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世界史圖鑑

    為了最終勝利者或者說是留下來的歷史人物,幾乎歷史上沒有一個變法派不被說成是酷吏奸臣的。只要變法失敗,或者是因此而造成嚴重後果變法者作為奸臣基本上板上釘釘。也正是在這種大環境之下,變法難上加難,越到後面越不會有人敢於變法。

    宋朝改革變法不止一次,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王安石變法,但是王安石變法,在王安石主政時期,其實效用不大,遭到保守派的猛烈攻擊,皇帝也多次反覆,盡力尋求變法派與保守派之間的平衡。這也造成了變法的成果大打折扣,同時又由於北宋官吏執法不利,所以變法的初衷是好的,具體政策也是好的,但是過度到基層以後,遭到了地方的抵制最終成效不大。

    王安石變法最大的成效,其實是在變法派章惇主政時期,章惇完全將王安石的法令復活。這也使得北宋長期以來積貧積弱的局面緩解,否則宋徽宗在哪兒揮霍那麼多錢?但是最終章惇卻被列為奸臣與蔡京之流並列,除了其反對者的汙衊之外,沒有第二種解釋。

    評價張純到底算不算得上是一個變法者?還是奸臣?

    必須要看他的行為,而非後世對他的評論。後人對歷史人物的評價都有自己的理解,並非那個歷史人物究竟如何?所以我們來看一看章惇究竟做了什麼?為什麼會成為所謂的奸臣?

    章惇在兩宋的歷史上可以說功勞並不比王安石小,他一生的所作所為都是圍繞富國強兵的。首先第一個證據就是在中央與王安石共同推行變法,章惇在當時主持財政改革,設立三司將其職能分屬給戶部工部。王安石被貶黜以後新法隨即被廢除,章惇在這一期間也遭受打壓。在司馬光等保守派失勢以後,章惇重新主政受皇帝重視,並恢復了被廢除的王安石新法,而且真正將法令貫徹到基層。北宋的經濟狀況獲得極大的好轉,國庫扭虧為盈,但由於的這些也都被宋徽宗作為享受而消耗掉。

    章惇最終被貶黜,新法再一次被擱淺。在章惇領導的第二次變法時,在基層大規模治理屯田和水利設施。這些都是民眾喜聞樂見的,因為之前官官府不會主導,而民眾也沒有那麼多的財力和人力,章惇透過政府主導地方水利設施建設發展農業,緩解了土地兼併給民眾帶來的負擔,並且大規模的開發江南地區的水田,積極開展海外貿易與鼓勵民間商人出海,並徵收海外關稅,這一巨大的收入直接刺激了沿海經濟地區的發展。可以說不論是經濟農業財政外貿章惇的變法,每一條都是為了擴張宋朝的收入,也取得不錯成果。

    在國防上,在邊疆築城防止西夏入侵。

    在之前司馬光等保守派執政時採取用錢買和平的方針。不斷送給西夏歲幣,換取西夏稱臣,但是並沒有因此而維護邊境和平,時常爆發地方性的劫掠。花錢不見實效,但是又沒有更好的辦法,司馬光的這一政策可謂失敗透頂。章惇上臺之後立即廢除了這一綏靖政策,採取步步為營,逐步蠶食的策略擊敗西夏和吐蕃的聯合進攻,穩定了西部和西北部的邊疆西夏為了繼續討便宜去求遼國干涉此事,遼國在當時面對國內的混亂局勢也無力真心與北宋交涉,最終不了了之,西夏只得服軟。宋朝也在此後不久,獲得了自己建國以來最大的領土疆域。

    這樣一個傑出宰相為什麼會被列為奸臣呢?第一點最明顯,那就是章惇變法失敗被反對派落了口實。由於變法派在新法推行期間觸動了貴族官僚地主的利益。這是歷朝歷代的變法者,改革者被列為奸臣的重要原因。第二點就是變法派,在變法時用人不當。因為變法派,所依靠的依然是北宋的原有的官僚體系。所以他們即便想用人得當,恐怕也受到實際的限制。保守勢力就利用這一點抹黑章惇。其實不論是誰都逃不了這一抹黑,畢竟北宋的官僚體系就是如此。矮子裡面拔將軍,你如何也拔出來第二個王安石。第三保守派在曾經打擊變法派並不留情面,而且大規模的壓制,在變法派重新掌權以後必然對其進行報復。雙方的黨爭也是北宋政治的一大特點。勝利者一定會把失敗者作為奸臣對待,並宣傳。歷史也是這麼記載的。當時的保守派司馬光歐陽修蘇軾蘇轍全部被貶。這些人確實算得上是文豪。但是在政治變革當中,卻極盡保守,不能說他們錯,但至少變法對底層民眾是好的,對緩解國家壓力和財政也是好的。如果不打擊他們,那麼他們依然是一種政治力量,變法依然不可能成功。但如果不打壓他們,隨即就會遭到反撲,變法直接擱淺。所以你很難說在這一點上新黨與舊黨之間的紛爭究竟誰對誰錯?各自目的不同而已。

