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島主說事
-
2 # 戰略論
德國的閃擊戰最大的缺陷有兩個,一個是裝甲部隊的數量始終不曾達到閃擊戰所理想的地步;另一個是裝甲部隊的輔助性單位的落後嚴重製約了德軍裝甲部隊的發揮。
德軍裝甲部隊的不足在最關鍵的原因就是坦克產量的不足,在法國戰役中德軍裝甲部隊中竟有三分之二是訓練用的1號和2號坦克,原因是主力的3號和4號坦克產量過低。即使到了1941年德軍入侵蘇聯時,其仍有四分之三的輕型坦克在裝甲部隊服役,坦克的總數量也僅從2200輛增加到了2400輛,儘管德軍的裝甲師的數量增加了一倍有餘。這一缺點在東線作戰中得到了極大的體現,前線殘酷的戰鬥讓坦克的損失很大,而工廠卻無法及時的補充這一損失。到了1942年,德軍裝甲部隊實力也僅恢復到了1941年的一半,這嚴重影響了德軍在1942年的東線戰局。這一問題一直到斯大林格勒慘敗後才得到了高層的重視,他們開始全力的增加坦克的產量,但是德軍戰略形勢已經非常惡劣,失去了最好的時機。
另一個關於裝甲部隊的輔助性單位的落後問題同樣重要,德軍在伴隨坦克作戰的半履帶裝甲車以及自行火炮上落後太多,絕大多數配屬給裝甲師的仍舊是汽車載的步兵和牽引式火炮,這讓坦克的快速性無法充分的施展,裝甲師的進攻速度不再是由坦克決定,而是那些摩托化步兵和火炮來決定。這一問題在德軍減少了每個裝甲師的坦克數量後得到放大,坦克數量的減少使得其對於步兵和火炮的依賴性更加嚴重。尤其在東線這種道路落後、地域廣闊的戰場而言,一支全履帶化的裝甲部隊的作用遠遠超過那些傳統的裝甲師,後期的以坦克、半履帶運輸車、自行火炮組成的戰鬥群爆發出巨大的戰鬥力就是最好的證明。假使一開始德軍就已經建立一直真正意義的履帶化的裝甲部隊的話,那麼二戰的結局真的有可能會改變。
-
3 # 優己
閃電戰本身作戰理論沒有任何問題,即便現在的美軍實際上使用的仍然是二戰德軍的閃電戰理論。至於說德軍做到的不足的地方那就拿曾經的德國來對比現在的美軍,那就可以看到對應缺陷的地方了,比如戰機不夠先進,導彈不夠精準,缺乏陸軍航空兵與武裝直升機等等。
古德里安的作戰理念就是多兵種配合作戰,既儘可能的讓各個兵種配合作戰,利用兵種的優勢來取勝,比如用航空兵來替代炮兵轟炸敵人的裝甲叢集與碉堡群;用坦克裝甲車來對打敵人的步兵;再用步兵來突擊敵人的炮兵陣地,等等,都是拿自己最強的一個點去擊打敵人薄弱的環節,這樣才能佔優勢。法國就是這麼被擊敗的!法國由於坦克裝甲車分散在步兵中使用,使得他們的裝甲兵跟步兵一樣,面對德軍的裝甲叢集攻擊完全沒抵抗力。
其次,儘量的讓節奏快起來,節奏快起來以後,各個兵種的配合就容易出破綻,這時候紀律性強的一方就會獲勝,比如在對陣蘇聯的時候,蘇聯不論從戰機數量到坦克數量都遠遠多餘德軍,蘇聯在戰爭爆發前有戰機12000架,德軍只有3900架;蘇聯有坦克14000輛,德軍只有2800輛,但是蘇聯的空軍裝甲軍之間沒有任何聯絡,這才使得德軍能夠在戰爭一開始就暴擊蘇聯。
-
4 # 愛讀歷史的大胖子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閃電戰也一樣,憑著超強的機動性在敵人還沒反應過來的時候,已經攻擊敵方的指揮中心或從側翼包圍過去。強大的機動集團帶來可怕後勤保障和輔助兵力的需求,古德里安的閃電戰是多兵種互相配合作戰。坦克衝在前面必需有步兵配合,現在是步兵戰車,還有自行火炮,天上要有轟炸機、強擊機(現在是武裝直升飛機)。德國受“凡爾賽條約”影響只保留了10萬陸軍,軍工生產也幾乎停滯。1933年希特勒上臺德國軍工生產才開始恢復,但是為討好德華人民,希特勒許諾每個德國家庭要有一輛轎車,以及投入其它的民生產業中,德國的軍工生產一直沒有全面恢復。德發動戰爭開始坦克和其它機動力量數量一直處於劣勢,步兵摩托化不足,無法有效策應坦克軍團。德國的二戰前期的勝利就是靠閃電戰坦克結合摩托化步兵機動能力,在西歐有著較好的公路網路,德軍無往不勝。可是入侵蘇聯就不同了,蘇聯戰略縱深大,加上很多地方道路交通不好,德國戰線拉長,後勤保障就無法跟上,德軍的機動性強的特點無法發揮,必然會陷入陣地戰、消耗戰。
