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精侃妙評

    關於諸葛故居以(史學“雙璧”即《史記》與《資治》,倆為中國真實性最高的權威史書)北宋史料《資治通鑑》為代突出表上寫:諸葛亮,瑯琊人,寓居於襄陽隆中;而諸葛亮逝去約30年專寫三國史的史學家陳壽在《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對隴畝的具體地點陳壽惜墨如金未寫出(玄為諸葛玄,荊州劉表的官員);諸葛亮去逝約150年史學家習鑿齒在《漢晉春秋》精準寫了亮家地址是:襄陽城西20裡處,號隆中。總之涉及諸葛的史料以《資治》為標準,此後的南宋、明清史料及帝王、名人、幾個版本教科書等等都不足拿來顯擺(許多人熱衷、利用此的); 國務院【國發(1982)26號檔案、國發(1986)104號檔案】二次檔案定調:南陽武侯祠,襄陽隆中諸葛隆故居地(網見原話,制定這2次官方檔案的專業人士肯定知躬耕地真偽的,諸葛亮在玄卒後不選擇離襄陽城20裡的隆中會選擇幾百裡外的今南陽臥龍崗處“躬耕隴畝”嗎?);70、80年代河南省及南陽市的官方檔案都認躬耕地在襄陽隆中(網上太多見),襄陽方才重視大建設(較南陽方唐末至元明清大建設要晚,今南陽臥龍崗古味還重些的原因); 1996.5.8秦漢魏晉南北朝專業組的史學人士北京開專題會定論在襄陽隆中且經央廣向全國公佈並解釋三國南陽郡名及地域劃分不同於後世引起與“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的矛盾(網查到),同期的桂林郡、南海郡、南陽郡等變化都大,現代人還沉浸於三國時講的那九字實在是太悲哀;央視聯合中科院歷史所攝歷史文獻紀錄片《中國通史》涉諸葛亮時特意到襄陽古隆中取景並明確講到:隆中在漢末時屬於南陽郡,劉備三顧茅廬誠心於此請臥龍諸葛亮扶佐成就了蜀漢。2018.9.9諸葛亮的現代後人集體去諸葛故居地襄陽隆中祭祖(別人傻嗎?為何不去南陽呢?)……, 面對以上那個華人還膽敢不服呢? 持南陽說者常胡說“寓居於襄陽,躬耕於南陽”(三國時可以幾百裡二地奔波嗎?)及擺南陽情節的證據(該找制定國務院檔案的專業人士去顯擺),多少人自不量力還想推翻定論(與我來宣傳定論處不同層面)。我本是廣東人於1996.5.8親耳聽到央廣躬耕地定論且自知自幾斤幾倆,故我小民不去證明或推翻什麼且只宣傳鐵事實(我僅持襄陽說公正宣傳以求平息爭辯,持大中華每地人都平等的心態);我查知1700多年前晉初原始的隆中諸葛草廬僅“見其墟”了,南陽臥龍崗大約自唐代始建。

    大家別耗時、費心再來爭辯此了,幹各自眼前本職工作去。河南人尤其是南陽人以南陽武侯祠紀念性古建築(認定主為元明清三代的)為觀光景區也可獲巨大旅遊利益。南陽方正在大力建設,如石雕諸葛亮的那九字立於景區前,大家該類對成都武侯祠樣支援,就別爭諸葛故居地(叫法與寓居地、躬耕地、隱居地就指一個),你們再不服、狡辯、胡鬧也還是蒼白、無用的,因二次中國頂尖官方檔案早定了。

  • 2 # 褝心雲水

    習鑿齒,一個到現在都不知道生平年月的人,如果不是南陽和襄陽的躬耕地問題,世上很少有人知道有他的名字。但正是他編寫了《漢晉春秋》,引發了兩地的爭端,從這一點上看,習鑿齒的目的就達到了。

  • 3 # 衝氣和

    一、隆中說有充分完整的史料依據,特別是元代以前所有史料都只提到諸葛亮“家在隆中、宅在隆中、三顧在隆中”。

    1、《三國志•諸葛亮傳》引西晉《蜀記》雲:“晉永興中鎮南將軍劉弘至隆中,觀亮故宅,立碣表閭,命太傅掾犍為李興為文……”永興為晉惠帝司馬衷的年號,距諸葛亮死時約70年,此為最早之記載。

    2、東晉人習鑿齒《漢晉春秋》雲:“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3、《荊州圖副》曰:“鄧城舊縣西南一里,隔沔有諸葛亮宅,是劉備三顧處。”

    4、酈道元《水經注》“‘隆中’,在今襄陽縣西二十里。襄陽故城即今縣治。沔水經‘隆中’,歷孔明舊宅,即至襄陽城。” “沔水(即漢水)又東徑隆中,歷孔明舊宅北,亮語劉禪雲:‘先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即此宅也。

    5、南朝劉宋盛弘之《荊州記》雲:“襄陽城西十里許,名為隆中,有諸葛孔明宅。”“宅西有三間屋,基跡極高,雲是孔明避水(暑)臺。……齊建武中,有人修井,得一石枕,高一尺二寸,長九寸,獻晉安王。習鑿齒又為宅銘。今宅院見在。”

