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茶鄉梅子

    猴頭菇的病蟲害防治要點:

    菌種退化;菌種感染病毒病菌;栽培原料中含有有害物質;菇棚通風不良,二氧化碳濃度過高;溫度及水分管理不當等。 處理措施:屬菌種退化等原因時,該批栽培無法解決,下批需更換菌種。感染病毒病菌的,參看本節上述

    (一)相關內容,不再贅述。 查基料中所有原輔材料及用水、工具等有否有害成分,比如噴霧器用於噴施殺菌劑等藥物後,未予清洗或沒有清洗乾淨,很可能導致該類病害的發生,需對症處理。 猴頭菇子實體呈現“禿頭”等,是溫度過低或幼菇時噴水使菇體長時間帶水所致。

    (二)根據猴頭菇的特性實施溫度管理,勿使過低;注意噴水時不使子實體上形成水滴,一般噴水後應強化通風,使菇體上的小水滴在1小時內蒸發掉。 “只長猴毛,不長猴頭”,是栽培場所二氧化碳濃度過高所致,可加強通風或強制通風,以降低二氧化碳濃度,並勿使忽高忽低,致子實體生長不勻。 “紅色猴頭菇”,是溼度偏大、子實體長期帶水等原因,尤其在10℃以下環境時,幼菇周身帶水時間超過2小時以上,即可發生變色。低溫條件下,適當降低空氣溼度,寧可降低溼度影響產菇量,也要產出高品質的菇品。

    病蟲害防治要點:

    (1)儘量不使用化學藥物,尤其不得對子實體用藥後再將菇品進行銷售。

    (2)任何藥物都要符合相關規定,比如“綠色食品藥物規定”等。

    (3)生產期間的自始至終不得使用多菌靈類藥物。

  • 2 # 洛久塵

    首先,對於栽培環境的選擇。猴頭菇栽培基地應選擇生態環境好,水質優良,無有毒氣體,周圍300m無各種汙水及其它汙染源。要求座北朝南,通氣性好,空氣新鮮;栽培室內地要求平整,要有地窗、門窗。猴頭菌的菌絲體能在黑暗中正常生長,但子實體必須在散射光的照射下形成和生長。

    第二,栽培季節的選擇。猴頭菇菌絲的適宜生長溫度25±2℃,子實體的適宜生長溫度12—18℃,高於20℃子實體生長不良,低於10℃時子實體生長緩慢。栽培需100天左右,其中菌絲體培養需25天左右。秋季8-9月制種,10月份為栽培適期;也可在晚春、早夏進行栽培。應用塑膠大棚栽培,在山東一般應於10月中旬制栽培袋,約經一個月的培養至11月中下旬開始出菇,次年3月上中旬出菇結束。

    1.料溫偏高。菌絲培養成熟的菇床,若無較低溫度的影響,其料溫下降的速度很慢。若料溫高於出菇溫度範圍,則原基不易發生,這種現象在秋栽的低溫型品種中***為常見。

    2.環境不適。菇床所處環境溫度高於所栽品種的出菇溫度範圍,或低於所栽品種的出菇溫度範圍,都會產生不出菇或轉潮後不再正常出菇的現象。前者春、夏、秋季均會發生,後者多出現在冬季低溫季節。

    3.積溫不足。在低溫下種植時,菌絲長期處於緩慢生長狀態,雖然發菌時間較長,但由於有效積溫不足,菌絲生理成熟度不夠,而遲遲不能出菇。此外,無論何時種植,出菇前的溫差變化太大都不利於出菇。

    4.水分不足。發菌期由於揭膜次數過多,覆蓋不嚴或土壤吸溼等,會造成培養料含水量下降,或菇床表面失水偏幹。此外,產菇期菇體大量消耗培養料的水分後,如菇床水分補充過少,也會造成不出菇或轉潮後不正常出菇的現象。

    5.菌絲徒長。培養料含水量過高,菇床表面溼度飽和,乾溼差變化小,會造成菌絲徒長,在菇床表面形成厚厚的菌皮。

    6.蟲害影響。雜菌汙染菇床後,不但與平菇菌絲爭奪養分,而且能分泌有害物質,抑制平菇菌絲的正常生長;害蟲侵入菇床後,則大量咬食平菇菌絲,並使平菇菌絲斷裂失水死亡。病蟲危害重的菇床,平菇菌絲的正常生理代謝和物質轉換要能受到破壞,進而造成不出菇。這種現象在整個產菇期內均可發生。

