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夏目歷史君
-
2 # 小小呆蘿蔔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八旗的歷史。在八旗建立之初,並無高低之分,八旗中的正黃、鑲黃兩旗由皇帝直接統率,其他六旗則由其他宗室子侄統率。稍後,皇權進一步加
強,正黃旗與正白旗又歸皇帝統屬。
在皇太極掌權之前,八旗中的兩黃旗已經全部都由他所掌控,這也是他為什麼能夠登上帝位的原因,畢竟,槍桿子出政權。正白、鑲白兩旗由多爾袞、多鐸二兄弟掌控,
但當時二兄弟年幼。所以,也無法對皇太極造成什麼威脅。正藍旗歸皇太極的兄長莽古爾泰統領,在蒙古爾泰死後,被皇太極交給了自己的長子豪格。兩紅旗一直都由努爾哈
赤的長子代善統領,鑲藍旗由努爾哈赤弟舒爾哈齊的次子阿敏管轄。但後因阿敏桀驁不馴,屢屢觸犯皇太極的威嚴,被皇太極所圈禁,鑲藍旗則被交給了鄭親王濟爾哈朗統
領。
崇德八年,皇太極突然無疾而終,這對當時的朝局產生了極大的震動。太子未立,八旗中人心不一。各個旗主們紛紛打起了自己的算盤。當時的朝局分為了兩派,一部分
人支援長子豪格繼位,大部分都是皇太極的正黃、鑲黃旗勢力,還有一部分支援多爾袞繼位,支援的人都是多爾袞多鐸兩兄弟的正白、鑲白旗勢力。而其他旗主們也紛紛開始
站隊,企圖做上從龍之臣,力保自己心中的繼承人登上大統。而後,經過一番商討,最終決定立皇太極的第六子福林繼位,是為順治帝。而多爾袞也順理成章的成為攝政王。
成為了攝政王之後的多爾袞,開始了他的掃除異己之路,代善的孫子阿達禮因為勸誡多爾袞登基為帝,被多爾袞以謀逆罪處死。並且因為代善年老,趁機奪取了代善的兩
紅旗。隨後,又將親王豪格大加貶斥,降為郡王,拿下了正藍旗。此時的八旗中,勢力已全由多爾袞所掌控,他已經成為大清的無冕之王了。
-
3 # 世界人文通史
滿洲八旗軍是清朝初年的精銳軍事力量,跟隨努爾哈赤、皇太極父子南征北戰,奠定了清朝開國的根基。不過,由於滿洲貴族內部的權利鬥爭,八旗的旗主也時常更換。清太宗皇太極(愛新覺羅·黃太極)活著的時候,根據八旗的尊卑地位,八旗排列順序依次為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正藍旗,鑲白旗,正紅旗,鑲紅旗,鑲藍旗。今天,筆者就給大家捋一捋清朝初年的八旗勢力劃分。
皇太極時代的八旗勢力公元1626年,一代梟雄努爾哈赤攻擊寧遠城失敗,不久後在盛京去世。在諸子爭鬥中,睿智的皇太極最終取得繼承權,成為後金汗國(清朝的前身)的實際領導者。皇太極繼承了努爾哈赤的位置後,掌正黃、鑲黃兩旗騎兵(白旗易黃事件);皇太極的哥哥代善統領正紅、鑲紅兩旗騎兵;多爾袞、多鐸、阿濟格三人(皇太極的三個異母兄弟)掌握正白、鑲白兩旗的騎兵;皇太極的長子豪格掌握正藍旗的騎兵;皇太極的堂弟濟爾哈朗統領鑲藍旗的騎兵。
皇太極去世後的八旗勢力1643年,也就是清朝入關的前一年,戎馬一生的皇太極病逝,年僅51歲。皇太極死後,滿洲貴族中戰功最顯赫的睿親王多爾袞用政治手段排擠政敵,更換了八旗旗主。清朝統治者順治皇帝掌握正黃、鑲黃兩旗不變;多爾袞自己掌握正白、鑲白兩旗,還奪走了代善的正紅、鑲紅兩旗;肅親王豪格因為和多爾袞是政敵,所以他掌握的正藍旗也被多爾袞剝奪;與多爾袞一派的鄭親王濟爾哈朗也因為和豪格的關係太過於密切,遭到連坐,被剝奪了鑲藍旗的領導權,並降為郡王。
-
4 # 船伕
皇太極死後,八旗制度就開始逐漸沒落了,隨之原先由八旗所屬來劃分的權利體系也土崩瓦解。
八旗制度的建立相傳努爾哈赤以十三副鎧甲起家,進而橫掃遼東,統一諸部。而八旗制度也是其一手創立出來的。打敗一個部族容易,征服一個部族就沒那麼簡單了,努爾哈赤和古人們一樣都會採用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娶那個部族地為最尊貴的女人(好看的最好)。而後就可以放心改編各個部族的軍隊。生下來的孩子擁有雙方部族的血統,又是自己的親兒子,就讓他統領這支軍隊。
比如努爾哈赤的二兒子代善就始終掌握兩紅旗(正紅旗和鑲紅旗)的軍權。話說這個代善也是悲催,本來是太子的,但因為虐待失去母親的兒子和偷小媽,被努爾哈赤pass掉了。原來努爾哈赤也是早年失去母親,飽受後媽虐待之苦,這算是觸碰逆鱗了吧!該!
八旗權利的爭奪除了兩紅旗,還有兩黃旗(正黃旗和鑲黃旗),兩白旗(正白旗和鑲白旗),兩藍旗(正藍旗和鑲藍旗)。努爾哈赤分別分給幾個兒子管理,其中更是將實力最強的兩黃旗給了自己最寵愛的大妃阿巴亥的三個兒子(多爾袞、阿濟格和多鐸)。
但努爾哈赤沒想到自己剛死,搶了皇位皇太極就打起了孤兒寡母手中兩黃旗的主意,和自己手中的兩白旗來了個對調,自此兩黃旗就成為天子戍衛,實力和待遇冠居八旗之首!