    6、蕭梁鮑至《南雍州記》載:“隆中諸葛亮故宅,有舊井一,今涸無水。

    7、唐《晉書·習鑿齒傳》記載,他從滎陽太守任上回襄陽後,給桓溫弟秘信中說:“西望隆中,想臥龍之吟;東眺白沙,思風雛之聲……

    8、唐《晉書》《孝友·李密傳》說:西晉劉弘鎮襄陽,密子興(又名安)“在(劉)弘府,弘立諸葛孔明、羊叔子碣,使興俱為之文,甚有辭理”

    9、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21《山南道》):“萬山,一名漢皋山,在(襄陽)縣西十一里。與南陽郡鄧縣分界處,古諺曰:‘襄陽無西’,言其界促進”。

    10、唐吳從政《襄沔記》說:“晉永興中,鎮南將軍、襄陽郡守劉弘至隆中,觀亮故宅,立碣表閭,使太傅掾犍為李興為文”。

    11、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山南東道四•襄州》)說:“諸葛亮宅,按蜀志雲,先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即此宅也。今有井,深四丈,廣尺五寸,迄今壘砌如初”。

    12、北宋王欽若等輯《冊府元龜》:“蜀諸葛亮,字孔明,琅琊陽都人。……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家於南陽之鄧縣,號曰隆中。亮每自比於管仲、樂毅。……先主詣亮,凡三往,乃見”。

    13、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說:“初,琅邪諸葛亮襄陽寓居隆中,每自比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潁川徐庶與崔州平謂為信然。州平,烈之子也。”

    14、黃庭堅撰《山谷內集詩注》:“隆中,按《後漢志》,南陽屬荊州。”

    15、南宋李石《祭諸葛武侯廟祝文》說:“我生何艱,逢天不辰,恨不得親拜隆中而周旋談笑,邇公威德,直所望不能。”

    16、南宋鄭如橋《祭諸葛忠武侯文》說:“惟公挺生漢末,尚志隆中,忠肝義膽,妙算神功,擁膝長吟,不求聞達。”

    17、南宋鄭樵《諸葛亮傳》說:“諸葛亮字孔明,琅琊陽都人也。……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遂家於南陽之鄧縣,相距襄陽城西二十餘里,號曰隆中。

    18、南宋王象之《輿地記勝》“萬山:元和郡縣誌雲,在襄陽西十一里,與南陽郡鄧縣分界”“隆中:郡國志,縣西七里——漢晉春秋,諸葛亮家南陽,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蘇東坡‘隆中詩’雲:‘諸葛來西國,千年愛未衰,誰言襄陽野,生此萬乘師’。”“三顧門:諸葛亮雲,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自此門出故也。”

    19、南宋魏了翁《成都朝真觀記》說:“餘嘗考(諸葛武)侯之故宅蓋在隆中。然自謂有桑八百株、薄(四)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則成都亦有家也。

    20、南宋劉光祖《謁伏龍廟文》說:“維嘉定二年月日,朝議大夫右文殿修撰知襄陽軍府事充京西南路安撫使都總管劉光祖恭詣伏龍山威烈武陵(靈)仁濟王之祠,以清酌之奠,敢昭告於漢丞相忠武侯之神:維諸葛公,矯矯猶龍。躬耕南陽,高臥隆中……”

    21、在明代襄陽襄簡王強佔隆中做為陵寢,前後與朝庭的奏章往來卻充分證明隆中是躬耕地。

    明代襄陽襄簡王朱見淑奏請佔用隆中武候祠修建自己的陵墓,朝廷准奏雲:“武侯草廬故址,封為藩陵”!可見明代朝庭認可隆中為“武侯草廬故址”!

    此後不久,暫理襄陽府事的光化王朱祐質及左長史林光又在隆中重建武侯祠,並上奏皇帝說:“隆中亮廟歷唐、宋、元、皆知崇奉,實非異端淫祠之比!”由此可見隆中之外的“亮廟”不過是“異端淫祠”而已!

    明正德二年,明武宗朱厚照批准建廟,並御賜廟額“忠武”。明嘉靖四年監察御史王秀又重修了武侯祠,進士鄭傑撰《重修諸葛武侯祠記》。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隆中立“草廬碑”,當時的著名書法家江匯題字,正面書“草廬”,背面題“龍臥處”。

    22、《大明一統志》襄陽府《山川》條又說:“隆中山,在府城西北二十五里,下有隆中書院,漢諸葛亮嘗隱於此。”又《古蹟》條雲:“諸葛亮宅,在府城西二十二里隆中山下,蜀漢諸葛亮所居。宅西有避暑臺。因昭烈三顧亮於草廬,有三顧門。”

    23、《讀史方輿紀要》《襄陽府·襄陽縣》下雲:“隆中山,府西北二十五里,諸葛武侯隱此。”

    24、《大清一統志》襄陽府《古蹟》條:“諸葛亮宅,在襄陽縣西隆中山東。劉備三顧亮於草廬之中,即此宅也。”

