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墨雪問心

    喜歡三國的朋友們都知道,蜀漢後期的魏延一直就是備受爭議的人物,一方面是蜀漢後期的中流砥柱,另一方面也是為數不多死於內鬥之中的名將,《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發現魏延腦有反骨,日後必定會造反,然而真實歷史上的魏延是個怎樣的人呢?他到底是勇猛的忠誠武將還是領兵反叛的造反者呢?

    魏延,字文長,義陽人,他可謂是蜀漢後期最為勇猛的一名將領了,如果說魏延戰死在了諸葛亮在世的時代,那麼對蜀漢絕對是最為重大的損失,可魏延死在了諸葛亮之後,那就未必了,但是還是要說一句,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始終只是本小說,魏延在正史並不是叛國者,至於演義中所說的魏延腦後有反骨更是無稽之談,只能算是作者羅貫中為了回收最後魏延造反埋下的伏筆而已,魏延被描繪成反叛國家之人,最後被殺害,只能說和魏延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

    幾乎所有的名將都有傲慢這一特點,像關羽一樣,魏延的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目空一切,除了在諸葛亮面前魏延能低調一些,在所有蜀漢軍士面前魏延都有種自己天下第一的感覺,而且魏延自己還有不小的野心,幻想著自在諸葛亮去世後代替諸葛亮的位置,成為蜀漢軍事政治的最高統領著,然而魏延因為自己的傲慢,在蜀漢中人緣相當的差,蜀漢的其他軍士自然不會讓魏延成為自己的統領者,如果不是諸葛亮多加庇護,魏延別說成為統領者了,沒準直接就被內部消滅了,這一系列事件也直接導致了在後期魏延和楊儀同時上表指責對方叛變的時候,所有的人都站在楊儀這邊。

    其實魏延投奔劉備的時候,可以說臨危受命,當時的劉備所有的人都不看好,然而劉備也很欣賞魏延軍事上的才華,從小小的部曲一路升到了鎮遠大將軍,這和魏延的才華是分不開的,魏延最著名的觀點估計就是奇襲子午谷了,讓諸葛亮分配自己一萬軍隊從子午谷出,去奪取潼關和雍州長安,諸葛亮則從祁山攻向雍州,最終匯合於長安,然而這個計謀諸葛亮沒有采用,原因是過於兇險。魏延也在此開始暗歎自己的才能無法發揮。

    最後在數次北伐失敗後,諸葛亮臨去世的時候,下命令決定放棄北伐“魏延斷後,姜維次之;若魏延抗命,諸軍自退。”諸葛亮的確料事如神,接到放棄北伐撤軍命令的魏延,相當的暴躁,並表示丞相去世了還有自己,自己可以繼續率軍北伐,而且和楊儀一直不和的魏延聽到自己要給楊儀斷後更是不爽,然而受到諸葛亮軍命的楊儀已經開始撤軍了,於是魏延不僅沒有斷後,反而搶先在楊儀的前面回到了漢中,並且將路上的橋樑燒斷,各處使絆。

    沒有了諸葛亮的壓制,楊儀和魏延的私人仇怨也是爆發了起來,二人都向劉禪上表說對方造反,但是結局就像剛剛說的一樣,沒有人站在魏延的這一邊,而且撤兵時使的絆子也讓眾人紛紛認為魏延才是反派的人,無奈的魏延只能帶著親信跑出漢中,最終被楊儀派來的馬岱殺害,以造反者的身份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也許魏延永遠也不會想到,一直制約自己的諸葛亮,其實才是自己最大的保護傘。

    由此可見,被定位造反者的魏延並非腦後有反骨有心造反,而是受人陷害的忠誠良將!

  • 2 # 天晴愛睡覺

    只要不是無條件服從,就會被定義謀反!

    沒辦法解釋,尤其是別人對你有偏見時!

    不允許個人意志的存在,這都是諸葛丞相的作為!

    真要造反,手握重兵守漢中的時候早就反了,還用等到北伐嗎?

