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Hi8605
-
2 # 小魚兒講歷史
相傳在很久之前中國就有了發紅包一說。作為華夏文明古國,我們擁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從古至今,上至達官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無一不對紅包情有獨鍾啊!
追根溯源,中國最早的”紅包”要上溯到戰國時期了。
儒家經典《周禮》
在儒家經典《周禮》中,羅列了許多官員職責,如每逢慶典節日,要向武士、平民、孤寡老人、孤兒等分發酒肉和貨幣。這個應該是最早的紅包了。《周禮》和《禮記》,皆是儒家十三經。經書以如此嚴肅的口吻,要求撒錢,這對形成淵源流長的紅包文化有很大的影響。
而我們最熟悉的中國傳統意義上的紅包也叫壓歲錢,由長輩在年三十晚上零點後派給晚輩,表示把新一年的祝福和好運帶給他們。
壓歲錢最早盛行於西漢時期,被稱為壓崇錢。這種錢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是為了佩帶玩賞而鑄成錢幣形狀的避邪品。壓歲錢的正面都刻著吉祥話,比如“福山壽海”、“長命富貴”、“強身健體”...這給的不是錢而是正經八百的祝福。
壓崇錢
唐代宮廷裡春日散錢之風盛行。
宋元以後,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稱為春節。春日散錢的風俗就演變成為給小孩壓歲錢的習俗。據記載,在宋代過年時老人送小孩壓歲錢,店家送買家喜錢,婚禮上送禮金等行為已經深入百姓生活當中了。
明清時,壓歲錢大多數是用紅繩串著賜給孩子。這種壓歲錢多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
百文銅錢
而真正意義的紅包,出現在民國年間。長輩用紅紙包一百文銅錢當壓歲錢給晚輩,取“長命百歲” 的寓意。這裡的紅紙包就跟我們現在的紅包封很像了。
紅包封,又稱為利是封,就是裝壓歲錢的封袋。新年“派利是”,是中國的傳統習俗。“利是”又稱“利事”或“利市”,取其利市、好運之意。
改革開放後,南方企業流行著新年派利是,一種是已婚主管要向未婚的員工派紅包。另一種是老闆要向員工們派紅包。
新年利是封
-
3 # 好話說不完
傳統意義上的紅包也叫壓歲錢,在春節期間由長輩在年三十晚上0點後派給晚輩的紅包稱作壓歲錢(壓歲包),是表示把新的一年的祝福和好運帶給他們。
紅包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悄悄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關於壓歲錢,有一個流傳很廣的傳說。古時候,有一種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來用手去摸熟睡著的孩子的頭,孩子往往嚇得哭起來,接著頭疼發熱,變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這天亮著燈坐著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心肝寶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銅錢給孩子玩。孩子玩累了就睡著了,他們就把八枚銅錢用紅紙包著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邊。夫妻倆不敢閤眼,可是他們不知不覺也睡著了。半夜裡“祟”化作一陣陰風吹進房門,吹滅了燈火,“祟”剛準備好伸手去摸孩子的頭,枕頭邊就迸發道道閃光,嚇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倆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跑“祟”的事告訴了大家,以後大家學著做,孩子就太平無事了。
最早的壓歲錢出現於漢代。最早的壓歲錢也叫厭勝錢,或叫大壓勝錢,這種錢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是為了佩帶玩賞而專鑄成錢幣形狀的避邪品。這種錢幣形式的佩帶物品最早是在漢代出現的,有的錢幣正面鑄有各種吉祥語,如“千秋萬歲”、“天下太平”、“去殃除兇”等;背面鑄有各種圖案,如龍鳳、龜蛇、雙魚、鬥劍、星斗等。
紅繩穿錢
唐代,宮廷裡春日散錢之風盛行。當時春節是“立春日”,是宮內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間並沒有這一習俗。《資治通鑑》第二十六卷記載了楊貴妃生子,“玄宗親往視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之事。這說的洗兒錢除了賀喜外,更重要的意義是長輩給新生兒的避邪去魔的護身符。
宋元以後,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稱為春節。不少原來屬於立春日的風俗也移到了春節。春日散錢的風俗就演變成為給小孩壓歲錢的習俗。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是這樣記載壓歲錢的:“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到了明清時,壓歲錢大多數是用紅繩串著賜給孩子。