    二、現代歷史文獻都認可“諸葛亮躬耕地在今襄陽隆中”。

    1、由著名歷史學家呂振羽編撰的《簡明中國通史》中“蜀漢”一節說:“諸葛亮和劉備在隆中(今襄陽西)見面談論時事。”

    2、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編撰的《中國通史》第七節漢國(蜀漢)中提到“諸葛亮隱居隆中(湖北襄陽城西),二○七年,第一次與劉備論天下形勢,便擬定如下的計劃:佔領荊益二州。”

    3、晚清開始編輯1915年完成初稿,1980年第一次印刷的《辭源》中,關於【隆中】的解釋是“山名。在湖北襄陽縣西。漢末諸葛亮築廬居於此。相傳劉備三顧茅廬,即此”。關於【臥龍崗】的解釋是“地名。在河南南陽西南,相傳為漢末諸葛亮隱居處。”對比可知,隆中是明確隱居處,臥龍崗是相傳的隱居地。隆中是相傳的三顧地,而臥龍崗沒提和三顧有關。

    4、1989年的《辭海》,關於【隆中山】的解釋是“在湖北襄陽縣西,臨漢江。東漢末年諸葛亮曾隱居於此。”關於【隆中對】的解釋是“東漢末年諸葛亮隱居(今湖北襄陽西),建安十二年劉備三次往訪。”而關於【臥龍崗】的解釋則說“在河南省南陽市西南。舊時傳為諸葛亮隱居處。”對比很明顯,隆中是明確的隱居地和三顧地。而臥龍崗只是傳說隱居地,且並沒有提三顧。

    三、當代河南省、南陽市政府編撰的書籍都承認“諸葛亮躬耕地在今襄陽隆中”。

    1、1976年5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共南陽市委宣傳部編寫的《諸葛亮小傳》一書就認定南陽臥龍崗是紀念地,襄陽隆中是躬耕地。該書第二章《躬耕南陽》指出:“隆中在襄陽城西北二十里,當時屬南陽郡鄧城管轄”,“諸葛亮在這裡度過了十個寒暑”。“小小的隆中實際上成了他的第二故鄉,所以他自稱‘躬耕於南陽’。”

    2、1985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河南省政府組織編纂的《河南風物誌》。該書武候祠一節說:“(諸葛亮)在襄陽西隆中結茅隱居,他躬耕壟畝,攻讀史籍……”“漢室後裔劉備三顧茅廬於隆中。”“孔明遂離開隆中,佐劉備攻伐中原”“人們知道,湖北襄陽古隆中為孔明隱居躬耕之所”。“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過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很明顯,這裡所說的南陽系南陽郡,並非今日之南陽市。後人出於仰幕,於今日南陽建祠以祀。”該書曾獲河南省地方史志優秀成果一等獎。

    該書主編胡世厚為河南汝南人。現任河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顧問、研究員。中國古代戲曲學會副會長、中國三國演義學會副會長、中國杜甫研究會顧問、河南省影視評論學會副會長、黃河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另一位主編湯漳平為福建雲霄人。曾任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州學刊》副主編、社長,中國屈原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詩經學會理事,河南省美學學會秘書長。曾獲得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

    4、1987年3月,南陽市委宣傳部出版的《歷史文化名城南陽》一書,也認定南陽臥龍崗武侯祠是“諸葛亮紀念地”,是紀念性建築,而不是故居。還說,南陽武侯祠內的“諸葛廬”“雖系贗品”,但由於諸葛亮名氣大,“故而南陽武侯祠便頗有名氣了”。該書在《名人一覽》一章中,介紹了26位南陽籍和客居南陽的古今名人,諸葛亮未列入其中。在《名篇佳句》一章中,將《隆中對》收入。

    5、1987年南陽市臥龍崗武侯祠門前出售的導遊性小冊子《武侯祠簡介》也說:“諸葛亮隱居在南陽的隆中(今湖北襄陽附近)”,“劉備三顧茅廬見到了諸葛亮”,“從此他就離開隆中輔佐劉備”。還說:“(南陽)臥龍崗武侯祠後部的茅廬……等,是後人根據諸葛亮生活起居而興建的紀念性建築物”。

    四、《出師表》中告訴我們諸葛亮提出對策的核心內容是,在劉備佔有荊益二州後,利用天下變化形勢,分兩路北上滅曹。兩路中有一路是派一名將軍率荊州軍隊北上"以向宛、洛"。這一"向"字表明宛、洛是敵佔區,即曹魏統治區,所以要去攻打。另外也說明諸葛亮對答劉備問話是在宛的南邊,因宛、洛是在北邊,所以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這才符合地理方位。即然宛在曹操手裡,劉備如何能從容的三顧呢?