德軍的閃電戰前期獲得成功的時候,看到最多的AB兩個集團軍群向敵人發動“鉗形”攻勢,兩個坦克師在敵後會師,德軍完成對敵包圍。西線的法蘭西戰役,B集團軍進攻荷蘭、比利時吸引英法聯軍,A集團軍從阿登森林切入完成包圍。東線的波蘭戰役、明斯克戰役、基輔戰役又能看到德軍兩翼鉗形突破敵軍在敵後會師完成包圍。古德里安對著滿地的戰俘沒時間去抓,要求戰俘讓開道路,讓德軍坦克透過,等待後面部隊過來收攏戰俘。閃電戰的精髓繞開敵軍重兵把守地區,先孤立,利用機動性從兩翼鉗形攻擊,在後方會師完成包圍。數量和實力強於德軍英法聯軍和蘇軍在後方被德軍突破形成包圍後,軍心渙散,或各自突圍,或原地死守、或逃之夭夭,還有在路邊等著做俘虜的。這幾次戰役結果是法國40天亡國,有40萬聯軍從敦克爾刻乘船到英國;波蘭亡國;明斯克戰役蘇軍指揮官發現不對,沒有聽令死守,倒是撤出不少人馬,但指揮官被抓,上軍事法庭;基輔戰役被俘60萬,傷亡20萬,只突圍15萬。俗話說“一招鮮,吃遍天”,德軍的閃電戰讓各國摸不著底細,前期吃了很大虧,幾次慘敗也讓蘇聯的將軍們摸索出了閃電戰的規律,開始想出對策。
蘇聯人對付閃電戰的辦法就是不讓你包圍,改變環境因素拖住你。朱可夫在莫斯科戰役時採取挖反坦克戰壕,和佈置幾道防線的辦法來遲滯德軍進攻。第一道維亞玆瑪防線有二百多英里長,後面還有幾道防線,德軍擅長的兩翼鉗形包抄被防線阻擋無法展開。當年的老天爺也給力,下了幾場大雨,使通往莫斯科的道路泥濘不堪,坦克在泥地裡前進困難。德軍閃電戰神話就此被打破。
接下來的斯大林格勒戰役,蘇軍對德軍閃電戰應付起來也比過去從容許多。而德軍開始因為戰線拉長,後勤保障無法跟上,閃電戰的威力發揮不出來了,當然這還有德軍統帥部的失誤,沒有一開始就投入重兵。德軍兩翼突破的時候,保盧斯率領B集團軍群被蘇聯軍隊利用頓河與伏爾加河的灘頭陣地拖住德軍,使德軍無法形成包圍。突擊不利,閃電戰就變成了城市巷戰,這種消耗戰對有著漫長運輸路線的德軍是非常不利。德國的A集團軍群在攻到蘇聯最大的油田還有幾十英里的地方再也無法突破了,因為沒油了,。雖然希特勒換了指揮官,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後勤油料跟不上,A集團軍群的包抄無法進行。保盧斯聽從了希特勒的命令,沒有及時率軍撤退,一直耗在斯大林格勒,一直耗到蘇聯方面完成反攻準備。朱可夫給保盧斯的第六集團軍來了個德華人擅長的鉗形攻勢,完成了對第六集團軍包圍。軍隊的素質對應付閃電戰有很大作用,包圍圈中的德國軍隊表現遠優於法國和蘇聯的軍人,積極組織突圍和抵抗,直至彈盡糧絕,才投降。
蘇聯在東線戰場和德軍的長期作戰中摸索出了對付閃電戰的辦法,利用地理和環境因素使德軍無法完成突破形成包圍。使閃電戰打成消耗戰,德軍無法迅速擊潰敵人,自身戰線冗長,後勤無法跟上的致命缺陷就暴露出來了。
-
5 # 戰壕
德軍的閃電戰也是有自身的缺陷的,其戰術理念確實先進,但是很多方面最終限制了德軍閃電戰的實際作戰效果。
坦克問題。提到二戰德國裝甲部隊,很多人想到的都是虎式坦克、豹式坦克等這些裝備,但是這都是在戰爭中後期才出現的。戰爭早期德軍在坦克方面實際上是很吃虧的,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比如在法國戰役中,德軍主要還是二號輕型坦克和三號輕型坦克,四號中型坦克還是少數,面對法軍的B1、S35等坦克,以及英軍的瑪蒂爾達等,完全無法對抗。
質量不如敵人也就罷了,但是坦克的數量也是如此,當時德軍總共才有2500輛坦克,而法軍開戰之初就有3400輛。可以說如果沒有空軍等其他兵種的協助,以及德軍裝甲戰術的優勢,德國的閃電戰極有可能在法國破產。
步兵機械化程度差。步兵在閃電戰中的作用也很重要,但是當時德軍的機械化程度很低,能裝備SDKFZ251等這些裝甲輸送車的都是少數,很多部隊連卡車都沒有,這就導致步兵機動能力差,而且受制於機動方式,很多重型兵器無法及時得到使用。
-
6 # 小小小百科全書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整個世界的主流作戰方式還停留在一戰時期的陣地戰,壕溝戰。但是德國由於一戰的戰敗,促使德國痛定思痛,開始考慮一戰戰敗的原因。隨後德華人發現一戰之所以戰敗,就是因為軍隊作戰以及行動過於拖沓,機動性不強。在法國的消耗戰中生生的把德國拖垮了。所以德國開始研究如何才能增加部隊的機動性。因為一戰結束之後法國立刻開始修築防禦德國的馬奇諾防線。德華人明白戰爭會再次爆發,而馬奇諾防線就是德國不可逾越的屏障。最後德國方面以馬奇諾防線為假想敵模擬了多種進攻方式。但結果均是慘敗。後來古德里安就想起了在一戰時期初露崢嶸的坦克。所以他又開始研究如何使用坦克進行大規模作戰。從而繞過馬奇諾防線。後來著名的“閃電戰”應運而生。
