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拍客張光林

    面對一次拍攝場景和任務,通常需要對相機做些什麼設定?這是一個非常實際和實用的問題。

    一般來說,相機的設定可以分為基礎性設定、個性化設定和具體拍攝設定;前兩項設定比較通常,設定之後也較為穩定和常態,而對於第三項的具體拍攝設定更為需要和實用,值得認真重視和對待。

    第一、 基礎性設定。

    基礎性設定,就是新買來的相機或者新拿到手(比如借用他人的)的相機,需要對於一些基礎性的設定進行確認和調整。

    比較常見的有:

    1、屈光度的調整。

    屈光度的調整,就是人眼經過相機取景器再透過鏡頭觀看拍攝目標對焦主體時感覺清晰的調整過程,具體的機理我們可以不去理會,但是調整極為重要,因為每個人的眼睛、眼力各不相同,適合一個具體人的屈光度只有一個(至少從理論上講是這樣),而不是隨便適應。

    調整過程是這樣的,開啟相機,選擇一個畫面,在畫面中確定一個主體元素,儘量對準這個元素,透過取景器觀看它,同時用手指撥動取景器右上方的一個屈光度小撥盤,在左右旋轉時,感覺哪一個位置是眼睛看到的元素最為清晰實在的時候停下;這個過程需要左右旋轉、反覆幾次,直到找到自我感覺最好的位置為止。

    需要提醒的是,正因為每個人眼睛的屈光度都是個性化的,假如你的相機借給了別人使用,或者你借用了別人的相機,拿到手之後,都必須完成屈光度的設定和調整,而且必須是使用人“親自”調整,別人的替代沒有意義。

    2、相機系統時間的設定。

    這個調整不復雜,可以透過主選單進入而找到設定;但是,一般情況下,賣給你相機的人可以替你完成。一旦設定完成,你透過本臺相機拍攝的作品,拍攝時刻這個引數的記錄就已經確定。

    3、 一些基本的跨度的設定。

    這裡包括相機曝光補償加減和閃光曝光補償加減跨度的設定。有的相機涉及到這兩項的調整跨度是1,有的是1/3。假如是1/3,意味著我們撥動轉盤時,每轉動一“格”是增加或減少曝光1/3檔,連續轉動兩次就是2/3,餘類推。多數相機預設的是1/3,這個需要注意一下。

    如果在1/3與1之間做選擇的話,建議選定1/3為佳,這種“小步快跑”的調整更加實用。

    4、顯示屏亮度的設定。

    在平常的拍攝中,我們都會經常開啟顯示螢幕,用以瀏覽已經拍攝的圖片,用以判斷構圖、曝光等等效果。理論上講,一般相機顯屏在預設的亮度時,就是看到的效果會與實際記錄的效果相當,即便是投放到電腦大屏,也是八九不離十。

    但是,如果你的顯屏亮度調得較亮或很亮,就會出現本來拍攝的圖片很暗,但是給你的感覺卻是正常或者是很亮;反過來,如果你的顯示屏調得很暗,就會出現本來正常或很亮的圖片,給你的感覺是很暗。不管是哪一種情況,都會帶給你明暗結果的錯誤反饋,從而誤導和影響拍攝決策,這是萬萬使不得的。

    有沒有例外呢,例外的情況就是,你對實際拍攝的情況和螢幕顯示的差距充分了解,知道“自己的孩子”是看起來胖實際上瘦、或者是看起來瘦實際上胖,否則的話,還是以“預設”的亮度為好。

    5、光圈範圍、曝光時間和感光度區間的設定。

    相機上面,對於最大光圈、最小光圈的範圍可以設定限定,當你使用不同鏡頭時,使得實際拍攝時的光圈值不至於突破相機規定的範圍;對於曝光時間和感光度也有類似的限制性設定。不過,這三項指標如果以出廠的預設限制就能足夠你的使用,也可以根據需要進行適當的調整。

    第二、 個性化設定。

    個性化設定,主要是服務、服從於拍攝者個人的創作風格、創作個性或者特殊效果的專案引數設定,這些設定和調整的偏重與喜好,差異懸殊,甚至使得旁人難以理解和接受。

    主要包含但又不僅限於這些:

