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向陽願景

    清朝在洋務運動的時候建立了著名的北洋水師,北洋水師所買的那些軍艦也不便宜,以當時號稱亞洲第一鉅艦的定遠艦和鎮遠艦為例,定遠艦的造價是170萬兩白銀,鎮遠還要稍微貴一點點,因為鎮遠艦是後建造的,當時貨幣有所貶值,所以這兩艘軍艦加起來已經超過340萬輛白銀了。兩艘軍艦都是7000多噸,中國買回來之後,一直是亞洲第一鉅艦。這個價格在當時很多的華人看來是非常昂貴的,因為這樣一筆鉅款已經能夠養一隻數萬人的軍隊了。

    即便如此,這兩艘軍艦的價格也是相對比較便宜的了,事實上中國當年購買軍艦,也是費了一番周折才建立起海軍。起初的時候中國想買軍艦,首選自然是傳統的海軍強國英國。而當時英國正好有兩艘八角臺級戰列艦,本來是給土耳其造的,因為戰爭的原因,土耳其不要這兩艘軍艦了。當時中國就前去和英國洽談,想買下這兩艘軍艦。但是當時英國報了一個很高的價格,還提出了一大堆附加條件,中國躊躇了一番,後來英國乾脆不賣了。

    這主要是因為當時英國在中國有很多的利益,所以並不希望見到中國建立強大的海軍。即使當時中國準備接受那個價格高昂的軍艦,英國也不願意賣給中國,因為英國認為中國買下這些軍艦,會大大損害英國在華的利益。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只能另闢途徑,後來經過駐德大使的牽線,中國從德國買回了一系列軍艦,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定遠艦和鎮遠艦。

    因為定遠和鎮遠都是向德國購買的。當時德國並不是傳統的海軍強國,所以為了和傳統的海軍強國英國競爭市場,給中國的價格才相對便宜。這兩座軍艦也沒有辜負他們的造價,在甲午海戰中可謂是不沉的戰艦,日軍對其毫無辦法,甚至一度挽回了敗局。在100多年來,中國對甲午戰爭有過很多總結教訓,有說是官兵不給力,有說是外華人坑中國,但是誰也沒找過這兩艘軍艦的毛病,可見這兩艘軍艦雖然貴,但是絕對對得起它的價值。

    其他的軍艦都比這兩艘軍艦要小,大都只有2000多噸,所以價格也就相對便宜一些,但是對於習慣陸軍的華人來說,還是太昂貴。所以後來北洋海軍建成後,朝廷就不願意再撥款建設海軍了。這一方面是因為滿清朝廷不願意漢人掌握太多軍隊的緣故,可購買這些海軍的軍艦花了太多的錢,也讓滿清肉疼不已。當時中國畢竟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花大錢去買這麼多軍艦,對朝廷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負擔。

    定遠艦和鎮遠艦當時都是7000多噸,可謂是真正的鐵甲鉅艦,並且一直是中國海軍中最大的軍艦,一直到100多年後現代級驅逐艦入役,才打破他的記錄。甲午戰爭失敗之後,滿清政府也並不是不再發展海軍,而且在甲午戰爭中反而更加認清了海軍的重要性,花了相當多的力量去重建海軍。只不過經過甲午戰爭之後以及之後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國賠給了列強大量的賠款,已經沒有多少錢去購買先進的軍艦,只能暫時購買一些比較小的軍艦來充門面了。當時找德國購買了三艘巡洋艦,分別是海容,海籌和海琛號,只有4000多噸,一共花了200多萬兩銀子,這也是甲午戰爭之後,一直到清朝滅亡之前,滿清海軍最大的家當了。而且一直到二戰,這三艘軍艦都是中國海軍中最大的軍艦。

    由此可見,甲午戰爭中毀掉的北洋艦隊,一度是當時中國和亞洲最強大的海軍力量,這也是為什麼甲午海戰結局讓人惋惜加肉疼的原因。

  • 2 # 電視劇裡看歷史

    清朝哪有實力去造軍艦,基本是還是國外進口的

    首先,滿清歷史上大洋的使用是最後那幾年的事情了,按照歷史記載清朝的官方貨幣是銅錢,而大洋雖然早在明朝時期就傳入中國,但一直是在民間使用,國家政權開始是後來張之洞開始的,但是不常用,直到民國時期,大洋才成為真正的硬通貨。

    當時滿清用來購買軍艦的貨幣,主要是銀子,西方人可是不收銅錢的

    滿清的主要海軍力量是北洋水師,北洋軍艦主要是從英法購買,就拿戰鬥力最強的定遠艦和鎮遠艦為例,定遠艦的造價是170萬兩白銀,鎮遠還要稍微貴一點點,由於鎮遠艦是後製作的,其時錢銀有所貶值,所以這兩艘軍艦加起來已經超過340萬輛白銀了。幾乎是滿清歲入的十分之一,真是不簡單啊,難怪慈禧不樂意呢。

  • 3 # 常棣tandy

    根據李鴻章的報銷奏摺,“致遠”“靖遠”兩艦的購艦費用共合銀 1 697 453 兩,“經遠”“來遠”兩艦的購艦費用共合銀 1 739 761 兩。因為“經遠”“來遠”兩艦是德國所造,“致遠”“靖遠”兩艦是英國所造,所以價格上有些差別。這樣,就“致遠”“靖遠”來說,平均每艦不到85萬兩白銀;“經遠”“來遠”來說,平均每艦不到87萬兩白銀。

    按照網友考證,在1890年前後,一兩白銀大致相當於現在的人民幣300元左右來算,差不多一艘軍艦至少得2.5億元。

    下面我就說說北洋海軍購買軍艦的經過:

    一、第一次購買炮艇的嘗試

    由於中國產軍艦在艦型和作戰效能上落後於西方國家的產品,造艦所需的主要原料、裝置、炮械等又依賴國外,所以到了1874 年日本侵略臺灣時,沈葆楨冉次提出進口外國軍艦,並命其法籍顧問日意格直接寫信給英國公使威妥瑪探詢。總理衙門也派赫德及總署大廂董恂、崇厚與威妥瑪接洽。

    威妥瑪對此表示贊同,並致電英國外交部,力陳此事關係重要。但英政府以中日已經開戰,英方也已經拒絕日本購艦為由,予以婉辭。10 月底,中日簽訂《北京專條》後,李鴻章即派英人比德曼會見威妥瑪,商談購艦。威妥瑪高度重視李鴻章的這種姿態,特派使館漢文正使梅輝立前往天津拜訪。新一輪的購艦計劃在南北洋海防大討論的熱烈氣氛中,開始悄悄地醞釀起來了。

