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倚天屠龍記》原著最初這段看的我很糾結,殷素素謝遜都是殺人魔頭,張翠山卻一力維護,這符合俠義二字嗎? 書中武當七俠都是按正面人物塑造的,不要求三觀與現代人一致,但即便古人也會有起碼的是非觀吧。 其實,金庸小說中這種亦正亦邪的人物不少,謝遜、任盈盈、趙敏都能接受,他們雖然殺人也多,但大多是武林人士,還可以接受。 但殷素素在龍門鏢局殺了70口人,多是老幼婦孺,當她自己有孩子後不知她是否後悔。但武當七俠包括張翠山,受張三丰教導,經常下深鋤強扶弱,行俠義之事,你說殷素素承認後,張翠山你不殺她為無辜婦女兒童報仇也就算了,竟然還跟她結婚了?這與他從小受到的是非觀教育大相徑庭啊。 另外的關鍵是,他不管在口頭上,還是在內心,總是自命俠義。而且不是嶽不群的那種虛偽,是很真誠的那種。這就太讓讀者太糾結了,人物塑造太矛盾了。 笑傲江湖裡,田伯光也是混蛋。但令狐沖這個人物塑造的,行事從來就是放蕩不羈,不受約束,不拘小節,也從來沒有以俠義自居,這樣他放過田伯光,看起來不很糾結也不很矛盾,起碼是可以已接受的。 所以很多《倚天屠龍記》電視劇裡面,對殷素素這段都修改。但最近看原著,表示對張翠山殷素素真是無法接受。
23
回覆列表
  • 1 # 吟風社

    我認為是不符合的,這裡的問題如果略微上綱上線一點,涉及到金庸的價值觀問題,金庸信佛,顯然是相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一套,先前的罪孽若是入我佛門,有心悔改,是可以抵消的。

    但是在正常人看來,他安排的許多類似劇情是不合理的,例如謝遜殺了無數無辜之人,書末謝遜報了仇後,自願讓眾人處置,結果那些與謝遜有殺父、殺兄、殺子、殺夫之仇的家屬,只是痛罵謝遜幾句,吐幾口唾沫就離開了,這在現實中可能發生嗎?

    除此之外,還有空見替成昆化解冤仇,希望謝遜原諒成昆,金庸看似將空見塑造的大慈大悲,但實際上是有問題的,空見身懷金剛不壞體神功,武功遠遠在謝遜之上,正常來說謝遜根本沒有破防他的能力,空見給謝遜打賭十三拳,用以力服人或許有些不好聽,但本質上也是一樣的嗎,就是告訴謝遜,我插手此事,你的武功沒可能報仇了。

    另一個類似案例是慕容博,甚至慕容博的情況比謝遜還要惡劣,如果說謝遜好歹是經歷了天大的慘事,最後也自願任人宰割。慕容博呢?純粹是為了一己之私挑起武林爭端,期間又殺了不少不願歸附之人,你掃地有什麼資格替這些人原諒慕容博?原諒慕容博是整個武林和受害者家屬的事情,不是你掃地的事情,難道因為你掃地武功高強,宛若佛祖菩薩,就能說了算?

    所以說不好聽,就是金庸的價值觀有些問題,佛家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武林外傳呂秀才對白展堂說給公孫烏龍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白展堂回答,這話對受害者家屬說去。

  • 2 # 灣灣逗

    不知道別人是怎樣界定俠義的標準的。俠之為俠乃為國為民,義之為義乃為公平正義。儘管張翠山對人起初的態度不認可,那是因為他的參照物是師父張三丰,經歷許多人許多事,就有了更多的比較與所謂的正派人士惡行相較二人更稱不上大惡,再加上二人對自己這個正派人士有客氣有仰慕,誰不喜歡喜歡自己的人。

  • 3 # 三魚說

    我讀「倚天屠龍記」時也曾有這樣的困惑,謝遜濫殺無辜毀了多少家庭,如果他們的子弟練好武功來找謝遜尋仇,張無忌應該還會維護他義父,張翠山知道殷素素是害俞師兄的元兇之一時,張翠山仍舊無法對殷素素下殺手,其實這樣更能反應出人性。

    無論是武俠小說還是神話故事,真正毫無私心把大義大德扛在肩膀上的人幾乎沒有,連「西遊記」裡的觀音都袒護專吃童男童女的鯉魚精,郭大俠誤會黃藥師殺江南七怪時,他仍然不會傷害黃蓉,這都符合人性。如果連自己內心最愛的人,也捨得下狠手,那他所謂的大義你覺得真實麼?這類人很容易陷入嶽不群的心境。

    謝遜出家贖罪,其實是金庸慈心給他一種變相的開恩和懲罰。佛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以謝遜後來醒悟來看,被他殘害人的後人去少林找他尋仇,他應該會領死的。這讓我想到「天龍八部」裡的玄慈方丈不運功抵抗甘願領刑丈而死的一幕。

