打敗普魯士王國,強迫割地賠款,加上德法之間比如三十年戰爭,七年戰爭等等一直是世仇,直到二戰後才法德和解

  • 14 # 史政通鑑

    德華人此舉雖有權宜之計的成分,但報復的目的十分明確。主要報復拿破崙的侵略。

    1805年,拿破崙在奧斯特里茨戰役中大敗俄、奧聯軍,終結了神聖羅馬帝國。1806年,又在耶拿會戰中大敗普魯士,割走了普魯士一半的領土,還要普魯士支付鉅額的賠款。甚至將普魯士首都柏林勃蘭登堡門上的和平女神作為戰利品運回巴黎。可以說,拿破崙的入侵是普魯士立國以來最大的失敗與辱恥,也狠狠地怒役了德意志各邦。是德意志人最近最痛的一次屈辱。

    德華人為了報復,為了最大程度的打壓法國,防止法國報復。不僅在巴黎的凡爾賽宮登基加冕,還割走了法國的阿爾薩斯—洛林,以及向法華人索要了鉅額的戰爭賠款。種種手段,與1806年耶拿之戰後,法國強迫普魯士簽訂《提爾西特條約》如出一轍。

    巴黎凡爾賽宮在法國有著非常重要的象徵作用,就猶如故宮對於中國的象徵作用。德華人在這樣一個如此具有象徵意義的地方舉行德皇的加冕儀式,宣告一個新的國家成立。這對法華人的屈辱可想而知。

    再者,古今歷史上,有哪一個國家的成立與登基是在戰勝一個國家之後,在該國的首都裡最重要的國家象徵性建築上舉行的?若聯想到這一點,那麼屈辱則更為深重。

    當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後,法國為報復德國,在貢比涅森林的一列車廂裡與德華人簽訂條約。並在簽約所在地塑了一尊雕像,一把劍插在一隻有氣無力的德國鷹身上。並附上一行字:“1918年,11月11日,德國在此屈膝投降,被他奴役或企圖奴役的人民所擊敗。”

    1940年,希特勒滅亡法國,把那輛列車再拖到貢比涅森林,讓法國簽訂投降條約,並炸燬了那尊雕像,以血第一次世界大戰之恥。

    德華人為圖一時快意恩仇而特意羞辱,結果只能是冤冤相報無時了。最終落得個兩敗俱傷。所以說德華人此舉既缺德,也不明智。

  • 15 # 藍白旗幟

    普魯士統一德國,為何要讓國王在法國加冕稱帝?答案很簡單,因為踩著Continental霸主法國上位,才能讓德華人站得更穩!普魯士的宰相俾斯麥曾經說過這麼一段話,“目前普魯士重大的政治問題不是靠空話連篇和多數派投票所能夠解決的,必須用鐵和血來處理。德國的一統天下不是靠普魯士的自由主義,而是靠它的武力征戰來打下江山。”而法國剛好是德國崛起的最大阻礙,所以普魯士和法國的戰爭不可避免。

    (1)普法因何而爆發衝突

    普魯士邊上就是法國,所以普魯士崛起自然會損害法國的利益,為此法華人對於普魯士的崛起自然不會坐視不裡,這就是普魯士跟法國起衝突的根本原因。那麼普魯士和法國對抗的直接原因是什麼呢?答案是西班牙王位問題。

    在1868年,法國的鄰國西班牙爆發了一場革命,西班牙朝廷的主宰者女王伊莎貝拉二世被迫逃亡法國,那麼女王一走,西班牙的王位就空了出來,正所謂國不可一日無君,於是推翻伊莎貝拉二世的朝廷就打算推選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的堂兄利歐波德親王來繼承王位。大家要明白一點,那就是歐洲王室的上層基本上都是親戚,比如說後來一戰中的德國國王、英國國王和俄羅斯國王他們之間的關係都是親戚,歐洲貴族之間通婚是一個很正常的事情。

