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不言
-
2 # 建設者築跡
因為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魏延在諸葛亮在世期間,就飛揚跋扈不服諸葛亮。 看過三國演義和三國志的朋友應該非常清楚的。大將軍魏延先前並不是蜀國的將領,後來由於主公的戰敗,後來成為了蜀國的戰俘。可是一向惜才的劉備,並沒有選擇如何去改造好魏延,使文成為蜀國之勇將...
二、諸葛亮本就生性多疑,面對此時的蜀國,容不得有任何差錯。 我們都知道在諸葛亮死去之時,蜀國的五虎上將也所剩無幾。只是蜀國大將軍主要以魏延統領為主,因而在這新的局勢下,諸葛亮容不得蜀國軍隊受一人統治...
三、諸葛亮是三國時期智者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妙計百出、知人善用,為了幫助劉備興復漢室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要說諸葛亮最看不慣的一個人,那就是魏延了,諸葛亮認定魏延腦袋後長有反骨,日後必反,這是他擅長看相占卦所得出的結論。
四、雖說魏延並不是從一開始就追隨劉備打天下的,只是一名降將,可蜀漢之中降將又何止魏延一人?姜維和王平也都是降將,可他們兩個卻深得諸葛亮的信任,而且還將姜維指定為自己的接班人,唯獨對魏延總是拒之於千里之外。
五、在演義小說中,諸葛亮對魏延的印象並不好。在魏延剛加入劉備團隊的時候,諸葛亮就準備以不忠不義之名斬掉魏延(諸葛亮說魏延食其祿而殺其主,守其地而獻其城,實為不忠不義之徒)當然還是沒有斬掉魏延。
六、諸葛亮自信自己的一頓操作震住了魏延,認為只要自己還活著,魏延必不敢造次。也就是說從一開始諸葛亮就認定了魏延日後必反,其實諸葛亮要斬魏延並不是因為魏延腦有反骨,而是諸葛亮懼於魏延在長沙城中那種一呼百應的威望。
七、初次見面便是如此。再加上諸葛亮北伐期間,與魏延近距離接觸後,發現魏延骨子裡那份傲氣竟不輸當年關羽。這種人,除了諸葛亮,還有誰能鎮得住他?於是,北伐時期的相處下來,更加堅信魏延日後必反。於是在臨終前設下一計,讓馬岱斬殺了魏延。
八、諸葛亮逝世後,令魏延斷後,軍權被司馬楊儀取得,魏延不服,燒焚棧道,阻止大軍回漢中,不能因丞相一人死而不北伐,他的行為是不聽命令,是為了奪軍權,是為了北伐建功立業,是不是謀反,而算謀反。被諸葛亮安排在魏延身邊,被魏延信任的馬超集團武藝不俗,忠心為國的馬超堂弟馬岱依計斬殺。一代名將魏延,被誅滅三族,結束了他輝煌悲催的一生,落得個謀反被殺的罵名。
-
3 # 墨雪問心
《三國演義》中,不知道作者跟魏延有什麼仇恨,硬生生透過諸葛亮的“反骨論”把魏延塑造成一個背信棄義的叛將。其實在我看來,魏延只是性情桀驁不馴了些,其忠義還是值得信任的。
一心忠義的魏延硬被諸葛亮定義為“反骨仔”魏延也是忠於漢室之人,正因如此,他在劉備新野大敗無處安身的時候選擇了劉備陣營,可惜接應劉備進城沒有成功,魏延也陰差陽錯投奔了長沙太守韓玄。並且後來在關羽攻打長沙的時候,魏延直接殺了韓玄投誠。轉了一圈,魏延還是看好劉備。
就是這樣一心追隨擁護劉備的忠臣良將,諸葛亮非說魏延腦後有反骨,還差點就殺了他。人都說“良禽擇木而棲”,難道魏延兩次示好劉備,一心追隨劉備做錯了嗎?可在諸葛亮的眼裡,魏延就是錯了。此後的劉備陣營,魏延一直得不到諸葛亮的重用。
忠義正直但毫無心機的魏延被諸葛亮坑了劉備死後,諸葛亮多次北伐儘管次次失敗,但他因為魏延之前背叛韓玄的事情,一直不給魏延單獨領兵行動的機會,這讓抱負無處施展的魏延內心很壓抑且不滿。
事情發展到諸葛亮死亡,終於失控了。諸葛亮臨死時召開的軍事會議居然沒有讓魏延參加,更令人不解的是,諸葛亮安排後軍變前軍,讓楊儀為前軍,姜維領中軍,魏延斷後。也就是說,原本是在前面打頭陣的魏延變成了後軍斷後,而大軍的指揮權也交到了魏延的對頭楊儀手裡。