“閃電戰”的首秀就是在波蘭戰場上。1939年9月1日4時45分,德軍以其6個裝甲師、4個輕裝甲師和4個摩托化師為主要突擊力量,在波蘭西部勢如破竹般撕破了波軍6個集團軍約80萬人組成的防線。德國裝甲部隊與空軍構成的快速縱深挺進力量,將陳舊龐大的波軍迅速撕裂、合圍,至10月5日,波蘭戰役即告結束。波軍6.6萬人陣亡,21萬人受傷,69.4萬人被俘,而德軍僅傷亡3萬餘人。至此“閃電戰”一戰成名。之後德國好像是開掛一樣創造了諸多夢幻般的戰績。1個小時拿下丹麥,23天征服挪威,5天征服荷蘭,18天攻克比利時,39天征服了號稱擁有著“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閃電戰”威名一時無兩。
而德國在進攻蘇聯的初期,閃電戰也依舊好用。1941年6月22日,德國入侵蘇聯時再次使用了閃電戰,同樣取得了輝煌的戰果,而蘇軍面對德華人的閃電戰,付出了難以承受的損失和恐怖的傷亡數字。但是隨著德國深入蘇聯之後,德軍的“閃電戰”越來越顯得後繼乏力了。這個時候閃電戰的也就凸顯了出來。
缺點一:必須掌握著制空權,閃電戰才可以順利實施。否則的話地面上的坦克和裝甲部隊就成了敵方飛機的靶子。二戰後期德國閃電戰之所以不管用了。就是因為當時美國軍隊有著強大的空軍編隊。德國基本上沒有什麼制空權了。喪失了制空權,閃電戰也就沒有了施展的餘地。
缺點二:閃電戰對於後勤的依賴非常嚴重。尤其是燃油和彈藥。如果後勤補給跟不上。坦克裝甲車就是一堆廢鐵。而在二戰時期,德國軍隊由於閃電戰的關係,戰線拉的太長。補給線隨即也被拉長。一方面德軍佔領區域清除工作做的並不到位。很容易遭到敵人從後方發動的反攻或將補給線切斷。另一方面,戰線拉長補給困難。蘇聯巨大的縱深、糟糕的路況、惡劣的天氣,這都是影響德國供應補給的重要原因。
以上這兩點就是德國“閃電戰”最致命的兩個缺陷。只要制空權和後勤補給任何一方面出現了問題。那麼閃電戰就根本打不了。閃電戰的威力也根本體現不出來。但二戰後期制空權和後勤補給也是德國最頭痛的兩點。所以德軍閃電戰只能被掃進“垃圾堆”了。
-
7 # 閒看秋風999
首先要說明的是,到底有沒有“閃電戰”這個理論? 它是怎麼來的? 誰提出來的? 對這些問題的爭議越來越多,尤其是進入了21世紀以後,國際軍事史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閃電戰”本身就是一個“子虛烏有”的事兒:
因此,世界上許多歷史學以及軍事史學家認為,“閃電戰”並非是一種成熟的軍事理論;換言之,德華人從1939年到1942年(巴巴羅薩行動除外)所進行的戰役是即興的,而不是基於特定的軍事戰略。
閃電戰曾被稱為軍事革命(RMA),但許多歷史學家得出的結論是,德華人並沒有發明一種新的戰爭形式,而是將新技術應用到傳統的“陣地戰”思想中,以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1965年,牛津大學戰爭史教授羅伯特•奧尼爾(Robert O"Neill)提出了一個非常流行的觀點:
“閃電戰”其實就是一種戰術思想,它表示了德國軍隊對戰場上科技的影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並繼續發展一種新的戰爭形式;而這種對戰爭的解讀遠遠超過了對手。
希特勒本打算在1939年以後發動一場不受限制的快速戰爭,但第三帝國咄咄逼人的外交政策迫使這個納粹國家在準備就緒之前就投入了戰爭。
希特勒和德國國防軍在20世紀30年代的計劃並沒有反映出閃電戰的方法,而是相反。德國國防軍從未使用過這個詞,它也沒有出現在德國陸軍或空軍的戰地手冊中;
閃電戰既不是一種理論,也不是一種作戰計劃,甚至也不是一種戰術體系。
事實上,它根本不存在,至少不像我們通常認為的那樣。德華人從來沒有在準確的意義上使用過閃電戰這個詞,而且幾乎從來沒有在引文之外使用過它。
