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沙木君

    ①本文為《鬼魅浮生》觀後的一些感受,非電影推薦類,內容涉及重度劇透,故適合已經認真看過此片的觀眾。

    我愛看電影,我是個影迷,而且我喜愛幾乎所有型別的電影,各種型別的電影也會給我各種的感受,而眾多感受中最爽的感覺我私下稱為“暗爽”,能讓自己“暗爽”的影片自然也是可遇不可求,今天要講的《鬼魅浮生》(《A Ghost Story》)正是其中之一。

    《鬼魅浮生》是一部風格化極強的意識流電影,一般這種型別的電影,影片的所有內容和特點大都是為了導演想要表達的主題而服務的,那接下來我們就從各個方面簡單講講影片的主要特點。

    影片採用了獨特的環形結構:

    “男主女主的生活—男主去世成為鬼魂陪伴女主—女主留下紙條離去—鬼魂感受房子的變化————最初的房子————男主女主的生活—女主留下紙條離去—鬼魂拿到了紙條”

    本片只由大概27場戲構成,每場戲2min-5min不等,而且在篇幅上有很精確的把控,甚至很多場戲的長度都是整數分鐘,雖然長度都差不多,但藉由非常巧妙的蒙太奇表現的時間卻有幾分鐘到幾年甚至到幾世紀。導演在時間線的設計上水平很高,尤其是影片尾聲(也就是和開頭時間線重疊之處)揭開的幾個伏筆讓我不禁怒拍大腿。

    (上圖各部分的面積代表了篇幅,“女主聽歌”和“鋼琴突響”是大致位置,便於理解。)

    另一方面電影的臺詞也很講究,全程極簡且資訊量很大,比如開頭女主的臺詞說了自己留紙條的事情,紙條是女主的回憶,是她的一部分,但男主問:“你回去過嗎?”女主則回答:“沒有。”第二遍看時讓我感到一種悲傷的宿命感。

    還有一處就是結尾二人吵架的臺詞:“人們都這樣,離開家,然後再回來。”表面上是男主忙於工作不常回家的解釋,實際上是對影片主題的呼應,女主的臺詞是“我是一直在家裡的人”自然對應的是全片的重要線索——紙條。

    唯一的一場臺詞很多的戲,臺詞卻也不按套路來——導演找個代言人來了一次精彩的演講,直截了當的道出了導演要表達的主旨。

    而其他場景幾乎零臺詞,能用肢體語言表達的就不用臺詞(比如床笫間的擁吻和幽靈間的對白),能用表情表達的就不用臺詞(比如吃派和聽歌),甚至能用鏡頭表達的都不用臺詞,推動影片情感進展的大多都是鏡頭語言(這正是影視藝術的魅力之一)。

    比如這個鏡頭,空間感非常強烈,格外深入,使女主深陷其中。

    再比如這個,典型的框架式構圖,女主則被層層框架所束縛。

    比如這兩個三分之一式的開放大遠景。

    再加上這個引導線構圖,讓鬼魂的目的性很強烈。

    還有很多的鏡頭來表達對比,比如房子一直在變化,不變的仍是那個牢籠。

    還有很多地方,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說到對比,影片冷暖色調的對比也是貫穿全場,有一處讓我印象尤為深刻,就是女主和其他男人約會後,鬼魂很生氣,把書扔了出來,在書的影響下,女主回憶起當年和男主在一起的日子,暖色的回憶與冷色的現實發生了強烈的碰撞,加上配樂從耳邊豐富的旋律突然切換到遠處弱化的伴奏,這場人鬼情未了的戲反映出導演對情感把握的水平之高。

    但我認為導演在敘事上則更勝一籌,全片水平最高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讓人忽略的地方是對蒙太奇的巧妙運用從而加快了時間線,全程有將近10處的時間線加速,這也是影片非常搶眼的一個特點。