    金庸寫謝遜這個角色有點寫實,在世間不乏徒遭厄運之人,他們有的覺得自己最倒黴最可憐,所以覺得彷彿天下人鬥負了自己,從而產生報復世人的心理,到頭來才發現自己已生心魔走上歧途。謝遜的醒悟是對命運舛途之人的一種引導和開悟。

    張翠山是武林名俠,即便他一生光明磊落幾乎沒做過錯事,可當摯愛和義兄鑄成大錯時,他仍然被逼上絕路,這是何等的諷刺。

    儘管殷素素和謝遜都有過錯,但是“惡人從良”總比“君失晚節”好的多。金庸寫小說,並沒有站在道德制高點上高屋建瓴,而是在寫人心和江湖。

  • 4 # 放逐之心

    第一次,從《書劍恩仇錄》到《射鵰英雄傳》,人物塑造正邪分明,正派人物,如身懷民族大義的郭靖;反派人物,如陰狠毒辣的歐陽鋒;人物性格非常的鮮明。第二次,從《射鵰英雄傳》開始,人物性格塑造變得豐富起來,塑造了很多亦正亦邪的人物,比如,楊過、令狐沖、任盈盈等性格複雜的角色。第三次,從《鹿鼎記》開始,徹底打破了“人要完人,金要足赤”的求全觀念,塑造了出生低賤,不會武功、不懂文墨,而且人品也不咋滴的韋小寶,韋小寶這個角色,貼近我們的大眾生活,有血有肉,拉近了與現實生活的距離。金庸作品中的人物不斷從“理想化”到“生活化”轉變,使得作品更貼近生活。

    記得在《笑傲江湖》中有這麼一段臺詞,“這正邪兩個字原本難分,正派弟子如果心術不正便是邪徒;邪派中人如果一心向善便是正人君子”,這句話充分反映了社會生活的複雜性。在中國傳統文學作品中,比如戲劇,都是臉譜化的,善人生來都是善人,惡人都是徹徹底底的壞蛋,這樣塑造的人物就有點單調乏味,缺乏了感情和生動性。金庸的作品張揚個性,注重描寫人物的心理活動,挖掘人物心理形成背後的原因,道明瞭什麼樣的大背景造就了人物的性格,善、惡不再那麼對立,人物形象立體起來,這樣寫使得作品更加有思辨性、哲理性,上升了文學高度。

    參考了《中國武俠小說史》

  • 5 # 九鬥逍遙王

    可稱得上俠義二字。

    雖不符合俠客氣節,但卻沒有違背義字初衷。

    “義”字不僅僅是公平道義,更加是袍澤之情、夫妻情分。

    若張翠山僅為所謂的公平道義而拋棄了兄弟之情、夫妻之情就能稱之為俠義嗎?

    行俠仗義首先就丟掉了義,還配稱得上俠嗎?

    公平道義一詞不過就是那些道貌岸然的偽君子為自己編織的錦繡花環,再純正的君子手中的劍也沾染過無辜之人的血,這些人為何能稱得上俠義。

    公道自在人心,江湖人中根本不會存在真正的公道二字,凡事皆是利益當先,獨善其身之餘尚能助人,便是俠義。

    所謂俠義,存俠骨之風,行道義之事!

    面對選擇時,張翠山也曾動搖,可他未曾捨棄情義,也沒有丟棄心中的道義,更加沒有拋棄俠骨之風,所以他甘願以命換命。

    如此都不能稱之為俠義,如何才算俠義?

  • 6 # 誠摯人生為夢啟航

    殷素素,殺人無數,後遇張五俠經過相互瞭解互生曖昧,被公認的邪教殷天正之女殷素素因愛生善,已有悔過之心,也得到了張五俠的諒解。在二人初次上武當山見過俞三俠時,他已經想起當初暗算他的人就是殷素素,不過看兩人關係融洽已是不願在提起當時之事,可見其心地善良,有情有意,堪稱俠義之人。

    張五俠知道真相後在眾人面前自刎了卻此時,俠義之心可照日月。

    佛家有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張無忌少年時張三丰亦是教他要放下仇恨。

    每一個人生來如一張白紙,成佛成魔生活際遇不同罷了。

    像如謝遜,如非成昆殺其全家13口人,也不至於時而不能自控胡亂殺人。

    追夢路上期待與您同行。

  • 7 # 出三木

    麻煩答主們看看我問題下面的詳細描述部分,問題字數有限制,可能我對問題的概括和提取不是很準確,其實我真正疑問的是:金庸塑造的這個人物讓人很糾結,我覺得富有俠義精神的張翠山,是不會娶殺了無辜的小孩和老人(書中明確說是龍門鏢局70多口,這裡肯定包括老幼婦孺)的殷素素為妻的,這是不和邏輯的,你們認為呢?這才是我的問題。這個是非觀和邏輯的問題糾結的我對這本書無法繼續閱讀下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4S店保養是個"坑"嗎?如果去外面保養靠不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