這楊儀一向和魏延是死對頭,諸葛亮在的時候還能平衡二者關係,但諸葛亮一死,二者馬上就要分個你死我活。軍權在握的楊儀直接帶領中軍和前軍走了,然後反過來造謠說魏延要造反。可憐還沒反應過來的魏延氣得要追上去殺楊儀,這正好中了楊儀之計。最後魏延被諸葛亮安排的馬岱斬殺,可憐忠義良將卻被坑殺。
其實說什麼諸葛亮能料到魏延會造反都是扯淡,作為下棋的人,魏延只不過是諸葛亮棋盤的棋子而已,為了不讓魏延對自己的老帥蜀國皇帝劉禪構成威脅,諸葛亮設計讓魏延和楊儀內訌,再安排人除掉魏延。只可惜了忠臣良將魏延,最終死在權謀者的計劃中而不自知。
正史中的魏延之死其實跟諸葛亮沒有關係正史中,諸葛亮死得很突然,他根本沒機會安排一切,不過剛好給了楊儀機會。楊儀藉機陷害弄死了老對頭魏延。
而魏延根本就不是死於造反,《三國志·蜀志·魏延傳》中這麼記載: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這話裡說得很清楚,魏延根本就不是造反,他是想殺楊儀,如果他想造反,直接投降魏軍好了,還想著回成都幹嘛?蜀國朝廷被楊儀制造的魏延造反這個謠言給騙了。
綜上所述,就是演義中諸葛亮死時為何料定魏延會造反的原因,至於正史中,諸葛亮死得倉促,根本來不及安排,所以魏延死於和楊儀的內訌。
本文參考文獻:《三國演義》
-
4 # 歷史都付笑談中
其實魏延的行為不應該算造反,如果說他真的造反,就直接投奔魏國好了,但他只是不按照諸葛亮生前部署,本來應該承擔斷後任務的他,提前退兵,還燒燬了棧道,攔截楊儀的兵馬。
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使自發。從上面這句話來看,諸葛亮生前料到了魏延可能會不聽命令,諸葛亮做出這個判斷,應該是基於魏延和楊儀的關係。
亮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和《三國演義》中不一樣,歷史上,諸葛亮對楊儀和魏延應該是一視同仁,魏延也不會對諸葛亮有什麼不服,魏延只是和楊儀之間一直存在矛盾。
這兩個人都被諸葛亮所看重,但是他們兩個的性格都有問題,《三國志》中記載:楊儀“性狷狹”,魏延“性矜高”,兩個人一文一武,性格相沖,誰也不服誰,而諸葛亮在中間也沒有很好地協調,導致兩個人的關係有如水火。
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所以說,諸葛亮臨死前,讓楊儀統率大軍,魏延肯定會不服。但是在我看來,魏延應該不是想造反,他只是想以武力逼迫楊儀,奪取大權。本質上來看,魏延和楊儀都很狹隘,在這個節骨眼上生什麼亂子,此二人並不具備大局觀,所以他們兩個都以為自己有能力繼承諸葛亮的大任,而諸葛亮秘密指定的繼承人卻是蔣琬,而不是他們兩個中任意一位。
-
5 # 揚生解史
諸葛亮死前,是知道魏延不會造反的。但他遇到一個現實的問題:兵權要交給誰,才能保證大軍平穩撤回成都。在經過認真思考後,他才做出了逼魏延造反的決定……。
如果司馬懿知道諸葛亮逝世,那麼他一定會圍殲蜀軍。這點諸葛亮很清楚,所以在逝世前,他必須確保蜀軍能安全撤回蜀國境內。
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要選擇一個合適的人來當臨時總指揮。在當時,姜維資歷尚淺,無法擔當此重任,而蔣琬是諸葛亮欽定的接班人(已秘密秦明劉禪),按理來說應該由他來統籌退兵,但諸葛亮深思熟慮後,覺得風險太大,出於保護他的目的,將他排除了。
現在只剩下兩個人選了:魏延及楊儀。如果選魏延當統帥,他一定不會退兵(後來的結果證明了他的判斷是對的),不退兵就會被司馬懿殲滅,因為魏延不是司馬懿的對手。這點諸葛亮心中很清楚,
而楊儀是個文官,他沒有直接的戰功。如果選楊儀當統帥,老資格的魏延就會不服他的管理。怎麼辦?
