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趙夜白

    公元627年—649年 ,唐太宗在位期間,實施各項善政,使官吏廉能,社會安定,人民豐衣足食,解決溫飽,經濟發展迅速,造成中興局面,奠定了唐代兩百年基業,史稱“貞觀之治”。

    唐初,由於隋煬帝造成的大亂,隋朝留下了破壞嚴重、民生凋敝的局面,人口從690萬戶直降到200餘萬戶,內外強敵環伺。

    因親眼目睹大隋的興亡,唐太宗即位後,所以常用隋煬帝作為反面教材,來警誡自己及下屬。吸取隋亡教訓,糾正前朝之弊端,調整統治政策,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以緩和階級矛盾,穩定社會秩序,恢復經濟。

    “貞觀之治”之所以膾炙人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一本叫《貞觀政要》的書影響。這本書是記錄唐太宗與臣下的問答。透過具體的回答,對於君臣之間應該有的關係、政治上最為重要的東西等問題進行了梳理和解說。後世的人們透過《貞觀政要》一書,將貞觀之治看作君主政治的理想形態。

    我們知道,唐太宗本人善納諫,在位23年,身邊進諫的官員不下35人,王珪、馬周、孫伏伽、褚遂良皆以極諫知名。尤其是魏徵,前後諫事就200多件。實際上,這一時期唐太宗之所以認真虛心聽從魏徵等諫官的意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前面有一個不願意聽臣下意見、一意孤行最後導致王朝滅亡的隋煬帝。

    一方面,他透過修史講隋煬帝釘成反面典型,隋煬帝不聽勸諫而亡國,唐玄宗就虛心納諫,以此展示與隋煬帝的不同;

    而另一方面,玄武門事變後,太宗得位不正。上位二十多天就面臨突厥頡利可汗的十萬大軍,雖成功擊退,穩定了民心,但太宗仍然急於獲得社會輿論,尤其是士大夫階層的認可。這自然就和懷有儒家知識分子們一拍即合。

    “貞觀之治”一開始就有著形式主義和功利主義的特徵。

    唐太宗致力於把自己打造成一個善政的實踐者,而且他也非常在乎別人對自己政績的評價。

    按照當時的規定,起居舍人和起居侍郎負責記錄和公開君主的言論及行動,並記錄在起居注上流傳後世。但這本《起居注》是不能給皇帝本人看的。不過,唐太宗卻多次表示想要翻看的慾望。雖然根據當時的記載來看,起居舍人和起居侍郎都拒絕了唐太宗,但《起居注》中記載的唐太宗完全是一個明君的形象,而對於玄武門之變也是輕描淡寫,模糊不清,由此推測,唐太宗很有可能看過這本書。

    在政治上,唐太宗可以說是一個沒有什麼建立的君主。

    尤其是制度方面,貞觀年間延續了隋代的多種政制,如三省六部制、府兵制、均田制、租庸調製、科舉制、常平倉制等,堪稱完備,對後世的影響極為深遠。不過,太宗使賢任能,克己納諫,成為一種良好的政治風氣。歷代有為的治國者,皆追慕“貞觀政風”而力圖仿效。

    另外,太宗獎勵學術,大興國學,又下詔修諸經正義及史籍,外國君長如高麗、日本、高昌、吐蕃等皆遣弟子來唐留學,使唐代學術文化廣播四方。東亞各國尤以日本、高句麗為甚,深受唐文化影響。

    在軍事方面,唐太宗取得的功績也非常顯赫,達到了中國國土有史以來的最大面積,唐太宗本人更是被奉為“天可汗”,一改隋末國家動盪,群雄並起的亂象。

    但貞觀之治,到底無法擺脫人治的弊病。自從魏徵死後,唐太宗越來越不講諫官們的勸諫放在眼裡,甚至經常出現諫官照常勸諫,照常行賞,但皇帝該幹嘛幹嘛的情況,勸諫流於形式主義。太宗晚年征戰高句麗慘敗,令人費解的立九子李治為皇太子,都導致了貞觀之治在他死後的消失。

  • 2 # 歷史在我心中223

    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虛心納諫,由於親眼目睹隋朝的興亡,讓他深深意識到農民對國家的重要性,以隋朝的落敗為歷史教訓,調整治國政策,使百姓休養生息,以緩和階級矛盾,讓唐朝出現了繁榮的景象,歷史上稱之為貞觀之治。