    其實,無論是李鴻章還是赫德,對於軍艦都不在行。赫德主要依靠中國海關駐倫敦辦事處的金登幹在國外收集資訊,並同製造廠商保持接觸。金登幹推薦的這種被西方造船界稱為“倫道爾”式炮艇的小型軍艦,因其設計師倫道爾得名。

    它的首艦“堅定”號(Staunch),1867年12月下水。薛福成在 1881 年春寫的《酌議北洋海防水師章程》中提到的師丹式炮船,指的就是它。其特點是在很小的艦體上裝載巨炮,所以又稱“蚊子船”。“堅定”號排水量180 噸 ,裝有1 門 9 英寸口徑的巨炮。

    這種設計思想在後來進一步發展,金登幹向中國政府通報的,就有排水量 260 噸、載有 10英寸徑 18 噸重大炮,排水量 320 噸、載有 11 英寸徑 26.5 噸重大炮,排水量440 噸、載有 12 英寸徑 38 噸重大炮和排水量 1300 噸、載有 16 英寸徑 80 噸重大炮的炮艇數種。

    李鴻章經與赫德磋商,決定購買320 噸 440 噸炮艇各 2 艘。前者造價為每艘 23000鎊,後者造價為 33400 鎊,分別合銀 76659 兩和 111322 兩。此外運費 65940 兩,總預算為 45 萬兩,這批船由設在泰恩河畔紐卡斯爾的阿姆斯特朗公司承包建造任務,阿姆斯特朗是一家從鑄鐵廠轉型為生產軍火和液壓機械的英國公司,在火炮和液壓技術方面,有領先的水平。

    1875 年春,李、赫議定購艇章程,中國近代大規模購買外國軍艦的浪潮由此掀起。1876年6月24日,被英華人按希臘文字母順序排列為“阿爾法”“貝塔”號的二艘 320 噸炮艇,懸掛英國旗幟,由前皇家海軍艦長勒·普里曼達吉和漢密爾頓駕駛,駛上了開往中國的遙遠航程。

    如此之小的炮艇在茫茫大洋中,猶如兩片樹葉,上下顛簸、歷盡周折,緩緩行駛了近5 個月,終於駛抵大沽口。11 月 27 日,李鴻章偕同赫德前去驗收。他對這洋玩藝兒表示滿意,向朝廷報告說“所有炮位、輪機、器具等件均屬精緻靈捷”,決定將其命名為“龍驤”“虎威”號,派船政學堂畢業生張成,邱寶仁擔任管駕。又命張、邱會同來華的英國官兵將炮艇駛至福州船政局,募選管輪、管炮、舵勇、水手。為了便於訓練,還決定每艇暫留 3 名英國教習。

    這次視察中發生了一起事故:一名英國水兵的來復槍走火,子彈從李鴻章頭上飛過。而此時李鴻章幸虧坐著,否則中國近代歷史的內容完全可能重寫。

    “龍驤”等 4 艇引起南洋大臣沈葆楨、福建巡撫丁日昌的羨慕。沈葆楨致函李鴻章,請求分撥。丁日昌也主張進一步購買。在此之前,福建善後局已透過瑞生洋行在英國萊爾德公司購買了“福勝”“建勝"兩艘炮艇,其實就是仿造“堅定”型的。但丁日昌認為“龍”“虎”勝於福建所購蚊船不啻十倍。

    經總理衙門同意,決定請天津海關稅務司德璀琳透過海關總理文案稅務司、赫德內弟裴式楷致電回國休假的赫德及金登幹,徵詢價格有無變化。旋接金登幹報告,四艘440噸炮艇的造價為13 萬鎊,合銀 45 萬兩。

    運艇回國及購買彈藥,另需加銀 16 萬兩。國內決定購買。到1879 年 8 月 ,“埃普西隆”“基塔”“愛塔”“西塔”四艇已經駛出埃爾斯威克工廠的船臺,停泊在朴茨茅斯港了。11 月,四艇抵達大沽,沈葆楨分別命名為“鎮北”“鎮南”,“鎮西”、鎮東”。四“鎮”原系應南洋需要而購,李鴻章卻將其留下,而把已在北洋使用數年,船底鐵板已經鏽蝕,機器零件也有鬆動的“龍”“虎”、“霆”“電”送往上海修理洗刮,然後劃給南洋使用。“龍驤”等四艇由沈有恆、許壽山、陳錦榮、何心川管帶,放洋南下,從此劃入南洋序列。

    最早向李鴻章批評蚊炮船的是劉步蟾。他在向船政局提調吳仲翔呈交的《西洋兵船炮臺操法略論》中,指出“蚊子船利於攻人,而無能自衛,只可用於守港”。吳仲翔立即將該文呈報李鴻章。

    李鴻章是個十分精明的人物,經過觀察,他也發現“蚊子船炮大船小艘淺底平,西國用為守港利器,行駛既緩,風浪宜避,只能在海口及沿岸淺水處馳逐接戰,似不宜於大洋。赫德因其船既由英國前來,自亦可施之海戰,不知其涉歷重洋須半年之久,無風與風小則行,風大則止,較之各項商船兵船不畏風浪行四十餘日抵華者,大有徑庭。若恃為洋麵制敵之具,未必確有把握”。

    但他卻繼續呼風喚雨,製造輿論。他上奏摺說:“蚊子船防守海岸最為得力,赫德所購,尤為各國罕有之新式”。建議廣東、臺灣至少各購 2艘,寧波、煙臺海口至少各購1 艘,並“請敕下各該督撫臣,先其所急,迅速照議籌辦,不準藉詞諉延”。又說赫德解釋蚊炮能制鐵甲是專指日本鐵甲而言,赫德指責華人批評蚊炮船行駛慢,是華人駕駛水平的問題。即使不能追趕鐵甲艦,也可在海面攔截。

    半個月後,皇帝下諭,命各該督撫迅速籌辦,於是一場購買炮艇的旋風便迅速席捲沿海省份。閩浙總督何璟說,儘管福州兩遭水災,庫儲如洗,但閩省密邇東洋,海防吃重,所以要在無可勻撥中,極力籌措款項。山東巡撫周恆祺說,山東早已委託李鴻章購買。兩廣總督劉坤一先是準備自行製造,不久他調任江督,繼任的張樹聲立即決定訂購1艘。

    浙江也表示了購艇意向。於是李鴻章轉託赫德,在英國購買了第三批3艘炮艇。其中兩艇歸山東,命名為“鎮中”“鎮邊”,後來歸入北洋海軍序列,一艇歸廣東,取名“海鏡清”。福建的購艦計劃則發生變化,資金全被李鴻章挪去購買鐵甲艦了。

