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教育合心
-
2 # 國學貓
孩子的行為是由環境來直接影響的,所以家庭和學校很重要,家庭和睦,學校讓老師關注孩子身邊的同學,瞭解近況談談心。家庭不吵架帶孩子去一些娛樂地方,放開心扉,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
3 # 數學私塾
孩子打人是一種不好的現象,不加以引導,容易一發不可收拾走偏。本人身邊就有真實事例,是自己小時候的同學,他經常打架,而且有點兇,他們家裡不知道是什麼情況,也沒怎麼管,沒什麼引導,後來上了初中因為經常參加打群架,就退學了。然後進入社會後,脾性還沒有改,還進過看守所,再後來已經很多年沒有訊息了....所以孩子打人的原因我覺得有以下幾點:
一、孩子受到委屈、無助、憤怒,以打人的方式自衛或者發洩。
二、心理上展示自己強勢,隱蓋自己內心的脆弱。
三、家庭教育缺失等。
孩子打人或者被打,可以這樣引導:
一、悉心交談,尋找原因,讓其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心裡明白打人是不對的。
二、當孩子被打時,不要去糾結討回公道之類的,而應該讓這件事變成一個教育反面教材,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那樣做一個欺負別人的人。
三、當孩子被打時,在教育之前還需要找清原因,如果是孩子的不對,要糾正孩子,幫助其認識是非。
-
4 # 手機使用者10438189702
幼兒園總主動打別人的孩子一般都是家長教育的問題。孩子的表現就是家長得行的體現。有的孩子把別人打人,家長輕描淡寫的說在家都告訴他了,別在打別人。可在他孩子面前卻不這麼說。你感覺你孩子天天打別人沒什麼。說不上哪天哪個家長忍無可忍殺了你孩子。老人講三歲看老,一個天天打別人的孩子這輩子都不會有太大的出息。家長不教育長大等法律管教吧,祝天天打人的孩子永無出頭之日。
-
5 # 王朝乾
我認為孩子打人都是家長摜的,對於這種孩子不要批評教育,如果你批評了他們的孩子,家長一定給你吵架,敎育不了孩子白生氣。只有把孩子交給家長,讓家長來管自己的孩子。
-
6 # 智慧奶奶
孩子動手打人原因多種多樣,總結起來可以概括為如下兩個方面:一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到了某個階段,或拍打是這一階段顯著的特點,或孩子處於某階段孩子把拍打作為表達情緒的方式;二是孩子由於嬌寵慣養養成了打人的不良習慣。
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打人或被打如何引導呢?
1、1歲左右
凡是熟悉孩子發展過程的家長都知道,6-12個月是孩子手臂發育的敏感期,這個階段孩子的特點是,孩子喜歡拍打、喜歡扔東西。孩子以拍打和扔東西為樂。每個媽媽都知道,1歲左右的孩子,當你抱著他玩的時候,小東西看到什麼很高興,就會突然笑著舞動雙臂拍打著媽媽,如果孩子拍打力度打媽媽感覺疼,就不由自主的發出簡短的聲音去阻止。不阻止還好,往往是越阻止孩子拍打的就歡。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因為1歲左右的孩子還沒有是非感,孩子會把媽媽阻止的語言當著是對他的鼓勵。
孩子扔東西也是如此,當孩子把東西扔在地上,你這邊撿起來,那邊孩子立即又扔下去,孩子這個時候會邊扔邊笑,你撿他扔樂此不彼。
對於1歲左右的孩子,打人的時候無需引導,要想不讓孩子打人最好的辦法就是視而不見,孩子拍打幾下感到沒趣就會停下來。這階段的孩子被打的時候,大部分是撇撇嘴就了之,只是孩子感覺特別疼的時候才會哭。假設爸爸打孩子,在孩子哭的時候,媽媽可以這樣對孩子說:“爸爸打寶寶打疼了是嗎?寶寶好傷心,咱跟爸爸說打人是不對的;寶寶打媽媽的時候媽媽也傷心,寶寶以後也不打人了好嗎!”