    五、從諸葛亮出山前的生活軌跡看,諸葛亮只能躬耕在襄陽附近的隆中。

    (一)最早記載諸葛亮生平事蹟的是西晉史學家陳壽的《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傳曰:“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玄素與荊州牧(治所在襄陽)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隴畝,……”諸葛亮隨叔父投靠襄陽劉表,“玄卒,亮躬耕隴畝”此句與上文“往依”襄陽劉表對應,諸葛亮在叔父死後“躬耕隴畝”自然是在襄陽周邊。

    (二)、漢末劉表任荊州刺史時,便將荊州首府移至襄陽,使襄陽及周邊地區經濟發達、社會安定、人才聚集、教育發達,一度成為漢末學術文化中心。《後漢書·劉表傳》載文人學士南依劉表的"蓋有千數",這些人幫助劉表"起立學校"、"撰五經章句"。天下名士紛紛寓居襄陽,如"建安七子"之一山陽高平人王粲、潁川陽翟人司馬徽、潁川長社人徐庶、博陵安平人崔州平、汝南孟公威等等。所謂人以類聚,天下名士齊聚襄陽,而諸葛亮當然不能例外,所以才有“每自比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之說。

    而南陽郡北部的宛城地區先是黃巾起義攻佔宛城,後被袁術佔據,後來又為張繡佔據,再後來為曹操佔據,是兵荒馬亂的動盪地區,此後又一直是曹劉對抗的前線。試想,諸葛玄帶諸葛亮投靠劉表本身就是為了躲避北方戰亂,怎麼會去跑到更加戰亂不斷的宛城周邊呢?戰亂地區兵賊盜匪橫行,軍方的徵兵、徵糧、徵餉……如此種種諸葛亮如何能安身立命?如何能安心躬耕?再有宛城在曹操手裡(有諸葛亮《隆中對》“以向宛洛”為證),而曹操曾屠戮諸葛亮老家琅琊郡所在的徐州,諸葛亮如何肯在仇敵曹操治下躬耕?而劉備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安全的帶著關張兩人穿越軍事分界線深入曹管區去會見諸葛亮!

    (三)、從諸葛亮躬耕期間的人際關係來看:史載,諸葛亮的大姐嫁給中廬(今湖北襄陽南漳縣)大族蒯家蒯祺,二姐嫁給了襄陽大族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他迎娶的妻子是沔南名士黃承彥的女兒。諸葛亮老師龐德公住在襄陽城南峴山南,司馬徽住在襄陽城東。諸葛亮的好友龐統住在襄陽白沙洲,徐庶、崔州平、孟公威等也住在襄陽城西的檀溪。這一切都說明,如果諸葛亮不是在襄陽生活了十幾年,是不可能與住在襄陽城周圍的親朋好友建立如此密切而又錯綜複雜的關係的。

    (四)、三國曹魏魚豢撰寫的《魏略》表明三國時期的人認為諸葛亮躬耕地在漢江以南的襄陽一帶。

    1、《魏略》曰: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遊學……後公威思鄉里,欲北歸……

    孟公威是汝南人(今駐馬店),而汝南在宛城正東方,明顯不符合孟公威“欲北歸”的說法。再結合諸葛亮隨叔父“往依”襄陽劉表的史料,“亮在荊州”只能是指汝南西南的襄陽地區。

    2、《魏略》又記載說:“劉備屯於樊城……亮乃北行見備。”如果諸葛亮在宛城,應該是“南行”才對。而隆中在樊城以南,諸葛亮從隆中出發去樊城才能說是“北行”。

    3、《魏略》的上述兩則記載說明,生活在曹魏中葉時任郎中的魚豢也確信諸葛亮是居住在漢水之南的。這是諸葛亮躬耕地最早的歷史證據。

    綜上,隆中說有充分、完整、連續的史料證據!

  • 4 # 老頑童7851

    習鑿齒寫的是亮家號曰隆中,如果現在的“古隆中”真的是號曰的亮家所在地。那我們就實地回顧“古隆中”的歷史,就能看出裡面的貓膩。

    最早號曰的隆中這塊地,在歷史記載是唐貞觀年間建的雲居寺的所在地,從雲居寺的建到被拆遷也沒有記載跟諸葛亮故居為鄰居的史料,更加能說明問題的是,明朝襄簡王墓地建在雲居寺處,迫使其搬遷更名為廣德寺,這襄陽的歷史中都有歷史記錄的,也有廣德寺碑文為證,但是,為啥沒有諸葛亮故居紀念地的拆遷安置呢???而根據襄陽說的理論是襄簡王墓地破壞了諸葛亮故居!另根據襄樊地區時的考古隊對襄簡王墓地的考古發掘證實,襄簡王墓室在“古隆中”三顧茅廬處的正下方!!使得襄樊文化局下令趕緊回填!並不準對外公佈此次考古結果,但考古界都已經心知肚明。

    同時,“古隆中”景區考古未發現漢文化層,並顯示雲居寺、襄簡王墓地、現代“古隆中”形成了三疊狀,用通俗解釋說:這裡面沒一點諸葛亮躬耕、故居的東西,只有雲居寺襄簡王墓地的殘留與風景區建築的東西。

    綜上所述,號曰隆中純屬子虛烏有的、是無中生有杜撰出來的人為風景區而已,可以說去所謂的“古隆中”不知是拜諸葛亮還是去祭襄簡王!也可以認為“古隆中”是造假碰瓷諸葛亮躬耕地的!

