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朱旭升zxs
-
2 # 亭殿閣
劉備託孤之前諸葛亮在劉備集團的地位
諸葛亮與劉備的魚水之情
【於是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三國志】
很多人說,諸葛亮其實在劉備託孤之前沒什麼存在感,然而三國志記載劉備與關羽,張飛的關係是“義同君臣,恩猶父子”,民間也有桃園三結義的佳話,可是劉備和諸葛亮的好關係甚至都已經超越了關羽和張飛。世界上不存在無緣無故的愛與恨,如果諸葛亮在劉備託孤之前沒有什麼存在感,劉備又有什麼理由突然間天下託付給他呢?
赤壁之戰與諸葛亮無關?
很多人說赤壁之戰與諸葛亮無關,諸葛亮甚至可能都沒見過周瑜。可是據三國志記載,是諸葛亮出使東吳。說服孫權決定聯合劉備對抗曹操,如果認真去看三國志,其精彩程度不亞於三國演義中的舌戰群儒。
【權大悅,即遣周瑜、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隨亮詣先主,併力拒曹公。——三國志】
諸葛亮在託孤之前只是後勤官?
很多人說諸葛亮在劉備託孤之前,地位不高,並且只求負責後勤,從未參與過軍事。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亮與張飛、趙雲等率眾溯江,分定郡縣,與先主共圍成都。——三國志】
三國志記載諸葛亮是參與過成都之戰的,並非毫無帶兵經驗。
而且,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後勤工作也是很重要的。劉備大軍去益州時,居然放心的把後方交給諸葛亮,足見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再說,蕭何也是負責後勤的:楚漢戰爭時,他留守關中,使關中成為漢軍的鞏固後方,不斷地輸送士卒糧餉支援作戰,對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代起了重要作用。同樣,諸葛亮留守荊州,使荊州成為劉備的鞏固後方,不斷地輸送士卒糧餉支援作戰,對劉備奪取益州,建立蜀漢政權起了重要作用。
法正與諸葛亮地位對比
【先主復領益州牧,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關羽、張飛、馬超為爪牙,許靖、麋竺、簡雍為賓友。——三國志】
很多人說,劉備有了法正之後,諸葛亮就毫無存在感了。然而,當法正“睚眥必報”,劉備手下的臣屬們沒有選擇直接找劉備告狀而是找到了諸葛亮。正說明在他們認為,諸葛亮和劉備關係已經是親密無間了。而且諸葛亮是“股肱”,法正是“謀主”,法正的“謀主”固然地位超然,然而“股肱”在古代地位可比“謀主”更高。比如說現在說很多深受皇帝信任的名臣為股肱之臣。
如果諸葛亮在劉備心中的地位不如法正,劉備手下的臣屬又何必找諸葛亮告狀呢?
當時劉備集團正值用人之際,諸葛亮只是考慮到法正對劉備集團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不願意接觸她,所以由著他的個性而已,那句話只是感嘆與讚賞法正的貢獻,並不是說自己對法正無計可施。
而且實際上諸葛亮和法正的關係是很好的,他們是心心相惜,互相欣賞對方的才華,並且能夠接受對方的建議。治理國家,法正不如諸葛亮。運用奇謀,諸葛亮不如法正。他倆正好可以優勢互補。諸葛亮和法正曾經出現過分歧,法正認為成都初定應該約法三章,放寬法律,以籠絡人心。諸葛亮卻主張嚴肅法紀,治理蜀地,結果法正接受了諸葛亮的建議放棄了自己的主張,最後劉備選擇接受了諸葛亮的主張,難道不足以說明諸葛亮的地位並不低於法正麼?
最後當劉備兵敗,諸葛亮感嘆:“如果法孝直還在,便能夠制止主上東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隨行東征,一定不致大敗而歸。”這句話是諸葛亮對法正才能的肯定與英年早逝的惋惜之情,怎麼能說明諸葛亮地位不如法正呢?