它僅僅意味著一場迅速而決定性的勝利(閃電戰)……德華人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沒有發明任何新東西,而是使用坦克、空軍和無線電控制司令部等新技術來恢復他們仍然認為有效的舊戰爭方式。
下面再來看這種戰術的致命弱點。
一) 地理環境。當時德國的所謂“閃電戰”機械化部隊移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地形和天氣條件。如果天氣以及地形不允許,坦克叢集快速運動是不可能的。
只有當地形平坦、堅固、暢通無阻,沒有障礙物或防禦工事並且毫無抵抗時,才可能成功; 反之,如果丘陵地帶,樹木繁茂,沼澤遍佈,或者是城市,坦克叢集必然會受阻。
二) 制空權。在1944年的諾曼底戰役中,盟軍的制空權,特別是在裝備著8枚RP-3火箭的情況下,對德國裝甲和機動車輛構成了威脅。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過程中,空軍在地面上的影響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早期的德國成功是在盟軍飛機無法對戰場產生重大影響時進行的。
1940年5月,德國空軍和盟國之間的飛機數量接近於相等,但德國空軍已經發展為支援德國的地面部隊移動的有效支援手段,而每一架戰機的飛行次數也明顯增加。
而反觀盟軍空軍,他們缺乏近距離的空中支援飛機,盟軍每天的飛行架次是法華人434,而英華人只有160,但攻擊地面目標的方法也沒有根本性的突破。
德國空軍平均每天飛行架次1500。
只是到了戰爭的後期,盟軍的空中優勢才慢慢突出,成為德軍坦克叢集移動的一個重要障礙。到1944年6月,西方盟國完全得到了戰場上的制空權,他們的戰鬥轟炸機在攻擊地面部隊方面非常有效。
在諾曼底登陸日,盟軍僅在戰場上飛行了14,500架次。6月6日,德國空軍只飛行了大約300架次。
三) 地面部隊以及後期補給。
閃電戰的特點之一就是“兵貴神速”,出其不意,當時在鋼鐵洪流滾滾向前推進的時候,同樣暴露出了致命弱點——地面部隊(步兵)以及後勤保障難以適應推進的速度。
閃電戰雖然在對波蘭和法國的快速運動中有效,但在以後的幾年裡,德國無法維持這種快速移動。同時,由於推進速度過快,也會暴露出補給線的弱。
尤其是到了戰爭後期,大量的德軍飛機、坦克由於得不到油料的補給,被德華人紛紛遺棄。特別是美國遠端戰略轟炸機加入對德軍後勤保障線進行轟炸以後,這種情況更甚。
-
8 # 漩渦鳴人yy
說到底,閃電戰最大的弱點便在於主持閃電戰的人是否瞭解閃電戰,以及對於戰場形勢是否有個清晰的人是,也就是說,對於主持閃電戰的人有著極高的要求,達不到要求的人主持閃電戰,那簡直就是小醜跳樑!
我曾經詳細的描述過閃電戰和大縱深戰略的不同之處,對於閃電戰來講,當然閃電戰更加偏向於以小博大,以較小的損失,贏得巨大的勝利。
這一點要求主持閃電戰的人員必須要對敵方的戰略部署,以及自己方面的力量認知有一個清晰的認知,是同時對於敵方弱點在哪裡,必須要一清二楚。
對於很多人來講,閃電戰吧,事實上就是拿著裝甲部隊往前面衝就行了,但這恰恰是對於閃電戰最大的認知錯誤,如果真的是這樣,德華人依靠著自己的裝甲部隊朝著法國軍隊的內部進行充分的話,法國完全有能力在短時間之內集結起一支比德國更加強大的裝甲軍隊,來跟德國的閃電戰部隊進行對打。
所以說閃電戰首領的裝甲部隊或者是用來突擊的部隊就是一把利刃,這把利刃特別的鋒利,但是極其的脆弱,用得好直炸敵人要害,讓敵人徹底癱瘓掉,用的不好,那你這把刀送出去就是送到別人嘴邊的肥肉。
進攻法國的時候是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一起研究了幾個月以後才制定起來的一條經典的裝甲部隊突擊路線,這樣保證了整個一條突擊路線的隱蔽性以及突然性,造成裝甲部隊突擊上去以後,閃電戰取得巨大的效果。
但是進攻巴巴羅薩的時候,由於牽扯到了軍隊太多了,導致即便是隻有一條南線戰場,也是需要好幾個戰區來給不同的人,只會因為軍隊力量達到幾百萬人,一個人根本管不過來,所以整個一場戰爭就摻入了更多的需要考量其他將領的心情因素,不是所有的人都擁有一條又能夠打閃電戰的戰術準備。
所以在進攻前蘇聯的時候,本來要求的閃電戰,由於希特勒等等不同因素的加入,導致閃電戰變成了一場消耗戰,而納粹德國的資源和前蘇聯的資源相互消耗之比下,納粹德國怎麼可能比得過前蘇聯?