  • 5 # 白河老翁

    1,漢末時有沒有隆中這個地名2,當時襄陽為什麼連自己城外20裡的地方都管轄不了3,簡襄王墓和諸葛亮居誰先建,什麼關係4,隆中按詞典上怎麼解釋,是指地形地貌還是單一的地名

  • 6 # 淯陽侯

    漢代襄陽城與今天的襄陽城,就不是一個地方,諸葛亮躬耕於南陽隆中臥龍崗時期,襄陽城在宜城歐廟鎮鄒灣一帶,所以按今天的襄陽城西二十里,切合習鑿齒的“漢晉春秋”,找到的”古隆中”就是個笑話,因為今天的“古隆中”,原名阿頭山,山上的主人是襄簡王朱見淑,不是諸葛亮!

  • 7 # 聰穎楓葉xz

    習鑿齒只是說,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這就是襄陽說的最原始證據,也是最早的歷史記載。

    一 ,習鑿齒的《晉漢春秋》為野史,習的著作為歷代史學家所不齒。前後矛盾,自相矛盾的地方很多,不足為證。

    二,習鑿齒是襄陽人,他腳有殘疾,不能到南陽隆中臥龍崗祭祀諸葛亮。就在家門口祭拜,這個地方稱號曰隆中。就相當於丹江水庫,稱之號曰小三峽是一個道理。

    四,諸葛亮去世到習鑿齒寫巜晉漢春秋》時,時間過了169年。大家想一想,咱們現在對一百多年前的大清,又有多少記憶呢?

    五,習鑿齒也沒有說躬耕地,只是家或宅。而躬耕地則在南陽隆中臥龍崗。

    六,今之襄人,把宅和家於躬耕地混為一談。按照本書,把阿頭山改為隆中山,把泥嘴鎮改為臥龍鎮,把植物園改為臥龍崗,把檀溪村改為隆中社群,襄樊改襄陽。等,實為不該,你們這樣改有意義嗎?能對起得世人為鄰的南陽人民嗎?南襄之爭,責任完全在襄陽方面。

    今天又立個帶爭議的諸葛亮象,諸葛亮到過隆中嗎?《三國志諸葛亮傳》中,有襄陽二字嗎?把巜演義》當成歷史。 當成證據, 立諸葛亮塑象,劉表,龐統,龐德公,關羽會高興嗎?希襄之說之人,遵重歷史,還原歷史真象,還後代一個真實的襄樊。

  • 8 # 坦誠立世之本

    首先肯定:習鑿齒沒有說過“隆中是諸葛亮躬耕地”這樣的原話。

    但是,習鑿齒卻肯定諸葛亮躬耕於南陽鄧縣隆中,故居地就是隱居躬耕地。

    世人大多數人只聽說習鑿齒著了《漢晉春秋》,記載了“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其實,他在給桓秘的書信中,也寫下了如下語句,表明晉時隆中就在襄陽西:

    吾以去五三日來達襄陽,觸目悲感,略無歡情,痛惻之事,故非書言之所能具 也。每定省家舅,從北門入,西望隆中,想臥龍之吟;東眺白沙,思鳳雛之聲;北 臨樊墟,存鄧老之高;南眷城邑,懷羊公之風;縱目檀溪,念崔徐之友;肆睇魚梁, 追二德之遠,未嘗不徘徊移日,惆悵極多,撫乘躊躇,慨爾而泣。曰若乃魏武之所 置酒,孫堅之所隕斃,裴杜之故居,繁王之舊宅,遺事猶存,星列滿目。瑣瑣常流, 碌碌凡士,焉足以感其方寸哉!

    “從北門入,西望隆中”。習鑿齒沒有必要在給朋友的信中編造假話,南陽朋友懷疑隆中存在的真實性不可不必。

    習鑿齒還親自去隆中,觀亮故宅,寫下了《諸葛武侯故宅銘》,被唐代文官收錄在《藝文類聚》之中,其內容為:

    達人有作,振此頹風,

    雕薄蔚採,鴟闌惟豐。

    義範蒼生,道格時雍。

    自昔爰止,於焉龍盤。

    躬耕西畝,永嘯東巒,

    跡逸中林,神凝巖端。

    罔窺其奧,誰測斯歡?

    堂堂偉匠,婉翮陽朝。

    傾巖搜寶,高羅九霄。

    慶雲集矣,鸞駕三招。

    習鑿齒談到諸葛亮故居,留下了:

    “躬耕西畝,永嘯東巒,

    跡逸中林,神凝巖端。”

    這樣的詞句,我想他認為諸葛亮躬耕地在哪裡,不必解釋大家就應該心裡有數了。

    習鑿齒記載了諸葛亮漢末居住在鄧縣隆中,然後他認為諸葛亮就在故宅附近躬耕隴畝。這就是襄陽隆中說者們認為今隆中為諸葛亮隱居躬耕所在地的主要依據。

    自著作問世,至今為止,一千多年來並沒有史學家質疑他史料記載的真實性,某些人的否定完全就是無理取鬧。

  • 9 # 斷鷹攀崖

    本人對習鑿齒“號曰隆中”有十大疑問,見文章《十問“襄陽說”:習鑿齒“號曰隆中”》

    疑問一:“號曰隆中”是“亮家”嗎?

