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平楠說史
-
2 # 鐵骨錚錚的熊
按民間的傳說與野史的記載,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順治並沒有於24歲時死於天花,而是以死為名,逃離塵世,去山西五臺山皈依佛門,做了和尚,而且一直活到74歲才圓寂。此說沸沸揚揚傳了300多年,至今經久不衰,電視劇、小說等文藝作品也屢屢以此大做文章。
據說順治出家的原因是因為他所鍾愛的董鄂妃,即從江南被搶來奉獻給他的名妓董小宛的去世,使他傷心至極,萬念俱灰。因夢到愛妃死後去了五臺山,所以順治便追隨其後到五臺山修身向佛了。
這種說法其實靠不住。《紅樓夢》中賈寶玉與林黛玉之間的那蕩氣迴腸的愛情悲劇,也許不知會令“紅”迷灑過多少同情淚。“紅”學中索隱派,就認為賈寶玉與林黛玉的愛情故事,正是影射了清朝順治帝與其愛妃董鄂妃的愛情糾葛。
但凡對清史感興趣的人,大概沒幾個不曉得順治帝和董鄂妃的愛情傳奇。這段宮殿裡演繹出來的真愛,令人無限神往也唏噓不已。尤其順治帝不愛江山愛美人的 痴情, 甚至在董鄂妃病逝之後竟棄社稷安危於不顧而毅然出家的舉動 ,更使那些奢望愛情能天長地久的女子豔羨。估計還有很多女孩子在想,若有一個男人這樣對她,即便死也值得。
董妃《清史稿》裡稱其為棟鄂氏或董鄂氏,是內大臣鄂碩的女兒。董鄂妃的來歷似乎有些曲折,她的身份不過是後宮的一個美妃。董鄂妃原是一位滿洲貴族的妻子,順治在十九歲時與董鄂妃初次相識。當時由於滿州的傳統,貴族的妻妾平時有進後宮侍候妃嬪的慣例,作為貴婦之一的董妃,也因此常有機會出入後宮。董鄂妃就是在這裡邂逅了順治。董鄂妃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琴棋書畫無所不會,可謂是順治後宮的第一才女。也許是由於她這種後宮女子少有的才華和氣質深深地吸引了順治。並逐漸在相處中產生了愛情。
接下來給你說說,順治十三年八月,董鄂妃入宮被冊為賢妃,時年十八歲。董鄂妃是一位溫柔、賢慧、知書達禮的女子。如果說順治初次見到董鄂氏,為其氣質所動,主要是迷戀她的美色,那麼在共同的生活中,她的關懷、照顧、嫻靜、體貼,問寒問暖,無微不至,一切的關愛和溫情,令順治帝刻骨銘心。但是愛情歸愛情,如果一個皇帝把愛情視為比江山還重要的話,那就麻煩了,一個男人,不以大局為重,而整日裡沉浸在卿卿我我的纏綿中,如何擔當起養家的重任,如何有為國家著想的雄心壯志?
若所處的社稷江山局勢不穩,何來幸福安康的小家?若國家處於混亂戰亂中,老百姓何以安生?而身為大清朝的天子,總圍繞一個女子纏綿悱惻。難怪那個輔佐了三朝大清皇帝的孝莊皇太后對董鄂妃心生不滿,難怪歷朝歷代無法容忍這樣的女子在皇帝身邊。不是偏見,亦非排斥愛情。而是,皇帝可以三宮六院,可以上無數女子的床,就是不能只愛一個女人,陷入愛慾漩渦無法一心一意理朝政。所以,與政治搭邊兒的人,就別想著愛呀情的。更何況統領一國江山的皇帝?這,就是天子的悲哀。你有愛也好,無愛也罷,但凡事必以大局為重,以江山社稷為重。即使選擇皇后,也都是從政局安危上考慮的。別說憑什麼要我犧牲愛情,那個時候沒有 愛情這兩個字。就算有,犧牲的何止你皇上一人?那些個不願意進宮當皇后的,做妃子的,犧牲的不僅僅是愛情,還有青春還有自由。這天下原本沒有兩全其美的事情,你高高在上,擁有皇權,擁有數不盡的榮華富貴,沒了愛情也值得。誰叫你命中註定生在皇家?誰叫你是九五之尊的天子?
而皇宮裡的愛情,是政治上的聯姻,是國與國聯盟的最佳組合。順治帝與董鄂妃的愛情,我不是沒相信過。我知道,在那侯門深似海、進去了就難有出來機會的宮殿裡,順治帝一定有無數個夜晚陪伴在董鄂妃身邊,說著天長地久的情話,彼此纏綿著索取對方身體上的溫暖和愛意。而董鄂妃病逝之後,順治帝也勢必傷痛著一顆碎裂的心。就算他對皇權不留戀,對江山社稷不關心,一個孝莊皇太后又怎能容許他胡來,竟為了一個妃子而出家?那個時代,身為天子的順治沒有選擇自由的權利和餘地,他只能在一邊無心忙於政事,一邊思念仙逝的董鄂妃而鬱鬱寡歡中病重,而後駕崩。這才符合皇家的規範,也是皇家的所作所為。
接下來給你說說,其實就算在當今開放,講究自由的社會,那些在政治上一心往高了爬的男人們,也是不敢輕易離婚的。因為,離婚影響仕途。這是誰都明白的道理。這是自古以來顛仆不滅的理,歪理也罷,真理也好,反正誰破壞了這個潛規則,誰就落得個雞飛蛋打的局面。
所以,順治帝根本不可能出家,或許他只是想出家罷了。一代大清帝王,為了心愛的女子出家,那是把愛情當作生命的傻女人的臆想而已。“順治出家”不過是民間為這個年輕皇帝與愛妃之間悽美的愛情悲劇,而選擇的一個攝動人心的美麗結局。
-
3 # 鐵骨錚錚的熊