    但是這麼多文豪被貶也直接激怒了士大夫階層,使得他們無論在中央還是在地方,都極力抹黑章惇,這個變法宰相。為了變法,可以說不顧一切。當時為了推行新政保住變法成果,他得罪了皇帝和太后,對太皇太后也不放過。甚至在宋徽宗繼位之前,大喊端王輕佻不可以君天下。可想而知,宋徽宗繼位以後章惇的結果是什麼?而且歷史似乎跟章惇開了一個玩笑。他曾經廢掉的孟皇后是南宋開國皇帝,趙構的母親。所以章惇這個人不論是北宋還是南宋都不會給他正面評價。

    章惇此人最大的特點就是性格剛烈,因為變法甚至跟王安石都鬧翻了,很多人為了抹黑他都給他扣了一個忘恩負義的帽子。但實際上與王安石的分歧是變法的分歧,而非個人的相互攀咬,可以說兩者都是為了國家,而且很多人抹黑章惇也不知廉恥。為了抹黑他甚至連章惇不給自己的兒子走後門升遷,這樣的無私的行為也是一大罪名。可以說宋朝史官無恥至極。

  • 2 # 甲乙丙丁戊

    不知你說的是王安石還是章惇或者是韓侂冑?因為在宋代大概只有這三位在中國歷史上爭議比較大,王安石是因為熙寧變法,因變法的弊端和保守派的詆譭而名聲遭到非議,但變法總體上扭轉了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北宋的統治危機得到緩解。

    章惇主要是因為詆譭高太后,性格過於剛正,得罪了不少大臣,黨同伐異,政治迫害跟自己意見不一致的大臣,並且手段過於毒辣,蘇軾晚年坎坷不平的命運就是章惇的政治打擊下造成的。但章惇執政後繼續推行新法,並且修正新法的弊端,減輕普通百姓負擔,使得北宋重現生機勃勃,同時在宋哲宗的支援下對西夏戰爭屢次獲勝,佔據了河西走廊,進一步積壓西夏的發展空間,迫使西夏臣服,使得北宋軍事上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

    南宋權臣韓侂冑之所以有爭議完全是對金朝作戰沒有準備充分,也未能正確判斷形勢,同時任人唯親導致宋軍作戰失利戰敗,損兵折將,最後被史彌遠所殺害,宋史也將其列入奸臣傳,不過他是南宋最大的抗金派,第一個提出為民族岳飛徹底平反的丞相。

  • 3 # 番薯茄子話古今

    題主你想問的是王安石吧!

    確實,王安石這個人在我們現在看來確實是一代名相,北宋最傑出的改革家。宋神宗時期實行的“熙寧變法”就是他主持的,也就是我們現在俗稱的“王安石變法”。

    都知道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是透過“黃袍加身”的方式得國的,為防後世重演特別注重抑制武將的發展,不僅“杯酒釋兵權”、還恩養文士來以“文制武”,形成了“君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

    時間一久,這冗官冗兵冗費的問題就特別突出,國家陷入積貧積弱的困境無法自拔。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於是宋神宗就開始任用王安石進行變法。

    王安石也是沒有辜負宋神宗的期望,他從政治、軍事、經濟等各方面都採取了很多措施進行變法,特別是經濟方面的“青苗法”“市易法”等改善民生、增加收入的措施特別具有遠見性,甚至可以說是超越時代的。

    然而,可能就是因為太超前了,又觸動了大量頑固守舊勢力的根本利益,導致這些原本很好的措施受到強烈抵制沒有被執行好,加上後期變法派也混入了一些投機分子,最後變法反而變成了害民的工具。

    宋神宗去世後,哲宗年幼由太皇太后監國,重新啟用司馬光等守舊派新法遭到瘋狂破壞、變法人員也被嚴厲打壓。哲宗成年又想接著變法,重新上來的變法派又開始報復守舊派,於是朝廷就陷入了嚴重的黨爭不可自拔。