    “號曰隆中”可以叫“家”嗎?習鑿齒向後人介紹諸葛亮,用“家”顯然是不合適的,“亮家”應為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這裡是諸葛亮的家鄉和成長地。

    疑問二:習鑿齒為何“號曰隆中”而不是“乃隆中也”

    “號曰隆中”和“乃隆中也”顯然不是一個意思,習鑿齒用“號曰”表示此地原名非“隆中”,稍早王隱《蜀記》“晉永興中(305年),鎮南將軍劉弘至隆中,觀亮故宅,立碣表閭,命太傅掾犍為李興為文曰:‘天子命我,於沔之陽,聽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遺光。登隆山以遠望,軾諸葛之故鄉’……”記載“隆中”在“沔之陽”(漢江以北)。所以習鑿齒乾坤大挪移,用“號曰”把漢江以北“隆中”搬到了漢江以南,製造了“襄陽說”。

    疑問三:“號曰隆中”東漢屬南陽郡,屬鄧縣嗎?

    《三國志·吳書·孫破虜討逆轉》記載鄧縣在漢江以北,顯然“號曰隆中”不屬於鄧縣,那它屬於哪裡?習鑿齒《襄陽記》記載“襄陽有孔明故宅”,故“號曰隆中”屬南郡襄陽。

    還是這位習鑿齒先生,在《漢晉春秋》說“秦兼天下,自漢以北是南陽,自漢以南是南郡”,所以“號曰隆中”不屬於南陽郡。

    疑問四:“號曰隆中”魏晉屬鄧縣嗎?南陽郡嗎?

    “號曰隆中”東晉屬襄陽郡而不是南陽國,因為建安十三年(208年)南陽郡南部和南郡北部被劃給襄陽郡,黃初三年(222年)南陽郡南部和襄陽郡北部又被劃給義陽郡,西晉南陽郡被更名為南陽國。

    疑問五:“號曰隆中”有“草廬”嗎?

    習鑿齒曾作《諸葛亮故宅銘》,說此“宅”是“雕薄蔚採,鴟闌惟豐”,顯然和諸葛亮在《出師表》說的“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大相徑庭,請問@嚮往飛天舞先生,諸葛亮說的“草廬”是自謙嗎?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說的“時左將軍劉備以亮有殊量,乃三顧亮於草廬之中”也是自謙嗎?劉禹錫《陋室銘》“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也是自謙嗎?

    疑問六:習鑿齒為何前後矛盾?

    習鑿齒為何在《襄陽記》裡說“號曰隆中”屬南郡襄陽,在《漢晉春秋》裡說“號曰隆中”屬漢江以北的南陽郡鄧縣?

    疑問七:“號曰隆中”是今天的“古隆中”嗎?

    東漢、東晉襄陽城在哪裡?“號曰隆中”位於“襄陽城(今歐廟)西二十里(今8.3km)”,而“古隆中”位於襄陽城西北19.2km處,顯然不是一回事

    疑問八:“隆中”為何飄來飄去?

    史書記載的“隆中”飄來飄去,有“襄陽城西北二十里”,“襄陽城西二十里”,“襄陽城東十里”,“襄陽城西北三十里”。“襄陽城南二十里”等,顯然“號曰隆中”是虛構的,請問@嚮往飛天舞先生,古人東南西北不分嗎?

    疑問九:“古隆中”是到北周才屬襄陽嗎?

    譚其驤先生1990年說“古隆中”到北周(557年—581年)才屬襄陽,“題詞”對嗎?“古隆中”西晉(265年—316年)不屬於襄陽嗎?襄陽郡不是襄陽嗎

    疑問十:“號曰隆中”和“古隆中”是諸葛亮躬耕地嗎?

    “號曰隆中”顯然屬南郡襄陽,“古隆中”屬南郡襄陽阿頭山(一說屬南郡中廬),所以“號曰隆中”和“古隆中”都不是諸葛亮躬耕地。

  • 10 # 大路草根

    請問:一、劉弘就在襄陽,為什麼要到沔之陽的隆山祭奠諸葛亮?二、蜀記記載,劉弘去到亮宅,立石碣,這個石碣,在襄陽號曰隆中嗎,習鑿齒記載了嗎?三、劉弘既然去過亮宅,又為什麼讓李興到漢水以北的隆山遠望其故鄉?四、“登隆山以遠望,軾諸葛之故鄉”,那可是乘車登山,扶軾而望。軾是古代車廂上的扶手欄杆,這說明這個隆山坡度較緩,可乘車而上,直達山頂。你襄陽號曰隆中的隆中山,能乘車登頂嗎。五、劉弘去過諸葛亮宅,有何必要登山頂遠望諸葛之故鄉?這唱的是哪一齣啊?

    你襄陽說只想著附會、剽竊,卻不看蜀記和李興祭諸葛丞相文具體寫了什麼,可悲可笑!