    明知已經吃虧,為了保證繼續購艦的政治方針,壯大“海防”集團的聲勢,李鴻章不圖收縮,反而出擊,玩弄權術可謂陰柔老到。真是善算者無籌,善行者無轍,把“將欲繳之,必固張之”的謀略要得天衣無縫。對於洋務派來說,這種政治手腕卻是必需的。

    後來,各地的洋務派官員對李鴻章所購炮艇頗有批評,所談內容其實同李鴻章的觀察基本上也是一致的。再以後,中國的歷史學家,多以為蚊炮船是洋鬼子用來詐騙中國銀帑而濫制的冒牌貨,其實這並沒有根據。“龍驤”“虎威”長 118 英尺 6 英寸,寬 27 英尺,吃水7 英尺 6 英寸,“飛霆”“策電”長 120 英尺,寬 30 英尺,吃水 8 英尺。六“鎮”長 127 英尺,寬29 英尺,吃水9 英尺 6 英寸。

    各艇長寬比在4~4.4左右,快速性較差。寬度吃水比在3~3.75左右,穩性好而阻力相當大。從艦體設計看,是不適宜於海上作戰的。排水量小,卻裝著前膛巨炮。由於炮身不能轉動,射擊時靠調整艇身來瞄準目標。設計這種軍艦的目的,是想作為水上炮臺,就是用建造 1 艘鐵甲艦的費用,建造 10 艘炮艇,在港口防禦時與陸路炮臺機動配合,擊退敵入的進攻。

    但這種炮艇在世界軍艦史上仍有其特定的歷史意義,當今的各種炮艇和導彈快艇便是它生命力的一種延續。問題在於,李鴻章開始迷信赫德的吹噓,把它稱為“攻守利器”,後來覺察了缺陷,但為了政治上的需要,仍向各省推薦。

    各省督撫對船學炮說同樣一竅不通,也盲目跟著購買,結果在這場購艦熱潮中,先後購買 11艘,耗銀 150 萬兩,及至使用,才發現與心中所想的外國鉅艦目標相差甚遠。尤其是金登幹所謂“鐵甲艦已經過時”的論斷更是言之過早,中國海軍所需要的,仍然是能與外國堅船利炮進行對決的大型軍艦,而蚊炮船顯然過於單薄古怪,並不能與鐵甲艦角逐,這使得花費了鉅款的官員們感到沮喪。

    這裡最大的教訓,是洋務派缺乏近代艦船知識,所費不貨,吃虧不淺,購艦活動尚處在探索之中。

    二、購買巡洋艦的決擇

    1881 年8月3日,英國紐卡斯爾港洋溢著一片節日氣氛。下午,出使英國大臣曾紀澤在這裡舉行中國巡洋艦“超勇”“揚威”的升旗儀式。在200 多名中國水師官兵和 30 多位英國官員、製造商及女眷們的注視下,曾紀澤把中國龍旗冉冉升上了軍艦的桅杆。水兵們鳴放了禮炮。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

    兩週後(8 月 17 日),“超勇”“揚威”啟程回國,這更是華人駕駛中國軍艦,懸掛著龍旗、首次航行北大西洋一地中海一蘇伊士運河一印度洋一西太平洋航線,途經各國均鳴禮炮致賀,始知中國也有海軍,大大擴大了中國的國際影響。

    訂購"超勇”“揚威”的主意也是赫德提出的。早在兩年前的夏天,金登幹就告訴他,時下海軍界的意見和火炮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對鐵甲艦不利。阿姆斯特朗公司已設計出新式的非裝甲巡洋艦。金登幹說,這種巡洋艦將被證明比現存的各種巡洋艦優越,如被中國政府選用,“您將再一次在海軍科學方面居於領先地位”。

    這番話,對於赫德顯然起了很大的鼓勵作用。他從此到處鼓吹鐵甲艦靡費無用,勸阻中國不要購買。到了年底,當四“鎮”駛抵大沽時,赫德專程前往天津接船。他向李鴻章推薦了阿姆斯特朗公司新制巡洋艦的圖樣,介紹這種軍艦“可保追趕碰壞極好之鐵甲船”,所以當時又譯稱“快碰船”,兩艘造價 65 萬兩。

    李鴻章經向駐天津的法國海軍軍官諮詢後,透過赫德電飭金登幹購辦。兩艦排水量 1350 噸,馬力 2400 匹,前後主炮口徑為 10 英寸。李鴻章將其特點歸納為三條:船小、炮大、行速。“船小則價不甚昂,炮大則能御鐵甲,行速則易於進退”。" 然而經過使用,發現軍艦前後主炮過大,遇風顛簸,難於取準。初次巡海,尚能達15~16 節,久則滯澀,僅駛 12 - 13 節。章斯敦乾脆說這兩條巡洋艦是騙人的東西,中國政府常常受人欺騙,他們將會感到非常失望。

    “超”“揚”回國途中經歷了驚險曲折。先是在地中海兩艦失散,“揚威”因缺煤而在海上漂流了兩晝夜,“超勇”得訊後前去尋找接濟。在過蘇伊士運河時,“超勇”的螺旋槳又觸礁碰壞,經修理才繼續航行。至 10 月 15 日,兩艦順利抵達香港,歷時 61 天。

    因接船有功,朝廷賞林泰曾果勇巴圖魯勇號,以參將補用;鄧世昌賞戴花翎,以都司補用。

    1883 年,左宗棠仿效北洋,在德國為南洋訂購了巡洋艦“南琛”“南瑞”號。兩艦排水量 1905 噸,馬力 2800 匹,時速 13 節。裝備8 英寸口徑炮 4 門,4.7 英寸口徑炮 4 門。

    赫德積極向清政府建議購買軍艦是有其用意的。他在提議李鴻章購買“超”“揚”兩艦的同時,積極活動謀求插足中國海軍。他向總理衙門建議說,南北洋只需各購 2 艘巡洋艦 ,8 艘蚊炮船便可成軍,反對購買鐵甲艦。

    赫德以瞭解西方堅船利炮行情炫耀於清政府,把向國外訂購船炮看成是自己的禁臠。丁日昌曾委託留學生監督李鳳苞出洋時探詢阿姆斯特朗公司蚊炮船價格,赫德獲悉後大為不滿,指責中國有人猜忌他。他指示金登幹,訂購快艇不要讓郭嵩燾或李風苞插手。