八旗制度的消亡皇太極死後,其長子豪格攜兩黃旗支援,與擁有兩白旗支援的多爾袞競爭汗位,後被多爾袞曲線救國擁立順治登基,實際獲得滿清實權。開始了多爾袞權傾朝野的程序。多爾袞先是從豪格手中名真言順的要走天子衛戍兩黃旗,說是為順治代管,而後又紛紛將兩紅旗和兩藍旗的軍權拿到手中。
自此八旗軍權化零為整,隨著多爾袞的暴斃,權利回到順治手中!
綜上,八旗制度是特定時期特定產物,其出現順應了小部落崛起,兼併各部落的需求,而後隨著滿清逐漸壯大,即使後來又新加了蒙八旗和漢八旗,但隨著入關稱帝,這種較為侷限的制度已無法適應新時代的需要。八旗制度明存實亡也就不意外了!
-
5 # 澳古說歷史
八旗始於1584年,成於1615年。
八旗最初是來自於1584年努爾哈赤在建州起兵後所創的以黑旗為軍旗的“黑旗軍”,後在他統一建州三衛後,並又在黑旗軍的基礎上建立了另外一支以紅旗為軍旗“紅旗軍”,並有努爾哈赤親自率領,而黑旗軍則交有其弟舒爾哈齊指揮統領。後在1601年,因努爾哈赤的勢力極具擴張,遂又將黑旗軍和紅旗軍改編為正黃旗、正白旗、正紅旗和正藍旗四旗。
1615年努爾哈赤幾乎統一了整個女真部落,而手下的軍隊也達到了四五萬人,同時此時的四旗權利也過於集中,為了防止這些旗主影響到努爾哈赤的統治,隨即他又將這四旗改編成八旗,即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藍旗、鑲藍旗、正紅旗和鑲紅旗。自此八旗遂稱定製,終清一朝都未有改變。
而此時這八旗除了正黃旗和鑲黃旗是努爾哈赤親自擔任旗主外,剩下的六旗旗主分別是正紅旗主和鑲紅旗主代善、正白旗主皇太極、鑲白旗主杜度、正藍旗主莽古爾泰及鑲藍旗主阿敏。
皇太極時期的八旗。1626年努爾哈赤因病逝世,由其第八子皇太極繼承其後金汗位。而皇太極繼承汗位後,為了鞏固自身的權利,他並藉口將多鐸的正黃旗改色為正白旗,而將原屬於自己統領的正白旗改為正黃旗。後又將阿濟格統領的鑲黃旗改色為鑲白旗,並藉口又奪走了杜度的鑲白旗旗主一職,改有其子豪格擔任,並改色為鑲黃旗,就在這樣的操作下,皇太極得以順利的掌控了正黃旗和鑲黃旗兩旗,成為名正言順的大金大汗。而後不久因正白旗和鑲白旗實力過大,再加上阿濟格又是一位功勞甚高的大將,隨即皇太極找了一個藉口將阿濟格的鑲白旗給了當時僅有14歲的多爾袞。
1628年,因多爾袞征討蒙古有功,隨即皇太極將他與多鐸的旗主對調,多爾袞成為正白旗旗主,而多鐸則成為鑲白旗主。
1630年,原鑲藍旗主阿敏因在與明朝名將孫承宗的對抗下不戰而逃,被皇太極囚禁。其鑲藍旗也交有皇太極的弟弟濟爾哈朗統帥。
1635年,原正藍旗主莽古爾泰死後被人揭發有謀反之嫌,其子繼承的正藍旗被皇太極藉口收回。后皇太極將正藍旗與自己的正黃旗混編重組,成為全新的正黃旗和鑲黃旗,而豪格統帥的鑲黃旗,被再次改色為正藍旗,並獲得了原正藍旗旗下的5個牛錄,大概1500位滿洲士卒。
1638年,原鑲紅旗旗主嶽託去世,由其長子羅洛渾繼承鑲紅旗旗主。
而之後皇太極時期的滿洲八旗基本已成定製,除了皇太極親自擔任正黃旗和鑲黃旗兩旗旗主,剩下的六旗旗主分別是正白旗旗主多爾袞、鑲白旗旗主多鐸、正藍旗旗主豪格、鑲藍旗旗主濟爾哈朗、正紅旗旗主代善和鑲紅旗旗主羅洛渾。
皇太極死後的八旗。1643年皇太極突然駕崩後,由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登基為大清皇帝。剛開始登基的順治帝並不實權,大清的朝政大權都掌控在多爾袞的手中。1648年,原正藍旗旗主豪格被多爾袞陷害而死,正藍旗也被多爾袞所得,後他將正藍旗與自己的正白旗混編重組,組建成了全新的正白旗和鑲白旗,並有多爾袞親自掌控這兩旗,而原鑲白旗則改色為正藍旗,原鑲白旗旗主多鐸就變成了正藍旗旗主。
1646年原鑲紅旗旗主羅洛渾去世,由皇太極第五子繼承鑲紅旗旗主。
1648年原正紅旗旗主代善去世,由其第七子滿達海繼承為正紅旗旗主。
1649年原正藍旗旗主多鐸去世,由其第二子多尼繼承為正藍旗旗主。
1650年多爾袞去世後,正白旗和鑲白旗就被其養子多爾博所統領。但是順治帝親政之後,多爾博被勒令認祖歸宗,於是正白旗和鑲白旗就成無主之旗,而順治就趁機掌控了正白旗,另一個鑲白旗則還給了豪格的長子齊正額,自此順治帝成為了正黃旗、鑲黃旗和正白旗三旗的旗主。
1652年原正紅旗旗主滿達海去世,由代善的孫子勒克德渾為正紅旗旗主。
1661年原正藍旗旗主多尼去世,由多鐸第五子多爾博繼承正藍旗旗主。
而自順治帝以後清朝的八旗已基本固定化,八旗中的正黃旗、鑲黃旗和正白旗三旗有皇帝親自掌控,稱“上三旗”,其餘的五旗則有清朝的宗室王公掌控,稱“下五旗”。之後上三旗主要就是負責皇帝的安全是為親兵,擔任皇宮的警衛任務,而下五旗則駐守京師及各地,負責拱衛整個大清江山的安全。
-
6 # Mer86
努爾哈赤在去世之前,將自己親統的兩黃旗按照女真人的舊俗,分給了自己最鍾愛的三個小兒子: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三個兒子各分十五個佐領。同時,努爾哈赤還明確表示自己去世後,將由阿濟格擔任鑲黃旗旗主,多鐸擔任正黃旗旗主;至於多爾袞,將會另賜一旗給他。由於經過此次分配後,正黃旗被全部分給多鐸和阿濟格了,鑲黃旗成了努爾哈赤唯一親自統領的旗,所以鑲黃旗在這之後也被稱為頭旗,並且在此後一直被稱為八旗之首。