    其貞觀是唐太宗李世民年號,唐太宗的歷史功績也一直備受後代的傳頌,是一位難得的明君。

    在政治上,唐太宗即位後,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用,讓隋朝遺留下來的問題得到了環緩解。完善制度,修訂刑律,減輕刑罰,選任賢能,也正由於這樣,在唐太宗時期貪官汙吏基本上是沒有的,這可以算是唐太宗最令人值得稱讚的功績。

    在經濟上,唐太宗目睹了隋朝的落敗,所以對於農民非常的看重,要得到民心,自然需要讓老百姓體會到生活的變化。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從唐太宗的話裡我們就能看出他對老百姓的看重,他覺得現在能有現在的天下,全是老百姓給的。接下去自然是頒佈了一系列的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政策,薄賦尚儉,救災恤貧,扶持商業,唐太宗的一系列舉措,使唐朝的經濟得到了極大的法展。

    在文化上,設管興學,完善科舉制度,加強了和亞洲地區各個民族的聯絡,也加強了對疆域的管理。而且唐太宗時期還專門設立了國子監,鼓勵四方君長派遣子弟到那邊學習交流。

    貞觀年間,太宗的各項善政,使官吏廉能,社會安定,人民豐衣足食,解決溫飽,經濟發展迅速,造成中興局面,奠定了唐代274年的基業。延續了三省六部制,科舉制等以及他的知人善用,緩和了社會矛盾,在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上也使唐朝成為了世界的翹楚,使唐朝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 3 # 步蘭香407

    貞觀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公元627一629年)中,不斷總結歷代王朝興衰的歷史教訓,虛心聽取臣下的意見,居安思危,勵精圖治,減輕賦稅和徭役,使百姓在戰亂後能夠休養生息,從而使社會經濟得以恢復和發展,為唐朝的繁榮昌盛奠定了基礎,人們把唐太宗在位時的斐然治績,譽之為貞觀之治。唐太宗認真總結隋亡的教訓,並引以為戒,他特別重視人民的力量,常說,人君好比舟,人民好比水,水能載舟,也能覆舟。他採用了很多輕徭薄稅,休養生息的政策,勸科農桑,促進農業生產的恢復,發展。他還大力提倡節儉,減輕國家,人民負擔。他即位後沒大興土木,建造新的宮殿,住在隌朝時建的舊宮殿。為節約開支,下詔釋放宮女,其中一次就釋放三千人。他還嚴禁厚葬,規定五品以上官員,勳親貴族嚴格執行。為國家長治久安,重視政治建設,嚴禁奢侈,任賢納諫,知人善任。主張為官擇人,啦才是與,苟或不才,雖親勿用。所以唐太宗周圍,有出士族的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有參與謀害自己的東宮舊臣魏徵,王晊。有出身寒微的馬周,張亮,劉洎,還有少數民族的首領,對這些人都能量才授職,各取所長,委以重任,有才幹的文臣武將盡為其所用。他還不計個人恩願,不講資歷地位,充分發揮其才能。如在任用李靖時,多次向他父親李淵請求免除李靖死罪,得求,李靖特為李世民賣力,是唐太宗時期最有才幹的軍事統帥。對於自己的親屬,部下,親信嚴加約束,從不濫加任用,堅持任人唯賢的原則。他在位期間,共用宰相二十七人,都是當時傑出的人才。這就為改善吏治,促進政治清明,提供了保證。他還虛心求諫,納諫,所以朝廷上下都敢上疏上諫。其中魏徵最為著名,稱為前代諫臣。被太宗譽為知得失的人鑑。魏徵歿,太宗痛心地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歿,朕亡一鏡矣!唐太宗還任用敢於直諫的房玄齡,杜如晦為相。房有謀,杜敢決斷。史稱房謀杜斷。諫諍之風是貞觀之治的重要體現。唐太宗還注重邊疆建沒,實現開明的民族政策。如唐蕃聯姻。公元641年任命李道宗送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完婚,送去中原文化的精華,促進了吐蕃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總之透過上述政策和措施使貞觀之治時期出現了繁榮的景象。

  • 4 # 品史君

    唐太宗是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是歷史上少有的明君之一,為唐王朝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雖發動了玄武門之變,並使李淵禪位,晚年時也犯過不少錯誤,但總體來說是功大於過。

    唐太宗因為親眼目睹了隋王朝的興亡,認識到農民的重要性,強調以民為本,常說:"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以緩和階級矛盾,穩定社會秩序,恢復經濟。