    7.通風不良。菇床通風不良,供氧差,膜內二氧化碳濃度過高,光線太弱,均不利於出菇。這種現象在地下菇場較為常見。

    在栽培過程中,應根據平菇各生育階段的特性,進行精心管理,避免造成以上不出菇或不正常出菇因素的發生,而獲得穩產高產。

    從播種後,一般40天左右就會出現小猴頭菇,出菇期間,要著眼於創造適合於子實體生長髮育的條件,協調好溫、溼、光、氣之間的關係。調節溼度時應注意噴水,每天用噴霧器向室內噴水2-3次,陰天和雨天則不需要噴水。高溫時,要採取必要的降溫措施,如頂部覆蓋、通風換氣,增加噴水等;低溫時,要加強增溫保溫措施。以提高溼度。保證出茹質量。猴頭菌的菌絲體能在黑暗中正常生長,但子實體必須在散射光的照射下形成和生長。

    採收方面,猴頭菇在子實體7~8成熟就應該採收。採收標準是子實體球體基本長足、堅實,菌刺長度在0.5cm~1cm,未彈射孢子前及時採摘。猴頭菇成熟後,要及時採收,它的成熟標準是菌刺充分展伸,採收過早會影響產量,採收過遲,則肉質松、苦味重,不利加工,而且,影響下一批菇的形成,採收方法是:用手捏住菌柄,稍為一扭就會採下猴頭菇。因為猴頭菇保鮮時間短不能超過12小時,所以在採收後只有少量可以新鮮出售。大部分都是晾乾後密封貯藏。

  • 3 # 農村小迪1

    一旦發現為害,就要認真分析,判斷原因,採用農業防治、生態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各種措施,在各個栽培管理的技術環節上,杜絕或減少病蟲入侵的途徑和機會,創造一個有利於猴頭菇生長髮育而不利於病菌、害蟲發生與繁殖的生態條件,將病蟲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在確實需要用化學藥劑防治時,只能使用低毒的,而且應在未出菇前或每潮菇採收後進行,並注意少量、區域性施用,絕不能直接噴於菇體上,以免影響人體健康。

    一:選用優良菌種

    (1):要使用種性好且高產、優質、抗逆性強的菌種。

    (2):對菌株的生物學特性要清楚,制種者、栽培者必須瞭解所用菌株的菌絲和子實體生長的適溫範圍、栽培要點、菇體形態特徵、加工性狀等特怊。

    (3):菌絲長勢強,純度高,無病蟲感染。

    (4):菌齡適宜,嚴格淘汰老化、退化的菌種。

    二:阻斷病蟲入侵途徑

    (1):培養料新鮮、無黴變,消毒滅菌要徹底。

    (2):搞好培養場所、出菇場所及周圍環境的衛生;栽培場所要遠離倉庫、飼養場、垃圾堆;廢料、料塊、舊菌袋不要堆在栽培場所附近,必須及時進行高溫堆肥或其他處理。

    (3):有條件的菇棚,要安裝紗門、紗窗以防止昆蟲進入。

    (4):老菇棚在使用前必須進行一次全面的清理和消毒工作,以殺滅潛藏於床架、地面等處的病菌、害蟲,床架可用清水或5%石灰水或1% 漂白粉水沖洗,菇棚地面在使用前撒一層石灰粉。(5):認真消毒和清潔各個操作環節中的工具、裝置、環境及工作人員的服裝、手套等,防止在操作過程中將病菌、害蟲帶入培養料、培養室和菇棚中。

    (6):採菇後要徹底清理菌袋,把菇根、爛菇及被害菇蕾摘除乾淨,集中深埋或燒掉,不要隨意扔放。每批菇栽培結束後,及時清除廢料,把栽培場所打掃乾淨。

    三:創造適合長菇的生態環境

    在適宜條件下,猴頭菇生長髮育正常,可大大減少病蟲發生的機會。特別要做好猴頭菇生長的溫度、溼度、光照、通風的控制,創造一個有利於猴頭菇生長的環境,促進猴頭菇正常生長髮育,從而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1):栽培場地要高燥、向陽、排水、通風,且水源方便,交通便利。

    (2):菇棚要通風良好,光照度適宜,保溫及保溼條件好、具有有效的防蟲、防鼠設施。

    (3):培養料質量優良、配合比例適宜,料袋的緊實度適宜。

    (4):選擇適宜的播種期,避開高溫或低溫影響。

    (5):及時防治病蟲害,當病蟲局部發生為害時,要及時採取行動,將其消滅在萌發狀態,防止擴散蔓延。

    總結:以上是猴頭菇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措施,高產量的優質猴頭菇必須要做好病蟲防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蕭太后不惜當“小三”也要嫁給韓德讓,真的只是因為愛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