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
2 # 風清揚fighting
世人皆知劉備出身並不好,起初只是一個編草鞋維生的落魄漢室後裔,但是他最後最能在天下大亂的時候,趁勢而起,最終分得一杯羹,三分天下得其一,究其原因如下:
一、心存善心,好運自會降臨
善良,是世界上最容易也是最難的品性。她不是人人都具有的,但卻人人都能感受得到它的存在;善良不是人們與生俱來的附著物,但卻是能夠在淨化自我心靈的過程中得到昇華的人格成分。
一個人的善良裡,藏著他的運氣,在不可預知的未來,你所積攢的福報,往往會給你帶來意外之喜。
劉備的一生可以說是成功的。雖然前半生四處漂泊,寄人籬下,但這主要是他的出身太差的原因,所以和同時期的人相比,就輸在了起跑線上。三國裡面任何一個叫得上名字的諸侯都比劉備的出身和背景好。所以這就更加襯托了劉備的偉大之處。
二、得民心者得天下
劉備每次為政一方的時候,都會真心善待老百姓,所以百姓們也很擁戴他。所以儘管他每次都被曹操打的大敗,但是百姓仍然是站在他這邊,也讓他能夠快速恢復自己的實力。
同樣,因為劉備的善良,對百姓的善,讓諸葛亮很欣賞他。比起曹操動輒屠城之舉,劉備的善和仁義在後期逐漸成為了他的招牌,也為他帶來了巨大的名聲,讓更多的人才接受他,並樂意為他效命。
三、禮賢下士,優秀的領導
無論是桃園結義還是三顧茅廬都證明了劉備善於挖掘人才。請諸葛亮時劉備47,諸葛亮27,足足大出二十歲。但就是這種情況,劉備幾次三番翻山越嶺腆著臉去見一個比他小二十歲的布衣青年,向他諮詢國家大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短淺,遂用猖獗,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短短几句話,就把自己對於時局的痛心,對於自己雖有雄心卻無力改變的無奈,對於雖然無奈卻仍欲赴湯蹈火的決心,對於人才的殷切渴望,勾勒得無比清晰,即使今天聽之,也不禁使人淚目。如果你是諸葛亮,能不感動嗎?這一點,劉備就足以和他的祖先劉邦相比。
在人生艱難之時,劉備沒有閉門造車,而是不忘學習,不恥下問,努力尋找事業上的導師和同志。結果我們都知道,諸葛亮出山後,劉備才迎來了人生的最大轉折。
-
3 # Zh上善若水W
劉備的人生是非常成功與精彩的,他的武功與才能都不是很突出,唯一的特長就哭。可是就是一個起點非常低,文武都不擅長的人,卻成功的在亂世中實現了逆襲,成為蜀國的王者。這不能不讓人刮目相看。看似劉備撞大運的成功,背後有那些我們不瞭解的特質,為他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有人說劉備是個偽君子,只會哭哭啼啼,假仁假義,沒什麼太大的本事。孰不知曹操曾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曹操的一句話,著實把劉備嚇了一跳,為什麼會被嚇一跳,因為曹操是個“寧可殺錯,絕不放過”的梟雄,劉備居然能從他手下數次逃脫,從此“如魚入海,鳥上青霄”,無疑說明了他的過人之處。
我們再看劉備的一生,那是相當的勵志,由一個編席買草鞋的大耳徒,領著“五百人”就敢到處找人打架,透過他一步一步奮鬥,再到建立蜀國稱帝,這又恰好也說明了他的過人之處。或許還有人說,他的成就全憑著諸葛亮、五虎將等一干文臣武將。那他憑什麼得到那麼多人的效忠。
在當時,諸葛亮認為自己出山不是時候,為什麼他最後還是追隨劉備了。因為劉備的真誠,禮賢下士,我們不管他本人究竟是否虛偽,首先,他做到了“三顧茅廬”,在當時劉備已經有了一定氣候,並且“中山靖王之後”的名號也越來越響亮。憑他的身份,三次造訪一個不知名的山野村夫,連關羽和張飛都看不過去了。但是他去做了,最後說明他做的決定是對的。也正是如此,後來才有那麼多人投靠他。
再說劉備與關羽張飛。還有人說,劉備與關羽張飛結義對他二人存在利用的關係,但是歷史上並沒有“桃園三結義”的說法,是《三國演義》裡所流傳的。不過歷史上關羽和張飛的功績,在卻是真實存在。如果按照《三國演義》,他們三個人結義了,在關羽敗走麥城之後,他親自領軍去給關羽報仇,假如真的是假仁假義,“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他會不知道嗎?