    金登幹也公然以未接到赫德的通知,拒絕李鳳苞和徐建寅去紐卡斯爾察看“超勇”“揚威”等艦的情況。取消總海防司之議後,李鴻章不再託其購艦。同時,阿姆斯特朗公司也派退役少校布里奇福德到中國,作為該公司的代理。這樣,反倒促使中國官員擺脫金登乾的干預,直接探索與外國廠商訂購軍艦的途徑。

    這些年份,正是世界海軍急劇發展的時刻,炮艇、魚雷艇、巡洋艦,裝甲巡洋艦,鐵甲艦等艦種都隨著科技和製造業的發展前走向成熟。透過數年努力,中國最早一批熟悉軍艦知識的外交人員開始成熟起來。

    三、購買鐵甲艦的派系鬥爭

    1875 年,朝廷在任命沈葆楨 ,李鴻章辦理南北洋海防的上諭中,批准購置一二艘鐵甲艦,於是購艦之議在沈、李及丁日昌等人的書牘奏章中屢被提及。標榜“海防”“自強”的洋務派,在購買鐵甲艦的過程中 ,進行了一場錯綜複雜的派系鬥爭。

    沈葆楨、丁日昌主張迅速購船,由於南洋依靠福建、江南兩局所造的十幾艘軍艦,已初具艦隊規模。再添上鐵甲艦,實力必將大增。北洋根底薄弱,即使購得一艘鐵甲艦,也依然不能成軍,反倒可能併入南洋。因此,李鴻章竭力阻撓購買鐵甲艦的計劃。

    他一面以無款、無人駕駛、無塢修理、無港停泊乃至國外亦將停造鐵甲艦等理由搪塞沈葆楨等人,並以“南北洋麵萬餘里,一旦有警,僅得一二艘,恐不足以往來扼剿。或有失利,該船不能進口,必先為敵人所攫,轉貽笑於天下”, 諷喻南洋購船不可行;一面又不斷根據赫德的推薦,大購蚊炮船和快碰船。至於他自己,則從未忘記購辦鐵甲艦對加強北洋海軍實力的重要性,一直委託李鳳苞在國外為他打聽行情。

    早在1877年2月初,李鴻章從赫德來信中便得知土耳其在英國訂造了二艘鐵甲艦,現欲轉實出手,每艘出價合銀 80 萬兩。從此這二艘軍艦成了李鴻章手中的籌碼,根據他的需要,在他手中隨心所欲地翻動。

    土耳其鐵甲艦一名“柏爾來”號、一名“奧利恩”號,皆屬較老式的“船腰炮房”式鐵甲艦,排水量 4830 噸,馬力 3900 匹,航速 13節,裝有4門8英寸口徑大炮。此後,俄國因伊犁問題,向中國調派艦隊,李鴻章購買鐵甲艦的行動開始緊鑼密鼓地開始了。李鳳苞報告說,英國願意轉售土耳其鐵甲艦,兩艦價格漲到543380 鎊,合銀計200 萬兩。李鴻章仍頗為衝動,迭稱若機會一失,中國永無購鐵甲之日,即永無自強之日,殊屬可惜。在他力爭下,朝廷同意購買。

    於是李鴻章指令李鳳苞同英國海軍部談判。1880 年 5 月 13 日,李鳳苞報告說:“英海軍部易人,舊執政所允二鐵甲均作罷論,”理由是“當此中俄交涉吃緊之時,新聞紙議論紛紛。英國家礙於公法,不能再踐前言”。請示是否另行訂造?

    李鴻章立即回電:“如所議無成,即查照新式,在英廠訂造鐵甲二隻。”曾紀澤反對購買鐵甲艦,擔心此舉會影響中俄伊犁交涉。李鴻章囑咐李鳳苞“堅持定見,毅然任之”。經過李鳳苞、徐建寅在歐洲反覆考察,於同年12 月 2 日,選擇德國伏耳鏗船廠訂造了第一艘鐵甲艦“定遠”號。

    這項訂貨,赫德直至次年1月下旬才剛剛知曉。接著,英商和法商積極活動,謀求獲得第二艘的訂單,但因索價太巨,李鳳苞於次年夏天依然選擇伏廠,訂製了第二艘鐵甲艦“鎮遠”號。李鴻章本來計劃購買4艘鐵甲艦,但後二艦因經費原因終沒能購買。

    “定”“鎮”的主要技術引數為:艦長94.5 米,寬18米,吃水6米,排水量7335 噸,航速 14.5 節。 在設計中,集中了英、德兩國軍艦的優點。總的說來,“定”“鎮”兩艦在當時堪稱相當先進的軍艦。雖說它們的裝甲、噸位、航速、火炮口徑尚不能屬世界之最,但在遠東卻是無與匹敵。眾所周知,英國是傳統海軍國家,德國則是剛崛起的資本主義新秀。李鳳苞等最後選擇在德國購艦,經濟上的考慮是重要原因之一。清政府為購買這兩艘軍艦,付出近 340 萬兩白銀(約合 80 餘萬英鎊)。倘若訂購更為先進的英國軍艦,財政負擔就更沉重。

    1883 年,赫德又先後向李鴻章遞呈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快碰船和加大快碰船圖說。李鴻章將圖說轉寄李鳳苞。李鳳苞經與德國海軍部討論,認定赫德之船的前者“一遇風浪則炮難取準,偶受小炮即船已洞穿,徒欲擊敵而不能防敵擊,終不足恃”;後者價格過於昂貴。

    李鴻章遂決定在德國訂購一艘新近流行的裝甲甲板巡洋艦,這艘軍艦排水量 2300 噸,馬力 2800 匹,航速 15 節。火力系統包括 1 座雙聯裝 210 毫米口徑前主炮,1 座 150 毫米口徑後主炮,4 具魚雷發射管。載煤 270 噸,以每天用煤 30 噸計算,可供9天連續航行。該艦後來命名為“濟遠”號。

    四、購買裝甲船的成熟

    1885 年8月4日,當“定遠”等3 艦正在大海中向著東方行駛的時候,李鴻章收到了一道電旨,命他按照“濟遠”式樣再購 4 艦。

    當天,他向曾紀澤、許景澄發出電報,指令他們在所在國各自訂購2 艘裝甲甲板巡洋艦。

    許景澄立即同伏耳鏗船廠磋商,要求修改“濟遠”的設計缺陷,如升高穹甲,增加儲煤艙,放大輪機艙。德華人提出,新軍艦可設計為裝甲巡洋艦,即除了保留原先的裝甲甲板外,再在艦舷水線部位敷設立甲。裝甲巡洋艦的設計思想源於俄華人。