而當時,皇太極和他的長子豪格則分別統率兩白旗。後來皇太極繼位,他提出要兩黃旗和兩白旗進行互換,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沒有提出異議,於是這次換旗順利完成。
皇太極提出兩黃和兩白旗互換如此順利,有以下三個原因:
一是皇太極是君主,而阿濟格、多爾袞、多鐸當時的年紀都不大,再加上他們的母親大妃阿巴亥被逼殉葬,暫時還沒有和皇太極對抗的能力和勇氣;
二是後金已受到漢文化的影響,黃色是君主的御用服色,只有君主或者是君主賞賜後才能使用,阿濟格三兄弟是臣子,並沒有資格使用黃色。在制度上,多爾袞三兄弟沒有反對皇太極的理由;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此次換旗只是交換旗幟和服色,也就是換旗不換人,各旗所屬人眾仍歸各旗主所有。這才是阿濟格三兄弟能夠對換旗沒有太大異議的真正原因。
於是這次換旗之後,皇太極也就變成了兩黃旗的勢旗主。而多爾袞三兄弟,則變成了兩白旗的旗主。雙方都是兩旗人馬,兩撥人的實力勢均力敵,皇太極不佔什麼優勢。這對於皇太極這個君主來說是不能接受的。
於是之後,皇太極便利用自己後金大汗的身份優勢,透過對兩紅和兩藍旗進行排擠打擊,一步步的建立了自己的權威。
首先是永平之戰後,阿敏(努爾哈赤同母弟舒爾哈齊的次子)逃回關外,皇太極藉此機會整肅阿敏。他召集眾大臣及貝勒議其棄守永平和圖謀自立等十六項大罪。最後處理結果是:削去阿敏的旗主之位,並將其圈禁在家。其所屬鑲藍旗則賞給跟皇太極穿一條褲子的堂弟濟爾哈朗。
緊接著,莽古爾泰(努爾哈赤第五子)由於在大淩河戰役犯下御前漏刃的大罪,受到降爵和罰銀的處罰。不久後,莽爾古泰抑鬱成疾,因病去世。三年後,莽古爾泰的旗下奴僕告其發欲圖謀反,皇太極乘機奪去了他的正藍旗旗主之位,他的子孫也跟著一起受牽連,被降為紅帶子。
由於正藍旗此時沒有了旗主,於是皇太極將自己和豪格統轄的兩黃旗和無主的正藍旗的人員全部打散混編,重新劃分為三個旗,分別授予正黃旗、鑲黃旗和正藍旗的旗幟。皇太極親自統轄兩黃旗,將新編的正藍旗授予豪格,這樣後金國大汗一系實際控制了八旗中的三旗,上三旗的雛形由此誕生了。
同時,濟爾哈朗控制的鑲藍旗和兩紅旗也都是皇太極的附庸。因此,皇太極當時的勢力其實是六旗,對多爾袞三兄弟控制的兩白旗形成了壓倒性的優勢。如不出意外,皇太極最終也會吞併兩白旗,完成八旗的整合。
但是在1643年,已經初步完成了絕對權威的皇太極卻突然病死。他這一死,就導致了後來一連串的連鎖事件發生。
由於清皇太極暴斃之前沒有留遺言,沒有指定繼承人。而大清也沒有繼承製度。也就是大清皇帝到底誰來繼位,不看繼承關係,而是完全就是看誰拳頭最硬。
那麼,當時誰的拳頭最硬呢?一個是皇太極的十四弟多爾袞,另一個則是皇太極的大兒子豪格。他們背後都有自己的支持者。但是皇位只有一個,爭皇位的人有兩個,兩人背後都有若干支持者,如果搞不好,兩撥人火併起來,清朝估計就完蛋了。
於是,所有的王公貝勒聚集在一起,大家一起開會,決定用和平的辦法解決這個繼承者的問題。
當時,主要的與會人員有以下幾位:
正藍旗旗主——肅親王豪格,皇太極長子,皇位爭奪者。
鑲藍旗旗主——鄭親王濟爾哈朗,他是皇太極的堂兄弟,豪格的支持者。
正紅旗旗主——禮親王代善,他是努爾哈赤的二兒子,著名的老好人,誰都不支援,但是也不反對。
鑲紅旗旗主——代善兒子碩拖,他的政治主張與代善一樣。但是後來又反悔,改為明確支援多爾袞。
英郡王阿濟格——老十二,多爾袞親哥。
睿親王多爾袞——老十四,皇位爭奪者。
豫親王多鐸——老十五,多爾袞親弟弟。
這三兄弟掌控兩白旗,且政治傾向一樣,都是堅定的支援多爾袞。
這個時候,豪格有兩藍旗支援,多爾袞有兩白旗的支援,兩紅旗打醬油,保持中立。明面上看,兩邊的勢力是持平的。於是,這個時候兩黃旗的態度就很重要了。
那麼,兩黃旗支援誰呢?支援豪格和多爾袞的人都有。有一些大臣支援多爾袞,但是像索尼和鰲拜這些武將支援豪格。
當時身為鑲黃旗護軍統領的鰲拜和索尼沒有牆頭草兩邊倒,他們堅決站在豪格一邊。因為如果讓多爾袞當了皇帝,兩黃旗和皇太極一脈子孫的利益必然受損。兩黃旗的其他大臣,如索尼、鰲拜、譚泰等八人會集於豪格府邸,兩派人“共立盟誓,願死生一處”,密謀擁立肅親王豪格為帝。誓要與睿親王多爾袞爭個高低。
到了正式議事那天清晨,兩黃旗大臣再次盟誓於大清門,堅決擁立皇太極之子繼位,不讓多爾袞得逞。而且鰲拜和索尼等人還密令兩黃旗精銳護軍全副武裝環衛崇政殿,作好了跟多爾袞火併的準備。
於是,當會議之中爭論不休時,鰲拜和索尼等效忠於皇太極的兩黃旗將領紛紛離座,按劍而前,齊聲說道:“我們這些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飯,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對我們的養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的兒子,我們寧可從死先帝於地下!”