仔細想想,如果拿前蘇聯的在基輔的60萬的蘇軍去換一個莫斯科,這個價值我們是否願意去換呢,如果希特勒真的做到了這一點,二戰的結局還未曾可知,不過可惜,希特勒只知道閃電戰的皮毛。
-
9 # 江氏小盜龍
閃擊戰(Blitzkrieg)又叫閃電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發明和使用的全新立體作戰模式,其創造者便是有“閃擊戰之父”稱號的古德里安。
閃擊戰的核心力量是航空兵和裝甲突擊群,其中的裝甲突擊群包括有坦克部隊、機械化的炮兵和步兵部隊等,同時對於後勤、通訊及指揮靈活性的要求也是很高的。
在戰鬥戰役發起之前,要保證進攻部隊的隱蔽性,以此達成進攻的突然性。
戰役開始後,具有優勢的航空兵在戰役發起階段必須集中力量快速打擊敵人的機場,以此獲得戰場制空權。在獲得制空權之後,航空兵對敵人的指揮通訊系統、後勤保障體系、交通樞紐及部隊集中地進行打擊,給敵人造成混亂和恐慌。
在航空兵實施打擊的同時,以坦克為核心的裝甲突擊叢集迅速突破敵人的防線,然後快速向縱深發展,進行大範圍的穿插迂迴。這個過程中,已經獲得制空權的航空兵應該對地面部隊進行及時有效的支援,形成空地一體的聯合突擊。
在閃擊戰的整體作戰中,速度是關鍵,必須在敵人沒有組織起有效防禦並且進行戰爭動員的情況下打垮對方,戰爭應該在幾天、幾星期,最多幾個月內獲得最終勝利。
閃擊戰是德國根據自身的戰爭潛力,運用最新的武器裝備探索出來的戰略戰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出現得到了成功運用,橫掃了歐洲大陸。
儘管閃擊戰震撼了整個世界,但是其存在著致命的缺陷:首先,閃擊戰需要隱蔽性和突然性,如果敵人已經探知了己方意圖,並且調集兵力進行防禦,那麼閃擊戰就無法發揮作用。
第二,閃擊戰的一個重要前提是獲得絕對的制空權,如果無法在整個戰爭中牢牢保持制空權,那麼地面行動同樣無法順利進行。
第三,後勤壓力。由於閃擊戰是進行長距離的突擊和迂迴,對於後勤的要求很高,如果各種物資無法及時跟上,那麼目標便無法達成。
第四,閃擊戰在設計的時候只是針對於國土面積比較小的歐洲國家,當遇到國土面積遼闊、資源眾多的大國時,閃擊戰就失去了作用。
以上的缺陷造成了閃擊戰最後的失敗,最好的例子就是蘇德戰爭,德國使用閃擊戰在戰爭爆發的前幾個月一路高歌猛進,但是蘇聯面積遼闊,能夠在遭受巨大損失的同時組織防禦、進行動員,最終形成了力量的倒置。在具體的戰役中,德軍在庫爾斯克戰役中想再次使用閃擊戰,但是蘇聯軍隊早就探明瞭德軍的意圖,在庫爾斯克建立了堅固的防禦,結果德軍在整個戰役中的前進速度緩慢,損失巨大。
閃擊戰是特定環境和技術時代的產物,在合適的環境和運用中能夠發揮巨大的作用。 -
10 # silvercastle
“閃電戰”是二戰前由“裝甲兵之父”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為首的革新派發明並完善的新時代戰法,它與一戰時期的塹壕戰、要塞戰、陣地戰存在代差,戰爭形式依然停留在此階段的軍隊遭遇閃電戰時是沒有還手之力的,事實上波蘭和法國在數週內戰敗就是最好的證明。
“閃電戰”算是現代戰爭的雛形,是初始版的陸空聯合作戰,核心是裝甲兵和空軍的應用,同時強調步兵摩托化、後勤鐵路網和無線電通訊的保障,這是至關重要的。“閃電戰”進入實施階段時,空軍會率先出動,由俯衝轟炸機對敵前線陣地縱深的機場、指揮部、鐵路、橋樑公路、武備燃料庫、炮兵陣地進行不間斷地精確打擊,之後裝甲兵以叢集向預定的重要目標高速突進,突破敵防線後不作停留,繼續高速向敵縱深突擊,最終以鉗形攻勢將敵軍整塊合圍。同時,摩托化步兵應緊隨裝甲兵鞏固消化突破區域並防止裝甲兵側翼受到衝擊,傘兵應適時佔領敵縱深的重要樞紐、橋樑。閃電戰可以出其不意地向敵軍發起突襲,集中力量在短時間內給敵軍造成毀滅性打擊,敵軍會在沒有任何集結喘息的時間裡被迅速合圍殲滅,波蘭、法國以及蘇聯的斯摩稜斯克、基輔……閃電戰在這些戰役中造型了對方毀滅性的損失。
我認為,閃電戰最大的缺陷,一,在於對軍隊裝備與後勤保障能力的要求極其苛刻。閃電戰的實施要求軍機、坦克、裝甲車等的大量集中使用,伴隨而來的是對彈藥、燃料、配件的巨大消耗,這對戰時國家的後勤保障能力提出了考驗。就算在當年工業體系如此完善、國力如此強大的德國,在面對閃電戰的高昂消耗時也顯得力不從心,尤其在戰爭中後期面對聯軍的戰略轟炸,德軍很難再像戰爭前期那樣,發動一次像樣的閃電戰攻勢。都說德軍機械化程度高,其實並沒有你們想象的那樣高,在波蘭、法國、蘇聯戰場,德軍大部分的後勤補給依然要依賴騾馬,在波蘭和西線戰場上尚能接受,但在東線蘇聯戰場上,廣袤的蘇聯國土讓200多萬侵蘇德軍和隨行的保障隊伍顯得那麼的渺小與無力,最終突襲變成了持久消耗戰,德軍最終耗死在了東線戰場上。一句話,閃電戰是奇襲,講究快、準、狠,但拖不起、耗不得,一停滯下來就是死。