按民間的傳說與野史的記載,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順治並沒有於24歲時死於天花,而是以死為名,逃離塵世,去山西五臺山皈依佛門,做了和尚,而且一直活到74歲才圓寂。此說沸沸揚揚傳了300多年,至今經久不衰,電視劇、小說等文藝作品也屢屢以此大做文章。
據說順治出家的原因是因為他所鍾愛的董鄂妃,即從江南被搶來奉獻給他的名妓董小宛的去世,使他傷心至極,萬念俱灰。因夢到愛妃死後去了五臺山,所以順治便追隨其後到五臺山修身向佛了。
這種說法其實靠不住。《紅樓夢》中賈寶玉與林黛玉之間的那蕩氣迴腸的愛情悲劇,也許不知會令“紅”迷灑過多少同情淚。“紅”學中索隱派,就認為賈寶玉與林黛玉的愛情故事,正是影射了清朝順治帝與其愛妃董鄂妃的愛情糾葛。
但凡對清史感興趣的人,大概沒幾個不曉得順治帝和董鄂妃的愛情傳奇。這段宮殿裡演繹出來的真愛,令人無限神往也唏噓不已。尤其順治帝不愛江山愛美人的 痴情, 甚至在董鄂妃病逝之後竟棄社稷安危於不顧而毅然出家的舉動 ,更使那些奢望愛情能天長地久的女子豔羨。估計還有很多女孩子在想,若有一個男人這樣對她,即便死也值得。
董妃《清史稿》裡稱其為棟鄂氏或董鄂氏,是內大臣鄂碩的女兒。董鄂妃的來歷似乎有些曲折,她的身份不過是後宮的一個美妃。董鄂妃原是一位滿洲貴族的妻子,順治在十九歲時與董鄂妃初次相識。當時由於滿州的傳統,貴族的妻妾平時有進後宮侍候妃嬪的慣例,作為貴婦之一的董妃,也因此常有機會出入後宮。董鄂妃就是在這裡邂逅了順治。董鄂妃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琴棋書畫無所不會,可謂是順治後宮的第一才女。也許是由於她這種後宮女子少有的才華和氣質深深地吸引了順治。並逐漸在相處中產生了愛情。
接下來給你說說,順治十三年八月,董鄂妃入宮被冊為賢妃,時年十八歲。董鄂妃是一位溫柔、賢慧、知書達禮的女子。如果說順治初次見到董鄂氏,為其氣質所動,主要是迷戀她的美色,那麼在共同的生活中,她的關懷、照顧、嫻靜、體貼,問寒問暖,無微不至,一切的關愛和溫情,令順治帝刻骨銘心。但是愛情歸愛情,如果一個皇帝把愛情視為比江山還重要的話,那就麻煩了,一個男人,不以大局為重,而整日裡沉浸在卿卿我我的纏綿中,如何擔當起養家的重任,如何有為國家著想的雄心壯志?
若所處的社稷江山局勢不穩,何來幸福安康的小家?若國家處於混亂戰亂中,老百姓何以安生?而身為大清朝的天子,總圍繞一個女子纏綿悱惻。難怪那個輔佐了三朝大清皇帝的孝莊皇太后對董鄂妃心生不滿,難怪歷朝歷代無法容忍這樣的女子在皇帝身邊。不是偏見,亦非排斥愛情。而是,皇帝可以三宮六院,可以上無數女子的床,就是不能只愛一個女人,陷入愛慾漩渦無法一心一意理朝政。所以,與政治搭邊兒的人,就別想著愛呀情的。更何況統領一國江山的皇帝?這,就是天子的悲哀。你有愛也好,無愛也罷,但凡事必以大局為重,以江山社稷為重。即使選擇皇后,也都是從政局安危上考慮的。別說憑什麼要我犧牲愛情,那個時候沒有 愛情這兩個字。就算有,犧牲的何止你皇上一人?那些個不願意進宮當皇后的,做妃子的,犧牲的不僅僅是愛情,還有青春還有自由。這天下原本沒有兩全其美的事情,你高高在上,擁有皇權,擁有數不盡的榮華富貴,沒了愛情也值得。誰叫你命中註定生在皇家?誰叫你是九五之尊的天子?
而皇宮裡的愛情,是政治上的聯姻,是國與國聯盟的最佳組合。順治帝與董鄂妃的愛情,我不是沒相信過。我知道,在那侯門深似海、進去了就難有出來機會的宮殿裡,順治帝一定有無數個夜晚陪伴在董鄂妃身邊,說著天長地久的情話,彼此纏綿著索取對方身體上的溫暖和愛意。而董鄂妃病逝之後,順治帝也勢必傷痛著一顆碎裂的心。就算他對皇權不留戀,對江山社稷不關心,一個孝莊皇太后又怎能容許他胡來,竟為了一個妃子而出家?那個時代,身為天子的順治沒有選擇自由的權利和餘地,他只能在一邊無心忙於政事,一邊思念仙逝的董鄂妃而鬱鬱寡歡中病重,而後駕崩。這才符合皇家的規範,也是皇家的所作所為。
接下來給你說說,其實就算在當今開放,講究自由的社會,那些在政治上一心往高了爬的男人們,也是不敢輕易離婚的。因為,離婚影響仕途。這是誰都明白的道理。這是自古以來顛仆不滅的理,歪理也罷,真理也好,反正誰破壞了這個潛規則,誰就落得個雞飛蛋打的局面。
所以,順治帝根本不可能出家,或許他只是想出家罷了。一代大清帝王,為了心愛的女子出家,那是把愛情當作生命的傻女人的臆想而已。“順治出家”不過是民間為這個年輕皇帝與愛妃之間悽美的愛情悲劇,而選擇的一個攝動人心的美麗結局。
-
4 # 試時務者為
假亦真時真亦假
真亦假時假亦真
歷史這事,何必較真呢,
多一份神秘不是更好!
-
5 # 試時務者為
假亦真時真亦假
真亦假時假亦真
歷史這事,何必較真呢,
多一份神秘不是更好!