實際上,兩黃旗是想以武力威脅多爾袞不得覬覦帝位。在這種咄咄逼人的形勢下,多爾袞不得不做出讓步,提出擁立皇太極的第九子,當時只有六歲的福臨繼位,由自己和鄭親王濟爾哈朗一同輔政。這一折中方案最終為雙方所接受。
於是福臨即位,改明年為順治元年。
這裡插一句,豪格當時不同意,但是豪格因為後宮不支援他(皇太極后妃),因此賭氣沒有參加後面的會議。多爾袞抓住豪格不在的大好機會,直接定了福臨為帝。順治帝繼位之後,由於兩黃旗的態度是支援皇太極的兒子登基即可,豪格和順治都是皇太極的兒子。兩黃旗支援誰都可以,於是索尼和鰲拜等人便不再支援豪格,而是改而支援順治。
但是由於順治只有六歲,大清的一切大事完全由多爾袞做主。多爾袞仗著自己是攝政王的身份大肆打壓兩黃旗的部眾。像索尼和鰲拜這樣曾經對多爾袞動過刀子的人,被多爾袞整得很慘。另外還有鑲紅旗旗主碩拖,他因為支援多爾袞稱帝,密謀推翻順治,被人檢舉揭發,在多爾袞的默準下,被處死。
然後是兩藍旗,豪格和濟爾哈朗也被多爾袞整得死去活來。其中豪格被整死,濟爾哈朗先是被多爾袞以建築府第逾制,擅自使用銅獅、銅龜、銅鶴為由被罰銀二千,罷免輔政職務。接著又因貝子屯齊、尚善、屯齊喀等誣告他,說當初皇太極駕崩時,濟爾哈朗故意不舉發兩黃旗大臣謀立豪格,以及扈從入關,擅自令兩藍旗越序立營前行。被多爾袞議罪當死,遂興大獄,降為多羅郡王。
事後多爾袞雖然沒像弄死豪格一樣弄死濟爾哈朗,但濟爾哈朗也因為勢力大挫,不再對多爾袞構成威脅了。
其後,濟爾哈朗避多爾袞的鋒芒,一直到多爾袞死後,他才再次出山,拉攏其它實力派聯名追論多爾袞的罪狀,最終清算了多爾袞一派。
總的來說,皇太極死後,兩黃旗和兩藍旗是明確支援豪格繼位的。但是,兩藍旗支援豪格是因為豪格是他們的主子,而兩黃旗支援豪格是因為豪格是皇太極的兒子。當多爾袞扶持福臨登基後,由於福臨也是皇太極的兒子,於是兩黃旗便轉而支援順治。兩黃和兩藍旗的聯盟便被多爾袞給拆散。
至於兩白旗,這是多爾袞的勢力。皇太極活著的時候就支援多爾袞。而兩紅旗一直都在打醬油,誰說話聲音響就支援誰。
另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爭奪皇位時,豪格得不到後宮對他的支援。因為豪格不是後宮五妃所出,而孝端皇后的意見,兩黃旗的將領也要買帳。於是才在選舉的關鍵時刻,老滑頭代善和小滑頭濟爾哈朗始終不敢投豪格的票。豪格原指望兩人推舉他,可等來等去也等不到,後來負氣離開,被多爾袞抓住了這個大好時機。
-
7 # a羅洪
先說一下皇太極死之前掌握著的力量。正、鑲兩黃旗直屬於皇太極,除此之外,皇太極還將自己兄長莽古爾泰死後的正藍旗交給了自己的長子豪格;兩白旗由努爾哈赤娶自烏拉國的皇后阿巴亥所生的三兄弟,也就是武英郡王阿濟格、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統領。兩紅旗則是由努爾哈赤的原配夫人佟佳氏所生的禮親王代善統領,代善是在皇太極時代的儲王中最為年長的。最後,剩下的鑲藍旗由努爾哈赤的弟弟舒爾哈齊的第六子鄭親王濟爾哈朗統領。
皇太極
由此可見,八旗旗主分別出生在不同的家族,清朝的重大事務必須由他們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決定。皇太極死後,作為會議主席的大阿哥代善首先推薦豪格為帝,但是豪格本人由於並非嫡子也是猶豫不決,甚至推辭。接著多爾袞和濟爾哈朗聯合起來推薦福臨為帝,攝政王輔政,最終這一建議獲得透過,年僅六歲的福臨順利登基為順治。
擁護福臨的多爾袞成為了攝政王,並開始了對其他勢力的打壓。多爾袞首先以謀逆的罪名處死了代善的孫子阿達禮,並趁機奪走了代善掌管的兩紅旗,之後又藉口豪格曾誣陷自己有稱帝的野心將豪格的爵位進行了剝奪,並將其手下的正藍旗掌控在了自己的手中,之後又將曾經和自己一起推舉福臨的濟爾哈朗,以對豪格的謀逆行為知情不報罪將其貶為君王,隨著66歲代善的病逝,清初儲王中再也沒有能和多爾袞抗衡的了。
-
8 # 是阿維啊
1601年,努爾哈赤編正黃旗,正白旗,正紅旗,正藍旗,開清朝八旗先河。1615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部落,勢力擴張迅速,為了保質保量,努爾哈赤對所屬兵馬重新編排,改四旗為八旗,定製。1643年8月皇太極去世,福臨繼位,是為順治帝,因其年幼,實權盡歸多爾袞,八旗實力也得到了重新洗牌。
1648年,多爾袞除去正藍旗豪格,正藍旗收入囊中,而其時正白旗統帥也是多爾袞。多爾袞為了加強自己對兩隻隊伍的控制力,於是將兩旗混合,重新編為正白旗和鑲白旗,同時原來的鑲白旗改為正藍旗。多爾袞死後,順治帝藉機拿下正白旗,於是皇帝得以掌握正黃旗,鑲黃旗和正白旗,也就是傳說中的“上三旗”。鑲白旗重新撥給豪格之子掌握。