    19 世紀 70年代,A.A.波波夫設計了最早的“海軍上將”號,其特點是增強了側舷的保護,但因裝甲薄於鐵甲艦,依然能夠保持較快的航速。許景澄把談判的詳情多次電告李鴻章,李鴻章表示同意。9 月 18日,許景澄與伏耳鏗代辦哈克斯他耳議定訂購快船草合同。草合同規定所訂之船仍仿“濟遠”式樣,第一船工價 300 萬馬克,於1887年1月20日前造成。第二船工價 294 萬馬克,1887 年4月20日前造成。伏廠再按上述船價扣除 1 釐,即59 400 馬克。

    曾紀澤與英國海軍部聯絡訂購軍艦事宜後,英華人交給他兩份說帖,皆為阿姆斯特朗公司著名工程師,時任英國海軍部驗船官懷特所撰。一份論述“濟遠”艦之弊,指出該艦設計中的8 項缺陷,一份介紹英國新設計的軍艦。新艦排水量 2300 噸,輪機馬力5500 匹,時速18 海里。比較“濟遠”有 10 個優點。它的設計,同1884 年下水的英制智利巡洋艦“愛斯米拉達”號十分相似。

    “愛”艦排水量 3000 噸 ,是根據阿姆斯特朗勳爵主張的艦體輕、速度快、火炮大的原則建造的先進軍艦。曾紀澤把兩份檔案譯寄李鴻章和許景澄,對究竟製造何種軍艦展開了爭論。這種爭辯,對於提高所訂軍艦質量無疑是有好處的。

    此事折騰了一通以後,經李鴻章解釋協調,終於又重新發動。對英德軍艦之爭,李鴻章表示“海軍甫設,不妨並存其式,他日駛行日久,利病自見,再專擇其一推廣仿造”。於是曾紀澤建造了英式穹甲艦“致遠”“靖遠”號。許景澄則與德方改訂草合同,將軍艦正式定為“水線甲堡之船”即裝甲巡洋艦,這便是“經遠”“來遠”。“經”“來”排水量 2900 噸,馬力 3400 匹,時速 15.25 海里,兩艦各加價 47 萬馬克。

    為了保證軍艦質量,船政衙門派遣專員安前往英、德兩國,協同使館官員,進行現場監造。應當說,英德所制軍艦各有特點,在當時也都是先進的。

    (正文完)

  • 4 # 咖哩咖哩醬

    我是Sasha,讓我回答。軍艦並不便宜!北洋海軍,定遠和鎮遠的主要鐵包船價格昂貴。1884年建造的定遠號船舶排水量超過7,000噸。 100多年來,中國再也沒有過如此大噸位的軍艦。定遠的成本約為140萬兩白銀(相當於370,000磅),而鎮遠的成本則略有增加,約為142萬兩白銀。實際上,定遠和鎮遠的價格很低,因為它們是德國製造的。當時,德國提供了非常便宜的價格,以便贏得主要客戶中國並佔領英國的傳統武器市場。吉野建於1893年,它的排水量僅為定遠的一半,成本幾乎與定遠的30萬磅相同。為什麼?除了貨幣貶值外,吉野還配備了許多先進的裝置,例如速射槍,發動機等。在清朝滅亡之前,從德國,海榮,海旗和海臣訂購的三艘巡洋艦排水量僅為3,000噸,建造成本約為16萬英鎊,約為定遠的一半。這三艘巡洋艦是近50年來中國最大的軍艦。至於這些銀相當於多少海洋,這很難說。海洋種類繁多,銀的細度也不同,無法測量。軍艦的價格仍然很高,特別是在滿清政府嚴重財政赤字的時候。在北洋海軍的最後幾年中,每年只分配了超過一百萬兩白銀,這幾乎不能維持現有的軍艦。換句話說,整個北洋海軍一年的軍費開支只能購買一艘鐵甲艦。

  • 5 # 兔哥哨位

    謝謝邀請!兔哥回答;首先做為歷史問題,對於清朝北洋水師的軍艦的購買一直是一個具有爭議的問題,爭議的焦點就是花了多少錢,當時清朝並非沒有能力製造艦船,但技術無法支援建造當時的鐵甲戰艦,特別是像鎮遠,致遠這樣的大型軍艦,另外,發動機,武器裝備也不具備製造能力,所以外購就成為唯一的選擇,而外購就要花錢,當時的英國,德國等國家已經有了英鎊,馬克,但清朝的貨幣依然是白花花的銀子,至於大洋嗎,通常比較熟悉的就是袁大頭了,面值一圓,重七錢二分白銀,合26.5克重。1880年時,清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大約在7000萬兩左右的白銀,那個時候的朝廷開銷非常大,光是慈禧這個老孃們兒一個人就折騰不少,但還是拼湊了一千多萬兩的白銀買了軍艦,也算是不容易了。當時一個普通的人一個月起早貪黑的工作也就是3兩左右的白銀收入,普通百姓是花不起銀子的,而是花銅錢,銀子的購買力當時很強,那麼賣一艘鐵甲戰艦需要多少銀子呢?我們舉幾個熟悉點的軍艦為例子。

    (⬇️鎮遠鐵甲艦模型)

    鎮遠艦大家都熟悉,這是北洋水師的旗艦,被譽為“東洋第一堅艦”,由德國的伏爾鏗造船廠建造,1880年也就是當時的皇上光緒六年建造,鎮遠艦的排水量達7670噸,這個排水量現在也是屬於大型驅逐艦的範疇,7200馬力,航速15.4節,和貨船差不多。定遠的馬力要小點6200馬力,航速約14.5節,排水量約7300噸多點。4門克虜伯305mm主炮,後膛裝彈,另外還有150毫米副炮,以及小口徑艦炮,同時有魚雷發射管。鎮遠艦和定遠艦的價格總計花了白銀339.924萬兩。這個價格是全艦價格,包括人員駐訓的所有費用,回程的各種費用等等。那麼這個數量的概念是什麼呢?相當於現在的約17~20億。所以有人認為當時的鐵甲艦的價格不高是不對的,看怎麼比了,別忘了,清朝一年的財政收入才7000萬兩,一艘鎮遠,定遠這樣的鐵甲艦就花170萬兩,夠貴的了。(⬇️鎮遠艦)

    說完了鎮遠、定遠,在說說受人尊敬的致遠艦,這是民族英雄鄧世昌大人駕駛的戰艦,甲午海戰中,鄧世昌是致遠艦的管帶,相當於是艦長,1894年9月17日在黃海海戰中鄧世昌在彈藥將盡的情況下帥全艦官兵250人開足馬力撞向日艦“吉野”,軍艦中魚雷沉沒,鄧世昌拒絕救援,說:“我立志殺敵報國,今死於海,義也,何求生為!”,鄧世昌所養的愛犬“太陽”也口銜其臂以救,鄧世昌抱定必死的決心和愛犬“太陽”以及250名官兵沉入海中。鄧世昌的壯舉令人敬仰,光緒帝輓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那麼鄧世昌駕駛的致遠艦花了多少銀子呢?約84.5萬兩白銀。(⬇️致遠艦)