    歷史事實是,劉弘於太安二年,(303年)南下平定張昌叛亂,是首次路過宛城。永興二年(305年)八月,劉弘再到宛城,驅逐平南將軍、彭城王司馬釋。而此時宛城西郊臥龍崗,還有諸葛亮草廬遺址尚存。劉弘就近去瞻仰諸葛舊宅遺址,順理成章。這一年,就是永興年號一共三個年頭的中間一年“永興中”。

    隨後劉弘又坐鎮襄陽。在襄陽接天子命令。奉旨渡過漢水,在唐河縣湖陽鎮的隆山上遙祭南陽諸葛亮故居。非如此,蜀記和李興祭文硬套在襄陽號曰隆中頭上,造成的一系列矛盾和問號,永遠無法解釋清楚。

  • 11 # 家鄉有個夢

    關於躬耕地,最直接的證據是諸葛自己寫的《出師表》和《寄子書》,再加上《諸葛族譜》。習鑿齒及後來的所謂史學家們都非當亊人,道聽途說比例較大,基本上帶有文學創作的性質。

  • 12 # 直率暖陽Ri

    以文獻是隆中,因為南陽臥龍崗簡介認可襄陽隆中!

    不可能傳承錯誤,歷史上是南陽郡鄧縣隆中(今襄陽)

  • 13 # 南陽豐藝廣告

    1,很多人一直在強調宛被曹佔,所以亮不會在宛,這個很多人沒搞懂,宛和臥龍崗原本就不在一塊,清末時臥龍崗離南陽府還有12裡。2,南陽郡根本沒有管轄到襄陽西20裡的隆中。3,亮死後一年,已有人在臥龍崗祭奠,更別說岳飛等大家祭奠留碑文了。所以說元前無人知臥龍崗慌淼,襄陽似乎說的理由證據很多,但是都沒有充分證據,大家都是引用部分文獻加之推測的出的結論。千八年沒說清的歷史懸案,並不是網路噴子們一時能說的清的。待到時間的積累,歷史會有個答案的。

  • 14 # Winter_oz

    魏晉時期,蜀國故將黃權與其族人已在南陽臥龍崗上建庵祭祀(南陽躬耕地紀念建築前身—諸葛亮庵),這是諸葛亮逝世後,國內最早也是第一處建庵祭祀諸葛亮的地方。唐宋時期,臥龍崗諸葛庵已聞名天下,並多次出現在唐宋時期的文學作品中。宋元明清時期,官方多次認定南陽臥龍崗為諸葛亮躬耕地。

    西晉時期未有人對諸葛亮躬耕地提出疑問,從陳壽到李興皆記述諸葛亮“躬耕於南陽”。東晉南北朝時期有人稱襄陽隆中有諸葛亮“故宅”、隆中隸屬南陽郡鄧縣、隆中即為躬耕地,但因與古代文獻中對秦漢時期南陽郡與南郡之間界標的記載相左,不能使人信服。唐宋時期南陽諸葛廬、南陽諸葛亮名揚天下,大量文獻記載諸葛亮躬耕受三顧於南陽。元明時期官修史書持南陽說。

    唐代的《諸葛廬碑》(趙均《金石林時地考》)載, 廬“在南陽縣城西南七里”。杜甫有《武侯廟》名詩,其中有“猶聞辭後主,不復臥南陽”之句。裴度的《蜀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銘》中雲:“公是時也,躬耕南陽,自比管樂,我來從虎,時稱臥龍。”呂溫的《諸葛武侯廟記》載:“南陽堅臥,待時而起。”沈迥的《武侯廟碑銘》曰:“伊昔武侯,碗足南陽。退藏於密,不曜其光。”胡曾的《南陽》詩也有“亂世英雄百戰餘,孔明方此樂耕鋤。蜀王不自垂三顧,爭得先生出草廬”的句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唐代最為景仰諸葛亮的詩人李白,曾於開元年間(712~741年)先後遨遊過襄陽和南陽,並分別寫下了《襄陽曲四首》、《襄陽歌》和《南都行》等涉及當地風土人情、歷史名人及典故的詩文。在《襄陽歌》中,李白提到的歷史名人中有晉朝的名士山簡和羊祜,也提到了襄陽名勝峴山“墮淚碑”等,但隻字未提諸葛亮。而在《南都行》中,李白不僅提到了陶朱公范蠡,五大夫百里奚等南陽曆史名人外,還有“誰識臥龍客,長吟愁鬢斑”的句子。除此之外,李白還在一首以諸葛亮自況的《留別王司馬嵩》詩中感嘆道:“餘亦南陽子,時為梁父吟。”由此可知,李白心目中的諸葛亮是南陽、而不是襄陽曆史名人。另外,李白還曾作《讀諸葛武侯傳書懷贈長安崔少府叔封昆季》詩,中有:“赤伏起頹運,臥龍得孔明。當其南陽時,壟畝躬自耕。”而“臥龍”當指地名。

      由於這一時期的大量文獻是記述諸葛亮”躬耕於南陽”和諸葛亮開始由歷史人物向藝術形象的過渡,南陽紀念諸葛亮的祠廟有所擴充套件,南陽諸葛廬也隨之名揚天下,劉禹錫的《陋室銘》便有“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之句。