2、2至3歲
孩子到了兩歲,雖然開始喜歡跟小夥伴在一起玩,但是並不知道如何跟小朋友相處。在玩的過程中,孩子自己的東西被小夥伴拿了去,或者小夥伴的玩具孩子喜歡,孩子第一個念頭就是佔為己有。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不懂得跟小朋友商量,便採取最簡單的奪、搶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孩子在起搶奪的過程中,一方搶奪、另一方要保護,於是打人或被打都在情理之中。
2至3歲的孩子打人時,家長不能以孩子小不懂事而敷衍對方,要對孩子說打人是不對的,告訴孩子打人的後果要自己負。比如:對方孩子哭了,要引導孩子向對方說對不起,要對孩子說:“你看,好朋友哭的多傷心呀,你光說對不起不行,想想辦法怎麼能讓好朋友不哭呢?好朋友生氣了,下次就不跟你玩了,快想想辦法。”
記得之前遇到這種情況,當我跟寶寶說這些話的時候,寶寶就把曾經爭奪的玩具拿給對方,我看到後立即誇獎寶寶,然後兩個孩子都會破涕為笑。
3、3歲之後
今年9月份我寫過一篇有關“熊孩子”在幼兒園打人,被多名家長投訴,“熊孩子”家長被老師約談的事情。那個孩子就是平時在家被嬌慣的不行,只要想要的東西得不到滿足不僅撒潑打滾,還會用拳頭捶打家長。家長以為孩子小沒在意,後來孩子竟然養成了打人的壞習慣。
3歲以後的孩子一般就有了是非概念,這階段孩子打人的原因一般有兩方面:一是孩子的利益受到了侵犯,為維護利益而打人。二是孩子想得到自己喜歡的東西,仗著自己拳頭硬想用武力讓對方屈服相讓。
在孩子打人的時候,不僅立即制止,指出孩子的錯誤所在,還要給孩子適當的懲罰,讓孩子知道打人的後果是要付出代價的。因為6歲之前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從3歲的時候就要給孩子立規矩,家長要教會孩子如何跟人相處,還要教育孩子只有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只有善待他人,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同時要讓孩子樹立是非觀念。
-
7 # 心理醫生小蔣
孩子動手打人,原因如下:
第一、主要是孩子正處在自我為中心的時期,總認為都是我的東西,不懂得和別人分享、合作,尤其是在幼兒園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時候,為了爭玩具,常常會出現打人的現象。
第二、有些孩子的語言發展滯後,遇到事情不能用語言正確處理事情,所以就出現打人、抓人的現象。
第三、有時候孩子是為了向對方表示一種友好,用他的行為,出現打一打、玩一玩,又不知道輕重,所以尤其在幼兒園常常出現打架的情況。
第四、家庭教育有關係,比如在家裡有些爸爸、媽媽語言比較生硬,遇到問題經常會打孩子,這樣孩子就潛移默化地認為遇到問題,打就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實際這不對。
總之,一定要進行多溝通、多交流,並且叫小朋友和其他小朋友多一起做遊戲、多玩耍。一段時間後,根據年齡的增長,這種情況就會消失。
回覆列表
第一步,瞭解孩子打別人的的原因是什麼?