    其它的艦船所花費的銀子數量;“蚊子船,蚊子船於1879年購入六艘,排水量約400噸,船艏一門11吋口徑主炮,後膛裝彈,蚊子船的結構為木製的,外面包了一層鋼外殼。這六艘蚊子船分別為:鎮東、鎮西、鎮南、鎮北、鎮中及鎮邊。這六艘蚊子船共花了151萬兩白銀。(⬇️蚊子船)

    超勇、揚威兩艦也是參與甲午海戰的戰艦,1879年購入,當時花了大概65萬兩。1883年清朝從德國購入“濟遠”鐵甲巡洋艦,當時花了白銀68萬兩。清朝購買的各型軍艦還是比較多的,需要說明一點,當時由於清朝和外界的交往並不多,因此,在購買這些軍艦時通常都是透過中間人的方式來進行,這樣難免會被多收錢,應該說清朝購買的這些軍艦普遍都要比其它國家花錢多,也花了不少冤枉錢,被騙的據說就有一百多萬兩。至於中間人的貪汙從紙面上並顯現不出來,因為當時有很詳細的價目表,包括一門炮多少造價,一個鐵錨多少錢,一個燈泡多少錢都非常詳細,但是如果不能按時完工,按理說應該由廠家負責賠償,但清朝卻要多付給船廠人工費,船塢佔用費等等,簡直豈有此理。所以說清朝腐敗,光是慈禧老佛爺自己就花多少錢,修建頤和園時分四次共挪用海軍軍費857萬兩,其中甲午開戰前還從海軍衙門挪用100萬兩。腐敗但這種地步,導致甲午海戰炮彈都不夠用。(⬇️楊威、超勇艦)

  • 6 # 不沉的經遠

    清朝正式發行銀元是在光緒三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908年,因此清朝時購買的軍艦,大部分其實是以白銀計價,而非大洋。清末發行的大洋是重庫平七錢二分,不過銀元含銀大約89%,低於標準白銀的93.5%,因此一個銀元大約相當於0.685兩白銀。

    另外清末時國際上大多實行金本位,白銀價格一直下跌,而清朝軍艦又大多是以外購為主,因此不同時期的軍艦價格差距極大,下面就隨便舉例說明一下:

    清政府最早外購的軍艦,是龍驤、虎威、飛霆、策電四艘蚊子炮船,其中龍驤、虎威裝備的是11英寸大炮,造價每艘76659兩白銀,摺合成大洋是111910.95元,而飛霆、策電則裝備了12英寸大炮,造價是111322兩白銀,摺合成大洋是162513.87元。當然,這個價格沒有包括運費,四艘蚊子炮船運送到中國一共又花了65940兩白銀,因此實際總開銷達到了45萬兩白銀,摺合銀元65.69萬元。

    定遠、鎮遠是請政府時期訂購的最大的軍艦,其中訂購鎮遠時因為原材料價格上漲,所以價格比定遠要貴一些,兩艦總的造價、雜項開支和回國費用總計是白銀3399240兩,相當於4962394.16大洋。

    濟遠號巡洋艦的總價是白銀686204兩,相當於1001757.66大洋。

    致遠、靖遠兩艦共支銀1697454兩,相當於2478035.04大洋。

    經遠、來遠兩艦共支銀1739761兩,相當於2539797.08大洋。

    而自造的平遠艦,造價是白銀524000兩,相當於764963.50大洋,不過這沒有包括武器裝備價格。

    所以清朝時購買一艘巡洋艦,大約需要100萬到130萬大洋左右,而一艘鐵甲艦是250萬大洋左右。

  • 7 # 薩沙

    軍艦都不便宜!

    北洋水師的主力鐵甲艦,定遠號、鎮遠號造價就很驚人。

    1884年建成的定遠艦,排水量7000多噸。中國隨後長達100多年,再也沒有這麼大噸位的軍艦。

    定遠號造價約為140萬兩白銀(摺合37萬英鎊),鎮遠號造價有小幅上漲,約為142萬兩白銀。

    其實,定遠號、鎮遠號由於是德國製造,所以價格偏低。

    當時德國為了爭取中國這個大客戶,佔據英國的傳統軍火市場,給的價格非常廉價。

    1893年建成吉野號,排水量只有定遠號的一半左右,造價幾乎和定遠號一樣都是30萬英鎊。

    為什麼?

    除了貨幣有所貶值以外,還有吉野號裝備了大量先進的裝置,比如速射炮、發動機等等。

    清朝滅亡之前,從德國訂購的海容、海籌、海琛3艘巡洋艦,排水量只有3000噸,造價為16萬英鎊左右,大約相當於定遠號的一半。

    這3艘巡洋艦在長達近50年時間,都是中國最大的軍艦。

    至於這些銀兩相當於多少大洋,這個不好說。

    大洋有很多種,銀兩成色也不同,沒法衡量。

    軍艦的價格還是很高的,尤其在當年的滿清政府財政赤字嚴重的情況下。

    北洋水師最後幾年,每年只有100多萬兩白銀的撥款,僅能勉強維持現有軍艦。

    也就是說,整個北洋水師1年的軍費,僅能購買1艘鐵甲艦而已。

  • 8 # 冰哥聊史論古今

    清朝一艘軍艦大概多少白銀?為何甲午海戰後華人肉疼不已

    海軍是非常燒錢的一個軍種,海軍裡面每艘軍艦都是相當昂貴的,在世界軍火交易中,往往一艘噸位很小的兩三千噸的護衛艦,都價值數億甚至上10億美元。至於大型主力戰艦例如航空母艦,那個價格更是天價了,一般的小國即使買得起也是用不起。

    清朝在洋務運動的時候建立了著名的北洋水師,北洋水師所買的那些軍艦也不便宜,以當時號稱亞洲第一鉅艦的定遠艦和鎮遠艦為例,定遠艦的造價是170萬兩白銀,鎮遠還要稍微貴一點點,因為鎮遠艦是後建造的,當時貨幣有所貶值,所以這兩艘軍艦加起來已經超過340萬輛白銀了。兩艘軍艦都是7000多噸,中國買回來之後,一直是亞洲第一鉅艦。這個價格在當時很多的華人看來是非常昂貴的,因為這樣一筆鉅款已經能夠養一隻數萬人的軍隊了。