閃電戰的缺陷,二是基於奇襲的本質,它的套路太單一,如果對方有針對性地充分準備,閃電戰難以發揮作用。戰爭初期,各國從未有過閃電戰的作戰經驗,更重要的是他們自己就沒做充分的戰爭準備,思想上根本不走心,所以在初見閃電戰時,必然陷入空前混亂,一敗塗地。但縱觀整個二戰全程,但凡德軍發動的大規模攻勢,總歸是以裝甲兵為矛頭,以鉗形攻勢做兩翼高速突破,然後合圍,然後殲滅。但是,蘇軍在明斯克、斯摩稜斯克、基輔等地那上百萬軍隊是白死的嗎?難道人家不長點記性?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庫爾斯克戰役了,德軍依然發動兩翼鉗形攻勢企圖合圍蘇軍的突出部陣地,然而蘇軍在陣地側翼佈置了重兵集團並適時地反突擊,德軍在東線最後一次有威脅的大規模進攻就此失敗。可見,閃電戰適用於體量、國力等與自身相當的國家,可以在短時間內造成敵方的混亂、休克並殲滅,而在面對蘇聯、美國這樣的大縱深並有強大戰爭潛力的國家,閃電戰只能打疼打傷敵方,並不能速戰速決,反而自身會被拖入消耗戰,最終必然走向戰敗。
-
11 # 后羿不要
二戰時期納粹德國的閃電戰在戰爭初期可謂是百戰百勝,然而,隨著戰鬥的持續下去,它的弊端也顯現出來。
最主要的就是補給的問題。在經過波蘭和法國的入侵後,1941年,納粹德國再次把閃電戰用在蘇聯身上。在初期也是無往二不利,然而,隨著戰線的拉長,德軍的補給越來越難以跟上,不得已前線部隊必須停下來等待後勤部隊的到來,由此造成了時間的浪費。
除此之外,還有就是閃電戰針對中小型國家還可以,但是對蘇聯這樣擁有龐大戰略縱深的國家來說起不到大的作用,閃電戰是力圖在短時間內殲滅敵人,然而,納粹德國對蘇聯的閃電戰可以推進的距離相對蘇聯的國土來說太短。蘇聯可以將大量的工業和人力轉移到後方,等其鋒芒過去之後,重新組織兵力發起反擊。
另外,閃電戰需要經過前期長時間的準備,大量的軍事物資需要生產。
-
12 # 鴻哥iouyh福小鋪
閃擊戰,也稱閃電戰,它的攻擊力極強,但弱點也很多,當然不乏致命缺陷。
德國由於一戰的緣故,軍事發展受到限制,促使其在規定數量基礎上必須著重提升軍隊的質量,也就是德國想在被抑制軍隊規模方面提高軍隊戰鬥力,傳統的人數擴充是不可行,所以只能以機械代替人力。
因此,在西方軍事界認為裝甲車,也就是坦克只能充當輔助,步兵的輔助,德國已經將裝甲師單獨成軍。
這也使得德國擁有閃擊戰必備的雙拳之一,裝甲兵,可供迂迴包抄,施展右鉤拳必殺技。
干涉西班牙內戰,斯圖卡轟炸機展示了空中打擊的威力,再次使得德國擁有閃擊戰必備的雙拳之一,空軍,可立體化,無阻礙摧毀防禦工事,包括瓦解敵人的戰鬥意志,可謂是直拳、刺拳之類必殺技。
空中力量壓制覆蓋,裝甲部隊迂迴、穿插、分割、抄底,步兵集團推進,這就是閃擊戰。
當然,弱點肯定有,早在西線作戰,德國裝甲兵突破色當,包抄英法後路,在其步兵集團尚未跟進會師之際,法國其實是可以消滅這支孤軍深入的德國裝甲兵,戴高樂的反擊揭示了勝利曙光。
奈何法國士氣低落,缺乏戰鬥意志,匆忙投降,錯失良機。
教訓就是,在洶湧而來的裝甲車面前,戰鬥是唯一獲勝的途徑,放棄則崩盤,因此在後來的戰爭階段,人們越來越熟悉這頭裝甲怪物底細,也就敢於打阻擊、打反擊,我們熟悉的志願軍打坦克便是這般情況,摧毀敵人的裝甲兵突破就是破壞閃擊戰的致命缺陷。
更重要的致命缺陷在空中,後期德國缺乏空中優勢,閃擊戰就成了笑話,典型的例子是阿登戰役。
當時德國積攢全部力量,費心地挑了個雙方都無法動用空軍的惡劣天氣,希望重演當年的西線勝利。
可惜啊,對方再也不是當年見到洶湧而至裝甲兵便慌了手腳的菜鳥,愣是頂到天氣放晴,結果德國慘敗,在盟軍的空中打擊下,閃擊戰打成了潰敗仗,險些成了盟軍單方面的屠戮戰。
-
13 # 榆木疙瘩牌慧根
主要有三點。
1.敵方國土面積不能太大,作戰區域不能縱深過遠。
可以比照法國和蘇聯,按照納粹德軍攻入蘇聯的深度,相當於橫掃了兩遍法國,也就是說等於攻下了兩個法國,可還是不能取得勝利。
因為德軍的後勤跟不上,幹勁兒再大的軍隊,沒有持續不斷的補給,很快就得失去能量。
2.整個陸軍中,機車化部隊必須佔相當的比例。
前邊的坦克再快,後面的步兵必須跟得上才行,裝甲兵也可以單獨戰鬥,但是這樣會造成人員和裝備的巨大損失,你的裝甲突擊力量會不長時間消耗得一點不剩。
再銳利的箭頭,也是由箭桿和箭簇帶動的持久飛行。
3.不能沒有制空權。
以色列軍人對“閃電戰”生動比喻為“鷹與蛇”式的進攻。
意思就是空中力量要像老鷹一樣掃平三維空間,地面部隊則要像蛇似的見隙就鑽,想要快速突破布防嚴密的敵陣,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把敵人炸的抬不起頭來。對手動彈不得,自然而然,你可以從容不迫控制防線上的要點了。
沒有劈頭蓋臉的施圖卡猛抽,納粹德軍在戰場上以一戰的標準衡量,什麼不是!