    1、白平衡的非自動。

    比如要求精細化的反映畫面的黑、白、灰顏色;有意拍攝成偏暖、偏冷的色調;也包括白平衡的某一方向的偏移等。

    2、景深效果的強調。

    如果偏重於畫面景深不同表達方式,強調虛與實程度的表現或對比,往往會在拍攝模式上選擇光圈優先模式。

    3、畫面動感的體現。

    如果有意強調畫面的動態效果,或在光線較弱的場景保證拍攝,或在物件高速運動時,則是在快與慢上做文章,這就很有必要採用速度優先的拍攝模式。

    一種情況是,在一定的“慢速度”下,使得相對靜止的元素成像清晰、實在,而讓速度較快的元素成像較虛、較糊,從而實現畫面中不同元素的虛實對比、虛實相濟,以實寫靜、以虛寫動,達成拍攝創意目標;另一種情況是,面對高速運動的元素,採用極快的速度完成拍攝。

    4、優良畫質的追求。

    一般認為,感光度的數值越低,畫面的畫質會越好,反之則是噪點增加。所以,實際操作過程中,我們需要確立“感光度優先”的設定思路。就是說,假如將感光度的數值進行自定義,只要條件許可,都應該是“就低不就高”,不要有意去“炫耀高感”;如果是將感光度設定成自動,相機具體動作時,也是儘量選擇較低的感光度值最終成像。

    5、個性風格的彰顯。

    當你具備的足夠的拍攝經驗時,其實完全可以選擇“全手動”的M檔來操作。但是,即便如此,實際動作過程中,其實也是需要“參考”相機給出的引數建議,能夠參考的時候,還是聽取一下相機給出的建議。

    6、圖片質量的確定。

    根據拍攝圖片用途的不同,我們留存的圖片格式和圖片大小,還是很有講究的,這個目標可以在圖片格式和質量設定中來實現。

    一般相機記錄影象時都會給出圖片的RAW和JPG兩種格式的選擇;在JPG儲存時又有圖片大小的多種選擇,可以結合需要進行選擇和取捨,完全沒有必要每拍都是RAW,也完全沒有必要每拍都是最大圖片的記錄,要知道,這裡面也包含儲存空間的成本、寫入時間和匯出時間的成本。

    7、高速連拍的啟動。

    高速連拍的功能,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高速記錄下幾乎是連續的、一組的畫面,這樣就可能在一系列相近、相似的畫面中,優選出最為中意的一張或數張,實現多中選優的目標。但是,又不是所有場合都需要和都有必要高速連拍,如果全是如此,又會反而失去了及時瀏覽、調整的機會,也會浪費很多快門“次數”。即使是再好的相機,也會實際存在著快門次數的“壽命”指數,能省的時候還是省一省為好。

    第三、具體拍攝設定。

    一次的具體的拍攝創作活動中,對於相機的具體設定和調整,是圍繞拍攝目的、創作風格和拍攝效果的直接控制,是拍攝“戰鬥”的最前沿。這裡涉及到的有對“一場”拍攝的適應性調整,也有涉及對“一片”的適應性調整。

    主要涉及但又不僅限於這些:

    1、拍攝模式的選擇與設定。

    具體拍攝時,需要根據拍攝意圖和拍攝條件的綜合判斷,給出拍攝模式的選擇。主要就是光圈優先、速度優先、“感光度優先”或手動模式的選取。

    2、圖片風格的選擇。

    照片風格的選項除了人像模式和風光模式之外,還有更多的精細、標準、中性等等模式,特別應該注意的是人像與風光模式的區分。粗糙地說,風光模式的結果會使畫面更豔麗一些,而人像模式則是更加清新細膩一些。

    3、自動對焦與手動對焦的選擇。

    一般場合,使用自動對焦就能非常可靠,但是在特別的暗光條件和特殊需要的時候,手動對焦也能發揮獨特的效用。

    4、對焦點的多少和位置的選擇。

    對焦點的多少特別對焦點位置的掌控,對於突出主體、表達主題至關重要,幾乎每一張圖片的拍攝和每一次的快門都可以有著不同的選擇。

    5、曝光補償的正、負和多、少選擇。

    這一點,只要是具備了一定拍攝次數和經驗的人都會知道。以上幾點的選擇與確定,都是根據現場的條件和意向來決策;其中的4、5兩點,幾乎是每張圖片、每次快門的按動都需要進行比較和調整,透過不斷的拍攝、預覽、拍攝修整、拍攝等等環節加以完成,就是完成一次預判、實踐、修整、調整、再拍攝的實踐認知過程,只可能是實踐出真知、多拍出好片,很難做到“一槍中的”、一次成功。