再者那時還沒到“蜀國無大將”的時候。必須由他親自領軍嗎?就算他是維持自己的“形象”,但他畢竟去做了。在這個世上,有多少人理論知識說起來一套一套,等到需要他做起來時,人卻不知到哪裡去了。
總結:劉備的性格可能在《三國演義》過於誇張的體現“仁義”的影響下,看著有些柔弱,實際在《三國志》和正史上,劉備可謂是有勇有謀,在他去世前,也曾他的祖先漢高祖劉邦一樣,基本把後事都安排好了,只是他也沒想到在他去世以後,宦臣當道,朝野亂的一塌糊塗。縱有孔明輔佐,終歸是一心難以二用,無法內外同治。
在任何一個時代,民心的向背都是奪取和鞏固政權的決定性的因素。在政治形勢錯綜複雜的三國時期尤為如此。賣草鞋的劉備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很注意爭取民心,獲取聲譽。
-
4 # 初三歷史書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佔據此時劉備到達了事業的巔峰,佔據益州,荊州大部,及漢中之地。
劉備原來只是幽州琢縣一販草鞋的百姓,家中貧苦。。後師從當時名士盧植。他之所以可以成功主要有幾點。
一,自身漢室宗親,並以興復漢室為及任。
劉備是西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後,雖到他那一輩時家道中落,但畢竟是漢室宗親對他的往後道路用一定的影響。而且他在以後投奔其他勢力時都已此自居,別人對他也加些禮遇。利用這個身份他也可以拉攏忠於漢室的人來為自己效力,更好的擴大自己的勢力。
二,善於收攏人心,
劉備奮鬥的前期時刻把持一種十分仗義的模樣,如劉備答應借兵救陶謙,儘管當時劉備的兵力單薄,起兵去援救別人並沒有十成十的把握,但他依舊去了,這就為自己賺取了很好的聲譽。以及後來的攜民渡江,使得劉備在當時收攏了不少人心。為自己後來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三,屢敗屢戰,不怕失敗。
劉備的成功道路和曹操相比就他忐忑了,先後依附於袁紹,曹操,等勢力。一直沒有自己的實力,好不容易在劉表處安身,但被曹操打的大敗。赤壁戰之前的劉備幾乎一直在流浪,向孫權借了荊州,逐步佔據益州,才有了自己的勢力。但面對一次次的失敗都始終堅持自己的夢想,這是難得可貴的。
總結來說劉備的成功並不是偶然的,他深深懂得一個人成功需要什麼,然後結合自身的情況,致力於搞好和身邊同志們的關係,把自己皇室宗親的牌子打響,吸引更多的有志之士,自此他就開始有了資本,開始不斷的依靠自己的厚臉皮完成自己的目標。
-
5 # 歷史鋭鑑
劉備素有英雄之名,明譽天下。在東漢末年各軍閥中頗有影響。而劉備集團同其他軍閥相比,簡直相形見拙。在群雄角逐中,屢敗屢戰,到時奇怪的是劉備在失敗之餘,逃跑、依附,每到一處卻仍受到重視,宣告不減,屢敗不倒,最終還取得勝利,成為魏、蜀、吳三國鼎立之一。
下面我們來分析下,劉備是如何成功的?