    唐太宗在位期間,選賢任能,從諫如流。他唯才是舉,不計出身,不問恩怨。整飭吏治,令隋末動湯之局得以穩定下來。

    唐太宗在軍事上積極平定四夷,在民族關係上對待少數民族“愛之如一”,貞觀年間,唐代版圖空前遼闊,超過漢宣帝在位時期,至唐高宗龍朔元年達到鼎盛,是時領土東臨於海,西逾蔥嶺,北逾漠北,南至南海。

    唐太宗在位期間,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並大力平定外患,尊重各民族風俗,穩固了邊疆,最終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因為年號為貞觀,所以史稱"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為後來全盛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 5 # 只讀帖不評論

    這個問題很好。

    表面上去回答這個問題,無疑是對唐太宗歌功頌德,太宗確實是開明之人,胸懷大度,並且是一個極好的企業管理者,能聽得進諫言,容得下有才之人。這個可以從一本著名的書,貞觀政要可以看的出來。而且李世民還是古代少有的除了擁有仁德同時兼具雄才大略的皇帝,為什麼這麼說?其實古代很多皇帝皆具有仁德之心,但️雄才,比如,宋仁宗,宋代最典型的仁義皇帝,為人謙厚,再如漢文帝,文帝是婢女所生,從小受苦,為君以後,更是懂的民間疾苦,實行仁政,在此講一個小故事,漢文帝期間,有一個女孩的父親,因為違法將被施以肉刑,這個女孩千里奔走長安,上書文帝,具言肉刑之殘酷,文帝深表同情,從此廢除肉刑。仁德之心可見。這個故事就是漢初著名的,緹瑩救父的故事。

    但是太宗能夠造就貞觀之治,光有仁德之心是不行的,在他身上,同時具備了一統天下,開疆拓土的大志,具備建功立業,留的千秋美名的血性,如果說仁德之心是對內,那這種擴張,張揚的血性就是對外。

    所以說,漢文帝雖然也是明君,也是對內勵精圖治,漢初人民休養生息,生活安穩,但是文帝並沒有強烈的對外擴張的張揚,反而是對匈奴採取和親以求和平的策略。宋仁宗,以及宋朝的很多皇帝其實不差,也把宋做得很出色,經濟發達,文學興盛,科技先進,但是終宋一代,跟契丹稱兄弟發展到跟金稱臣納貢,國土由黃河流域縮小到躲居江南。

    而李世民比他們多了一點,就是這點張揚的血性,據野史記載,李世民這一代具有鮮卑的血脈傳承,這一切源自於魏晉南北朝時期五胡亂華,內遷的各少數民族不斷與中原互相征伐,互相融合李世民這一脈恰是同時繼承了遊牧民族身上彪悍,擴張,勇武的血性,同時融合中原文明孔孟之道得到仁德之心,兩者互相結合,相得益彰,既具有謙厚美德,同時具有剛正不阿,絕不稱臣的骨氣,他在位期間,對北作戰都是果斷乾脆,絕不服輸,他讓大唐鐵騎跨過蒙古高原,挺進新疆大盆地,大唐餘威甚至讓萬里之外的中亞地區也臣服。在渭水之盟上,他跟北方遊牧民族結拜兄弟,恩威並用,在位期間,邊疆各族不僅是臣服於他的武力,也是臣服於他的胸懷,各少數民族親切的稱之為天可汗,意識就是大汗裡的大汗。可見,太宗皇帝確實了不起。

    所以說,後世史學家有一個觀點,就是,唐朝不是漢族創造的盛世,而是民族融合的結果,兩種文明,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在南北朝時期不斷碰撞產生的燦爛火花。大家都知道,農耕文明是有他的侷限性的,農耕文明往往喜歡自給自足,安居樂業,穩定就好。只要沒有外族入侵,他們希望皇帝仁德,施行仁政就可以,所以孔孟之道也反映了中原文明的特點,那就是大家各自安好,上有德,民歸順這樣子的狀態。所以只要歲月靜好,農耕文明的政權哪怕民殷國富,也不是很想對外擴張。個人認為這是華夏文明的一個重要特點。

    但是,華夏五千年,北方邊患從未停息,所以中原文明的正統區域不斷被北方遊牧民族入駐,融合,結合,在隋唐時期,這種融合達到了頂峰,唐太宗的貞觀之治,不止對內實行孔孟仁政,同時對外也勇敢彪悍,讓邊疆各族心服口服。

    所以說,個人認為評價歷史,不能總是以漢族的角度去主觀評判,華夏五千年,是多民族共同創造的結果。

    另外補充一點,宋朝其實做得不差,但就是少了唐太宗這一份張揚的血性,那種我不為天可汗誰為天可汗的自信與驕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免疫力低的人會有什麼異常,怎麼提高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