於是,諸葛亮就設計讓魏延、楊儀兩個人相爭,並保全了蔣琬及姜維。諸葛亮為了蜀國和阿斗,在臨死之前還不得不做出艱難的選擇,令人佩服!。
所以,準確來說,是諸葛亮逼著魏延造反的!
-
6 # 君尚搜電影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智者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妙計百出、知人善用,為了幫助劉備興復漢室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要說諸葛亮最看不慣的一個人,那就是魏延了,諸葛亮認定魏延腦後長有反骨,日後必反,真的是這樣嗎?
雖說魏延並不是從一開始就追隨劉備打天下的,只是一名降將,可蜀漢之中降將又何止魏延一人?姜維和王平也都是降將,可他們兩個卻深得諸葛亮的信任,而且還將姜維指定為自己的接班人,唯獨對魏延總是拒之於千里之外。
諸葛亮不信任魏延,主要是兩人的性格完全不同。這一點我們可以從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看出端倪。當時魏延向諸葛亮提議,說自己願率領一萬精兵,從子午谷奇襲長安。可諸葛亮卻不以為然,認為這樣做太過冒險,否定了魏延的想法。
大家都知道,諸葛亮向來用兵謹慎,一生從不弄險,唯一的一次險招就是空城計,那一次是形勢所迫無奈之舉,事後諸葛亮都嚇出一身冷汗。諸葛亮沒有采納魏延的子午谷奇襲,導致魏延對諸葛亮心生怨恨,認為諸葛亮過於謹慎,導致自己的雄才大略得不到施展。
我們暫且不論子午谷奇襲能夠一舉成功,僅這件事就完全顯示了兩人完全不同的性格,魏延屬於敢於冒險的那一種,而諸葛亮平時喜歡那種乖巧聽話的,能夠嚴格執行將令的人。姜維和王平就是諸葛亮喜歡的型別,王平行事穩重,對於諸葛亮的吩咐言聽計從,而姜維更是崇拜諸葛亮,因此諸葛亮對他們二人非常信任。
魏延、姜維和王平三人之中,屬魏延資歷最深,他是蜀漢後期第一大將,當初劉備封完五虎上將之後,其次功勞最大的就是魏延了。因此魏延並不把這些後輩放在眼裡,除了對諸葛亮忌憚三分之外,他也是居功自傲。
諸葛亮本就對魏延有所猜忌,再加上魏延的所作所為,令諸葛亮斷定他日後必反,於是諸葛亮在臨終前交代了後事,留下了一條除掉魏延的妙計,不論魏延是否真有心謀反,他死的確實有點冤枉
-
7 # 愛尚文史
魏延謀反?魏延沒有謀反,諸葛亮也沒有料到魏延會謀反。魏延之死,其因皆由他與楊儀彼此不和一事引起的。換句話說,魏延必死。無論他有沒有反心,以他的性格來說,只要沒有得到諸葛亮的繼任者的資格。那麼!他永遠不會善罷甘休,因為繼諸葛亮之後,他不會服氣任何人。
——勢必要搞到蜀國天翻地覆為止——
這並不是因為“反心”二字,而是他的性格所致……
性格決定一切,特別是當時大家的議論,都覺得魏延是接替諸葛亮的最佳人選之後,他打心底覺得,這個位置確實是非他莫屬。所以他一定會去爭,去鬧。
魏延的性格,跟關羽八九不離十;
根據《三國志·魏延傳》記載,“延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
魏延善於養兵,也就是說,他對士兵很好,否則這些人不會心甘情願為他效命。
而在對待同僚官員的時候,他又常常是盛氣凌人,孤高自傲的樣子,導致了很多人都怕了他了,唯恐避之不及。
魏延與大臣不合,並不是什麼奇談,蜀軍中人人可知;
劉琰就是一個,當初他與魏延不和,兩人還當面爭吵了幾句。可能言語有些過激,被諸葛亮知道後,諸葛亮馬上指責了劉琰。直到劉琰寫信檢討認錯之後,諸葛亮才不予以計較。遣送他回成都,官復原職。
另一個就是楊儀,經過劉琰一事之後,其他人都不敢惹魏延。唯獨楊儀仗著自己是諸葛亮的左右手,經常與魏延鬧得很不愉快,搞得軍營裡烏煙瘴氣,刀兵相向。
此事,甚至都傳到了孫權的耳朵裡了……
有一次,孫權喝醉了酒,對蜀使費禕說:
楊儀、魏延豎牧小人也,雖嘗有鳴吠之益於時務,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就連遠在東吳的孫權都知道,魏延、楊儀這兩人,除了諸葛亮之外,沒人能駕馭得了。
諸葛亮豈能不知?