  • 2 # zouzoulong

    首先,拿下鏡頭蓋。

    然後調整感光度、光圈、快門

    檢查相機的對焦模式,相機卡情況。

    使用燈光的話,引閃器調整好燈的指數,並試閃。

  • 3 # 斬假石

    根據自己體會感受,一般拍攝前會做如下引數設定:

    如果用jpg儲存格式拍攝,首先設定白平衡,設定白平衡要根據現場和自己想要表達的意境進行合適白平衡設定,其次要根據自己表達意境設定光圈優先或者速度優先來進行拍攝,確保安全快門速度,適時調整感光度,確保拍攝主題清晰不失焦。其次就是根據自己愛好來進行測光設定,還要再次對拍攝物件來進行對焦設定,是單次對焦還是連續或者是跟蹤對焦設定。

    如果用RAW格式拍攝,不用考慮白平衡的設定,把精力全身心的放在構圖和運用光圈速度上面來,前提還是要確保安全速度,比如說鏡頭焦段為50,安全快門速度一般不能低於1/60,也就是說焦段的倒數。設定為手動模式進行拍攝。

    希望以上回答能幫助你,祝你拍攝愉快!

  • 4 # GZJ196308

    現在相機,隨著AI不斷髮展,拍攝者越來越趨於“傻瓜化”,對焦、光圈大小、快門速度基本上不用考慮,用P檔,場景模式,開機按快門就行,把注意力對準物件,搞好構圖,曝光差一二檔,對焦不準等等問題,都可以後期解決。

  • 5 # 宅家懶羊羊

    你問得太籠統,拍照前的設定是要以打算拍攝的題材來定的,比如說自動對焦優先選擇的設定就有很多項可以調,我要是把所有可能的題材以及相應的設定都碼出來不如去出書了,但是通用的設定有一條,就是把圖片格式設定為RAW+JPG(F),如果是雙卡槽的話,主卡存RAW,副卡存JPG,JPG用來選片或快速傳遞,RAW用來精修。

  • 6 # 洛桑雲丹杆言杆攝

    首先我要檢查一遍相機,將圖片格式設定為RAW格式,將感光度調為自動,白平衡調為自動,再調至手動模式。這樣基本就可以拍照了。當然,會根據場景的不同,再重新設定感光度或者色溫,因為攝影不能一勞永逸,所以根據不同的場景,不同的時間,要重新調整。

  • 7 # 陌上小麋鹿

    每一個攝影師在端起相機拍攝前,一定要做一些常規引數檢查和設定,順序可能有前後,但是內容應該是大同小異的。

    一、根據拍攝題材和主體,選擇合適的單反,比如用尼康拍風景,用佳能拍人像;選擇更適合展現主題、主體的焦段鏡頭。

    二、開啟鏡頭蓋,清理相機機身及鏡頭的小灰塵;如果是從冷的環境,直接進入溫暖的拍攝環境,可能還要注意清理鏡頭上的霧氣;檢查電池電量,是否可以充足完成拍攝任務,最好準備備用電池。

    三、檢視照片輸出和儲存方式。我拍攝照片的習慣,是雙卡儲存,TF卡儲存RAW格式圖片;SD卡儲存JPG格式圖片,並根據照片品質要求,選擇直出片的畫素尺寸。

    四、設定白平衡。這是一個雙保險,因為RAW格式是不需要設定這個的。但是考慮很多時候要用到JPG格式的片子直出,所以白平衡還是要設定的。

    五、選擇拍攝模式,一般M檔或AV檔,因為拍攝人像作品居多,光環境比較理想,照片品質要求不高的情況下,多用的還是AV檔。設定對焦模式,然後測光;根據測光情況,考慮是否更換對焦模式。