    哲宗年紀輕輕就無後去世,由其弟趙佶繼位,就是有名的藝術家皇帝宋徽宗。之後徽欽二帝是以如何恥辱的方式亡國的,大家一定不陌生了。

    當宋高宗逃到南方重建南宋之後,反思北宋的亡國原因就是因為黨爭誤國,而這個黨爭的引發源頭就是王安石變法,那作為變法主持者的王安石本人自然就被認作是北宋的亡國禍首了。南宋修訂北宋歷史,然後王安石就這樣被打入了奸臣行列。

    其實,王安石在古代是沒有這麼高好評的。也是到我們現代發現了王安石變法措施的先進性才開始大力追捧王安石。

  • 4 # 江湖小曉生

    北宋最有爭議的宰相,明明是千古名相,卻遭受各種貶低,我想這個人一定是王安石了為什麼他會成為千古名相?其實主要就是因為他實行了變法,變法改變了過去的所有陋習,也直接影響到了很大一部分人的利益,所以王安石被大家各種貶低,其中貶低他的大部分都是貴族,因為貴族們在他的變法之下已經不享有特殊待遇了,而這些人操控著大多數輿論。我們看看王安石變法的整個過程吧。

    第一,宋神宗時期,宋朝貧困的局勢打到了巔峰。

    為什麼王安石選擇在這個時候變法,其實這是宋神宗一直想要做成的一件事。宋神宗年間,國家積困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這個時候如果不實行改革的話,那對整個政局來說,都不是一件好事。宋神宗考慮到趙家江山的問題,也必須要支援王安石。這個時候能夠有一個人站出來,表示要為皇帝承擔變法的所有事情,皇帝何樂而不為呢?但是變法必然要得罪一幫人,如果沒有皇帝作為自己最大的靠山,那王安石本人也是不敢去亂搞的,說不定哪天就被人家給暗算了。這個時候的宋神宗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你隨便搞,出了事情我來為你擔著。有這樣的明君做保證,王安石自然就得心應手的多了。

    第二,變法觸及了太多人利益,宋神宗不得不罷免王安石。

    理想是非常豐滿的,可是現實卻體現出了他骨感的一面。這個時候的宋神宗頂著巨大的壓力,就是希望王安石的變法能夠順暢地進行下去。事情也是按照這樣的發展進行下去的,王安石做了六年宰相,這六年就是變法最高潮的時候,也是遭受阻力最大的時候。因為他所得罪的不僅僅是普通權貴,還有一大部分皇族。這些皇族可都是宋神宗的親人,他們嚴厲反對變法,其實就是希望宋神宗把王安石給罷免了。而且地方上的權貴們一個個都如同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認為王安石不是宰相,而是一位酷吏。終於時間節點到了熙寧七年,王安石被罷免了宰相之位,變法宣告失敗。

    第三,是什麼直接導致了變法的失敗?

    熙寧七年這一年,是北宋的荒年,天下大旱,老百姓們流離失所。這個時候掌握輿論導向的權貴們,開始煽風點火了。他們這六年簡直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國家確實富強了,可是他們這些權貴們卻被折騰慘了。所以他們決定對王安石實行報復,這是一次絕好的機會,他們告訴宋神宗,因為王安石的變法,才導致了老百姓們流離失所。甚至還繪畫了民間餓殍遍地的情景給宋神宗看,這幫戲精就差一架照相機了。此外他們還透過皇族聯絡上了皇太后,皇族們也是受盡了王安石的欺負,所以一個個義憤填膺,這才說動了太后,要求罷免王安石。堅定變法的王安石還勸告宋神宗,千萬不能動搖意志力,就算是堯舜禹時期也經歷過災年,這沒什麼。可是宋神宗在多方勢力的壓迫之下,不得不宣佈投降,將王安石的宰相之位給除掉,變法暫時擱置在了一旁。

    第四,被除相位的王安石,此刻依舊心繫變法,結果遭到了手下的背叛。

    王安石雖然被調出去做官了,但是他心裡還是擔憂著變法的前途。已經實行了六年的變法,剛剛有些起色,此刻如果中斷,實在是太可惜了。所以王安石舉薦自己的手下呂惠卿擔當參知政事,相當於宰相的官位。呂惠卿上臺以後,雖然也實行新法,可是對王安石卻一再打壓,因為他擔心王安石重新回來,那他這個相位可就保不住了。這件事被王安石知道以後,他顯得十分生氣,第二次為相後,王安石將呂惠卿徹底趕出了京城。這裡不需要一個只有個人心思,沒有國家大計的人來參與到變法之中。可是王安石重新拜相後,卻發現身邊沒有可以支援他的人了。