對於18個月到2歲的孩子,他們還很難向父母、照顧者和其他孩子表達自己的需求,消極行為(打人、咬人或踢人等)是一種他們表達自己需求的方式。
對於3到6歲的孩子來說,這樣的行為可能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學會在面對困難的情況時,如何使用適當的、非攻擊性的溝通方式。
孩子攻擊性行為可能是由以下原因導致的:
· 自我保護
· 身處有壓力的環境
· 生活沒有規律
· 極度沮喪或憤怒
· 言語發展不足
· 過度刺激
· 疲憊
· 缺乏成人監督
· 模仿周圍其他孩子的攻擊性行為
你首先要做的是觀察你的孩子,看看導致他/她出現攻擊性行為的可能是上述哪種情況。
可以透過問自己以下問題來分析瞭解孩子打人的原因:
1.我的孩子打誰、咬誰、踢誰?他/她是不是特別針對一個小朋友?他/她只對我這麼做嗎?還是他/她對任何和他/她在一起玩的人都有攻擊性?如果是某個特定的孩子,試著找出他/她攻擊那個孩子的原因,比如玩得過於激烈、脾氣不合、或者在遊戲開始前沒有定好明確的規則。
2.在什麼情況下你的孩子容易出現打人的行為?在沮喪、憤怒還是興奮的情況下?注意是否有固定的規律。當涉及到要和別人分享玩具時,他/她會有攻擊性行為嗎?或者,當發生太多事情、受到過度刺激時,他/她會變得有攻擊性嗎?如果你仔細觀察這些情況,可能就會發現一些規律。
3.他/她的攻擊性表現是什麼?是透過憤怒的言語,還是透過憤怒的行為?他/她是先在口頭上變得有攻擊性,然後在身體上變得有攻擊性,還是他/她的第一反應就是打人、咬人、踢人?
思考並回答這些問題,對於在未來改變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會很有幫助。
第二步,瞭解了孩子打人的原因後,進行合適的干預和引導(一)立即介入並阻止打人的行為
在你的孩子出現攻擊性的跡象時,要立即介入,但注意不要給孩子太多的關注,這樣你就不會給孩子的不良行為任何負面的強化。過多的關注包括試圖和孩子“討論”問題,年幼的孩子不大能聽進去為什麼他們的行為是令人討厭的長篇大論的解釋,抱他/她離開,然後用一句簡單而堅定的話就足夠了,比如“我們不能打人”。
其他的過度關注包括在安慰被打的孩子時對自己的孩子大喊大叫,或強迫自己的孩子立即道歉,或和周圍的其他父母談論你對這種情況有多尷尬或多生氣。
(二)一定要安慰被打的孩子,忽略打人的孩子
如果你不能讓你的孩子離開(如孩子就是不肯離開),你就要讓你自己和被打的孩子離開一會兒。透過走開一段距離(依據孩子年齡決定距離長短)來向孩子傳遞這樣一個資訊:當他/她平靜下來的時候,你就會照顧他/她。這樣做,你就是在教育孩子,他/她有責任學會讓自己平靜下來,做出適當的行為。
(三)降低你的聲調和音量
我們經常說,一個人沒有辦法給到別人自己沒有的東西。作為父母,我們首先要學會自我控制,並使用溫和平靜的語言和孩子溝通。當孩子攻擊別人時,我們很容易以大喊大叫或憤怒來回應,但請記住,你的孩子需要向你學習你是如何控制自己的衝動並表現出良好行為的。
雖然孩子對別人做出攻擊性行為會讓人感到非常尷尬,但請記住,如果孩子仍然處於特定的行為反應模式中,他/她就很難控制自己的攻擊性行為,所以,不要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反應過度,而要想辦法幫助孩子。
有一種方法對一些孩子非常有效,那就是降低你的聲調和音量。如果他/她無法冷靜下來,在安慰被打的孩子之前,轉向他/她,輕聲對他/她說:“我需要你現在冷靜下來。我要去幫助XXX,我需要你停止喊叫。”
重複“我們不能打人”這句話,並告訴孩子,如果再發生這種情況,後果就是他/她要離開。
如果這對你的孩子不起作用,他/她就是不能平靜下來,你需要帶著被打的孩子走開一段距離,把他/她留在那裡(依據孩子年齡決定距離長短)。如果沒有觀眾,大多數小孩子都不會再繼續表演下去了。
(四)教孩子練習化解憤怒的方法
對於年幼的孩子,我們可以這樣表達:“我知道你很生氣,但我們不能打人!”
對於3-7歲的孩子,要把憤怒當作一種重要的感覺來談論。你可以在平靜的時候教孩子練習緩解憤怒的方法。
你可以說:“有時候我也會生氣。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我會說‘我很生氣’,然後離開房間。”
你也可以教你的孩子如何數到十,直到他/她不那麼生氣為止;如何做深呼吸,以便冷靜下來;或如何用他/她自己的話來表達生氣,如“我現在真的、真的很生氣!”