      宋人堅持諸葛亮躬耕南陽說,並對襄陽隆中與諸葛亮的關係作了解釋。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雲:“初,琅琊人諸葛亮寓居襄陽隆中。”徹底否定了習鑿齒、酈道元的隆中東漢屬南陽說,視隆中為諸葛亮“寓居地”。南陽說的愈發鞏固,也使南陽武侯祠的規模不斷擴大,從紹興八年(1138年)岳飛過南陽謁武侯祠時手書武侯出師二表跋文中的“細觀壁間昔賢所贊文辭賦及先生祠前石刻二表”諸文字可知,當時的南陽武侯祠已頗具規模了。

    元明時期,官修史書持諸葛亮躬耕南陽說,襄陽方誌承認隆中漢代不屬南陽郡。

    元代詠贊南陽臥龍崗和襄陽隆中的詩賦主要有周伯琦的《南陽武侯廟》、崔某的《望臥龍崗有感》和元介翁的《隆中草廬歌》等。而這一時期,國家嚴肅的歷史地理書籍依然持諸葛草廬南陽說,如《大元一統志》在卷3河南江北行省《古蹟》中載:“臥龍崗在南陽縣境,諸葛孔明躬耕之地。”

      《大明一統志》是明代官修歷史地理專著,在這部專著中,諸葛亮躬耕南陽說的觀點貫穿始終。該書卷30中載:“臥龍崗在府西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綿亙數百里,至此截然而住,迴旋如巢然,草廬在其中。時人喻孔明為臥龍,因號其崗雲。其下平如掌,即孔明躬耕處。”同書卷60襄陽府《山川》條又載:“隆中山,在府城西北二十五里,下有隆中書院,漢諸葛亮嘗隱於此。”從表面上看,《大明統一志》似乎是兩說並存,但細心玩味不難看出,該書認為隆中只為孔明當年“嘗隱”之地,而躬耕地和草廬是在南陽。如果我們再注意了總編纂李賢在卷30“南陽流寓”條和卷60“襄陽流寓”條之後,此問題就更一目瞭然了。對於前者李賢曾說:“諸葛亮,本琅琊人,漢末避亂寓居南陽之西崗,躬耕隴畝。”而在其後者該書雲:“諸葛亮琅琊人,寓居南陽,往來隆中。”官修史書記載如此,而襄陽方誌對隆中東漢時的歸屬這一關鍵問題也有明確態度,如萬曆《襄陽府志》載:“萬山以西,漢水以北為南陽鄧縣所轄。”襄陽隆中在漢水之南,自是歷史地理的史實。[1]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明確點明:“初,琅邪諸葛亮寓居襄陽隆中。”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一是諸葛亮早期隨其叔父諸葛玄生活,說明兩人一起到過襄陽。二是諸葛亮在襄陽的時間應該是在建安初年,而非其他時間段。三是司馬光在這裡為什麼要用“寓居”而不用“躬耕”?“寓居”不是“躬耕”的同義詞,司馬光應該是清楚的。四是司馬光清楚地點明瞭“襄陽隆中”這個地點,對這個令 “襄陽說”非常頭疼的史料。寓居襄陽隆中”就是《資治通鑑》對東漢末年隆中區劃歸屬問題的最明確闡述。《資治通鑑》是肯定諸葛亮“躬耕南陽”的,襄陽隆中僅僅是其躬耕南陽前的“寓居”之地。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多次提及“南陽”這個地名,其地理指向非常清楚。如卷五十九:“(孫)堅前至南陽,眾已數萬人。南陽太守張諮不肯給軍糧,堅誘而斬之;郡中震慄,無求不獲。前到魯陽,與袁術合兵。術由是得據南陽。”《資治通鑑》這裡提及的“南陽”顯然就是南陽太守張諮所據的“南陽城”以及包括宛縣在內的一小片地區,不可能是南陽郡,更不可能是指南陽郡所轄的任何不包括宛城在內的另外一個小地方,尤其是漢水南岸的隆中。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沒有對諸葛亮“躬耕南陽”做任何的否定和修正,反而將隆中的地理方位明確認定為“襄陽隆中”;明確將諸葛亮在這裡的活動定性為“寓居”而非“躬耕”;明確將諸葛亮與襄陽人士往來的時間確定為諸葛亮“躬耕南陽”之前的“建安初”;同時,擯棄和修訂了一些前世雜史似是而非和相互矛盾的記載,使之更接近歷史的真實。

    文史記載:只要提到襄陽隆中,一般指“亮宅”、“亮家”、“寓居”和曾經居住過的地方等,一提到南陽臥龍崗,一般指“諸葛亮躬耕地”、“三顧茅廬”、“臥龍諸葛”、躬耕南陽“、”躬耕隴畝“等。就是說,諸葛亮諸葛亮一生居住過的地方很多,史志記載,諸葛亮還曾在河南平頂山、南陽市方城縣、南陽市唐河縣等地方居住過。1992年8月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諸葛亮躬耕地新考》指出,諸葛亮躬耕地並非一處,但最後是在南陽臥龍崗一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林更新2018年有哪些電視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