    不過普魯士人要繼承西班牙國王的位置這件事惹火了法華人,法華人來信跟已是垂暮之年的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強調,讓他不要插手這件事情,不然要清算他。威廉一世當時也是一大把年紀了,這個時候就秉承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則,於是威廉一世就跟法華人講,我是不會支援我堂兄的,但是法華人並沒有因為威廉一世的承諾而放過他,而是繼續要威廉一世保證,將來任何時候都不會去爭奪西班牙王位。這件事在普魯士人的角度很過分,但其實從法華人的角度來說也是很正常的,如果普魯士人繼承了西班牙王位,那麼法國邊上一左一右就被普魯士人的勢力給包圍了。

    但是這個時候面對法華人的要求,威廉一世沒有立刻回答,只是跟法華人說還可以談,然後趕快就給鐵血宰相俾斯麥發去了一封加急電報。這個時候俾斯麥正在跟普魯士軍隊的頭子老毛奇吃飯,收到了老闆的電報以後,他第一反應就是問普魯士軍頭老毛奇說,“我們是不是有本事打敗法國?”老毛奇非常肯定說,我肯定能打敗法華人。於是俾斯麥就直接跟他老闆威廉一世說,你以後再也沒有必要去見法華人了,因為沒什麼好談的。並且俾斯麥把他跟他老闆說的這些話都發在報紙上,還特意去通知的駐普魯士的各國大使,普法決裂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

    (2)以伯父之名的拿破崙三世

    普魯士人的態度讓法華人火冒三丈,當時的法國非常強大,法國陸軍還帶著拿破崙的餘威,被歐洲人視為歐洲第一陸軍,現在被小國普魯士如此的藐視,換誰誰受得了?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直接火冒三丈。這個拿破崙三世是何許人也呢?他是威震Continental的拿破崙一世的侄子,也是法蘭西第2共和國唯一一位總統和帝國唯一的皇帝,從小就幻想著能恢復一代歐洲戰神拿破崙--波拿巴的榮光。

    但是這哥們明顯就沒有他伯父拿破崙一世的那種實力,他的操作是純搞笑的。1870年7月19日,因為普魯士的操作讓法華人惱火,所以法華人跟普魯士人宣戰,普法戰爭正式爆發,但是普魯士人做好了準備,法華人沒有。在戰爭開始的時候,拿破輪三是充滿著信心,準備將自己的40萬軍隊調往邊境狠狠揍普魯士人,採取先發制人的手段,但是法華人的能力確實比較拉垮,戰爭都爆發了半個月,法軍才集合20萬不到的軍隊,而且後勤嚴重不足,重型火炮彈藥奇缺,甚至幾個士兵才用一支步槍,基本上是扛著木棍去打仗。等法華人真的準備好的時候,普魯士人早已嚴陣以待,老毛奇帶著40萬普軍成功地擊潰法華人的進攻,甚至還打入了法國的洛林地區,也就是咱們小學教科書《最後一課》裡講的法國各讓的地盤。

    到戰爭的最後,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跟他的大元帥麥克馬洪帶著12萬人在法國東北部的小鎮色當被普魯士軍隊團團圍住。拿破崙三世雖然還有軍隊,但是他知道自己沒有殺出重圍的水平,於是在色當城中,城頭掛上了白旗。不久之後拿破崙三世出城投降,跟著拿破崙三世投降的,還有三十九位法國將軍。

    (3)結語

    既然法國皇帝和大元帥都投降了,整個法國自然也就投降了,於是普魯士人耀武揚威地走進了巴黎,並且在巴黎凡爾賽宮鏡廳宣佈,以普魯士人為首的德意志帝國正式成立!人稱德意志第二帝國。普魯士人透過這種踐踏法國尊嚴的手段,成功地奠定了自己在德意志聯邦的地位,也成功讓世界正式承認德華人的地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甜瓜是什麼時候種植的?種植的步驟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