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是一個俗人吖

    應該沒有直接竄改聖旨的。

    史載秦朝時期,趙高偽造聖旨逼扶蘇自殺,讓胡亥讓位。

    事實上,趙高極可能沒有作偽聖旨,只是沒有按照聖旨上寫的宣讀罷了。

    因為聖旨是很難被偽造的。

    第一就是材質,都是上好蠶絲製成的綾錦織品。這種東西只有特別高貴的皇親國戚和手握大權的官員才能擁有。

    第二就是防偽標誌。聖旨兩旁的軸柄質地各不相同,品級越高,材質越好。顏色越豐富多彩,說明官員品級越高。且都有翻飛的銀色巨龍作為防偽標誌。

    第三就是字跡與印章。一道聖旨的下達,經過很多人的手,要想同時模仿起來,困難非常大。

  • 2 # 活著就要遠行

    事實上應該明確一個觀點,篡改詔書的是臣還是君。但凡能夠篡改詔書的,多數是君主的真實意思!但是為君者要表現出親民仁政的良好形象,不能親自做一些失德之事,一定程度就會默許或有意讓臣子去為不可為之事!

    大家所熟悉的有大學士隆科多和年羹堯,為胤禛即位,合謀篡改詔書!具體史實真假不可辨別!無論真偽,其實都在皇帝君主的掌控範疇!

    簡單說,君主想讓臣子做,臣子才有機會去做。君為臣綱,尤其古人,這一點作為臣子還不敢忤逆!君要臣死不得不死!忠臣或者奸佞,作為臣子這個鍋你不背也得背!沒有選擇!

  • 3 # 九品左侍郎

    高乃謂丞相斯曰:“上崩,賜長子書,與喪會鹹陽而立為嗣。書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賜長子書及符璽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與高之口耳。事將何如?”

    斯曰:“安得亡國之言!此非人臣所當議也!”

    高曰:“君侯自料能孰與蒙恬?功高孰與蒙恬?謀遠不失孰與蒙恬?無怨於天下孰與蒙恬?長子舊而信之孰與蒙恬?”

    斯曰:“此五者皆不及蒙恬,而君責之何深也?”——《史記》第八十七卷。

    這次“沙丘之變”是趙高夥同丞相李斯對秦始皇原本立扶蘇為帝得遺詔,改立了二世胡亥。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月,秦國統一六國後十年,千古一帝秦始皇為了千秋萬代,長生不老。開啟了第五次巡遊,這次行程目的地是前往山東蓬萊,尋找那長生不老之藥。不料在這次巡遊途中,始皇突然病倒,眼看病情一天天加重,秦始皇知道自己時日無多,便叫來兼管著皇帝符璽和釋出命令諸事的趙高,讓他代擬一道詔書給長子扶蘇。讓扶蘇把軍務託付給大將蒙恬,趕緊回咸陽主持喪事。

    詔書擬好後,始皇吩咐趙高趕緊拿給使者,不料趙高此時動了彎心思。他知道始皇的遺詔是讓公子扶蘇回來支援喪事,實際就是立扶蘇為帝。然而扶蘇剛毅而勇武,信仁而奮士,一向看不慣趙高奉承的行為。一但扶蘇登位,自己不但前程難保,恐怕還有性命之憂。趙高想到此,決定先壓下遺詔,密而不發。

    公元前209年七月,秦始皇駕崩於沙丘平臺(今天河北廣宗西北太平臺),因始皇駕於宮外,還沒有確立太子,始皇兒子眾多,恐引起內亂,丞相李斯封鎖了始皇駕崩的訊息。

    一天夜裡,趙高拿著扣壓的遺詔,來見跟隨始皇一起巡遊的胡亥:“而今大權全掌握在你我和丞相手中,希望公子早作打算。”。胡亥長年跟隨始皇身邊,體會到了高高在上的皇權,早就垂涎於皇帝的威儀。只是礙於忠孝禮儀,故作推辭:“父皇病逝的訊息還沒有詔示天下,怎麼好就去麻煩丞相呢?”趙高接著說:“公子不必再瞻前顧後,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這事沒有丞相的支援不行,臣願替公子去與丞相謀劃。”胡亥答應。

    趙高隨即會見丞相李斯,密謀改立胡亥為帝的想法,起初李斯不答應。趙高說:扶蘇與你一向政見不合,一但回來登基,肯定會重用蒙恬取代你丞相之位,到時候你只有告老還鄉。李斯聽後,為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同意趙高之謀。立胡亥為太子, 又篡改了始皇給扶蘇的詔書,指責他這些守衛邊疆無所作為,致使大量士兵傷亡,並多次上書直言始皇讓他守疆,不能會咸陽當太子。;而將軍蒙恬參與與了扶蘇的圖謀,令他們自殺,將兵權移交給副將王離。

    扶蘇接到詔書後大哭一場,隨後自殺。蒙恬懷疑詔書有假,拒不執行,被李斯親信綁回咸陽,胡亥登基後被賜死。

    “沙丘之變”成功改立胡亥上位,二世等基後不理朝政,貪圖享樂,大修宮殿,勞民傷財。同時把朝廷政務全部交由宦官趙高決斷,趙高把持朝政後,顛倒是非,爛殺忠良,把大秦整成人間地獄,導致秦朝二世而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智達算小眾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