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sun1949

    實實在在的說,或許是悲觀思想,人生下來就是奔著那去的,不會因為你的想與不想而停下來,就算你不怕死也不會喜歡死。所以還是珍惜這個過程吧,在不違反法律和道德的前提下,活的儘可能簡單些,自在些。死後如果你能留下一種精神,那就不會是終結,比如雷鋒精神。

  • 2 # 壹道心理

    古希臘唯物主義者和無神論哲學家伊壁鳩魯認為,人們對不可避免的死亡所產生的恐懼影響了我們享受生命的歡娛,剝奪了人生真正的快樂。由於沒有什麼能滿足我們追求長生不死的需要,那麼所有的行為從本質上來說都是沒有價值的。許多人因此對人生充滿仇恨,甚至頗具諷刺意味地選擇自殺,另一些人則沉溺於狂亂和迷茫之中,以此來逃避存在的真相,逃避在前方等待著我們每個人的最終宿命。他提出,人們無休止地熱切追求新奇的事物,永不滿足,其實正是在心底儲存歡樂時光。如果我們能夠學會一次又次地回味這些美好,也就不再需要沒完沒了地追逐享樂。

    死亡最可怕的地方不在於讓你丟失未來,而在於讓你沒有了過去。實際上,遺忘是死亡的一種形式,貫穿於整個人生。

    對死亡的恐懼常常與人生虛度的感覺緊密相關,覺得“所有的事情我都還沒有做”。

    直面死亡會引發焦慮,卻也有可能極大地豐富你的整個人生。

    觀念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卻有著神奇的力量,所以要消除死亡焦慮,從改變觀念開始。

    1、如果我們死時靈魂也隨之消亡,我們就不城南 要害怕死後的世界。到那時,我們沒有意識,對逝去的生活就不會有遺憾,更不需要害怕神。

    2、既然靈魂在肉體死亡時同樣死去,煙消去散,死對我們來說也就無所謂。我們感覺不到那分解掉的東西,任何感覺不到的東西也就和我們沒有關係。換句話說:當我活著的時候,無所謂死亡;當我死去時,我已經不存在了,因經,為什麼要害怕那些我們永遠也感覺不到的死亡呢?

    3、我們死後“不存在”的狀態與出生之前一樣。出生之前和死亡之後其實並無差別----我們對死後一方的黑暗充滿恐懼,卻很少想到出生前的黑暗。就像俄國著名小說家納博科夫在他的自傳《說吧,記憶!》中寫的:“搖籃在深淵上晃動。常識告訴我們,我們的存在只是一束短暫的光亮,夾在兩方永恆的黑暗之間。這兩頭的黑暗其實並無差別。但人們能平靜地接受出生前的黑暗,卻不願(數著每小時4500次的心跳)面對那日益臨近的另一頭。

    如果你覺得“生命有限、充滿無常而覺得無法避免無意義感”,下面的觀念會很有說服力:我們每個人,即使沒有意識層面的目標或這方面的知識,也都會形成中心影響力、影響周圍的人許多年甚至許多代。也就是說,我們對其他人的影響會再傳遞給更多的人,就好像池塘中的漣漪一樣一圈一圈地擴散出去,直到再也看不見;即便如此,在微小的分子層面這些波動依然在傳遞著。我們其實可以留下一些東西,留下一些自己也許並不知曉的東西。“在她的朋友中找尋她的影子”,這句話包含著令人欣慰、給人力量的生命意義的源泉。或者也可以理解為:善行使人不朽,遺澤後世。

    即每個人死後在分子水平上又將重新成為自然的一部分,為未來的世界添磚加瓦。

    結論就是,把握好今生,你,也唯有你決定了自己目前生活狀態的所有重要方面,因而也只有你有能力改變它。“愛你的命運”,也就是創造你所熱愛的人生。

    “成為你自己”

    ,充實你自己,實現你的潛能,充分地、完全地活著,只要這樣,也只有這樣,才能死而無憾。

    “那沒有擊垮我的,將使我更加堅強”,意思是負面經驗會使我們變得更加堅強、更能適應逆境。

    千萬不要“拒絕借貸生命,以避免償債死亡”。就是麻木自己,避免熱情地投入生活,而這正是因為害怕失去得太多。

    歐文 亞隆說,面對死亡焦慮最有效的方法來自存在層面。

    1、你需要建立親密關係,有一個可以和你親密聯結的人,他可以用任何他覺得恰當的方式接近你,發自內心地說你想說的話,不要故意掩飾他自己的恐懼;他還可以用任何能夠提供安慰的方式去擁抱你。這樣能夠有效地降低死亡焦慮。

    2、善行和美德對他人的影響可以超越人類自身的存在,也正因如此,透過善行和美德,可以減輕旅程盡頭的孤獨和痛苦。

    3、許多人的死亡焦慮來自於從未充分發展過自己的潛能,為此深深地感到遺憾。許多人之所以感到絕望正是因為夢想沒有成真,而更讓人絕望的是我不能繼續甚至從未努力爭取過。關注這種深層的不滿足感,能夠幫助你克服死亡焦慮。“假如你不想有新的遺憾,從現在開始你會怎樣生活?你會做些什麼樣的改變?”

    對死亡保持覺知。擁抱這人生的陰影會讓你受益匪淺。

    這種覺知會讓你的生命之光與死亡的陰影重新融合,在你還擁有這人生時,拓展、豐富你的人生。實際上,想要過上真正有價值的生活,對他人充滿悲憫,對周圍的一切心懷摯愛,唯一的途徑正是去覺知,覺知當下所經歷的一切都會隨風消逝。

    記住,改變從來不會遲,你也永遠不算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些手工適合幼兒園的小朋友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