所以魏延必死,無論他有沒有反心,無論他有沒有謀反,諸葛亮都不會放過他。
——因為他有可能阻礙到蜀國的發展大計
魏延落馬,很大程度上,應該說是諸葛亮的遺命暗箱操作的。畢竟當時劉禪問蔣琬、董允等人的時候,這些人壓根就沒有去了解實情。而是聽分魏延、楊儀各自的上表之後,立馬就拍著胸脯力保楊儀了。可見這二人很有可能是得到指示的。
實際上魏延沒有反心,從義陽加入劉備集團之後,魏延的身份一直都是劉備的部曲。也就是心腹。
魏延的第一個官職,是牙門將軍。前一任牙門將軍,可是劉備的心腹元老大將趙雲。而且這牙門將軍,是劉備的首創官職,一般不會輕易分封的。除非是劉備的心腹,而且是非常有才能的人,才有資格領牙門將軍一職。因為領了牙門將軍之後,他的升遷會比較快,可謂前途無量。
可見!在劉備集團,魏延屬於絕對的心腹……
而且在陳壽的《三國志·魏延傳》中,也明確表說過,其實魏延沒有反心,他與楊儀之間的內鬥,只不過是私人恩怨。楊儀因為洩私憤,強加了謀反罪名,將魏延夷滅了三族。
——魏延謀反一案,著實有些冤枉
-
8 # 饞嘴肥貓鏟史官
人間七星燈,天上琉璃盞。
六出繼長志,萬里度關山。
名垂三分策,魂歸五丈原。
山中有餘貌,一睹襟淚沾。
這就是天人感應。人間一切禍福皆上感於天,天上的休咎則對應於人間,歷史的車輪就此改變了方向。
話說蜀相諸葛孔明繼先帝之遺志,北伐中原,意圖恢復漢室,六出祁山而無功,卻辛勞過度,積勞成疾,眼見得就油盡燈枯,命不久矣。
壯志尚未酬,猛士心不息,豈肯眠目?
諸葛丞相併非凡夫俗子啊,他精通奇門遁甲,“有奪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測之術”,最重要的是,他會祈禳。
這個祈禳是怎麼回事呢?