    比較精彩的就是“女主吃派”之後的“女主悲傷入睡”那場戲,精緻到每一個鏡頭的切換都代表著不同的時間,短短的2分鐘影片長度,表現出了從“一天”到“幾天”再到“一年”。

    再有就是女主離去後,鏡頭一轉,入住了一家三口,再一轉,晝夜交替,再一轉,一家人已經過上了聖誕節。隨後鬼魂的情感爆發,怒摔餐具,再一轉,已經到了另一天,一家三口已經搬走,一回頭,一群新人入住開起了party。彷彿鬼魂從挖紙條被打擾,到摔餐具,到回房間的這幾分鐘,世間已經過去了好多年。

    經歷了party的一段重要臺詞,時間被再次加快,已經不知過了多少年,房子年久老化,破舊不堪,鬼魂再次想要挖出紙條,但房子卻突然被拆了,並再次遇見了鄰居鬼魂:“我覺得他們不會回來了。”目睹了他的放棄與離去,莫名的感傷。

    時間被再次加快,又不知過了多少年,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但對鬼魂來說也只是牢籠變大了而已,不變的依舊是那種孤獨。

    之後時間的跨度越來越大,鬼魂甚至已經等到了未來化的都市(樓頂有立體成像的廣告,可以理解為未來),鬼魂從樓頂墜下,星辰交替變幻,鬼魂經歷了整個輪迴(當然,認為鬼魂回到了過去也是可以的),來到了中世紀前期(過了幾百甚至上千年),也是房子的伊始,但不變的依舊是那個枷鎖。

    之後一家人被殺害,也是同樣鏡頭切換加速了時間,直到鬼魂又回到了房子。

    伴隨著主題曲,蒙太奇再次加快時間線,二人入住,瑣碎生活,吃飯,吵架,依偎,相愛,再到當年“女主聽歌”那場戲,再到“鋼琴突響”那場戲,沒錯,導演再次通過蒙太奇加速時間,利用影片最後3分鐘從鬼魂的角度重述了影片前46分鐘的內容。

    而這一次,鬼魂拿到了紙條,了卻心願,撒手人寰。

    影片就此結束。

    相信很多觀眾看完之後的第一反應都會問:紙條上到底寫了啥?這電影到底講的是個啥?

    怎麼說呢,其實像這種意識流電影,與其說導演想要具體表達什麼,倒不如說導演想要給觀眾一種怎樣的感覺。

    Party那場戲裡超長的臺詞給出了很重要的參考:

    一群人在討論愛情和金錢,之後全片臺詞最多的一個人發話了:“這就是你看中的兩點嗎?錢不過是錢,你得把錢排除在外,那麼,不考慮錢,你還有什麼呢?你還有其他人,你有時間,時間是很重要的,不過你的時間跟別人的差不多,那麼上帝呢,也許你有上帝。”

    其他人回答:“沒有。”

    “咱們分析一下,一個作家寫了一部小說,一個作曲家寫了一首歌,一個交響曲作家寫了一曲交響曲,也許這是最好的例子,因為最優秀的交響曲都是為上帝而寫的,那麼告訴我,如果貝多芬正在寫他的第九交響曲,但他突然有一天發現,上帝並不存在會怎麼樣呢?那麼突然之間,那些本來是為了昇華肉體的音節、和絃、韻律,原本只是物理現象,於是貝多芬說:‘我靠,上帝並不存在,那我就為其他人而寫吧,現在只是些具體細節了。’我記得他沒有孩子。”

    其他人:“他有個侄子。”

    他說:”好的,那他就為他而寫。”

    其他人:“或者為了永遠的愛人。”