    忍無可忍,無需再忍,就讓別人說成謀反吧,也好過被腐儒騎在頭上!

  • 3 # 愛妮品歷史

    歷史上真實的魏延其實是死於和楊儀的內訌,而並不是如三國演義說述,諸葛亮說魏延有反骨,提前做了應對魏延造反的準備,殺了魏延。

    《三國志》記載:“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元代的郝經認為楊儀“以私忿殺大將,罪浮於延”。

    所以魏延的死,應該跟諸葛亮沒有關係。諸葛亮根本就沒殺魏延的動機。劉備在位時,很看重魏延。劉備死後,可能魏延有點居功自傲,或有不服諸葛亮管束,但是諸葛亮也不是一個小肚雞腸的人,不會糊塗到擅殺大將的地步。魏延與諸葛亮的主要矛盾,就是魏延獻了子午谷奇謀,但是諸葛亮出於謹慎而不用,所以魏延對此很不滿,但也僅此而已。魏延對蜀國的忠心,諸葛亮應該心裡很清楚。諸葛亮怎麼可能殺一個對國家忠心不二,而且有位高權重,還有一生本事,絕對算得上蜀國棟樑之才的魏延呢?

    所以三國演義為了神話諸葛亮,又黑了魏延這樣一個老實人啊!

  • 4 # 鍵盤俠pro

    被定為造反者的魏延,具體是什麼原因誰也說不清楚,但是他必須得死,為什麼呢?

    從當時的局勢來看,魏延與楊儀有著極大的矛盾,之所以在當時能夠和平共處,是因為有諸葛亮在兩方平衡,一旦諸葛亮去世,沒有任何人能夠在壓制魏延。魏延在軍中很受尊重,想要謀反,輕而易舉,所以如果他沒有在諸葛亮去世之前被殺死,依照他的脾性,以及與蜀漢各位大臣的不合,很有可能會取而代之,也就沒有劉禪什麼事了。

    所以,一旦他執政,從當時各國的發展局勢來看,蜀漢微弱的優勢也會消失殆盡,很有可能會比歷史上更早的走向滅亡,而且就算他不謀反,由於他的存在,蜀漢朝中也會發生很大的內亂,朝局不穩,如何與別人相爭,最後的結果跟他謀反沒什麼區別了。

    所以。被定為造反者的魏延,是真的腦有“反骨”有心造反,還是受人陷害?已然不重要了。

  • 5 # 歷史吃瓜客

    首先,“反骨”一說肯定是封建迷信,再說了,人家老魏留著飄逸的長髮,他諸葛亮能看得見嗎?用手摸更不用說了,魏延會激惱的。

    其次,造反不造反得看什麼主子

    在劉備時代,魏延先被任命為“牙門將軍”,這可是負責統領親兵負責警衛的,深受信任。

    然後,劉備又放棄張飛讓魏延負責漢中,您要知道這時候他就三塊地,四川、漢中和荊州。四川當然是劉備親自坐鎮,荊州是關羽,漢中是魏延,這地位不用多說了吧。

    跟著劉備,沒有人能找到魏延造反的理由吧,作案動機都沒有。

    諸葛亮時代,由於兩人在戰略和日常工作中理念不同,肯定是疙疙瘩瘩。魏延多次對諸葛亮出言不遜,並且曾經開著會的時候拿刀嚇唬楊儀,著實算不上尊重。

    但是,這時候魏延始終在諸葛亮的領導之下,雙方都能有效的剋制,沒有導致翻臉。

    諸葛亮去世以後,蜀漢內部沒有人能鎮的住魏延了。您想想他連諸葛亮都非議良多,怎麼可能接受死對頭楊儀的領導,這個對魏延來說實在是太難了!最終魏延選擇攻擊楊儀,違抗諸葛亮遺命。