-
14 # 米粒閒聊
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的閃擊戰有何致命的缺陷呢?德國的閃擊戰,是由古德里安將軍提出的,併成為了德軍在二戰初期屢戰屢勝的戰術。閃擊戰,無論是作為一種作戰理論,還是作戰實踐,都像其它作戰理論和實踐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閃擊戰具體到德軍本身,缺陷主要體現在德國的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方面的不足上。在此文中,僅從物質資源方面來剖析。
德國的地理位置(面臨東、西兩線作戰的困境)和物質資源較缺乏等原因,這是德國在一戰中戰敗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一戰後德國軍方就尋求破解之法。因此,古德里安將軍的閃擊戰應運而生。閃擊戰的主要特點之一,就是大規模的使用機械化、裝甲化的地面作戰部隊,並得到空中力量強有力的支援下,快速的突破敵方的防線,並快速的將敵方有生力量分割、包圍、殲滅。更為重要的是,此戰術得到了希特勒的大力支援。德軍,在二戰初期的一系列的戰役中,利用閃擊戰的戰術,快速高效的擊敗了一個又一個的敵人。而且,在蘇德戰爭初期,德軍又是很好的利用了閃擊戰,取得了令人眼花繚亂的多個勝利。可是,就在1941年12月初德軍兵敗莫斯科城下,攻無不克的閃擊戰神話破滅了。造成閃擊戰神話破滅的原因是什麼呢?在不考慮其它因素的前提下,可以說是德國物質資源不足造成的。
就在德國發動侵蘇戰爭(1941年6月22日)前夕,德軍只有十九個裝甲師和十四個機車化師。在進攻蘇聯時,僅有這些師能夠保持快速機動。而其它一百多個步兵師,是靠“11路”來行進的
。人們往往感覺,二戰中的德軍全是一眼望不到頭的機械化部隊。但是,實際情況遠非如此。
現實中,佔德國陸軍絕大部分兵力的步兵師,只能稱為“騾馬師”。因為,步兵師的絕大部分補濟品要用約1200輛馬車來運輸。造成這個奇怪的現象的原因,除去德國沒有及時實行總體戰經濟外,還與德國的汽車製造業不夠發達的原因。而最重要的原因,則是製造汽車、坦克等裝甲車輛所必須的橡膠,德國只能進口(能生產有限的合成品)。而使用這些車輛所必須的汽油,同樣需要進口(也能生產有限的合成品)。這兩種資源的缺乏,極大的限制了德軍機械化部隊的建設和發展。這就造成了,在蘇德戰爭的初期,德軍機械化部隊在分割、包圍了大量蘇軍時,“乘坐11路”的德軍步兵師,還“遠在天邊”。這就使在包圍圈內的不少蘇軍突圍而去。還有,因為汽油等油料時常供應不上(因為儲備量不足和運輸不及時),德軍機械化部隊不得不停止前進,原地等候補充各種油料。這又是因為德國缺少石油資源和機械化運輸車輛造成的。因為,這些原因再加上蘇聯地域太廣闊等原因,德軍的閃擊戰戰術的優勢打了不小的折扣。
所以,極簡單地講德軍閃擊戰最致命的缺陷,正是德國自身的物質資源的短缺造成的,尤其是橡膠和石油。
回覆列表
二戰時期納粹德國的閃擊戰有何致命缺陷?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肯定的,莫斯科戰役中,蘇軍就打敗了閃擊戰不可戰勝的神話,在這以後,德軍也改變了閃擊戰打法,說明德軍已經意識到閃擊戰在蘇德戰場存在許多缺陷和不足。
首先,閃擊戰的實質就是使用裝甲坦克實施快速機動突擊。
在總結二戰經驗教訓的時候,許多人都把閃擊戰的發明戴在古德里安頭上,實際上,閃擊戰理論的誕生是一個很長的過程,早在一戰時期,參戰各國已經從簡易的裝甲坦克參與作戰中看出了端倪,當德國在二戰前緊鑼密鼓推崇快速打擊時,其它各國也在豐富裝甲打擊理論,只是德國對裝甲進攻的認識更超前一些和更冒險一些罷了。
由於德國在一戰是戰敗國,當英法和蘇聯都在極力發展武器裝備時,德國卻在為償還高額戰爭賠款發愁,但是,德華人一直沒有放棄重新再戰的追求,不管是魏瑪政府還是希特勒上臺,從一戰遺留下來的德軍軍官們始終在為再戰做積極準備,這也是古德里安等一批高階將領畢生的追求和願望。
可以說,德國發動閃擊戰,希特勒的擴張野心與閃擊戰的理論實現了無縫連線,當時蘇軍中許多高階軍官也都在為裝甲獨立成軍作積極努力,比方說朱可夫和巴甫洛夫都認為裝甲打擊將是地面戰爭的重要作戰樣式,但斯大林認為蘇軍的地理環境和蘇軍實際,發展空軍和炮兵更優先一些,所以,在1940年蘇軍首長機關軍事演習後,原準備裝備20個機械化軍的計劃,到戰爭打響只完成了9個。
從這個層面講,正是由於德軍已經考慮到自身對外擴張的需要,閃擊戰快速機動的優勢和特點才導致希特勒愛不釋手,這不僅成了德國對外擴張的唯一戰法,也為德國套上了沉重的枷鎖,因為閃擊戰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只是希特勒的瘋狂野心掩蓋了他不計成本的後果。