-
6 # 胖凱論史
據考證,最早記錄順治帝接觸和尚的時間,是順治八年十一月初八日(1651年12月20日),地點是今河北省唐山市遷西縣的景忠山。那次出行,順治帝不僅更加深入地認識了佛教,還把作一名高僧當成了人生的信仰和追求。順治十四年(1657),在太監的安排下,順治帝在北京的海會寺,與主持憨璞聰和尚見面交談,應該說那次見面很是成功,相談甚悅,令鬱鬱寡歡的順治帝心花怒放。憨璞聰和尚高深的佛學造詣以及高雅的言談舉止,都深深地吸引了20歲的順治帝。於是,順治帝就想將憨璞聰和尚召進皇宮講經說法。
憨璞聰和尚(1610—1666),清代臨濟宗高僧,字憨璞,福建延平順昌人,俗姓連。15歲出家於天王寺,三年後剃髮。25歲起遊歷四方,後在杭州太平寺修行佛法。順治十三年(1656)五月,開始在北京城南的海會寺做主持。康熙五年(1666)十二月八日圓寂,享年57歲,遺有《明覺聰禪師語錄》十六卷。
在皇宮的佛法參禪活動中,順治帝的精神得到了寄託和極大的充實,於是,在興奮歡喜之下,順治帝賜憨璞聰和尚為“明覺禪師”封號。憨璞聰和尚見順治帝對佛教如此痴迷和虔誠,就向其推薦了玉林琇、木陳忞等另外幾名高僧,其中,玉林琇和尚在日後被尊為順治帝本師。
玉林琇和尚(1614—1675),又稱玉林通琇和尚、玉林通琇禪師,法號通琇,字玉林、玉琳,世稱玉琳國師,江蘇省江陰人,俗姓楊。他是明末清初時期的名僧,任浙江湖州報恩寺主持。順治十五年(1658)奉詔入京,在萬善殿弘揚佛教大法,授“大覺禪師”封號。未久,他留其弟子茆溪行森和尚在北京繼續佛教弘法事業。翌年,進封“大覺普濟禪師”,賜紫衣。也許,這時候的順治帝覺得自己還達不到對佛的真正虔誠,他突發奇想:自己也要有個正式的佛家弟子法號。
順治十六年(1659),順治帝終於按捺不住自己對佛的那顆仰慕已久的心,於是就請玉林琇和尚為自己起法名。
順治十六年(1659),雖然順治帝與僧侶之間的禪佛活動相當頻繁,但作為九五之尊的順治帝,當時其弟子身份還僅限於佛門。
順治十七年(1660),對順治帝來說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年份。一個愛妃死了,順治帝就哭死鬧活地要陪伴而去,他的生母孝莊皇后也勸說無效;他最尊敬的保姆也來奉勸,依舊無濟於事。結果,整個皇宮被鬧了個底朝天。對於這樣一個胡攪蠻纏的皇帝,又是自己的親生兒子,孝莊皇后實在沒有了辦法,只好派很多人晝夜看守他,不讓他自殺。或許是佛教的心法發揮了作用,經過一段時間的哭鬧之後,順治帝也漸漸地冷靜了下來。但看破了紅塵的順治帝,在心裡下定了決心: 披緇山林,孑身修道,不再與俗人相混,去過閒雲野鶴的生活。主意已定,順治帝就開始了有預謀的準備,既然皇太后看得緊,不能隨意出宮,那麼順治帝便想起了住在北京的湖州(浙江吳興)報恩寺的茆溪森和尚。茆溪森和尚是玉林琇和尚的弟子,在輩分上還是順治帝的師兄。同年十月中旬,順治帝終於把茆溪森和尚請進了西苑(今中南海),逼他為自己剃度,在萬善殿履行了淨髮儀式,算是初步當上了夢寐以求的和尚。
這次,順治帝的決心是很大的:既然不能死,那我就出家當和尚。眼前的事實令孝莊皇后大為惱火,但又無可奈何。不過,作為大清國的一代女政治家、女豪傑,孝莊皇后心生一計,想到了圍魏救趙的辦法。她派人找來了茆溪森和尚的老師,也就是順治帝的本師玉林琇和尚。當玉林琇和尚匆匆趕到皇宮裡,見到順治帝果然成了光頭和尚,震驚惶恐之下,得知是自己的徒弟茆溪森和尚給皇帝淨的發。他不敢對順治帝發怒,但對自己的徒弟卻勃然大怒,立即命人取來乾柴,當場要把茆溪森和尚燒死。遇到了皇帝當和尚的差事,茆溪森和尚真是倒黴透頂,這就應了那句話,茶壺煮餃子,一肚子苦話卻倒不出來。順治帝看著自己師兄,那麼大歲數的一個慈眉善目的老和尚,卻因為為自己剃度就要被燒死,真的太殘忍了。在這千鈞一髮之際,順治帝只得表示自己願意蓄髮還俗,不出家了,求玉林琇和尚放過自己的師兄。玉林琇和尚借坡下驢,孝莊皇后也是見好就收,放過了茆溪森和尚。
順治帝被迫放棄了當和尚的想法,重新蓄髮,且又聽從玉林琇和尚的建議,命選僧1500人,在阜成門外八里莊慈壽寺受菩薩戒。玉林琇和尚也被封為“大覺普濟能仁國師”。但順治帝出家的念頭還在,事後,他曾這樣問玉林琇和尚:佛祖釋迦牟尼和禪祖達摩都是捨棄了王位出家的,我效仿他們不可以嗎?