    結語:魏延和劉備完全可以稱得上“君臣相得”,他想報恩恐有不及,肯定談不上造反。面對諸葛亮,即便是他想反,能力也達不到。到了楊儀這裡,由於兩人結怨太深,魏延即便是不反,性命怕也是保不住吧。可惜的是諸葛亮相中的是蔣琬,魏楊二人鷸蚌相爭,便宜了老蔣。

  • 6 # 楊醫生講健康

    在三國時期發生過很多有趣的故事,當時的對於蜀國來說漢中的地位是意義重大的。當劉備打敗了劉璋奪得了成都的時候,這時候可以說劉備的勢力大大加強,而曹操正事害怕劉備的實力加強威脅到了自己,想把這個漢中收為自有,但是後來又被劉備多去的故事,而在劉備派人守住這個漢中的時候就發生了我們標題所說的故事魏延被殺了。這是為什麼呢?

    就是因為這樣曹操馬上帶領著精兵就去攻打這個漢中,當時張魯就在守著這時的漢中,當時這個站可以說是一場惡戰,打了一年多的時間才可以完全的平定下來,而這個漢中當然也給曹操收刮於自己的手下。在當時曹操就這樣想到,劉備雖然得到了益州,這樣是對我威脅很大,但是現在漢中已經被我收歸於我自己手下,你劉備再厲害,這個漢中還是我奪得了,你也無能為力只能是被困於益州動彈不得,這樣的話劉備就根本不足以威脅到我。到了後來事情完全不是曹操想象中的那樣美好,在劉備取得川地之時,他的手下法正就去建議劉備去攻打攻打漢中,把漢中收為自有這樣是有利於劉備日後實力的大增,而且法正還給劉備一個詳細的計劃,因此劉備也同意了這樣做,把漢中這塊寶地收到自己手下。因此叫人率領重兵去攻打這個漢中。最終這個漢中果然被劉備從曹操的手裡奪了過來。

    漢中是到手了,但是攻回來了也得要守得住才可以,那樣派誰去守住這個漢中呢,又是一個問題,劉備要在自己眾多的手下中選出一個人來把守漢中。他再想想自己的手下有著與自己有兄弟之稱的張飛,一開始就跟隨劉備打天下的黃忠、保護過自己的兒子的趙雲等都是很優秀的後選之人。可是到了最後劉備通過了再三的考慮下,就還是選擇了一個功績不是很突出的一個人,他就是魏延,雖然魏延這個人不是很出名但是他自身的能力也是讓劉備有目共睹的,而且本來劉備這個人一向眼光就不錯所以看重這個魏延,並把正確的職位給他,所以魏延在守著漢中的幾十年的時候一直都非常好,一方面可以很好的抵禦了曹操和孫權的進攻,另一方面還可以把漢中這個地方治理的很好,深受百姓的愛戴。

    可是劉備去世之後,所有的事情就發生了很大的偏轉,魏延他的命運就此開始發生了改變。魏延這個人雖然是個人才,平時會任用人才來管理漢中,作戰的時候英勇過人,但他性格太過於心高氣傲,做事激進,所以大家都儘量滿足他的意思不敢去逆他的意。但是隻要這個楊儀看不去這個魏延,說他有一點點的本事就在這裡作威作福,因此就無論這個魏延做什麼事這個楊儀就喜歡和他對著幹,所以這個兩個人的關係就是水和油永遠都混不到一起去的。

    但是在諸葛亮眼裡面,這個兩個都是一些不可多得的人才啊,一定要把握好他們,如果他們可以保持友好關係一定有利於蜀國日後的發展。當時諸葛亮卻又不能好好的處理他們的關係,所以到後來就越鬧越僵,所以諸葛亮也沒有什麼好辦法可以讓他們和好的相處。

    建興十二年,諸葛亮最後一次準備去攻打司馬懿的時候,可以說真的的是一場惡戰來的剛剛好這場戰役就是看看誰先撐不住,可沒想到諸葛亮卻因身體撐不住,中途病折,而正是這樣魏延的生命就是這樣沒有了,就是因為誰來負責大軍的撤退這個問題。這個問題被記載在兩個地方,一處是陳壽《三國志》,一處是史書《魏略》。