鑲紅旗,正紅旗,正藍旗,鑲白旗,鑲藍旗則變為“下五旗”,其實力的傳承和擴張差不多是一脈相承。1654年,皇太極第五子繼承鑲紅旗,1648年,代善第七子繼承正紅旗,1649年,多鐸第二子繼承正藍旗。
此後兩百多年,上三旗因為是皇帝親兵一直負責皇宮的安全任務,成為天子腳下兵。而下五旗則駐守京師並派往各地,拱衛大清江山萬年。後來隨著歷史的發展,時間的推移,八旗的作戰力量越來越低,最終被淘汰。
-
9 # 曉史才能明事
公元1643年9月21日,清朝開國皇帝皇太極沒有留下遺詔就突然病逝,引發了一場激烈的皇位爭奪戰。
皇太極死後兵力分佈如何皇太極生前掌管的兩黃旗和正藍旗自然支援他的長子肅親王豪格,加起來一共61個牛錄(牛錄是滿族基本的軍事單位,約300人一牛錄)
多爾袞、阿濟格、多鐸三兄弟又以睿親王多爾袞為中心,三人共有兩白旗的支援,加起來達到65個牛錄。
兩紅旗一直由努爾哈赤的二子禮親王代善掌管,皇太極駕崩時他早已是一個年過花甲的老人了,年紀大心也老了,早已經失去了對皇位以及權力的渴望。他在皇位選舉中一直沒有表達出明朗的態度,令人捉摸不透。
睿親王如果應允,當然是國家之福;否則,豪格是皇帝的長子,當承大統。—代善鑲藍旗處在鄭親王濟爾哈朗的掌控之下,他看似軟弱,實則老謀深算,在多爾袞與豪格二人中態度照樣是模稜兩可。
他宣稱只要是先皇的兒子繼位就支援,而其中就不單單隻包括豪格了。
多爾袞、豪格實力強大,為何最終卻是年僅5歲的福臨奪得了皇位呢?多爾袞、豪格實力相差無幾,要是真的打起來誰都沒有必勝的把握,同時他們又深深地明白這個時候大西、大順政權已經相繼成立,大明王朝已是窮途末路,這可是大清入主中原的絕佳機會,絕不能在這時候內訌。
正在多爾袞與豪格僵持不下時,濟爾哈朗提出由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繼位,自己和多爾袞輔政的建議。
多爾袞自然欣然接受,因為這樣既可以總攬大權,坐擁皇帝之實又可以避免內戰,實現自己的偉大抱負;而豪格也害怕觸犯眾怒,只得同意。
最後皇位就這樣意外地落到了孝莊母子的頭上 -
10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八旗制度是在女真人原有的氏族制度基礎上發展而來:最初由女真人的狩獵組織演變而來——女真人集體狩獵時的指揮者稱為牛錄額真,其所指揮的狩獵集體稱為牛錄。發展到後來女真各部族之間彼此征戰也採納這種狩獵團隊的模式組建軍隊,但作戰畢竟比圍獵需要更強的組織協調性,為便於統一指揮大規模的作戰,需將若干個牛錄組成一個更大的單位,以旗幟為標誌作導引而不使方位錯亂。旗幟在滿語中稱為“固山”,因而這個高於牛錄的最大的單位即稱為固山,漢語稱“旗”。
明神宗萬曆十二年(1584年)出身建州左衛的努爾哈赤興兵,以黑旗為幟。明神宗萬曆十七年(1589年)建州三衛統一,統治人丁也不斷增多,努爾哈赤另設紅旗軍親領,將黑旗軍交由胞弟舒爾哈齊指揮。明萬曆二十一年(1601年)前後努爾哈赤對牛錄組織進行大規模改造與重建:規定300人為一牛錄,5牛錄為一甲喇,5甲喇為一固山,分別以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為首領。當時努爾哈赤麾下共有四大固山,分別使用黃、白、紅、藍四種不同顏色的旗幟,所以又稱黃、白、紅、藍四旗。
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建州已經吞併除葉赫之外的所有女真部落,甚至連一部分蒙古部落也歸附了努爾哈赤。與此同時努爾哈赤打算正是脫離與明朝的隸屬關係,自行建國稱汗。此時努爾哈赤的兵力已不下五六萬,相比初建四旗時規模幾乎翻了一番。於是努爾哈赤將原來的黃、白、紅、藍四旗進一步析設為八個旗——即在原來的黃、白、紅、藍四色軍旗上鑲邊,於是就誕生了正黃、正白、正藍、正紅、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旗。也有說法稱:所謂正黃、正白、正藍、正紅四旗本來叫做整黃、整白、整藍、整紅四旗,因為整面旗幟分別為黃、白、藍、紅四色,而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則鑲嵌了邊角。
當時各旗的統領情況是這樣的:努爾哈赤親自統領正黃旗和鑲黃旗,努爾哈赤的次子代善統領正紅旗和鑲紅旗,努爾哈赤的八子皇太極統領正白旗,努爾哈赤的嫡長孫杜度統領鑲白旗,努爾哈赤的五子莽古爾泰統領正藍旗,努爾哈赤之侄、舒爾哈齊的次子阿敏統領鑲藍旗。各旗內部設有甲喇額真、牛錄額真,由歸附努爾哈赤的女真各氏族的貴族首領擔任,擁有大量的財富、奴隸和耕地,同時後金政權的官職也多由他們兼任。尤其是輔佐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的費英東、額亦都、何和理、扈爾漢、安費揚古五大臣的家族幾乎世代擔任八旗內部的甲喇額真、牛錄額真等職務。