為了安穩順治帝的胡思亂想之心,玉林琇和尚以佛法禪師的身份,再次對順治帝做了一番思想工作:當初,他們(是指佛祖釋迦牟尼和禪祖達摩)是悟立佛禪,而現在從入世法的規律來看,這個時候則需要皇上在世間護持佛法正義,護持一切菩薩的寄身場所,所以還需要您繼續做皇帝。
所以,在這之後,順治皇帝老老老實實地做起了皇帝。最終還是沒有當成大法師。
-
7 # 胖凱論史
據考證,最早記錄順治帝接觸和尚的時間,是順治八年十一月初八日(1651年12月20日),地點是今河北省唐山市遷西縣的景忠山。那次出行,順治帝不僅更加深入地認識了佛教,還把作一名高僧當成了人生的信仰和追求。順治十四年(1657),在太監的安排下,順治帝在北京的海會寺,與主持憨璞聰和尚見面交談,應該說那次見面很是成功,相談甚悅,令鬱鬱寡歡的順治帝心花怒放。憨璞聰和尚高深的佛學造詣以及高雅的言談舉止,都深深地吸引了20歲的順治帝。於是,順治帝就想將憨璞聰和尚召進皇宮講經說法。
憨璞聰和尚(1610—1666),清代臨濟宗高僧,字憨璞,福建延平順昌人,俗姓連。15歲出家於天王寺,三年後剃髮。25歲起遊歷四方,後在杭州太平寺修行佛法。順治十三年(1656)五月,開始在北京城南的海會寺做主持。康熙五年(1666)十二月八日圓寂,享年57歲,遺有《明覺聰禪師語錄》十六卷。
在皇宮的佛法參禪活動中,順治帝的精神得到了寄託和極大的充實,於是,在興奮歡喜之下,順治帝賜憨璞聰和尚為“明覺禪師”封號。憨璞聰和尚見順治帝對佛教如此痴迷和虔誠,就向其推薦了玉林琇、木陳忞等另外幾名高僧,其中,玉林琇和尚在日後被尊為順治帝本師。
玉林琇和尚(1614—1675),又稱玉林通琇和尚、玉林通琇禪師,法號通琇,字玉林、玉琳,世稱玉琳國師,江蘇省江陰人,俗姓楊。他是明末清初時期的名僧,任浙江湖州報恩寺主持。順治十五年(1658)奉詔入京,在萬善殿弘揚佛教大法,授“大覺禪師”封號。未久,他留其弟子茆溪行森和尚在北京繼續佛教弘法事業。翌年,進封“大覺普濟禪師”,賜紫衣。也許,這時候的順治帝覺得自己還達不到對佛的真正虔誠,他突發奇想:自己也要有個正式的佛家弟子法號。
順治十六年(1659),順治帝終於按捺不住自己對佛的那顆仰慕已久的心,於是就請玉林琇和尚為自己起法名。
順治十六年(1659),雖然順治帝與僧侶之間的禪佛活動相當頻繁,但作為九五之尊的順治帝,當時其弟子身份還僅限於佛門。
順治十七年(1660),對順治帝來說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年份。一個愛妃死了,順治帝就哭死鬧活地要陪伴而去,他的生母孝莊皇后也勸說無效;他最尊敬的保姆也來奉勸,依舊無濟於事。結果,整個皇宮被鬧了個底朝天。對於這樣一個胡攪蠻纏的皇帝,又是自己的親生兒子,孝莊皇后實在沒有了辦法,只好派很多人晝夜看守他,不讓他自殺。或許是佛教的心法發揮了作用,經過一段時間的哭鬧之後,順治帝也漸漸地冷靜了下來。但看破了紅塵的順治帝,在心裡下定了決心: 披緇山林,孑身修道,不再與俗人相混,去過閒雲野鶴的生活。主意已定,順治帝就開始了有預謀的準備,既然皇太后看得緊,不能隨意出宮,那麼順治帝便想起了住在北京的湖州(浙江吳興)報恩寺的茆溪森和尚。茆溪森和尚是玉林琇和尚的弟子,在輩分上還是順治帝的師兄。同年十月中旬,順治帝終於把茆溪森和尚請進了西苑(今中南海),逼他為自己剃度,在萬善殿履行了淨髮儀式,算是初步當上了夢寐以求的和尚。
這次,順治帝的決心是很大的:既然不能死,那我就出家當和尚。眼前的事實令孝莊皇后大為惱火,但又無可奈何。不過,作為大清國的一代女政治家、女豪傑,孝莊皇后心生一計,想到了圍魏救趙的辦法。她派人找來了茆溪森和尚的老師,也就是順治帝的本師玉林琇和尚。當玉林琇和尚匆匆趕到皇宮裡,見到順治帝果然成了光頭和尚,震驚惶恐之下,得知是自己的徒弟茆溪森和尚給皇帝淨的發。他不敢對順治帝發怒,但對自己的徒弟卻勃然大怒,立即命人取來乾柴,當場要把茆溪森和尚燒死。遇到了皇帝當和尚的差事,茆溪森和尚真是倒黴透頂,這就應了那句話,茶壺煮餃子,一肚子苦話卻倒不出來。順治帝看著自己師兄,那麼大歲數的一個慈眉善目的老和尚,卻因為為自己剃度就要被燒死,真的太殘忍了。在這千鈞一髮之際,順治帝只得表示自己願意蓄髮還俗,不出家了,求玉林琇和尚放過自己的師兄。玉林琇和尚借坡下驢,孝莊皇后也是見好就收,放過了茆溪森和尚。
順治帝被迫放棄了當和尚的想法,重新蓄髮,且又聽從玉林琇和尚的建議,命選僧1500人,在阜成門外八里莊慈壽寺受菩薩戒。玉林琇和尚也被封為“大覺普濟能仁國師”。但順治帝出家的念頭還在,事後,他曾這樣問玉林琇和尚:佛祖釋迦牟尼和禪祖達摩都是捨棄了王位出家的,我效仿他們不可以嗎?
為了安穩順治帝的胡思亂想之心,玉林琇和尚以佛法禪師的身份,再次對順治帝做了一番思想工作:當初,他們(是指佛祖釋迦牟尼和禪祖達摩)是悟立佛禪,而現在從入世法的規律來看,這個時候則需要皇上在世間護持佛法正義,護持一切菩薩的寄身場所,所以還需要您繼續做皇帝。
所以,在這之後,順治皇帝老老老實實地做起了皇帝。最終還是沒有當成大法師。
-
8 # 冷月讀史
從各種史料和跡象推斷,順治死於天花的可能性最大,但這依然不是最終的定論。順治神秘的死亡也許就在紫禁城的靜默中永遠被塵封了。然而,歷史正是因為有了諸多難以猜測的謎題,才會顯得如此耐人尋味。
-
9 # 冷月讀史
從各種史料和跡象推斷,順治死於天花的可能性最大,但這依然不是最終的定論。順治神秘的死亡也許就在紫禁城的靜默中永遠被塵封了。然而,歷史正是因為有了諸多難以猜測的謎題,才會顯得如此耐人尋味。
-
10 # 西北狂豪
順治皇帝遁入空門是絕對不可能的。
說順治皇帝出家當和尚的大半是小說以及野史,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順治是滿清入關的第一位皇帝,當時歷史賦予他的使命是讓滿漢融合,共尊大清,帶給各族人民一個和平的生存環境,不可能為了一個妃子而放棄皇位,也許他自己有這個想法,但當時他的母后,孝莊皇太后以及滿清親貴大臣為了他們的利益是絕不會讓他出家為僧的,他不僅僅是自己,也不是屬於董鄂妃的丈夫,而是屬於滿清的,天下的順治皇帝。所以說順治是絕不可能出家成功的,也許他死了也比他遁入空門所帶來的影響更為小,最起碼能維護大清的長治久安以及江山社稷。
個人愚見,與君共勉!