其次,閃擊戰的缺陷在莫斯科戰役中顯露無餘。
1939年9月1日,閃擊戰第一次走上戰爭前沿,150萬德軍閃擊波蘭二戰爆發。由於德軍和蘇聯的聯合打擊,把國家安全寄託在英法保護身上的波蘭,由於事先毫無準備,僅半個月時間就國亡家毀,緊接著,德軍閃擊戰所向披靡,1天內征服丹麥,23天內征服挪威,5天征服荷蘭,18天征服比利時,連號稱“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也只用了39天就舉手投降。不到8個月的時間裡,西歐大陸除英倫三島之外全被德軍拿下。
正是由於閃擊戰在初始階段的輝煌戰績,讓希特勒和德軍高階將領們喜不自勝,認為按這樣打法,不僅佔領英國指日可待,甚至佔領莫斯科也用不上半年時間。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正式簽署第21號作戰指令,對蘇聯展開巴巴羅薩行動,要求所有德軍務必於1941年5月15日前完成作戰準備,由於巴爾幹半島出現戰事,最終於6月22日發動進攻。
德軍的閃擊戰雖然在西歐戰場所向披靡,在1941年下半年進攻蘇聯的各個戰役中也都獲得空前勝利,但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戰線太長、兵力不足和補給困難的短板,尤其在莫斯科戰役之前,德軍的裝甲打擊力量已經遭到近半數以上的損毀,到9月30日莫斯科戰役打響時,德軍不僅面臨冬季氣候因素影響造成大量非戰鬥減員,還因蘇軍已經從戰爭中學習戰爭,基本找到了破解閃擊戰的方法。
由於德軍的閃擊戰完全依靠裝甲坦克作快速機動,在莫斯科戰役中,朱可夫採取了在正面大量構築防禦陣地,在側翼部署預備隊實施遊擊作戰,這樣的好處避免了蘇軍大量步兵與德軍裝甲硬碰硬,有效的降低了蘇軍的損失,極大的消耗了德軍的有生力量,蘇軍這種依靠持久戰和消耗戰來拖垮閃擊戰的打法非常有效,最終不僅打敗了閃擊戰不可戰勝的神話,還贏得了蘇德戰爭爆發以來首場大規模戰役勝利,樹立了信心,贏得了盟軍的支援。
從這個層面講,閃擊戰並不是一勞永逸的,它有戰場環境和補給保障條件限制的侷限性,離開強大的後勤補給和燃油供應,它就是一堆廢鐵。而蘇聯地廣人稀,客觀上成了德軍補給的短板和不足,加上莫斯科冬季泥濘的道路和寒冷的氣候影響,閃擊戰的優勢蕩然無存。
第三,蘇德戰爭,德軍贏在閃擊戰又敗在閃擊戰。
巴巴羅薩計劃進攻蘇聯時,德軍雖然採取了三路大軍同時進攻的方式,但發揮主要作用的仍然是4個裝甲叢集,到莫斯科戰役打響,北線進攻基本上不再使用裝甲部隊進攻,第2、3、4三支裝甲叢集全部投入到進攻莫斯科戰鬥中,唯有第1裝甲叢集在南線作戰。
由於蘇軍在莫斯科戰役中採取了積極防禦措施,不僅構築大量反坦克壕溝和工事阻擊德軍的裝甲坦克,還增派了大量的機械化部隊與德軍抗衡,尤其是蘇軍的T34坦克和喀秋莎火箭炮的大量參戰,使德軍的裝甲部隊損失嚴重,戰役後期,古德里安都不得不臨場撤退,說明其裝甲坦克閃擊戰遇到了勁敵。
德軍閃擊戰在前期那麼所向披靡,為什麼到莫斯科戰役就不靈了呢?原因還在於德軍對蘇軍的力量和戰場形勢估計不足,對德國自身生產能力和保障能力缺乏應有的準備。
如果說莫斯科戰役,德軍是驕傲輕敵所致,那麼在1942年的夏季作戰中,德軍同樣在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等多場戰役中遭到失敗,究其原因還是依靠裝甲快速機動的閃擊戰,並不適合在蘇德戰場全面鋪開。雖然1942年德軍統帥部換了一個打法,不再三路大軍全線進攻,把重點放在了南線佔領資源上面,但其進攻戰術仍然是換湯不換藥,沒有裝甲坦克就打不了仗,缺乏燃油部隊就無法繼續攻擊,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就是因為100多輛裝甲坦克缺乏油料而動彈不得,德軍佔領高加索的原因也是為了奪取那裡的油田,客觀上講,閃擊戰是以裝甲坦克為主要作戰樣式,但決定戰場勝負的最重要因素還是人,這點恐怕德軍後悔也來不及了吧。
1943年1月份,德軍在整個東線戰場能夠投入戰鬥的坦克只有495輛了,說明德國的自身造血功能缺失,本國的工業生產無法彌補戰場需要。與此相反,蘇軍不僅在1942年大量製造出裝甲坦克,還在飛機和大炮製造方面超過德國,從一定程度上講,蘇德戰爭打的就是綜合國力,蘇聯打得起,德國卻耗不起,這才是閃擊戰失敗的最主要原因。
綜上,德軍發動閃擊戰起碼存在這樣幾個短板和不足,事先沒有得到較好的解決。一是工業基礎能否支撐裝甲坦克長期進攻所需?二是燃油和彈藥的供應是否及時保障得上?三是補給和兵力短缺問題如何及時到位?四是如何解決戰線太長,佔領地佔用大量兵力的問題。可以說,以上四點都是閃擊戰帶來的後勤保障和支撐難題,這些問題解決了,才能有效發揮閃擊戰快速機動的優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