在八旗內部各自的旗主擁有很大的權力——努爾哈赤的命令透過各旗旗主下達到最基層,朝廷大事由八旗旗主共議,對外征伐所獲財物八家均分,努爾哈赤的繼承人由八位旗主協商產生。各旗內部的平民稱為固倫,他們“出則為兵,入則為民”,“無事耕獵,有事徵調”,必須世代當兵,不得隨意離開牛錄,沒有遷徙自由。固倫有自己的耕地和性畜,也有因戰功獲得的少量奴隸。努爾哈赤透過八旗旗主向他們徵兵役和力役,也向他們索取耕牛和各項雜物。在固倫之下各旗還擁有為數不少的包衣阿哈,翻譯成漢語就是家奴的意思。包衣其實就是奴隸,主要的來源是戰俘,也有平民因貧困淪為包衣的情況。包衣和主人住在一起,替主人從事農耕、狩獵和服各種家內雜役。主人可以任意凌辱、鞭答和買賣他們。《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先就是世居遼東的漢人,後在努爾哈赤征服遼東的過程中淪為女真人的包衣,隸屬正白旗。
此時各旗旗主彼此地位平等,共商國是,皇太極作為大汗(後稱帝)在政治上具有更高的地位,但在八旗組織架構下並不具有中原皇帝那樣專斷獨裁的權力。事實上清王朝在入關之前實際上並不是一個像中原王朝一樣的高度集權的專制王朝,而是更類似於歐洲中世紀的貴族社會——滿洲八旗貴族所組成的議政會議實際上執掌著國家的最高權力。其實這在遊牧民族中並不是什麼稀奇事:三百多年前蒙古人就透過忽裡勒臺大會處理國家大事,而滿洲人的八王議政會議大體上與蒙古人的忽裡勒臺大會類似。在《舊滿洲檔》中記錄了在八王議政體系下八大旗主貝勒和眾大臣對天盟誓的誓文,其中有這樣的內容:“政務上汗不得恣意橫行。汗承天命執政。任何一位旗主貝勒若欲為惡,擾亂政務,其餘七位旗主貝勒集會議之,該辱則辱之,該殺則殺之。生活道德謹嚴、為政勤奮公正之人,即使主國之汗出於一己私怨,欲罷黜貶降,其餘七旗之人對汗可以不讓步。”從這份誓文可以看出:當時八旗旗主的權力之大甚至可以對汗王的權力構成一定製約。天命七年(1622年)三月初三清太祖努爾哈赤召開八王議政會議,在這次會議上確立瞭如下原則:一、繼承努爾哈赤汗位者若不聽取八王之言,不行善道,則八王可以更換新汗。新汗與八王齊坐,共同受華人朝拜;二、八王與新汗共同議處軍國大政;三、八王有共同斷案、做出裁決的權力;四、八王有權授予官職,任免各旗將領。五、人口、牲畜、金銀、緞帛等戰利品需在八旗之間平分。由此可見這時的八旗旗主是處於王朝權力巔峰的人物。
當然汗王是不會心甘情願接受八旗旗主的制約的——皇太極在繼承汗位後採取一系列手段強化汗王的權力。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更是仿照中原漢制稱帝,這其中就暗含構建中央集權體系,改變八王議政舊俗的想法。然而直到皇太極去世之時八旗旗主的權力仍沒被徹底剝奪。1643年八月初九正當皇太極躊躇滿志準備入關滅明混一天下之時卻猝死於清寧宮。隨著皇太極的死亡,確定其繼承人選就成為新生的大清政權的頭等大事。由於皇太極突然猝死,沒來得及留下遺囑,於是皇位的傳承就只能按滿洲舊制透過八旗旗主貝勒們開會商議決定。此時皇位最強有力的競爭者莫過於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和皇太極長子豪格:論個人能力多爾袞自然更強且其身後有同母兄弟阿濟格和多鐸的支援,而八旗軍中的兩白旗則處於多爾袞兄弟的控制之下;豪格的優勢則在於:身為皇太極長子的他得到了皇太極親自統率的正黃、鑲黃、正藍三旗的擁護,皇太極在位時為強化中央集權而將這三旗劃為上三旗,合上三旗之力已超過其他五旗實力之和。鑲藍旗主濟爾哈朗也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儘管論實力他不及多爾袞和豪格;論出身他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弟弟舒爾哈齊之子,也沒多爾袞和豪格根紅苗正。然而無論他倒向哪一方都會使力量的天平發生傾斜。