    陳壽《三國志》的記載就如我們所熟知的那樣,諸葛亮讓丞相長史楊儀負責大軍撤退問題,命令魏延斷後,如果魏延違抗命令,就讓馬岱將魏延抹殺。

    而史書中對於魏延的記載則是諸葛亮想把這個兵權交給魏延,想透過這裡來試探他,讓他主動去要求退兵,當時楊儀因為這些事情都是因為自己搞出來的,怕魏延會降罪他,他所以想耍一點的小聰明想要先發制人,他的計劃就是製造輿論汙衊魏延他投靠曹操和孫權的訊息出來讓人誤會他是背叛主公的人,然後自己親自到劉禪的面前告他一狀,讓他的罪名落實了。

    控制自己的部下去攻打魏延,魏延當時不敢迎戰,怕這樣一來劉禪會更加認定他謀反,自己也只會失去清白,這樣的話楊儀的奸計就會得逞,所以等魏延的頭給捧上來的時候,就剛剛好合了楊儀的心意,踩著魏延的頭說,大膽逆賊看你如今如何謀反的時候,劉禪卻要求把楊儀給殺了祭奠魏延。

    關於這個兩篇對魏延的記載中,史書中說魏延被楊儀害死這一說是不正確的,是不符合史實,真實的情況應該和陳壽的一樣。說到這樣,小編我很不明白為什麼就可以這樣說魏延就不是楊儀給陷害的呢?為什麼有人就會一口咬定史書裡面記載的就是錯誤的呢?而對於陳壽的說法和記載又會如此的認同呢?在楊儀和魏延之間,裴松之說出這句話的人為什麼就如此偏向楊儀,魏延為了蜀國服侍多年忠忠肯肯,諸葛亮一個如此精明的人,難道他會不知道那個才是好那個是壞嗎?

    諸葛亮怎麼可能會把如此重要的兵權就這樣交給這個無名小輩楊儀呢。就單單看歷史記載中劉禪最後是厚葬了魏延,而對於楊儀不但沒有重用,還有謀反的罪名把楊儀給殺了,在於這樣的結果下面我們很清楚就可以知道了,這個真實的歷史上應該是更加接近於史書的記載,而不是陳壽中的三國志的記載。

  • 7 # 瘋言MAX

    劉備的識人之能遠在諸葛亮之上,從他一路顛沛流離,卻能聚集大批人才就能看出;而到諸葛亮時期蜀漢人才卻日漸凋零。

    魏延可以說是劉備一手提拔的,而且蜀漢政權全盛時期的核心地盤也就三塊:成都、荊州、漢中。

    成都算是劉備直轄,這個毫無疑義;荊州交給關二爺,這個也沒啥好說的;最後的漢中,統帥恰恰是魏延,而且漢中這地方可謂是蜀漢的門戶了。

    如果劉備同學連一個人的忠心都搞不清楚,敢這麼放心嗎?他可是直到臨死,還在叮囑諸葛不能重用馬謖呢,事實也證明他說的對。

    諸葛和魏延的矛盾,主要是戰略思想不一致。(終究,歷史沒有如果,誰也不知道子午谷奇謀到底靠譜不靠譜)

    至少,諸葛不認同魏延這種激進的戰略思想,既然自己已經不能繼續輔佐蜀漢,至少要保證自己的政策能夠連貫下去。那就只能對不起魏延了。

    到了五丈原隕星之後,以阿斗為首的成都朝廷,最關心的是怎麼能把蜀漢的軍事實力帶回來。

    至於誰是反賊,只能是個政治妥協的產物了。

    相信我,在楊儀和魏延鬥法中,誰都沒有退路。蜀漢朝廷絕對準備了兩份詔書:

    誰死,就會把認定誰為叛逆的那份拿出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順治皇帝真的皈依佛門做和尚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