-
11 # 西北狂豪
順治皇帝遁入空門是絕對不可能的。
說順治皇帝出家當和尚的大半是小說以及野史,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順治是滿清入關的第一位皇帝,當時歷史賦予他的使命是讓滿漢融合,共尊大清,帶給各族人民一個和平的生存環境,不可能為了一個妃子而放棄皇位,也許他自己有這個想法,但當時他的母后,孝莊皇太后以及滿清親貴大臣為了他們的利益是絕不會讓他出家為僧的,他不僅僅是自己,也不是屬於董鄂妃的丈夫,而是屬於滿清的,天下的順治皇帝。所以說順治是絕不可能出家成功的,也許他死了也比他遁入空門所帶來的影響更為小,最起碼能維護大清的長治久安以及江山社稷。
個人愚見,與君共勉!
-
12 # 水靈173515282
一幅畫,竟然揭開順治皇帝前世之謎……
明末有位老僧,在峨眉山高峰結茅庵隱居。老僧終年不下山,不吃飯,不喝水,閉目打坐。有一個小和尚跟著他,不時下山買米做飯自己吃。就這樣老僧打坐了十多年,徒弟跟隨了十多年。
一天,老僧忽然睜開眼睛,對徒弟說:“我要走了,你好好呆在這兒,不要下山”。徒弟聞此言牽著老僧的衣服大哭,不希望師父離去。老僧勸慰說:“不要悲傷,我們師徒還有見面的一天。”遂從袖中取出一幅畫軸,上面畫著老僧的形像,肖像上眼睛、耳朵、嘴巴、鼻子都有,就是沒有眉毛。老僧要徒弟珍藏師父肖像,說:“我走後,經過十二年,你就下山找我,看見人就拿出畫給他看。如果有人幫你為肖像畫上眉毛,那人就是我。”交代完,老僧就飄然而去。
不久張獻忠流竄入四川,使川民血流成河。老僧的徒弟恪遵師父吩咐,沒有下山,所以性命得以保全。十二年的期限到了時,徒弟才下山,此時清兵入關後,愛新覺羅·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繼位,稱大清世祖章皇帝,年號順治。
小和尚輾轉雲遊了十多年,走遍天下尋找師父,卻一直沒有找到。後來徒弟討飯討到北京,恰逢順治帝到郊外狩獵。小和尚不知這是皇家隊伍,只牢記師父的囑咐,於是竟上前冒犯御駕,請求順治帝看畫。侍衛大驚,想逮捕老僧徒弟,順治帝卻制止了,要小和尚不妨開啟畫軸來過目。小和尚開啟畫卷後,順治帝一看,詫異的說:“這肖像怎麼沒畫眉毛呢?”命令左右取硯臺、毛筆來,順治帝親手為肖像添上了眉毛。
老僧徒弟此時早已淚雨滂沱,跪倒在地上大喊“師父,我可找到你了!……”。眾人面面相覷,順治帝也吃驚不小。於是小和尚把老僧的囑咐原原本本說了一遍。順治帝恍然大悟:原來自己的前世是峨嵋山老僧啊!怪不得總有出家的念頭冒出來。
1638年3月15日出生的順治帝,馬上要過23歲生日時,於1661年2月5日,黃曆正月初七子刻,拋棄帝位出走,與徒弟遁跡於普陀山深巖之中。世祖離位後,皇三子玄燁於順治十八年繼承皇位,史稱康熙帝。康熙帝六下江南,目地之一就是探訪順治帝蹤跡,但未如願。
順治皇帝出家偈:
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
黃金白玉非為貴,惟有袈裟披最難!
朕為大地山河主,憂國憂民事轉煩。
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閒。
來時糊塗去時迷,空在人間走一回。
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
長大成人方是我,閤眼矇矓又是誰?
不如不來亦不去,也無歡喜也無悲。
悲歡離合多勞意,何日清閒誰得知?
世間難比出家人,無牽無掛得安閒。
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為上客,逍遙佛殿任君嘻。
莫道僧家容易做,皆因屢世種菩提。
雖然不是真羅漢,也搭如來三頂衣。
兔走鳥飛東復西,為人切莫用心機,
百年世事三更夢,萬里江山一局棋!
禹尊九洲湯伐夏,秦吞六國漢登基,
古來多少英雄漢,南北山頭臥土泥!
黃袍換卻紫袈裟,只為當初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緣何落在帝皇家?
十八年來不自由,南征北戰幾時休?
朕今撒手歸西去,管你萬代與千秋。
-
13 # 水靈173515282
一幅畫,竟然揭開順治皇帝前世之謎……
明末有位老僧,在峨眉山高峰結茅庵隱居。老僧終年不下山,不吃飯,不喝水,閉目打坐。有一個小和尚跟著他,不時下山買米做飯自己吃。就這樣老僧打坐了十多年,徒弟跟隨了十多年。
一天,老僧忽然睜開眼睛,對徒弟說:“我要走了,你好好呆在這兒,不要下山”。徒弟聞此言牽著老僧的衣服大哭,不希望師父離去。老僧勸慰說:“不要悲傷,我們師徒還有見面的一天。”遂從袖中取出一幅畫軸,上面畫著老僧的形像,肖像上眼睛、耳朵、嘴巴、鼻子都有,就是沒有眉毛。老僧要徒弟珍藏師父肖像,說:“我走後,經過十二年,你就下山找我,看見人就拿出畫給他看。如果有人幫你為肖像畫上眉毛,那人就是我。”交代完,老僧就飄然而去。
不久張獻忠流竄入四川,使川民血流成河。老僧的徒弟恪遵師父吩咐,沒有下山,所以性命得以保全。十二年的期限到了時,徒弟才下山,此時清兵入關後,愛新覺羅·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繼位,稱大清世祖章皇帝,年號順治。
小和尚輾轉雲遊了十多年,走遍天下尋找師父,卻一直沒有找到。後來徒弟討飯討到北京,恰逢順治帝到郊外狩獵。小和尚不知這是皇家隊伍,只牢記師父的囑咐,於是竟上前冒犯御駕,請求順治帝看畫。侍衛大驚,想逮捕老僧徒弟,順治帝卻制止了,要小和尚不妨開啟畫軸來過目。小和尚開啟畫卷後,順治帝一看,詫異的說:“這肖像怎麼沒畫眉毛呢?”命令左右取硯臺、毛筆來,順治帝親手為肖像添上了眉毛。
老僧徒弟此時早已淚雨滂沱,跪倒在地上大喊“師父,我可找到你了!……”。眾人面面相覷,順治帝也吃驚不小。於是小和尚把老僧的囑咐原原本本說了一遍。順治帝恍然大悟:原來自己的前世是峨嵋山老僧啊!怪不得總有出家的念頭冒出來。
1638年3月15日出生的順治帝,馬上要過23歲生日時,於1661年2月5日,黃曆正月初七子刻,拋棄帝位出走,與徒弟遁跡於普陀山深巖之中。世祖離位後,皇三子玄燁於順治十八年繼承皇位,史稱康熙帝。康熙帝六下江南,目地之一就是探訪順治帝蹤跡,但未如願。
順治皇帝出家偈:
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
黃金白玉非為貴,惟有袈裟披最難!