八月十四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豫親王多鐸、睿親王多爾袞等都一起來到崇政殿舉行決定皇位歸屬的會議。其實在赴會之前多爾袞已暗中詢問過兩黃旗實力派人物索尼的意見,試圖將兩黃旗從豪格陣營拉過來,結果索尼明確答覆道:“先皇有子,必立其一。其餘非我所知”。索尼的態度其實代表的是整個兩黃旗的態度——兩黃旗一直由皇太極親自統率,各級將官幾乎都是皇太極一手提拔,而多爾袞對他們沒什麼交情可言,他們自然更願意擁立皇太極之子:一則是報答皇太極的知遇之恩;二則也是希望透過擁立皇太極之子以確保自己的榮華富貴。這時的滿清政權正處於由昔日原始的女真部族向較為成熟的文明國家形態過渡階段:若按女真舊俗多爾袞以兄終弟及的方式繼承皇太極之位並無不可,然而畢竟這時皇太極已仿照中原漢制初創了大清政權,對正準備入關滅明繼承中原正統的清王朝而言:父死子繼是符合時代發展的。於是兩黃旗以維護先帝皇太極之名擁立豪格,而多爾袞一派則搬出祖上舊俗說事。
當多爾袞趕赴崇政殿參會時赫然發現:兩黃旗的索尼、圖賴、鰲拜等人帶兵把崇政殿圍得水洩不通,大有以武力奪位之勢。會議剛一開始索尼、鰲拜等人就率先倡議立皇太極之子。多爾袞以諸王尚未發言為由斥責索尼、鰲拜等人目無尊上,將其喝退。隨即多爾袞的同母兄弟阿濟格和多鐸立多爾袞為帝。一時間多爾袞兄弟控制的兩白旗和作為皇太極嫡系的兩黃旗之間爭執不下,而兩紅、兩藍則不明確表態支援哪一方。老謀深算的多爾袞雖然極力想將皇權爭取到手,但考慮到外面劍拔弩張的兩黃旗士兵也不敢貿然處之。多鐸見多爾袞猶豫不決,於是就說:“如果你不繼位,就該立我為皇帝!我的名字已列於太祖遺詔之中。”多爾袞立即反駁道:“肅親王豪格的名字也在太祖遺詔中提到過,不是隻有你的名字。”多鐸見遭到哥哥的反對,於是又以立年長者為由提議立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長子禮親王代善(事實上努爾哈赤的長子是褚英,不過這時已死,代善成為此時事實上的長子)。一向滑頭的代善在此之前一直一言不發,如今見多鐸提議自己才說:“睿親王如果應允,當然是國家之福,如果睿親王不繼任的話,豪格是帝之長子,當承大位。至於我年老體衰,力難勝任。”豪格見代善提到自己,加之支援自己的兩黃旗士兵就在門外,自以為勝券在握,於是故作謙虛道:”我福小德薄,哪能擔當此等重任?”沒想到多爾袞竟然接過他的話頭說:“既然肅親王如此禮讓,咱們更議他人。"此言一出兩黃旗士兵當時就炸毛了。禮親王代善眼看有火併的危險,於是託言身體抱恙而退出會場。隨後各旗旗主紛紛離場,會場內只剩多爾袞、多鐸、濟爾哈朗和兩黃旗官兵。多爾袞知道如不安撫一下的話還不知道這些人能鬧出什麼來,可又不甘心讓老對手豪格繼位,於是他提出擁立皇太極第九子福臨。這樣一來就滿足了兩黃旗擁立皇太極之子的目的,兩黃旗也不好再說什麼了。這年的福臨只有6歲,無法親自處理國政,於是多爾袞趁機宣佈由自己和濟爾哈朗作為攝政王輔佐處理朝政,這樣一來儘管多爾袞無皇帝之名號,卻實際執掌軍政大權,正是在他的策劃下清軍於1644年入關定鼎北京。
八旗制度草創之時八旗中的正黃、鑲黃兩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統領,其它6旗分別由汗王的子侄統領。皇太極為強化皇權而將正藍旗也劃歸由汗王(皇帝)親自統領,由此形成了八旗中上三旗與下五旗之分。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死後其子愛新覺羅·福臨繼位成為順治皇帝,由於此時順治皇帝年幼,朝政實際由攝政王多爾袞全權處理,正是在這一時期由多爾袞統領的正白旗在八旗中的地位開始日益提升。多爾袞病死之後順治皇帝為加強對實力日漸強大的正白旗的控制將其劃歸自己直接統領,與此同時他不再親領正藍旗,由此正白旗和正藍旗完成了一次身份互換:正白旗由下五旗升入上三旗,而正藍旗則降入下五旗。此後正黃、鑲黃、正白三旗由皇帝親統,旗內無王,兵為皇帝親兵,並從中挑選侍衛皇室的成員遂成定製。
-
11 # 溫讀
滿族和蒙古族一樣,是一個以軍事武裝為資本的民族,正因為他們的驍勇善戰,才有了明末之時八旗子弟的威名;而所謂的“八旗”,用比較人文主義的說法來表述,那就是滿人的社會組織形式。因為清廷也是從馬背上打出了一片天下,所以八旗這個組織雖然是一種社會組織形式,也是一種軍籍的編制,它們非別有: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和鑲藍這個八個旗。
皇太極是鑲白旗的繼承人,而作為皇太極強有力勁敵的多爾袞三兄弟則繼承了正黃和鑲黃兩個旗的勢力。在看到努爾哈赤對於這三兄弟的寵愛後,他的十三個兒子不幹了,他們都認為是父親的偏心。因為在三兄弟繼承父親所授予的強大軍力和勢力的時候,才只有幾歲,除了阿濟格曉通人事外,多爾袞和多鐸才只有9歲和8歲。
雖然父皇有所偏心的喜歡這三兄弟,可是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他們被其他兄長的排擠和嫉妒。在努爾哈赤死後,除了少不更事的多鐸和多爾袞外,其餘的兄弟都奮不顧身的投入到了爭奪皇帝的鬥爭中去了。因為被十三個兄弟的擠兌,三兄弟集團的爭位失敗,他們的母親也因此被殺,這使得了八旗勢力的第一次變化。