    他說:”行,或者為了永遠的愛人(原文是for whoever that was),但我們先不考慮愛,我們把這些都當成貝多芬在想‘人們會以此來記住我’,後來也確實是這樣。沒錯,人人都盡力留下長遠的影響,我們一點點的建立我們的成就,或許全世界都會記得你,或許只有幾個人,但你會盡力讓自己在死後依然長留世上,所以我們依然在看這本書,依然在唱這首歌,孩子們記得他們的父母和祖父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族譜,貝多芬也有他的交響曲,所以我們也有。人們在可預見的未來會一直聽這首曲子,但是,後來就變得慢慢不一樣了,因為你的孩子們會死,他們的孩子也會死,然後以此類推,然後會有一個重大的板塊漂移,優勝美地國家公園會爆炸,西部板塊會移動,海洋會上升,高山會倒塌,90%的人會死亡,一下子就沒了,這只是科學,倖存的人會去高地,社會秩序會混亂,人類會重回拾荒者、獵人、採集者。但也許有個人,有個人有一天哼起人們以前熟悉的旋律,3345 5432 1123 3 22~(他哼起了《歡樂頌》),這給了所有人一點點希望,人類處於滅絕的邊緣,但總能一天天堅持下去,因為有人在山洞裡聽別人哼起旋律,他們耳朵裡的物理反應讓他們感覺身上不只是恐懼,飢餓和仇恨,於是人類生存了下來,文明重回正軌,你現在想你要看完這本書,但它不會永存,因為地球很快會滅亡,幾十億年後,太陽會變成一顆紅巨星,最終會吞沒地球,這是事實。也許到那時,人類已經遷移到了完全不同的星球上,那樣很好,也許人類找到方法把這些重要的東西也都帶走了,也有一張蒙娜麗莎的影印照,有人看到了它,用外星泥土混合點口水,上點新塗料,讓這幅畫繼續存在下去,但即使這樣也不重要,因為即使某中形式的人類把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的唱片一直帶到了未來,未來也會撞上南牆,宇宙會一直膨脹,最終會帶走所有的物質。你為之奮鬥的一切,你和地球另一端的某個陌生人共同享有的一切,你和未來另一個星球的人共同享有的一切,那些讓你感覺人類很偉大的一切,都會消失,這一維度中的所有原子,都會被簡單的力所撕裂。然後這些被撕裂的粒子,會再次聚合,而宇宙,會再次收縮為我們肉眼看不到的小點。所以,你可以寫一本書,但書頁會燒掉,你可以唱一首歌,流傳後世,你可以寫一齣戲,希望人們能記住它,能一直上演,你可以建造你夢想中的房子,但最終這一切就像你用手挖土埋一根柵欄或者做愛一樣,都不再重要。在我看來這都是一回事。”

    這是一段非常值得玩味的臺詞,內容其實包含著幾個對影片元素的暗示,比如《第九交響曲》對應著片中的紙條,世代交替的人類代表著歷經輪迴的鬼魂,而交響曲對於人類相當於紙條對於鬼魂,都象徵著希望。

    這個大叔完全可以理解為是導演的代言人,不只表達了表面上的一些虛無主義,還帶給觀眾這樣一種感覺:時間是非線性的,世界是迴圈的。

    影片的一開始,男主就看見了鬼魂的Phantom,可以理解為那是男主自己的前一世,直到男主自己變成了鬼魂,看到了自己的後一世,發現原來生前深夜的鋼琴聲是自己所做。

    影片開始由一篇短片小說《A Haunted House》(《鬼屋》)的第一句話引出,我上網搜了下,小說的作者Virginia Woolf也是意識流文學的代表人物,而《鬼屋》的內容大概講的也是一對鬼魂情侶彼此追尋,在經歷了漫長的時間後相聚的片段。

    影片的最後,鬼魂拿到紙條時,門輕輕的開了,這裡的門不只對應片頭醫院中的天堂之門,更是對應開篇的《鬼屋》的第一句話:“Whatever hour you woke there was a door shunting(無論你在什麼時候醒來,總會有一扇門輕輕的關上)。”鬼魂看見了紙條消失後,旁邊也浮現了鬼魂的Phantom,也暗示著自己對此地的記憶留存於此(或者指的是再前一代的自己)。