    即便如此,這兩艘軍艦的價格也是相對比較便宜的了,事實上中國當年購買軍艦,也是費了一番周折才建立起海軍。起初的時候中國想買軍艦,首選自然是傳統的海軍強國英國。而當時英國正好有兩艘八角臺級戰列艦,本來是給土耳其造的,因為戰爭的原因,土耳其不要這兩艘軍艦了。當時中國就前去和英國洽談,想買下這兩艘軍艦。但是當時英國報了一個很高的價格,還提出了一大堆附加條件,中國躊躇了一番,後來英國乾脆不賣了。

    這主要是因為當時英國在中國有很多的利益,所以並不希望見到中國建立強大的海軍。即使當時中國準備接受那個價格高昂的軍艦,英國也不願意賣給中國,因為英國認為中國買下這些軍艦,會大大損害英國在華的利益。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只能另闢途徑,後來經過駐德大使的牽線,中國從德國買回了一系列軍艦,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定遠艦和鎮遠艦。

    因為定遠和鎮遠都是向德國購買的。當時德國並不是傳統的海軍強國,所以為了和傳統的海軍強國英國競爭市場,給中國的價格才相對便宜。這兩座軍艦也沒有辜負他們的造價,在甲午海戰中可謂是不沉的戰艦,日軍對其毫無辦法,甚至一度挽回了敗局。在100多年來,中國對甲午戰爭有過很多總結教訓,有說是官兵不給力,有說是外華人坑中國,但是誰也沒找過這兩艘軍艦的毛病,可見這兩艘軍艦雖然貴,但是絕對對得起它的價值。

    其他的軍艦都比這兩艘軍艦要小,大都只有2000多噸,所以價格也就相對便宜一些,但是對於習慣陸軍的華人來說,還是太昂貴。所以後來北洋海軍建成後,朝廷就不願意再撥款建設海軍了。這一方面是因為滿清朝廷不願意漢人掌握太多軍隊的緣故,可購買這些海軍的軍艦花了太多的錢,也讓滿清肉疼不已。當時中國畢竟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花大錢去買這麼多軍艦,對朝廷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負擔。

    定遠艦和鎮遠艦當時都是7000多噸,可謂是真正的鐵甲鉅艦,並且一直是中國海軍中最大的軍艦,一直到100多年後現代級驅逐艦入役,才打破他的記錄。甲午戰爭失敗之後,滿清政府也並不是不再發展海軍,而且在甲午戰爭中反而更加認清了海軍的重要性,花了相當多的力量去重建海軍。只不過經過甲午戰爭之後以及之後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國賠給了列強大量的賠款,已經沒有多少錢去購買先進的軍艦,只能暫時購買一些比較小的軍艦來充門面了。當時找德國購買了三艘巡洋艦,分別是海容,海籌和海琛號,只有4000多噸,一共花了200多萬兩銀子,這也是甲午戰爭之後,一直到清朝滅亡之前,滿清海軍最大的家當了。而且一直到二戰,這三艘軍艦都是中國海軍中最大的軍艦。

    由此可見,甲午戰爭中毀掉的北洋艦隊,一度是當時中國和亞洲最強大的海軍力量,這也是為什麼甲午海戰結局讓人惋惜加肉疼的原因。

  • 9 # 小院之觀

    清朝能真正稱得上近代軍艦的,當然就是北洋水師的軍艦。北洋海軍,有所謂的“七鎮八遠”主力艦。

    那麼,北洋水師的主力艦,造價都要多少呢?

    先說一下晚清的匯率,大致是一英鎊兌換4兩白銀,兌換20馬克。

    一等鐵甲艦

    北洋海軍最著名的兩艘鐵甲艦——定遠和鎮遠。

    這兩艘7000噸級的鐵甲艦,都是在德國伏爾鏗造船廠建造,因為當時中國船廠根本沒有能力建造這樣世界上一流的鐵甲鉅艦。

    這兩艘軍艦的資料是:正常排水量7220噸,滿載排水量7670噸,艦長94.5米,寬18米。裝備4門305毫米口徑和兩門150毫米口徑克虜伯火炮,可以發射開花彈、實心彈,射程7800-11000米,威力驚人,是大艦巨炮理念的產物。此外還有3具魚雷發射管,備有德國黑頭魚雷21枚。

    全艦還有12門法國哈奇開斯高速機關炮,4門舢板炮,首尾加裝76毫米裝甲保護,艦身覆蓋複合裝甲,官兵300餘人。

    這樣一艘當時一流的一等鐵甲艦,造價是37萬鎊左右,還不含火炮系統。

    加上火炮,定遠艦的造價在160-170萬兩白銀左右。

    穹甲巡洋艦

    北洋艦隊有三艘較為新式的穹甲巡洋艦——濟遠號、致遠號、靖遠號。

    所謂穹甲,是指對裝甲進行的改良,將平面的裝甲甲板改成中間平、兩邊坡度的穹面裝甲甲板,這樣的設計改進了軍艦的生存能力,即“以斜度拒彈,以穹面界隔漏水。”

    它們同樣是大口徑火炮設計思路下的產物,列裝了包括兩門克虜伯210毫米後膛炮和1門克虜伯150毫米後膛炮作為主炮,有效射程8300米,艦首兩門主炮雙聯安裝。

    此外還裝備了兩門47毫米哈氣凱斯機關炮,9門37毫米哈氣凱斯機關炮和眾多多管連珠炮等小型火炮作為補充,讓李鴻章驚喜的是,兩艦同樣裝備了4具魚雷發射管和兩艘魚雷艇,配備德國黑頭魚雷。

    這幾艘軍艦,同樣是在國外建造,濟遠和致遠在德國伏爾鏗船廠建造,靖遠由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建造。

    它們的造價,是白銀62萬餘兩,相當於鐵甲艦的一半不到。

    裝甲巡洋艦

    經遠和來遠,是北洋水師的兩艘裝甲巡洋艦,它們的排水量比穹甲巡洋艦提高不少,達到2900噸,長82.4米,寬11.99米,配置4座鍋爐,兩座蒸汽機,功率4400馬力,航速16節。

    既然號稱裝甲巡洋艦,必定要在防護上有獨到之處,經遠級全艦裝甲最厚處達到了9.5英寸,炮臺、司令塔、艦首艦尾等重要部位都安裝裝甲甲板,防護確實比單薄的濟遠級提高不少。