    第五,變法派內部分歧嚴重,變法再也難以實行下去。

    變法是一件大事,必須要全國上下齊心合力才能辦成。現在宋神宗不僅將王安石罷免了一次,還將呂惠卿趕出了京城。其實就是在釋放一個重要的訊號,變法的事情是可以緩一緩的。這就比較危險了,王安石追求一生的就是變法,此刻宋神宗自己卻動搖了。那王安石還玩個屁啊,直接撂挑子走人了。這是他第二次離開宰相之位,因為他的兒子在這個時候去世了,他也無心官場,終於回家養老去了。

    第六,王安石的名聲為什麼褒貶不一。

    前面說了,王安石變法的罪惡了一大幫子人,所以他的名聲自然好不到哪兒去。可是他的變法使得國家經濟得到了空前發展,所以王安石的功績也是被後人值得肯定的。但是現在對他的言論還是褒貶不一,主要原因就在於當時宋神宗去世了,高太后執政後,徹底廢除了所有新法。這對王安石來說是致命的打擊,因為這是他一輩子的心血。在新法沒有完全普及之前,沒有人知道它到底有沒有效果。

    所以現在立刻就廢掉了所有新法,這就直接扼殺了變法的所有可能。王安石想看到,透過自己的變法,讓北宋王朝富強起來的時刻,可是他永遠都看不到了,因為高太后任用了司馬光。這個寫歷史的傢伙,就知道遵循祖制,使得北宋錯失了改革的最好機會。這個時候王安石的名聲才開始變臭,老百姓們都認為變法沒有完成,誰知道結果如何呢?反正現在日子比變法的時候好過一些了。

    總結:王安石的變法,是北宋改革的契機,還是北宋滅亡的根源?

    這是一個值得引人深思的話題,王安石作為北宋立志改革的宰相,能力方面是超一流水平,真的可以稱之為千古一相。可是我們發現,在他改革變法後的短短几十年時間,北宋就滅亡了,這場禍事王安石到底要不要負責呢?他的改革的確將北宋的經濟帶向了短暫的高潮,但是也讓掌握這個國家命運的貴族們飽受痛楚。

    如果能夠堅持下去,那麼這場變法將會是北宋的一個契機,很可能將北宋推向封建社會的巔峰時期。可惜變法中斷了,很千年後的雍正變法一樣,雍正去世以後,乾隆就廢除了變法。王安石下臺後,新政基本全都廢除,這是北宋唯一的一次轉變機會,卻成為了他亡國的禍根。因為變法的失敗,直接導致了北宋經濟一落千丈,物極必反的效應在變法失敗後體現的淋漓盡致。北宋的滅亡命運,其實從王安石變法的失敗,就已經開始了。

  • 5 # 上將軍潘鳳

    我是歷史小明王,我來回答。

    宋朝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朝代,從來就沒有忠臣良將同臺過,在有好宰相的時候就沒有好將軍,在有好將軍的時候就一定沒有好宰相,關於最具有爭議性的大宰相王安石褒貶不一的原因有很多,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導致。

    大家稍微瞭解王安石的都知道,他一生最大的事蹟不是作詞寫詩,而是著名的變法,變法的意思就是改革,當時稱“王安石變法”當時的皇帝宋神宗也非常欣賞王安石,而且全力支援他的每一項提議,變法的根本是強國安民,但是這一改革無形中就牽連了很多人,動了權貴的利益自然這變法是艱難無比。

    在進行不久後由於朝廷多數權貴的利益被嚴重觸動,雖然有宋神宗權利支援但是很多正常都難以施行,朝堂之上不再是議論國家大事而是在吵架罵街,當朝太后也極力阻止王安石,古代以孝道治國雖然太后沒有干政但是威望還在,宋神宗也不敢過於得罪,王安石因長子去世心灰意冷辭官回家,後來宋神宗去世太后聽政,變法徹底宣佈失敗。