所有這些方法都能幫助孩子把注意力從憤怒中轉移開,並教會他們認識這種重要的情緒。
在孩子進入可能會產生攻擊性行為的社交環境(如遊樂園)之前,和你的孩子一起明確一下如果他不能控制自己的憤怒會產生什麼結果。告訴孩子:“我覺得你可以控制你的憤怒,但如果你不能,我們將不得不離開遊樂園,直到下週才能再去。”
(五)讓孩子知道打人是不對的
用平靜堅定的聲音告訴孩子,打人、咬人、踢人等攻擊性行為都是不對的。
對於18個月到2歲之間的孩子,出現打人的行為時,抱住他們,說:“不能打人,打人是不對的。”你可能要重複這個規則無數次,使用同樣的話,直到你的孩子掌握了這個行為規則。
要留出一個讓孩子承當後果的地方。在家裡可以是一個遠離其他家庭成員的暫停椅,當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時,他/她可以呆在那裡,直到他/她平靜下來為止。如果在外面,可以選擇一個安全的地方,比如汽車座椅,或者讓你的孩子遠離遊樂的地方。這樣的做法是向孩子表明,你不能容忍任何形式的攻擊。
對於年齡較大的孩子,即3歲至7歲的孩子,請記住,他們可能正在體驗因果關係。換句話說,他們想知道他們什麼樣的行為會導致你什麼樣的反應。你的要做的,就是保持平靜,讓“後果”自己說話。
對於年齡較大、語言理解力更強的孩子,當他們出現不良行為時,你可以說,“打人是不對的”,或者“打人會傷害別人,你需要停止”,告訴你的小傢伙,一旦他/她行為不良,他/她就會失去一天中的某些樂趣,後果可能包括立即停止遊戲或取消看動畫片的時間。
(六)讓你的孩子學會“使用他/她的語言”
很多時候,表現出打人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是因為在面對某些困難局面時,缺乏必要的溝通技巧。對於一個小孩子來說,很容易用咬人或打人來“溝通”。此外,攻擊性行為通常會給孩子一種凌駕於同齡人之上的錯誤感覺。要靠你和孩子一起努力,他/她才能掌握溝通技巧以應對困難情況。
教你的孩子對同伴說“不”,而不是攻擊對方。孩子對同伴的反應往往是消極的(打、咬、踢等),而不是用語言維護自己的利益。透過教孩子使用簡單的“不”字,你是在幫助你的孩子用語言表達他/她的觀點和維護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用攻擊的方式。
教你的孩子使用一系列短句,當他們對同伴感到生氣或沮喪時,可以使用 “不,那是我的!” “我不喜歡那樣!”或“住手!我很疼。”等這些句子。這可以幫助你的孩子用這些話來代替攻擊。
在孩子進入可能會讓他/她表現出攻擊性的環境之前(例如,遊樂場或託兒所),提醒你的孩子“使用他/她的語言”。
(七)感激他/她的努力
當你發現孩子表現好時,一定要表揚他/她的努力和付出。例如,如果你觀察到你的孩子和別的孩子爭奪玩具,最終與他/她的同伴和平解決,你可以告訴他/她,他/她選擇用自己的語言而不是使用打人的方式來達到目的,你是多麼高興和自豪。留心觀察並表揚他/她的好行為,以此激勵你的孩子下次做得更好。
(八)父母不該做什麼?
絕不要打回去。你可能很想懲罰一下孩子,讓他們知道被打的感受,但當你使用這種孩子般的應對方式時,你就等於在教育孩子,打人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所以即使有時候你非常憤怒,也要盡力保持鎮靜。
不要讓你的孩子接觸暴力影視或電子遊戲。太多的影視把最暴力的角色描繪成英雄,它發出的資訊是:暴力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手段。雖然暴力影視可能不會影響一些孩子,但它會極大地影響那些對同伴有攻擊性行為傾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