朕為大地山河主,憂國憂民事轉煩。
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閒。
來時糊塗去時迷,空在人間走一回。
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
長大成人方是我,閤眼矇矓又是誰?
不如不來亦不去,也無歡喜也無悲。
悲歡離合多勞意,何日清閒誰得知?
世間難比出家人,無牽無掛得安閒。
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為上客,逍遙佛殿任君嘻。
莫道僧家容易做,皆因屢世種菩提。
雖然不是真羅漢,也搭如來三頂衣。
兔走鳥飛東復西,為人切莫用心機,
百年世事三更夢,萬里江山一局棋!
禹尊九洲湯伐夏,秦吞六國漢登基,
古來多少英雄漢,南北山頭臥土泥!
黃袍換卻紫袈裟,只為當初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緣何落在帝皇家?
十八年來不自由,南征北戰幾時休?
朕今撒手歸西去,管你萬代與千秋。
-
14 # 一點點歷史
歷史總會給我們留下一些難以解開的謎團,這也正是歷史有意思的地方之一,深宮內院的故事更是讓人浮想聯翩,順治出家和太后下嫁、雍正被刺、偷龍換鳳併成為清宮四大奇案。
順治是清朝的第三位皇帝,清軍入關後的首位皇帝,順治皇帝在位期間清軍入主中原幾成一統之勢,而且順治思想比較開明,對於漢族官員頗為重視,在整頓吏治發展經濟方面也有頗多建樹,所以順治在歷史上得到了較高的評價。
順治皇帝六歲登基卻在二十四歲春秋鼎盛之時突然暴斃,給人們留下了無盡的猜測,目前流傳最廣的兩種可能風別是出家和染疾而亡。
在很多電視劇中都有類似的劇情,比如《康熙王朝》的劇情就是順治為情所困剃髮出家,首先我們必須承認,順治出家的說法並非空穴來風。
歷史上有很多皇帝痴迷佛教比如南北朝時期的梁武帝蕭衍,身為皇帝不但不近女色,不食葷食,還數次前往寺廟出家。順治皇帝也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雖然沒有戒色,但是卻對佛教非常推崇,林木陳,玉林秀兩位大師在宮中受到了極大的禮遇,順治以師禮事之,禪師離京返山,順治帝親自送出京。
信佛是順治出家這個說法的基礎,為情所困則是這個說法的導火索。
順治帝的感情生活並非一帆風順,處於政治目的考慮,順治帝的兩位皇后都是孝莊太后博爾濟吉特氏的孃家人,第一位皇后被順治廢為靜妃,第二位皇后也沒有走入順治皇帝的感情深處,倒是董鄂妃獲得了順治無限的寵愛,被順治視為紅顏知己。
關於董鄂妃的身世,民間流傳其為秦淮八豔之一的董小宛,很多影視劇都照此劇情演繹,再加上董鄂妃確實得到了順治過分的恩寵,董鄂妃去世和順治暴斃相隔不過數月,所以當董鄂妃去世後順治為情所困斬斷情愫剃度出家的故事就變得更加合情合理,所以也在民間廣為流傳。
正史記載的順治死因
在正史中記載,順治皇帝其實是死於天花,這種由天花病毒導致的疾病在古代幾乎是不治之症,致死率極高且速度極快,這也比較符合順治從病情加重到暴斃僅僅幾天的時間。順治帝死後葬入孝陵,採用的火葬,所以順治帝真實的死因幾乎已經無從考證。
歷史就是這樣有趣,史書記載的也未必可信,不斷的猜測不斷的考證很可能會帶來新的發現。
-
15 # 一點點歷史
歷史總會給我們留下一些難以解開的謎團,這也正是歷史有意思的地方之一,深宮內院的故事更是讓人浮想聯翩,順治出家和太后下嫁、雍正被刺、偷龍換鳳併成為清宮四大奇案。
順治是清朝的第三位皇帝,清軍入關後的首位皇帝,順治皇帝在位期間清軍入主中原幾成一統之勢,而且順治思想比較開明,對於漢族官員頗為重視,在整頓吏治發展經濟方面也有頗多建樹,所以順治在歷史上得到了較高的評價。
順治皇帝六歲登基卻在二十四歲春秋鼎盛之時突然暴斃,給人們留下了無盡的猜測,目前流傳最廣的兩種可能風別是出家和染疾而亡。
在很多電視劇中都有類似的劇情,比如《康熙王朝》的劇情就是順治為情所困剃髮出家,首先我們必須承認,順治出家的說法並非空穴來風。
歷史上有很多皇帝痴迷佛教比如南北朝時期的梁武帝蕭衍,身為皇帝不但不近女色,不食葷食,還數次前往寺廟出家。順治皇帝也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雖然沒有戒色,但是卻對佛教非常推崇,林木陳,玉林秀兩位大師在宮中受到了極大的禮遇,順治以師禮事之,禪師離京返山,順治帝親自送出京。
信佛是順治出家這個說法的基礎,為情所困則是這個說法的導火索。
順治帝的感情生活並非一帆風順,處於政治目的考慮,順治帝的兩位皇后都是孝莊太后博爾濟吉特氏的孃家人,第一位皇后被順治廢為靜妃,第二位皇后也沒有走入順治皇帝的感情深處,倒是董鄂妃獲得了順治無限的寵愛,被順治視為紅顏知己。
關於董鄂妃的身世,民間流傳其為秦淮八豔之一的董小宛,很多影視劇都照此劇情演繹,再加上董鄂妃確實得到了順治過分的恩寵,董鄂妃去世和順治暴斃相隔不過數月,所以當董鄂妃去世後順治為情所困斬斷情愫剃度出家的故事就變得更加合情合理,所以也在民間廣為流傳。
正史記載的順治死因
在正史中記載,順治皇帝其實是死於天花,這種由天花病毒導致的疾病在古代幾乎是不治之症,致死率極高且速度極快,這也比較符合順治從病情加重到暴斃僅僅幾天的時間。順治帝死後葬入孝陵,採用的火葬,所以順治帝真實的死因幾乎已經無從考證。
歷史就是這樣有趣,史書記載的也未必可信,不斷的猜測不斷的考證很可能會帶來新的發現。
-
16 # 略通岐黃我姓羅
順治皇帝出家偈
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
黃金白玉非為貴,惟有袈裟披最難!