    王安石不久後也鬱鬱而終,但是他在去世後被之前的政敵狠狠抹黑了一把,大家都知道文人的筆桿子那都是殺人不見血的,雖然你人死了但是也得把你的名聲搞臭才行,這才有了諸多爭議,按照長遠歷史的角度看王安石他的變法是利國利民的,只是他沒有張居正的能力還有運氣導致失敗。

  • 6 # 鶴林雨露3

    康震不象學者,是個政治投機分子,王安石到他嘴裡成了英雄,他對王安石的歷史與變法,刻意不提王安石的二個死黨與女婿是蔡京,蔡卞二兄弟,更不提王安石對司馬光,蘇東坡二兄弟,歐陽修等大批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忠臣迫害。是以今天的眼光妄斷歷史,王安石的死黨全是奸臣,反對者全是忠臣這一事實他也刻意不談。“青苗法"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他的死黨親信,百姓與“杯酒釋兵權"的後裔們卻成了最大的受害者,嚴重動搖了那時的國家穩定。

    康震身為學者教授對歷史斷章取義,刻意誤導有失師德。近幾十年以來,黃巢,張獻忠,李自成,洪秀全,張學良等都被重新定義為英雄,就是這種功利至上學者的大作。王力群,易中天,酈波等這些學者教授就客觀公正多了,這是康震之流政治學者的一面鏡子。

  • 7 # 四川達州人

    北宋爭議最大的宰相當然只能是王安石。

    王安石的官方地位

    現代,官方認為王安石是改革家。

    王安石變法的背景

    1、北宋建立之後,因為幽雲十六州被契丹所佔據,導致北伐失敗。又因整體缺乏馬匹,所以北宋軍隊有足夠的防禦能力,但相對缺乏與契丹進行正面決戰的實力與勇氣。

    因此,北宋中央政權將全國禁軍的六成集中在京畿地區,以防異族突破黃河防線後直接擊破京城。這也是強幹弱枝政策的體現。

    此外,北宋統治相對溫和,地方遭遇災荒就將當地百姓的青壯年編入廂軍,雖然廂軍的軍餉只有禁軍6成,但架不住人多,到宋神宗的時候,廂軍已經從20萬猛增至86萬。

    2、北宋推行文治,科舉門檻降低,又施行疊床架屋方式,官員數量很多。加上官員恩蔭,導致行政人頭費猛增。

    3、軍費、官費持續增長,導致財政困難。雖然北宋經濟發達,工商活躍,但每年約八成以上收入用來養人養軍,實在難以負擔。這也就是冗官冗軍冗費的三冗問題。

    4、早在宋仁宗時期,范仲淹領導的慶曆新政就企圖改革這些弊端,但因為各種原因而最終失敗。然而,堅持到宋英宗時期,統治精英已基本形成共識,大宋必須變法。所以負天下之望30年的王安石迅速上位,在試圖有所作為的宋神宗這個小年輕的支援下推動變法。

    變法的爭議

    不過,任何改革都有既得利益者的損失並造成政治經濟新貴。所以誰願意自己在變法中損失而形成別人的晉升?

    因此變法的最大爭議就是,變法如何變?

    而核心問題則是,變法在誰的主持下變?

    顯然,有宋神宗加持的王安石暫時贏了。大批反對派被驅逐出中央政權,獲得前所未有政治權力的王安石大力推行變法。

    變法的弊端

    民不加賦而國用足。

    這是王安石鼓吹的核心所在。然而今天我們知道,在非機器大生產的農業社會中,這個論點只能是無稽之談。

    看結果:王安石兩次登臺推行變法,但除王韶收復河珉五州之外,於國家軍政建設、地方經濟發展、社會和諧團結,無任何成果。

    相反,變法危害極大。

    變法前,北宋的國家財政收入總計大約是7000萬貫(石),變法高潮達到1.2億。那麼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社會中,這些多出來的錢糧難道是天上掉下來的?海外貿易賺回來的?或者說是貴族地主繳納的?