首先,劉備“武勇”,聚集徒眾,是一個地方實力派,劉備雖從著名經學家盧植求學,但他“不甚樂讀書”,而卻“武勇”,“好結交豪俠,年少爭附之”。年輕的劉備在鄉里很有號召力,十分引人注目,久而久之“武勇”之名傳播遠方,為其打下了基礎。
第二,劉備參加了討伐董卓的行列,表現了他有膽有識、剛強果斷。會站隊,站在了正義的一方,在政治上取得主動,有益於以後得發展。
第三,重仁義,救危急,為人所信賴。孔融做北相時,黃巾餘部還在活動,管亥圍困孔融于都昌。當時,劉備作為平原相,孔融派太史慈向劉備求救。劉備和孔融素無交往,然而劉備卻派出精兵三千,前往救援。連袁紹也說“劉玄德弘雅有情義”
第四,禮賢下士,得人心,造成劉備集團的穩定性。劉備以性情相鍥是他得人之道,也是由於社會地位決定的。劉備雖為漢室後裔,但是到了他這一代,家道衰落,以編草鞋為生計,劉備沒有傲人的資本,所以待人是很謙和的。
所以劉備逆襲是靠自己的真本事、得人心,而不是演義中說的只會哭。
-
6 # 小胖帶你讀歷史
劉備最重要的一點是“根正苗紅”。一出場介紹就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其實是不是?無從考證,劉勝100多個兒子,後代更是多如牛毛,反正你姓劉也可以說是劉勝後代。畢竟旁支是不進族譜的。
劉備籠絡人的本領是一流的,很吃得開。先是和關羽,張飛在桃園三結義。劉備賣草鞋涼蓆出身,關羽賣糧食出身,只有張飛自己有個桃園,大哥一說要拯救黎民百姓,張飛直接賣掉園子給大哥作為軍費。求賢若渴其實人之常情,誰都希望自己手下有一批好兄弟,給自己出力。難得是,對“賢”的態度。短歌行也寫出了曹操對待人才的那種渴求,“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劉備先遇到徐庶,對徐庶是言聽計從,禮遇有加。這一點,劉備已經凸顯了攏人之能,”劉皇叔”的人設已經呈現出來。徐庶無奈去了曹營,竟能做到一言不發,足可見劉備對徐庶的禮遇和知遇是感恩戴德的。不過,反面也足可見曹操對人是有一定的容人之量的,不能說是曹”賊”。
劉備追求諸葛亮的過程更是顯示了劉備登峰造極籠絡人心的策略,這一點劉備從徐庶死心塌地為他賣命也能領悟到予人玫瑰,手有餘香的追求策略是好用的,是回報價值很高的,是可以讓天下百姓知道劉皇叔是親民愛民珍惜人才的正統漢脈。
-
7 # 路遙lgy
劉備的逆襲,與他的艱苦奮鬥的經歷是分不開的。他從一個賣草鞋得人,到成為蜀漢的皇帝,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
可以說,劉備前半生一直是在流浪,努力使自己和團隊生存下來。他投公孫瓚,救陶謙,留呂布于徐州,投靠曹操,又投袁紹,奔劉表。沒有一個安身的地方,全是寄居依附於別人,只能說是為了生存下來。
公元207年,劉備的人生,與以前依附別人一樣,又一次遇到了瓶頸。劉備寄居新野幾年,慢慢的養兵,也結交了不少荊襄得貴族,卻不能進去荊州劉表的權利中心,甚至被人排擠。而這一年,劉表病重。劉備意識到自己又要面臨選擇。因為劉表一死,荊州的權利自然會落在他的次子劉琮手裡。劉琮的母親蔡氏於舅舅蔡瑁實際掌握著大權,劉備與他們的關係並不好,甚至他們是排擠劉備的。
劉備自然也不甘心,就這樣等劉表去世,自己被蔡瑁等人趕走。同時,他也感到荊州的權利變化,也意味著機會。因為,他與劉表的長子劉琦友好。
劉備在感到荊州將面臨變革時,不知何去何從?這是他想到了諸葛亮。應該說,劉備的逆襲,諸葛亮起到了決定性作用。諸葛亮在《隆中對》裡闡述的戰略思想,就像大海上一座燈塔,把劉備引領上一條真正的創業之路。之前,劉備好比一隻小船,沒有方向,在海上摸著黑只是打轉而已。