諸葛亮有通徹天地之能,他在帳中設下七星燈,向玉皇大帝祈禱,上達天聽,以求一紀之壽數,完成自己未競之事業。
玉帝答應了諸葛亮的請求,就召開蟠桃會,聚集眾位神仙,在大殿中設下琉璃寶盞,為諸葛亮之命數之燈,共同頌念祈禱,若燭火七個時辰不滅,諸葛亮便可獲得陽壽十二年。
但意外發生了。大家注意看《西遊記》第八回。
回目:我佛造經傳極樂 觀音奉旨上長安
身為天庭大將,又為什麼會被貶在流沙河呢?“只因在蟠桃會上,失手打碎了玻璃盞”。
原來,這廝把玉帝用來為諸葛丞相祈壽的琉璃盞打碎在地,燭火消滅,眾神前功盡棄。
天上這個突如奇來的變故立即對應到了人間,且看《三國演義》的第一百零四回。
回目: 隕大星漢丞相歸天 見木像魏都督喪膽
諸葛丞相正在大帳中祈禳,已經六天六夜,眼見著主燈依然明亮,正在高興。突然外面紛亂,敵軍夜襲,魏延飛步入帳彙報軍情,魏延腳步匆忙,“竟將主燈撲滅”。
這下可麻煩了,諸葛亮祈壽的計劃完全失敗,漢室復興的偉大理想就此破滅。
天上玉帝明察秋毫,從跪下求饒的捲簾大將腦後,看到他頸上生有反骨,便欲斬殺之,卻被赤腳大仙所阻,於是將捲簾大將重責八百,貶下凡間流沙河,又教七日一次,飛劍穿脅百餘下,以示懲罰。
在人間,姜維欲殺腦後生反骨的大將魏延,被諸葛亮所阻,只是留下錦囊遺命,令其斷後,如若不從,軍便自發。
-
9 # 甘甜的純淨水
謝謝邀請:我們就《三國演義》小說來論述,在戰長沙是魏延殺了長沙太守韓玄獻了城池,投降了劉備,當時諸葛亮要殺魏延,理由是食其祿殺其主不中也,居其地而獻其成不義也。這樣分析一下,魏延殺了自己的主人投降劉備在諸葛亮看來魏延殺了韓玄,是因為韓玄在劉備面前必敗,倒不如殺韓玄了投降劉備以表中心,但是華人都有逆向思維認為你能殺了這個主人,日後如果你得勢不可能沒有謀反的動機。所以諸葛亮要殺他來震懾他一下。但是有人會問別人投降諸葛亮為什麼不殺。比如黃忠,馬超,姜維等,這幾個人投降方式與魏延不同,這幾個人都是忠於主子,最終投降都是萬般無奈,有的是主子要殺他,比如黃忠。有的是中計,但是他們投降都沒有殺主獻成。
在劉備死後魏延的確很怕諸葛亮,出諸葛亮蜀漢集團魏延沒有瞧得上的,自恃自己才華用不盡,表面上怕孔明內心是不服的,所以在諸葛亮認為自己死後魏延沒有人能夠壓住他。而且蜀漢國力很弱,魏延很有可能投魏。這是諸葛亮不放心的因而在自己臨死之前設計,把魏延給斬了。
-
10 # 劉坤忠120
蜀漢徵北大將軍魏延魏文長是繼五虎將後的風雲人物,心高氣傲,武藝高強。愛護士兵,藐視同僚,隨丞相諸葛亮北伐,百折不撓。提出子午谷之謀,與諸葛亮謀劃相左,多有怨言。魏延自長沙歸漢,平定西川,奪取漢中,一路奪關斬將,戰功累累,很受先帝器重。官拜鎮北將軍、漢中太守。魏延的孤傲狂枉之氣不輸關雲長,只是武藝略低一點,也沒有關雲長的地位和權力,在丞相諸葛亮的掌控之中,魏延只有先帝劉備和丞相諸葛亮駕御得了。諸葛亮見魏延持才傲物,不合群體,因一時之戲耍而終生不忘,為能駕控他在長沙歸順時說魏延腦後有反骨,要將他殺了,是先帝劉備求情,恩威並用。。。。。。諸葛亮逝世後,令魏延斷後,軍權被司馬楊儀取得,魏延不服,燒焚棧道,阻止大軍回漢中,不能因丞相一人死而不北伐,他的行為是不聽命令,是為了奪軍權,是為了北伐建功立業,是不是謀反,而算謀反。被諸葛亮安排在魏延身邊,被魏延信任的馬超集團武藝不俗,忠心為國的馬超堂弟馬岱依計斬殺。一代名將魏延,被誅滅三族,結束了他輝煌悲催的一生,落得個謀反被殺的罵名。
-
11 # 笑看三國風雲
諸葛亮在世時候並沒有認為魏延會造反,同樣,在病逝的時候更不會認為他會造反,原因很簡單:如果認為魏延在他死後會造反,那麼諸葛亮一定會想法除掉或者廢黜他,而不是弄得那麼複雜讓馬岱去誅殺。
相反,諸葛亮一直認為魏延忠於蜀漢,那麼魏延為何後來被認為造反呢?