    加上其他地方各種前後呼應的宿命感,配合電影獨特的環形結構,帶給觀眾一種頗具東方文化般的輪迴意境。

    現在再看看海報中的“It’s all about time”和 “Lovely Mysterious Cosmic”是不是成功get到了導演的感覺。

    寫到這裡實在是忍不住強調下本片的一大亮點:主演Rooney Mara(魯妮·瑪拉)。

    “女主吃派”這場戲真可謂技驚四座,5分鐘的長鏡頭完全成為了魯妮個人表演秀,從平靜的隱忍,咀嚼的用力,無聲的哽咽,熱淚盈眶,食物蘸著眼淚,配上叉子割盤子的聲音,情感和食物的不斷積累,最後的嘔吐和爆發。

    這場戲的風頭早已蓋過了劇情上的情感表達,我真想把在一旁“暗中觀察”的鬼魂的小金人給她(男主扮演者Casey Affleck 卡西·阿弗萊克憑藉《海邊的曼徹斯特》獲得今年的奧斯卡最佳男主角)。

    沮喪—逃避—愛慕—陶醉—感動—妥協,一氣呵成。服。

    除了魯妮的表演,影片的細節部分也非常用心:

    鬼魂第一次回家看著自己生前和女主的照片時,發現房東來訪,於是拿走了照片,自己藏了起來,後來才出現,隨後房東留字條那場戲也讓我們知道了兩件事:人看不見鬼魂、字條內容說明房子需要粉刷,這是一個很巧妙的資訊過度。

    還有“女主聽歌”前被鬼魂扔出去的幾本書並不是普通的書:

    都是愛情小說中的神之作,一部的《霍亂時期的愛情》(巧了,我一週前剛看完這本書,簡介稱之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愛情小說”,名副其實,心服口服)。另一部是海明威的《永別了,武器》(講的是戰爭期間的愛情)。

    大特寫的書則是開頭的Virginia Woolf的短片小說《A Haunted House》,書中內容:The treasure yours指的就是兩人的愛情,也難怪會引起女主的共鳴。

    還有一個小細節就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鬼魂的床單也越來越髒了,不禁有一種辛酸。

    再有其他方面的亮點比如4:3的圓角老電視鏡頭、本片優秀的配樂等等,相信大家也都能感受的到,這裡就不囉嗦了。

    不知不覺間寫了這麼多,可見我對此片的由衷之情,這種型別的影片註定是挑觀眾的,不方便從各方面做客觀的評價,我們關注本片的特點即可,到這本文基本也接近尾聲了,所以下面寫一寫我自己的感受吧。

    紙條的內容是整片的線索和懸疑,是推動劇情發展的一枚鑰匙,但本片最後卻沒給出答案,說實話最後鬼魂消失時我懵B了兩秒,但我隨即微微一笑(請自行腦補各種迷之微笑表情包),感受到了此乃主題之昇華,說來奇怪,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的《千年女優》(此片是我人生中幾大神片之一,沒看過的朋友抓緊了。)

    鬼魂的執念頗有《千年女優》的感覺,最開始促使鬼魂等待女主的動機無疑是偉大的愛情,可隨著時間的變遷,當初的意義逐漸變得模糊不清,就像這部電影,我之前一直在想導演想要講什麼,在糾結了這麼多之後,導演講什麼已經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這部電影的過程帶給我的思考,就像鬼魂看到紙條內容而撒手人寰的瞬間,紙條的內容就已經變得不再重要了。

    ——————————————————————————————

    不得不說這次的驚喜來的有點突然,上一次被驚豔到還是來自法國的一部文藝恐怖片《生吃》,另外如果有鍾愛本片的朋友也可以去看下《》和《霓虹惡魔》。

    本文也是一時熱情所寫,再加上影片型別所限,故跟我以往的文章不同,可能比較雜亂無章,大家隨意看看內容感受感受就好哈。“其生若浮 其死若休”這個副標題實際也沒啥深意,只是片名中的“浮生”二字讓我想到了這句話,權當為了靠近文藝路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空腹吃辣椒會起什麼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