儘管,劉備得到諸葛亮之後,荊州的時局發生了劉備沒有想到的結果。曹操大軍南下,劉表病死,劉琮投降的曹操。但是,劉備在諸葛亮的的協助下,與東吳合作形成了背靠背的戰略聯盟。
在赤壁之戰中,取得勝利後。劉備趁機南下,攻取荊州南部,並進一步與孫權合作借得南郡。與曹操,孫權在荊州,形成了相對平衡的鼎立之勢。
劉備在赤壁之戰中,輾轉騰挪,終於撈到人生得第一桶金——荊州。使劉備再不用東奔西跑的依附別人,有了自己的地盤。接下來取益州,打漢中,雖然也很曲折,卻都是主動進攻的,是為了發展《隆中對》的戰略,而做出的努力。這與赤壁之戰前為生存,是截然不同的。
赤壁之戰的勝利,劉備是最大的受益者,是劉備得以翻身逆襲成功的關鍵。當然劉備逆襲成功,與他的隱忍,他的艱苦卓絕,他的奮鬥精神是分不開的。
正如有名言說:成功屬於有準備的人。劉備經歷了多次的失敗,從不放棄,不忘初心,時刻都在努力,成功就成了必然了。
回覆列表
三國劉備的是這樣成名的!
正史記載劉備曾經在高唐縣做官,本來劉備在那兒幹得挺好,從縣尉升為縣令,但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高唐縣被盜賊攻破,劉備又沒有了安身之處,不得已投奔大哥公孫瓚,這兒的盜賊指的就是黃巾賊,雖然張角的主力部隊被絞殺,然而各地還有黃巾殘餘。幸好公孫瓚沒有忘記昔日與劉備的情義,讓他做了手下的別部司馬,和公孫瓚安排的青州刺史田楷抵抗冀州牧袁紹。劉備在公孫瓚手下,多次立有戰功,代理平原令。
平定張角之後,曹操做了濟南相,孫堅也做了朱儁手下的別部司馬,經過多年的拼搏,命途多舛的劉備也終於做到了平原相的職位。那平原相是多大的官呢?漢武帝時期,為了防止諸侯王國的勢力膨脹,聽主父偃的建議實行推恩,諸侯可以將自己的封地分封給子弟為列侯,這樣諸侯國的領地逐漸縮小,地位僅相當於一個郡,而諸侯只收取封地的稅賦,中央朝廷派一個相國去治理,並負責監視諸侯,相國的權力相當於一個郡的太守,比如說曹操曾擔任過濟南相,孔融擔任過北海相,鮑信做過濟北相。
劉備做了平原相之後,以關羽和張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屬,這一年劉備剛剛三十歲。劉備在平原的政績不錯,在外抵禦盜賊,在內樂善好施,即使是普通的老百姓,劉備都會與他們同席而坐,用同樣的碗吃飯,不會選擇性的接待客人,許多人都肯歸附劉備,不過也有人想殺他。郡民劉平素輕先主,恥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語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
雖然劉備善於拉攏人心,愛護百姓,但不是做得好就會有人贊同,比如說荊州零陵的劉巴和身在江東的華歆要投奔曹操,比如徐州太守昌豨屢次反叛曹操、九江太守邊讓和東郡陳宮以及太中大夫孔融都鄙視曹操。同樣的道理,平原城的劉平也有不服劉備的管理,他向來鄙視劉備,認為在劉備之下是一種恥辱,從這點看得出,劉平在平原還是相當有地位的,至少有膽量看不起劉備,而且也能夠請到刺客去刺殺劉備。
劉備胸襟很坦蕩,根本不知道這是一個刺客,而且是去刺殺他的,他接見這個刺客的時候,對這個刺客非常的禮遇,刺客深受感動,老實的對劉備說他是別人找來刺殺劉備的,說完就離開了。 劉備能做到刺客都不忍心殺他們,足以證明劉備的虛懷若谷,稱得上是一個謙謙君子。歷史上的封建帝王有一定的侷限性,都曾渴望封狼居胥,所以才會不折手段,才會強取豪奪,才會虛情假意,不管是曹操還是劉備,他們都逃不過這個怪圈。劉備政績顯著,名聲在外,遇上北海相孔融被青州黃巾軍將領管亥的圍攻,東萊郡人太史慈為了幫助孔融,到平原請求劉備出兵相救。
《三國演義》裡說討董的十八路諸侯裡也包括了孔融,其實孔融在北海被黃巾軍包圍,哪裡還有能力進京勤王呢?