我們一起分析一下。
魏延為何是忠於蜀漢?羅貫中把魏延描繪成反骨仔的形象,確實委屈和冤枉了魏延。事實上,魏延一直都非常忠於蜀漢,並且為蜀漢的創立和鞏固立下了汗馬功勞。
01. 魏延以部曲加入劉備的隊伍。
當劉備在荊州蓬勃發展的時候,魏延也加入了他的隊伍。魏延和其他人不大相同,別人是光棍加入,魏延則是帶著部曲加入。這裡的部曲不單單只是部下,而特指私兵,在三國時代,只有豪強才擁有私兵,因此可見魏延還是一個豪強地主,有著自己的私人武裝,正是傾慕劉備的為人和事業,這才化家為國,全力投入到劉備的事業中。
能夠帶著自己的全家甚至全族乃至私兵加入到劉備的隊伍中,這種化家為國的行為,可謂忠心耿耿不為過吧。
02. 魏延的忠誠獲得劉備的認可。
草根出身的劉備向來以識人用人著稱,正是在劉備傾心提拔之下,魏延以牙門將軍直接升為鎮遠將軍,並任漢中太守,為蜀漢鎮守北部大門。
漢中是益州的門戶,扼守關中進入益州到達成都的要道,守住了漢中就保衛住了益州乃至成都,因此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在取得漢中之後,許多人一度認為漢中太守上選之人為張飛,可是令人驚奇的是劉備居然提拔名聲並不顯的魏延為漢中太守。
從這裡可以看出,劉備對於魏延是非常看重和認可的,忠誠度毋庸置疑。
03.諸葛亮對於魏延也是認可的。
雖說魏延的子午谷之計被諸葛亮否定,也時常口出怨言,但是這些行為並不否定諸葛亮對於魏延的認可。
在諸葛亮著力提拔之下,魏延更是芝麻開花節節高,一路升遷。公元227年,諸葛亮從漢中開始北伐,提拔漢中太守魏延為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公元230年,魏延大破費瑤和郭淮,被提拔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而且授予假節,進封為南鄭侯。
此時的魏延在軍中已經僅此於諸葛亮的二號人物,因此可見,諸葛亮非常看重魏延,並沒有認為魏延不忠,否則也不會將如此高的位置和權力交給魏延吧。
04. 劉禪也不認可魏延造反。
根據《三國志》後主傳記載:
徵西大將軍魏延與丞相長史楊儀爭權不和,舉兵相攻,延敗走;斬延首,儀率諸軍還成都。
另據《三國志》楊儀傳記載:
儀至,拜為中軍師,無所統領,從容而已。
在後主傳記載中,只是提到楊儀和魏延爭權而不和,導致魏延被殺,隨後在楊儀傳記載中也只是拜楊儀為中軍師,並沒有給予實權,和以往一樣,可見並沒有因為斬殺魏延而犒賞楊儀。可見,從蜀漢朝堂之上,總體輿論來看,楊儀誅殺魏延確實是無功之殺,也就是不認可魏延有反叛的行為。
這個記載充分的說明了後主劉禪也是不認可魏延會反叛。
由此可見,從劉備到諸葛亮乃至後主劉禪,他們都不認為魏延會背叛蜀漢。
魏延為何被認為造反?歷史的記載中,並沒有認為魏延反叛,那麼他卻被認為是叛逆呢?有以下幾個原因。
01. 小說《三國演義》錯誤的宣傳。
羅貫中在的小說《三國演義》中人為的認為魏延背叛了蜀漢,並且煞有其事的說其腦後有反骨,並且還讓諸葛亮遺書給馬岱斬殺魏延,這環環相扣的寫法更是讓許多讀者堅定的認為魏延造反。
這一誤會流傳下來,成了眾口鑠金的冤屈者。
02. 諸葛亮去世時模糊不清的指令置魏延於危險中。
諸葛亮去世之後,留下一個指令,這個指令是“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按照這個命令要求魏延斷後,而且全軍的指揮權交給了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人,這就完全忽略了魏延作為軍中第二號人物的權威,從而極大的激怒了魏延,讓他做出了錯誤的判斷,以至和楊儀發生了激烈的爭執,從而被楊儀誣陷為謀反。