    當然,依據測光和照片曝光(直方圖)情況,還有可能要調整拍攝現場的布光等,這是單反之外的器材調整。

    取景、白平衡、曝光都沒有問題了,基本上引數設定完畢,可以開始拍攝了。極特殊情況,比如雪景拍攝,需要優先考慮曝光補償的設定,以得到正確的雪景曝光和雪景顏色。

  • 8 # 無色的廚房

    1. 選擇某一拍攝模式後,相機進入拍攝待機模式,螢幕上將顯示 [正在檢測笑臉]。

    2.將相機對準人物。

    - 每當相機檢測到笑臉時,即會

    在指示燈亮起後自動拍攝。

    •如果被攝體面向相機,且微笑時露出牙齒,相機可更容易檢測到笑臉。

    •完成拍攝後請切換到其他模式,否則相機檢測到笑臉即會繼續拍攝。

    檢測到眨眼後自動拍攝

    [眨眼自拍]

    - 確保要眨眼的人物面部周圍顯示綠框。

    - 此時相機進入拍攝待機模式,螢幕上將顯示 [檢測到眨眼後自動拍攝]。

    - 指示燈會閃爍並響起自拍聲音。

    3.面向相機並眨眼。

    - 如果相機檢測到面部處於對焦框內的人物眨眼,則會在約 2 秒後自動拍攝。

    •如果眨眼無法被檢測到,請再次用力並慢速眨眼。

    •如果帽子或頭髮遮住眼睛,或配戴眼鏡,則可能無法檢測出眨眼。

    •閉上雙眼後立刻睜開也會被檢測為眨眼。

    •如果未檢測到眨眼,相機會在約 15 秒後拍攝。

    其他人物進入拍攝區域後自動拍攝

    [面部優先自拍]

    確保對焦的面部周圍顯示綠框,其他面部周圍顯示白框。

    - 此時相機進入拍攝待機模式,螢幕上將顯示 [請直視相機開始倒計時]。

    - 指示燈會閃爍並響起自拍聲音。

    3.加入拍攝區域內的被攝體中並注視相機。

    - 相機檢測到新面部後,指示燈閃爍的速度及自拍聲音的頻率會加快。(在閃光燈開啟時,指示燈將保持亮起。)在大約兩秒鐘後,相機將拍攝。

    •拍攝者加入拍攝區域的被攝體當中後,即使相機未檢測到新的面部,也會在約 15 秒後拍攝。

  • 9 # 話說攝影

    使用單反拍照前,你一般都做哪些設定?

    1、檢查電池容量

    當我開啟單反相機的時候,我都要先看一眼電池容量,有時拍攝的時候才發現昨天晚上忘記充電了,根據電池的容量來安排你的拍攝計劃,電池容量充足,你可以盡情地按快門,電池容量不足,你就要多看少拍,不要因為沒電錯過好的場景,拍攝前先檢查電池容量是個好的習慣。

    2、選擇拍攝的模式和釋放的模式

    拍攝模式一般我們就從四種模式當中去選擇:P程式自動,S快門優先,A光圈優先,M手動,其他的模式真的比較少用。

    接下來我們要留意下拍攝模式撥盤下面的釋放模式撥盤,一般有以下幾種選擇,S單張拍攝,CL低速連拍,CH高速連拍,Q安靜快門釋放,QC安靜連拍快門釋放,自拍,Mup反光板預升。按我個人的習慣,我一般都設定S單張拍攝,如果拍運動的物體我會調整到CH高速連拍,這兩個比較常用,使用三腳架拍微距會用到Mup反光板預升,其他的基本沒有用到。

    3、檢查對焦設定

    其次開始檢查我們的自動對焦模式,一共有三種,AF-S單次伺服AF,AF-C連續伺服AF,AF-A自動伺服AF,我一般拍攝靜態物體都用AF-S,動態物體用AF-C,基本不用AF-A。我一般預設設定在AF-S。

    然後檢查下自動對焦區域模式,我把這部分籠統的分為單點對焦和多點對焦,我一般都是用單點對焦的,其他的對焦模式我不喜歡,也不習慣。

    4、檢查ISO感光度

    感光度我一般都很少去調整,除非拍夜景會稍微調高一點,預設都是100。但還是要檢查一下,免得拍得照片都過曝了還找不出原因在哪裡。還有記得把自動感光度控制關掉,感光度還是自己控制比較好。