    個人認為不是如此。

    王安石本人清廉如水,不納妾蓄婢。可是他的弟弟、侄兒、學生、女婿等人,無不在變法中撈取鉅額財富。

    這樣的清廉,也就只是一個笑話而已。

    此外,王安石在推行不成熟變法造成百姓怨聲載道的時候,不是去改進與研究,只是簡單歸結於反對派掣肘,以辭職脅迫皇帝驅逐處分反對派,公然破壞君子政治傳統,已經不能以所謂好心辦壞事來描繪。

    正因為王安石的剛愎自用,對反對派的粗暴打擊才導致司馬光的矯枉過正。才有黨徒章淳及蔡京等人的瘋狂反報復,最終造成新黨與舊黨持續七十年的糾紛。

    北宋,世界歷史上無可比擬的輝煌朝代,就此被新黨推向死亡。

    始作俑者王安石,難辭其咎。

  • 8 # 居北斗

    說的應該是王安石吧。總的來說,這是個心機非常重的人,當然,能做到一朝宰相肯定都是這一類人,要說他是奸臣,就太過了。

    建國後因為引進了大量的西方思想,於是歷史教科書上對王安石的熙寧變法有了重新的解讀,因此我們對王安石也都比較推崇,對變法的失敗都認為很是遺憾。但自宋以後到清末,歷史上雖然對熙寧變法都有爭論,對引起北宋滅亡的新舊黨爭,都認可是從王安石開始的。這可能就是說他是奸臣的原因吧。

    在熙寧變法前,王安石一直屢招不就,而當時社會受唐朝終南山捷徑的影響,對於這種不願出仕的人都非常讚譽,多次徵兆都辭謝後,王安石的名聲就越來越大,宋神宗即位後,慕王安石之名,起用他為江寧知府,旋即詔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熙寧元年(1068年)四月,神宗為擺脫宋王朝所面臨的政治、經濟危機,召見王安石,從此,王安石深得神宗器重。這就是王安石的養望數載。

    對於熙寧變法,裡面有許多是值得認可的,但有一些是過於超前(比如青苗法、市易法),過於超前的變法,其實就像西漢末年的王莽政權(這也是很多網友懷疑王莽是穿越者的原因),這些不適宜的變法也是當時司馬光、韓維、蘇軾等保守派反對變法的主要原因。而王安石的剛愎自用,為了維持他變法的威望,即使知道這幾種變法不可取也堅持一意孤行。

    元豐八年(1085年),神宗去世,宋哲宗趙煦即位,改元元祐,由太皇太后高氏垂簾聽政。高太后在神宗時就強烈反對變法,等到自己聽政後,立即起用司馬光為相。司馬光提出“以母改子”,全面廢除新法。史稱“元祐更化”。然後就是新舊黨爭直到北宋滅亡。

    對應王安石的評價,我個人覺得以司馬光的最為準確:“人言安石奸邪,則毀之太過;但不曉事,又執拗耳”。

  • 9 # 偽裝的觀點

    審題就當你說的是王安石了,別人我也不是太熟悉。。。

    王安石其實在清末之前,似乎一直都是被認為是過遠遠大於功的,梁啟超先生給他翻的案,而且還很成功,用意自然是戊戌變法,可惜,致敬了前輩,卻走了前輩的老路。

    王安石個人的操守是沒問題的,但問題是他還是有很多別的問題的。

    第一,個人侷限性所致,他的改革太亂太隨意,太過書生意氣,到最後他自己都剎不住自己的車,想怎麼改怎麼改,落進了一個改革者最不該有的迷茫狀態,為了改革而改革。

    第二,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看似慷慨激昂,有打破千年枷鎖的勇氣,卻犯了商鞅都沒犯那麼大的冒進主義錯誤,急於求成。最容易被接受的改革是保守主義的玩法,是大英帝國的手段,他,只能說自取其辱。

    第三,識人不明,為了推行新法,什麼人都敢用,他一個人給大宋官場貢獻的奸臣能編成一個排。。。

    第四,無限打擊異己,挑起黨爭,十分不明智,司馬光雖然人品也就那樣,但是卻被他得罪的死死地,蘇軾這個倒黴蛋更是被新舊兩黨輪番貶謫,若非有個文豪的名氣,他能把自己餓死在嶺南。

    第五,行不行,都玩一刀切,這是所有的改革失敗者最容易犯的錯誤,他一而再再而三的犯,被那幫子別有用心的新黨利用,更被憋著一肚子氣的舊黨攻訐,而老百姓多數都跟著倒了大黴。。。

    就這些吧,這些是最容易證實的東西,也是給他帶來無限罵名的原因。

  • 10 # 日常刷下線

    王安石沒有變法!他只是在進行戰時經濟管理,但是他又不和漢武帝一樣說明白,還用什麼民不加負而國用饒來搪塞,最終落得身敗名裂,被司馬光等一波宵小趁虛而入滅了北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梁山好漢為何在征討方臘時損失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