03. 魏延在諸葛亮去世後錯誤的做法造成了最後的誤會。
魏延在和楊儀發生了激烈的爭吵之後,做出了非常錯誤的做法,一個就是認為諸葛亮去世之後,軍權應該交到自己手裡繼續統領大軍北伐,另外一個就是當全軍後撤的時候,魏延居然日夜兼程,趕在楊儀大軍前面,把所走過的棧道全部燒掉以阻止大軍前進。
魏延前一個行為違背了諸葛亮的命令,從而給予楊儀以口實,後一個行為則將自己放置於全軍的對立面,以至王平的一聲大吼導致麾下部眾潰散,把自己置於危險處境。
魏延的這些錯誤的做法加大了後世對其行為的誤會。
由此可見,正是由於小說錯誤的描述,加上諸葛亮模糊不清的命令導致楊儀和魏延之間的爭鬥擴大化,而魏延本人錯誤的行為更是直接成為造反的證據。
總而言之,在諸葛亮病逝之後,他並沒有認為魏延會造反,反而一直認為魏延有功於蜀漢,並且一直委以大權,然而此後種種誤會,導致魏延被世人認為造反以至冤屈千年。
回覆列表
不請自來,我是昊濤說史。諸葛亮是三國時期智者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妙計百出、知人善用,為了幫助劉備興復漢室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要說諸葛亮認定魏延日後必反一事,難道真的是他料事如神嗎?
其實魏延謀反,是三國時期的一大疑案,關於這一段歷史,有不同的說法,有人說魏廷忠心耿耿,無故受害;也有人說魏延是亂臣賊子,死有餘辜。更有人說,這是諸葛亮一手籌劃的圈套,那麼哪一種說法更接近歷史的真實?魏廷究競有沒有謀反?
魏延,史載他性情剽悍,武藝嫻熟,更難得的是此公胸藏韜略,智勇雙全,絕非驍勇寡謀的匹夫一個,因此將他比作三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似也不為過。但諸葛亮對魏延的印象並不好。在魏延剛加入劉備團隊的時候,諸葛亮就準備以不忠不義之名斬掉魏延(諸葛亮說魏延食其祿而殺其主,守其地而獻其城,實為不忠不義之徒)當然還是沒有斬掉魏延。
諸葛亮自信自己的一頓操作震住了魏延,認為只要自己還活著,魏延必不敢造次。也就是說從一開始諸葛亮就認定了魏延日後必反,其實諸葛亮要斬魏延並不是因為魏延腦有反骨,而是諸葛亮懼於魏延在長沙城中那種一呼百應的威望。
初次見面便是如此。再加上北伐期間,諸葛亮清楚蜀軍內部楊儀、魏延二人矛盾非常深。楊儀是丞相長史,相當於諸葛亮的秘書長,魏延兼任著丞相軍司馬,相當於武職的長史。一文一武,是諸葛亮以下蜀軍的核心人物,但他們二人素怨極深。而且與魏延近距離接觸後,發現魏延骨子裡那份傲氣竟不輸當年關羽。這種人,除了諸葛亮,還有誰能鎮得住他?於是,北伐時期的相處下來,更加堅信魏延日後必反。
而且,從蜀漢內部的情況看,支援楊儀的佔大多數,漢中前線的主要人員如費禕、姜維等都站在楊儀一邊,成都方面的蔣琬等也支援楊儀,諸葛亮要做選擇,得考慮大多數人的意見。如果選了楊儀,諸葛亮就得處置好魏延,防止他因不滿而生亂,所以諸葛亮臨終前召開了魏延沒有參加的會議,會上對如何退軍做出了安排,預設了兩種情況:一是魏延服從退軍的命令,那就按次序退軍;二是魏延不服從命令,那就分頭退軍,把魏延甩開。
諸葛亮大概已經預料到後面會發生的事,蜀軍的分裂雖然是他最不願意看到的,但現在他也無法避免,只能最大程度地止損。於是在臨終前設下一計,讓馬岱斬殺了魏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