孔融是漢末著名的文學家,“建安七子“之首,“孔融讓梨”的主人公,更重要的是孔融出生名門,他是孔子的第二十代玄孫。後來步入仕途,做到了虎賁中郎將,統領禁衛軍,相當於現在的中央警備團團長,雖然孔融領軍職,可是他並不會打仗。董卓進入洛陽後,荒淫無道,總攬軍政大權,謀劃廢除漢少帝劉辯,孔融言辭激烈,董卓懷恨在心,把孔融派到北海國為相。北海國屬於青州刺史部,黃巾殘餘氾濫的地方,董卓故意將孔融派到北海,借黃巾軍的刀殺掉孔融。
孔融剛剛上任北海,就被黃巾將領張饒打敗,退守北海朱虛縣,這些黃巾軍殘餘其實跟流民差不多,聚集在一起不過是為了求生存而已,沒有對孔融窮追猛打。孔融在朱虛縣設立學校,舉薦鄭玄、邴原、彭璆等人才為國家效力,他在北海還聽說東萊有一個叫太史慈的人才,由於太史慈犯事躲避到遼東,母親沒人照顧,孔融就經常買一些禮物對太史慈的母親噓寒問暖。
張饒之亂剛過,沒多久,孔融屯都昌縣,又被黃巾管亥圍困,對於一個儒者來說,生在亂世本來已經是禍不單行了,還要在亂世中飽受狼煙四起和戰火紛飛的痛苦。幸好東萊太史慈從遼東回到了北海,聽母親說了孔融對她的恩德,希望太史慈到都昌替孔融解圍,所以說做好事總會有好報,愛民如子的官員,往往也會得到人民的幫助。
太史慈到都昌後,要求孔融出兵攻打,孔融卻幻想援兵來救他,文官不知兵事,驍勇善戰的太史慈在身邊卻不知道用,當然這也不能怪孔融,孔融雖然在軍事上沒什麼才能,在文學和薦賢上還是非常有功績的。孔融實在是沒有辦法了,也沒有援兵來救他,肯定不能夠坐以待斃,只能派人突圍出去搬救兵,向誰求救呢?他想起了平原的劉備,但孔融還是沒有想起來幫助他的太史慈,還在焦頭爛額的想派誰去給劉備報信,太史慈想要報答孔融對他母親的照顧,向孔融主動請纓,去平原找劉備搬救兵。
太史慈從都昌突圍之後,快馬加鞭趕到平原,徑直到平原相府找到劉備,說:“我太史慈只是東萊郡的一個無名小輩,與“孔北海”無親無故,也不是同鄉好友,只是因為仰慕他的才能和名氣,才和他共患難。現在管亥在北海作亂,孔北海沒有援軍,危在旦夕。我一直聽說使君是仁義的人,能夠在危難的時候幫助他人,現在北海就盼望著你的救助,所以我才冒死突圍,在死亡線上爬出來給使君報信,希望使君能夠救救北海啊!”
太史慈說得是熱血沸騰,劉備聽得也是心驚膽戰,很鎮靜的說:“孔北海還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一個劉備?”當然劉備的表情也是意料之中的,劉備身世浮萍,起於荊棘之間,像孔融這樣的名人都聽說他,肯定是受寵若驚。就因為孔融向劉備請過救兵,也為後來劉備救陶謙奠定了基礎,從此劉備名動天下,開始了他征戰天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