    5、檢查測光模式

    測光模式一般分為四種:矩陣測光,中央重點測光,點測光,亮部重點測光,一般我是用矩陣測光和點測光。

    6、檢查曝光補償

    用完曝光補償記得調回來,這個引數最容易被忽略,如果每一張照片的曝光和你想的不太一樣,記得檢查下曝光補償是否歸0。

    7、檢查記錄圖片的格式

    看一下你的圖片記錄格式,我一般都是設定為RAW格式+JPG格式,JPG格式用來選片,RAW格式用來精修,看個人需求。

    8、白平衡

    白平衡我一般都不去動它,自動就好,如果你是用RAW格式記錄照片,那你可以完全無視白平衡,我覺得設為自動就可以了。

    看上去檢查的選項很多,其實形成自己的設定習慣和拍攝習慣後,加上快捷鍵操作,十幾秒就可以檢查完了。

  • 10 # 夏雪視覺

    當你買回一臺單反相機,在使用前都是要做一些設定的,主要包括一次性設定和動態設定。簡單介紹如下:

    一次性設定

    一次性設定,是一勞永逸的,平時不需要再作調整。例如,日期、時間、語言、資料夾編號等。這些設定完成後,裝上儲存卡,進行一次格式化,就可以開始拍攝了。

    基本設定

    基本設定是指相機的一些常規設定,也不需要經常調整變化的。例如,影象儲存格式、色彩空間、影象解析度和精度等。

    影象儲存有兩種格式,即未經壓縮的RAW格式和經過壓縮處理的JPEG格式。RAW格式資料損失最小,影調最豐富,但佔用空間較大;JPEG格式佔用空間小,存取速度快,相容性好,但在壓縮過程中丟失的部分原始資料無法恢復。

    色彩空間包括AdobeRGB和sRGB兩種,AdobeRGB可以獲得更豐富的色彩資訊,後期創作的自由空間大;而sRGB是Windows預設的色彩空間,更適合各種環境相容。

    至於影象解析度和精度,無疑應該設定為最高。

    動態設定

    動態設定是在拍攝過程中,根據現場環境和創作需要隨時進行調整的,主要有以下幾項:

    ISO感光度:ISO感光度就是感測器對光線反應的敏感程度,在同等的時間內,感光度越高,感光量越多,反之則越少。而且,感光度越高,影象噪點越多,畫質越差。一般設定為100即可,但有時為了提高快門速度,也不得不要提高感光度。

    白平衡:相機白平衡有自動、白熾燈、熒光燈、直射Sunny、閃光燈、陰影、選擇色溫、手動預設等選項,可根據不同場景靈活設定,但大多數場景只選擇“自動”就可以。

    測光模式:有平均測光、中央重點測光、點測光等選項。平均測光是對整個畫面的亮度進行測光;中央重點測光只對畫面小範圍測光,同時兼顧其它部分;點測光只對中央極小區域測光。如果拍攝環境光線分佈均勻,以平均測光為主;反之則可採用中央重點測光和點測光。

    曝光模式:曝光模式分為程式自動、光圈優先、快門優先、手動模式和預設模式。程式自動為全自動模式,光圈和快門速度由相機自動配置,拍攝者只負責構圖和按快門;光圈優先和快門優先為半自動模式,拍攝者可以設定光圈大小或快門速度高低,有利於透過光圈大小來決定景深,或透過快門速度高低來決定動感效果;手動模式完全由拍攝者自己設定光圈和快門速度,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很適合專業人士。預設模式有人像、風光、夜景、運動等選項,可以根據拍攝場景直接選用。

    對焦模式:對焦模式分為自動對焦和手動對焦,其中自動對焦又分為單次自動對焦和連續自動對焦,與之相配合的還有單點對焦和多點對焦選擇。拍攝動態景物時,可選擇連續自動對焦配合多點對焦模式;拍攝靜態景物時,可選擇單次自動對焦配合單點或多點對焦模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戰地5太平洋中的八八式高射炮原型是什麼?你怎麼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