所以說諸葛亮在劉備集團中的地位,從頭到尾,都是很重要的。
參考文獻:
陳壽《三國志》
回覆列表
提到三國的謀士,大多數人都會想到諸葛亮吧。他也被認為是劉備手下第一軍師,也是三國中的明星謀士!但在真實的三國中,劉備手下有一個謀士的地位並不比諸葛亮低,他就是法正,今天就跟大家講講法正其人。
法正字孝直,右扶風湄縣人。他的祖父是東漢著名的處士法真,有趣的是法真被友人稱為玄德先生,而法正也正是顯用於玄德麾下。東漢靈帝建安年間,關中大飢,法正與同郡孟達避難入蜀,依益州牧劉璋。當時法正沒有什麼名氣,在蜀中又沒有什麼裙帶關係,因此一直沒有受到重用,入蜀後很長時間才當了新都令、軍議校尉這樣的小官,並且還被來避難的謗為“無行”,一直是鬱郁不得志。
張松獻策請劉備入川之前,與法正商量了沒有,我們是不得而知的,我傾向於兩人早有預謀,否則張松也不敢貿然舉薦法正去迎接劉備。雖然當時法正還推辭了一下,“不得已而往”。並且法正見了劉備,就獻策說:“益州天府之土,劉璋懦弱無能,並且有張松做內應,以此作為開創帝王之業的基礎,是再合適不過了。”公然勸劉備取蜀。因此能夠斷定迎劉備入川,是張松和法正早就謀算好了的。
劉備定蜀,以法正為揚武將軍,蜀郡太守,“外統都畿,內為謀主”。對於這個取蜀的功臣,劉備給了他相當高的待遇和權力,相當於現在的北京市長,清朝的九門提督。更重要的是“內為謀主”,成為劉備僅次於關羽,可以與諸葛並駕齊驅的親信,劉備手下的第一謀士。
法正也不辜負劉備給予的信任,建安二十年,黃權擊破曹操所署的三巴太守,張飛又在巴西擊退張頜,三巴既定,建安二十二年,法正獻策說:“曹操一舉而降張魯,定漢中,不因此勢以圖巴、蜀,而留夏侯淵、張郃屯守,身遽北還,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將內有憂逼故耳。今策淵、郃才略,不勝國之將帥,舉眾往討,必可克之。克之之日,廣農積穀,觀釁伺隙,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此蓋天以與我,時不可失也”。劉備納法正之策,進兵漢中,先有小挫,進而在定軍山一役中斬殺曹軍主帥夏侯淵和曹軍益州刺史趙顒,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定軍山一役中,法正很好的把握好了戰機,對於戰鬥的勝利,起了很大作用。曹公西征,聞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辦有此,必為人所教也。”
漢中戰爭中,“先主與曹公爭,勢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無敢諫者。矢下如雨,正乃往當先主前,先主雲:“孝直避箭。”正曰:“明公親當矢石,況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與汝俱去。”遂退。”這是很有意思的一段,也能說明法正與孟達不同,他認定了劉備,他對劉備的忠與王戎的死孝一樣,是“死忠”,奮不顧身的忠。
建安二十四年秋,漢中既定,劉備進位漢中王,以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第二年卒,年四十五歲,諡曰翼侯,“先主為之流涕者累日”。蜀漢小國,諡號是一種榮譽,表示尊崇,“先主時,惟法正見諡”,關羽、龐統等人俱是後主時追諡,糜竺、許靖等人地位尊崇,但是一直不見諡,可見法正在劉備心目中的地位。諸葛亮每奇法正智術,劉備伐吳既敗,屯住白帝城,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諸葛亮對於法正也是持尊敬態度的,而事實上劉備不論去哪裡身邊必不可或缺的一個是法正,一個是趙雲。如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人還時不時會被劉備派遣到別的地方,而法正卻始終留在劉備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