朕為大地山河主,憂國憂民事轉煩,
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閒。
來時糊塗去時迷,空在人間走一回。
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
長大成人方是我,閤眼矇矓又是誰?
不如不來亦不去,也無歡喜也無悲。
悲歡離合多勞意,何日清閒誰得知?
世間難比出家人,無牽無掛得安閒。
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為上客,逍遙佛殿任君嘻。
莫道僧家容易做,皆因屢世種菩提。
雖然不是真羅漢,也搭如來三頂衣。
兔走鳥飛東復西,為人切莫用心機,
百年世事三更夢,萬里江山一局棋!
禹尊九洲湯伐夏,秦吞六國漢登基,
古來多少英雄漢,南北山頭臥土泥!
黃袍換卻紫袈裟,只為當初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緣何落在帝皇家!
十八年來不自由,南征北戰幾時休?
朕今撒手歸西去,管你萬代與千秋。
打破虛空笑滿腮,玲瓏寶藏豁然開!
直饒空劫生前事,六字洪名畢竟該。
詩的作者是清世祖,是大清朝入關第一個皇帝,人稱順治帝(順治,清世祖(1638----1661)愛新覺羅.福臨,黃太極第九子。六歲登基,叔父多爾袞,濟哈郎攝政)在位十八年。有建樹,修有《大清律》,其中十八歲生康熙。二十四歲時即1661年駕崩。
從這首詩裡不難看出順治皇帝的無奈和對自由的渴望。佛教理論認為有兩種意義的出家。一種是身體出家。另一種是心理出家。如果一個人只是身體出家了,但是內心還是對那個紅塵眺望,便不算是出家。而如果一個人,雖然他身處紅塵之中,但是他的內心早已看透世間百態,心灰意冷,不願意再爭名奪利,內心早已經歸往西方的話,那又何嘗不是已經出家了呢?
一個皇帝,竟然願意去託缽乞食,雖然他的真身困於紫禁城中,可他那分對自由的渴望和對世俗的厭棄,已經充分的證明了他就是西方一納子,奈何落在帝王家了,既然能夠撒手西歸,怎又不能算是出家得道呢?
-
17 # 略通岐黃我姓羅
順治皇帝出家偈
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
黃金白玉非為貴,惟有袈裟披最難!
朕為大地山河主,憂國憂民事轉煩,
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閒。
來時糊塗去時迷,空在人間走一回。
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
長大成人方是我,閤眼矇矓又是誰?
不如不來亦不去,也無歡喜也無悲。
悲歡離合多勞意,何日清閒誰得知?
世間難比出家人,無牽無掛得安閒。
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為上客,逍遙佛殿任君嘻。
莫道僧家容易做,皆因屢世種菩提。
雖然不是真羅漢,也搭如來三頂衣。
兔走鳥飛東復西,為人切莫用心機,
百年世事三更夢,萬里江山一局棋!
禹尊九洲湯伐夏,秦吞六國漢登基,
古來多少英雄漢,南北山頭臥土泥!
黃袍換卻紫袈裟,只為當初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緣何落在帝皇家!
十八年來不自由,南征北戰幾時休?
朕今撒手歸西去,管你萬代與千秋。
打破虛空笑滿腮,玲瓏寶藏豁然開!
直饒空劫生前事,六字洪名畢竟該。
詩的作者是清世祖,是大清朝入關第一個皇帝,人稱順治帝(順治,清世祖(1638----1661)愛新覺羅.福臨,黃太極第九子。六歲登基,叔父多爾袞,濟哈郎攝政)在位十八年。有建樹,修有《大清律》,其中十八歲生康熙。二十四歲時即1661年駕崩。
從這首詩裡不難看出順治皇帝的無奈和對自由的渴望。佛教理論認為有兩種意義的出家。一種是身體出家。另一種是心理出家。如果一個人只是身體出家了,但是內心還是對那個紅塵眺望,便不算是出家。而如果一個人,雖然他身處紅塵之中,但是他的內心早已看透世間百態,心灰意冷,不願意再爭名奪利,內心早已經歸往西方的話,那又何嘗不是已經出家了呢?
一個皇帝,竟然願意去託缽乞食,雖然他的真身困於紫禁城中,可他那分對自由的渴望和對世俗的厭棄,已經充分的證明了他就是西方一納子,奈何落在帝王家了,既然能夠撒手西歸,怎又不能算是出家得道呢?