在皇太極繼承了最終的位置後,當時的八旗的勢力為:皇太極將自己原本屬於自己的正白旗和鑲白旗改成了正黃和鑲黃。所以正是由於皇太極這樣的一番操作,使得三兄弟集團原本屬於正黃和鑲黃的旗子變成了二白旗。而為了將實力超過三兄弟集團,能夠對其更好的統治,剛剛上位的皇太極設法吞併了正藍旗,讓自己的兒子繼承了鑲藍旗,正是在此時,這位剛剛登上帝位皇帝的勢力,才進一步的慢慢趕超三兄弟集團。所以在這個時候,出了皇太極和三兄弟集團進行對壘外,其他旗的勢力都屬於中間和下級實力。
這一切在皇太極死後發生了逆轉。在其的死訊傳到清廷的時候,三兄弟集團變準備在這個時候發動反擊,因為這個時候的三兄弟集團已經不是當年的三兄弟集團了,他們的勢力已經慢慢的變大,所以在清廷第二個皇帝死後,八旗的勢力逐步出現了多爾袞和豪格的兩極分化。
最後便是豪格和多爾袞的皇位爭奪戰,二人為了奪得皇位那是博弈的不可開交,後來因為其他勢力平平的旗主害怕豪格繼位後和其父親一樣打壓自己的勢力而沒有繼續支援。再加上豪格非正室所生,沒有資格繼承皇位。三兄弟正抓住了這個點來不停的對其進行政治逼迫和碾壓。在後來二兩個集團爭奪帝位出現僵局的時候,機智的三兄弟集團扶植了帶便正黃旗勢力的福臨皇帝。
說到底,在皇太極死後,八旗的勢力出現了一定的變化,具體可以圍繞在三兄弟白旗集團和豪格的正藍旗集團以及正黃旗在圍繞帝位上的對壘和博弈。
回覆列表
皇太極在清朝歷史發展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但是這個人卻不怎麼長命,在他最心愛的女人海蘭珠去世之後的一天夜裡突然暴斃而亡。
由於皇太極死的太過於突然,之前也沒有留下任何的遺囑,所以在他去世後有關於是誰人繼承皇位的問題在皇宮爭奪之中曾發生過很大的爭執。
王位之爭的同時也反映出來的一個問題,其實皇位之爭也就是八旗勢力之爭,尤其是兩白旗和兩藍旗爭的最為激烈,甚至一度差一點內戰。
那麼在皇太極死了之後,八旗勢力都發生了哪些的變化呢?皇太極在生前為了與明朝分庭抗禮,便在盛京稱帝建立了清朝,算是有了一個國家的體制和制度。
皇太極登基稱帝之後,對八旗軍軍進行了重新的劃分,當時為了效仿漢制以黃為尊,皇太極便將自己直接統領了兩白旗,改為了兩黃旗。原本的兩黃旗改成了兩白旗。
由於之前這兩黃旗是努爾哈赤直接統領的,所以更改之後的兩白旗就成了八旗中最強悍的兩旗。
排程後的兩白旗仍然由多爾袞兄弟掌控。
而兩藍旗的掌控者則分別成為了皇太極的長子,以及鄭親王濟爾哈朗,這兩個人都是屬於皇太極的忠誠支持者。
唯獨在編外的,也就有兩紅旗,兩紅旗的統治者為禮親王代善以及其子碩拖。由於兩紅旗一直保持在中立的地位,所以皇太極就沒有調整紅旗的統領人員。
在皇太極去世之後出現了皇位之爭。
兩黃旗支援皇太極的孩子繼承皇位的,兩藍旗是支援豪格的,兩白旗則是支援多爾袞,兩紅旗保持了中立。
因為有兩黃旗在,多爾袞是當不了皇上的,後來多爾袞也就換了一個套路讓順治當了皇帝,兩黃旗對此並沒有表示過多的反對,由於當時與大明戰事比較緊張,所以豪格也沒有作出反對,皇位繼承之事算是搞定了。
雖然說順治當了皇帝,但是真正掌權者卻是攝政王多爾袞。
多爾袞肯定不敢收拾兩黃旗,但是他想削弱反對自己的藍旗勢力。他先將藍旗的統治者豪格給害死,並且將其正藍旗納到自己的麾下。
為了避免兩藍旗的舊部發生反叛,他將正藍旗和自己旗下的正白旗進行混合之後重新組合劃分,並且將其組成新的正白旗和鑲白旗,由多爾袞自己直接統領。
之前多爾袞所統領的鑲白旗則服裝一換變成了正藍旗,鑲藍旗並沒有做出調整,不過對於多少個人來說,根本沒有威脅了。
多爾袞經過這樣一番倒騰之後,消除了自己的反對力量,畢竟當初自己和豪格爭奪皇位的時候,兩藍旗是堅決支援豪格的。
因此對於多爾袞來說,就算豪格去世兩藍旗也是一種威脅的存在。
透過如此分配除錯之後,兩藍旗相當於被瓜分改編,原本正藍旗的兵馬現在混合到了屬於自己的白旗陣營之下,之前自己所統治的鑲白旗則直接改成了正藍旗,如此一來多爾袞自然就沒有了什麼後顧之憂。
由於在多爾袞和豪格相爭的時候兩紅旗保持在中立的地位,所以多爾袞掌權之後兩紅旗之前的將領還有統治者並沒有改變過多,仍然是之前的原班人馬。
按照皇太極所立下的規矩,兩黃旗自然名也要歸屬順治名下,但是實際的指控權也是在多爾袞這邊。
雖然多爾袞從名義上不可以直接調動兩黃旗,但是也可以利用順治的名義使用兩黃旗。
等到順治帝掌權之後透過一定的手段奪取了正白旗和正黃旗統治權,掌控了多爾袞生前的兩白旗,由於兩黃旗本來都歸於順治帝所有,所以相當於順治帝掌握了當時絕對的力量,也就是兩黃旗以及兩白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