民國以後,則演變為用紅紙包一百文銅元,其寓意為“長命百歲”,給已經成年的晚輩壓歲錢,紅紙裡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徵著“財源茂盛”、“一本萬利”。
長輩給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錢的數額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習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
春節“壓歲錢”的來歷。
民國時,則演變為用紅紙包一百文銅錢,寓義為“長命百歲”;給已經成年晚輩的壓歲錢,用紅紙包一枚大洋,象徵“一本萬利”派發紅包給未成年的晚輩(根據華人的觀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願和好運帶給他們。紅包裡的錢,只是要讓孩子們開心,其主要意義是在紅紙,因為它象徵好運。因此,在分派紅包的長輩面前開啟紅包,是不禮貌的做法。
-
4 # 小朝歷史
傳統意義上的紅包也叫壓歲錢,是過農曆春節時長輩給小孩兒用紅紙包裹的錢。據傳明清時,壓歲錢大多數是用紅繩串著賜給孩子。民國以後,則演變為用紅紙包裹。現在泛指包著錢的紅紙包;用於喜慶時饋贈的禮金,也指賄賂他人的錢。在中國粵語區,紅包被稱為利市(俗作利是、利事、勵事),是將金錢放置紅色封套內做成的一種禮品。
-
5 # 三思彧
遠古的祭祀思想,祭祀,說白了就是請神吃飯,神吃開心了才能下雨,才有風調雨順,老百姓才能有豐收,現在額請客吃飯送紅包也是一個道理。
-
6 # 冷暖看人生
關於紅包的由來,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民間傳說:
古時候,有一種小妖叫“祟”,常在大年三十晚上出來用手摸熟睡著孩子的頭,把孩子都嚇哭了,有的孩子甚至被嚇成傻子。因此,每逢過年期間,家家戶戶的家長們都不敢睡,深怕叫“祟”的妖怪出來作祟,於是有了“守祟”的習俗。
有一家的夫妻倆老年得子,很是寵愛孩子,他們擔心“祟”來害孩子,就給孩子八枚銅錢讓其玩耍,後來孩子玩了睡著了,他們就把八枚銅錢用紅紙包著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邊,夫妻兩一直守在床邊,但不知不覺有睡著了。
半夜裡“祟”果然來了,化作一陣陰風吹進房準備摸孩子頭,但還未觸控到,枕頭邊的銅錢就迸發道道閃光,嚇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兩把銅錢嚇走“祟”的事情告訴大家,以後大家都學著這樣,果然不再有妖怪來半夜嚇孩子。 後來,過年給小孩子前就成為了一種“壓驚錢”,隨後演變發展成壓歲錢。
回覆列表
紅包,源於古代一說“壓驚”。說是太古時有一種兇獸叫“年”,隔365日後之夜,就要出來傷害人畜、莊稼。小孩子害怕,大人則以燃竹響聲驅“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為“壓驚”!
年久日深,便演變為以貨幣代食物,至宋便有“壓驚錢”。據史載,王韶子南陔,因被壞人揹走,於途中驚呼,才被皇車所救,宋神宗即賜了他“壓驚金犀錢”。以後才發展為“壓歲錢”!
最早的壓歲錢出現於漢代。最早的壓歲錢也叫厭勝錢,或叫大壓勝錢,這種錢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是為了佩帶玩賞而專鑄成錢幣形狀的避邪品。這種錢幣形式的佩帶物品最早是在漢代出現的,有的錢幣正面鑄有各種吉祥語,如“千秋萬歲”、“天下太平”、“去殃除兇”等;背面鑄有各種圖案,如龍鳳、龜蛇、雙魚、鬥劍、星斗等。
唐代,宮廷裡春日散錢之風盛行。當時春節是“立春日”,是宮內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間並沒有這一習俗。《資治通鑑》第二十六卷記載了楊貴妃生子,“玄宗親往視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之事。這說的洗兒錢除了賀喜外,更重要的意義是長輩給新生兒的避邪去魔的護身符。
宋元以後,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稱為春節。不少原來屬於立春日的風俗也移到了春節。春日散錢的風俗就演變成為給小孩壓歲錢的習俗。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是這樣記載壓歲錢的:“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到了明清時,壓歲錢大多數是用紅繩串著賜給孩子。
民國以後,則演變為用紅紙包一百文銅元,其寓意為“長命百歲”,給已經成年的晚輩壓歲錢,紅紙裡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徵著“財源茂盛”、“一本萬利”。貨幣改為鈔票後,家長們喜歡選用號碼相聯的新鈔票賜給孩子們,因為“聯”與“連”諧音,預示著後代“連連發財”、“連連高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