    主炮是雙聯裝210毫米克虜伯火炮,副炮是兩門150毫米克虜伯火炮,還有4具魚雷發射管,5門小口徑的哈奇開斯速射炮作為火力補充。

    這兩艘軍艦,造價是300萬馬克,相當於60萬兩白銀。

    中國產鐵甲艦

    中國產鐵甲艦是平遠號,這是福建船政根據法國黃泉級鐵甲艦建造的仿製產品。

    它的噸位達到2150噸,滿載排水量甚至達到了2640噸,遠遠超過了黃泉級,主炮是一門260毫米的克虜伯大炮,有效射程高達12200米,還裝備了4門47毫米哈奇開斯五管機關炮,10門格林炮,連最新式的魚雷也沒有拉下,共裝備4具魚雷發射管。

    對於福建船政來講,能造出這樣的艦隻,標誌著造船工藝的飛躍,這艘起初被命名為“龍威號”的近海防禦鐵甲艦,在同類型艦隻中處於世界中上水平,比法國的黃泉號只高不低。

    不過它的缺點也很明顯,機動性太差,只適合近海防禦。

    根據記載,平遠號的造價是46萬兩,不含武器系統,因為武器造不出來,需要進口。

    還有“七鎮”

    七鎮實際上是指早期購買的炮艇。

    北洋水師購買的是進口的倫道爾炮艇,共有7艘,統稱為七鎮炮船。它們的造價,在75000兩白銀到110000兩白銀之間。由於購買較早,到了甲午戰爭時期,它們已經過時,不堪大用,早就不被作為主力。

    這就是北洋海軍的“七鎮八遠”家底,此外,還有一些老舊的軍艦,比如超勇、揚威、操江等,和廣東水師支援北洋的幾艘軍艦——廣甲、廣乙等。

    晚清的軍費,大致在700-800萬兩左右,看上去不少。不過這裡面還有龐大的陸軍軍費,分給海軍的就剩不了多少了,加上海軍建設是個長期的,龐大的工程,不是買幾艘船就完事,所以這筆海軍軍費確實不少。

  • 10 # 歷史轉身

    要想知道清朝的一艘軍艦需要多少塊大洋,就要先弄清楚當時的一塊大洋能兌換多少兩白銀。清朝在1908年發行了一套銀元,由天津造幣總廠製造,幣面計重為:庫平七錢二分、一錢四分四釐、七分二釐共三等幣值,分別當作一元、二角、一角流通。當時的一塊大洋重量為庫平七錢二分,含銀量大概在89%,所以一塊大洋大約相當於0.685兩白銀。

    清朝最早購買的外國軍艦,分別是龍驤、虎威、飛霆、策電四艘炮船,俗稱“蚊子船”。所謂“蚊子船”,顧名思義,就是船身很小的船,龍驤、虎威兩艦身長118尺,寬27尺,吃水7.5英尺,排水量319噸,每艘造價7.7萬兩白銀,換算成大洋約合11.2萬塊大洋。飛霆、策電兩艦的尺寸稍微大一點,每艘造價11.1萬兩白銀,換算成大洋約合16.2萬塊大洋。當然,這都是裸價,如果算上運費、輔助裝置等其他開銷,平均每艘炮船的單價約合16.4萬塊大洋。

    定遠艦

    再來說說中國近代史上最有名的兩艘鐵甲艦——定遠艦和鎮遠艦的造價。1880年,李鴻章向德國伏爾鏗造船廠訂購了兩艘“遍地球第一等之鐵甲艦”,也號稱“亞洲第一鉅艦”,滿載排水量達到了7670噸。定遠艦造價620萬德國馬克,約合140萬兩白銀,換算成大洋的話大概在204萬塊大洋。鎮遠艦造價約合142萬兩白銀,換算成大洋大概在207萬塊大洋。這是當時清朝花費最高的兩艘戰艦。

    整個北洋水師,包括定遠、鎮遠、致遠、靖遠、經遠、來遠、濟遠等主力戰艦,一共花費了白銀800多萬兩。 我們都知道,海軍戰艦本身的花費只能算小頭兒,真正的大頭兒在配套艦船、武器彈藥、人員配置、基地建設等其他方面。所有費用都算上,造價2000萬兩白銀,換算成大洋約合2920萬塊大洋。這絕對是一個天文數字!

    近代海軍

    清朝發展近代海軍始於洋務運動。1866年左宗棠擔任閩浙總督時創辦了福州船政局,當時採取的策略是僱傭兩個法華人日意格和德克碑,由他們帶領華人造我們自己的戰船。當時合同有規定,法華人必須在造船的過程中把華人教會,然後華人再自主造船,這樣既能學到技術,又能降低成本。而且當時造的船是軍民兩用式的,既能當戰船,又能當商船。

    1874年,日本企圖入侵臺灣,清政府開始籌議海防。到1875年正式決定由李鴻章督辦北洋防務、左宗棠督辦南洋海防。

    甲午海戰

    此後,清朝分別組建了北洋水師、南洋水師、福建水師和廣東水師,這是中國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四大水師。其中福建水師的主要艦船都是由福州船政局自己製造的,又稱船政水師,在1884年中法戰爭之前,福建水師的規模和實力都位居四大水師之首。

    清朝軍艦VS現代航母

    最後,我們來比較一下清朝的一艘軍艦與現在的一艘航母,兩者的造價到底相差多大。

    本來想拿我們的第一艘中國產航母的造價作對比,可惜查不到相關資料,網上關於中國產航母造價的資料五花八門,不足為信。所以,我們就拿一艘美國的福特號航空母艦作對比吧,因為它的造價是公開的。

    福特號航母

    福特號航空母艦是當前世界上實力最強大的航空母艦,也是世界上造價最貴的航空母艦。福特號滿載排水量達到112000噸,而近代“亞洲第一鉅艦”定遠艦的滿載排水量僅為7670噸。

    福特號單艘造價約13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845億元人民幣(按照美元兌人民幣1:6.5計算)。按照5.6元每克白銀的價格,我們再將其換算成白銀,約合白銀4億兩(一兩等於37.30克),再換算成大洋,約合5.84億塊大洋。

    一艘福特號航空母艦造價5.84億塊大洋,而一艘定遠艦造價204萬塊大洋。當然,這樣換算顯然不夠客觀,因為現在的白銀和清朝時的白銀其購買力不可同日而語。

    不過,我們可以將換算之後的4億兩白銀與《辛丑條約》的賠款做一下對比。《辛丑條約》規定,清朝對各國的賠款合計4.5億兩白銀,價息合計超過9.8億兩白銀,約相當於2.5艘福特號航母的造價。但是我們要知道,9.8億兩白銀的賠款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是一個不可承受之重,就算舉全國之力也要還上三十九年才能還清。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單純地用現在白銀的價格去換算清朝時的銀價,確實不夠客觀,也不準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大佬,我崩壞三做什麼?怎麼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