-
18 # 龔燕平
在歷史上,清朝的第三位皇帝是順治皇帝,名愛新覺羅.福臨,有關他的傳說卻褒貶不一,雖然他做皇帝治理朝政的時間並不長,但是他還能誠誠懇懇治理國家做的有聲有色,但令人惋惜的卻是英年早逝。
先是朝政不順,後是情感遭遇過打擊,順治在雙面夾擊下,變得十分崩潰。他非常信仰佛教,之前的種種經歷卻讓順治看破紅塵,當執著出家的念頭,卻因為了要救為他剃度的僧人而放棄了出家的念頭,同時在孝庒太后勸說安撫下,要以拯救天下為最大修行己任時,於是又選擇繼續做皇帝。
順治帝體質弱,卻不幸染上天花,又加上各種各樣的事情接踵而來,並加重了病情,病重時,順治帝也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提筆寫下罪己詔。
-
19 # 龔燕平
在歷史上,清朝的第三位皇帝是順治皇帝,名愛新覺羅.福臨,有關他的傳說卻褒貶不一,雖然他做皇帝治理朝政的時間並不長,但是他還能誠誠懇懇治理國家做的有聲有色,但令人惋惜的卻是英年早逝。
先是朝政不順,後是情感遭遇過打擊,順治在雙面夾擊下,變得十分崩潰。他非常信仰佛教,之前的種種經歷卻讓順治看破紅塵,當執著出家的念頭,卻因為了要救為他剃度的僧人而放棄了出家的念頭,同時在孝庒太后勸說安撫下,要以拯救天下為最大修行己任時,於是又選擇繼續做皇帝。
順治帝體質弱,卻不幸染上天花,又加上各種各樣的事情接踵而來,並加重了病情,病重時,順治帝也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提筆寫下罪己詔。
回覆列表
清朝歷史中曾留下許多不解的謎團。在這些謎團中首推雍正暴斃之謎以及順治帝出家為僧之謎。順治帝真的出家為僧了嗎?答案是有過這樣的想法,但並未如願。
人們推測順治出家為僧,是基於幾點原因。其一順治和母親孝莊多有不和,因董鄂妃之死順治萬念俱灰,產生了放棄皇位出家為僧的念頭。其二順治帝的棺槨竟然沒有他的遺骸。其三,康熙曾多次到訪五臺山,後世史學家在五臺山上發現了一些清皇室所使用的黃金御製器具。下面咱們就逐條來進行分析。
順治帝對董鄂妃寵愛有加這是不爭的事實。從董鄂妃死後順治打破封妃常規,追封董鄂氏為皇后這一點,就可看出他對董鄂氏確實是無比寵愛的。順治和母親多年不和,應該也確有其事。順治在年幼時,正是多爾袞專權時期,且朝野內外盛傳多爾袞和孝莊之間的關係,親情和皇權都被壓制的順治,對母親有些許叛逆心理也不足為奇。但是,順治不可能僅因為董鄂氏之死和對母親的不滿而選擇到五臺山出家為僧。
這是因為順治入關之際,滿族人並不痴迷於漢家佛學。受滿蒙聯姻的影響,滿族人所崇尚的是藏傳佛學。入關後順治帝開始頻繁接觸漢家佛學出身的和尚,是為了促進滿漢融合,以便滿族能更容易統治中原百姓。剛剛入關且多年崇尚藏傳佛學的君主,會因為感情受挫,而選擇到漢家寺廟出家為僧嗎?
其次在清朝一本叫做《平圃雜記》的書中曾記載:董鄂妃死後,同月初七這天晚間,皇宮內傳出聖旨,民間百姓禁止炒豆。這時百姓們才知道,順治帝患的病是天花或水痘。這也可以間接表明順治帝的消失,是死於天花或是水痘疾病,而並沒有出家為僧。順治帝的疾病,很可能就是傳染自董鄂氏。
那麼為何順治帝死後,安放他遺骸的棺槨是空的呢?這是因為滿族人和漢人所使用的棺材是不一樣的。今時今日人們常見的棺材,棺材蓋為月牙形,兩邊有弧度,底部很平,這就是漢人使用的棺材。而滿人所使用的棺材多為六稜形,且棺材的蓋子並非月牙形而是兩端為坡形,棺材的底部為垂直。
清朝皇帝所使用的棺材,也是六稜形,只不過有別於普通人,他們的棺材上會繪有金紋大龍的圖案。順治帝死後,其遺骸確實既沒有葬入滿人的六稜棺中,也沒有葬入漢人的月牙棺中,而是選擇了放入骨灰罈中,再入棺。這就說明滿人棺材中,之所以沒有見到順治帝的遺骸,是因為順治帝的遺骸先進行了火化,然後放入骨灰罈,然後才再放入六稜棺中。火化處理皇帝遺骸,現在想來可是大不敬之罪。但順治帝的遺骸經歷火化卻是不爭的事實。
究其原因有三點,其一順治帝死於天花或水痘,為了防止疾病傳染,宮中選擇了火化他的遺骸。其二順治帝生前篤信藏傳佛教,他確實多次有過出家為僧歸隱山林的念頭。甚至順治還為自己剃度過,但清朝大臣還是將他勸阻了下來。對於未能按照藏傳佛教的禮儀出家為僧,順治帝是無比遺憾的。所以生前他就曾多次叮囑朝中大臣,自己死後一定要進行火葬。
入關前的滿族人並不推崇土葬的習俗,而是推崇藏傳佛教的火葬以及天葬習俗。他們認為這樣做才能如佛家所說,讓自己的靈魂昇天。正是因為火葬後,先將骨灰裝入骨灰罈中,再放入六稜棺中,才讓人們誤解。順治帝的棺材是空的,隨之讓人們產生了順治出家為僧的猜測。當時清朝剛剛入關還不穩定,火葬既簡便省事又滿足了順治生前的遺願,於是索尼和鰲拜等臣子,就按順治的遺命照辦了。火葬是滿族固有的喪葬習俗,並沒有對皇帝大不敬的意思。順治火化後,安放他骨灰的寶宮就葬在了遵化境內的馬蘭峪內,也就是所謂的清孝陵。
另外讓人們紛紛猜測順治出家,還因為康熙曾多次到訪五臺山。後世史學家還在五臺山上,發現了一些清皇室所使用的,黃金御用器具,而這些器具其實都是康熙帝,在到訪五臺山期間所使用的。康熙帝為了促成滿漢融合,曾多次到訪五臺山。但可以翻閱清朝史料,在康熙到訪五臺山期間,孝莊一次也沒有去過。身為母親的孝莊,如果順治真的在此,她能不隨康熙一起去看望兒子嗎?
參考資料《清史稿》《滿清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