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君臨格史

    1、朕

    朕,作為皇帝配套的專屬稱謂,始於秦始皇贏政。

    我們今天看到的“朕”字,其實是簡化字,實際上,“朕”字,由“舟”和“灷”(zhuan)組成。

    “舟”指小船(非常窄小的那種船),“灷”(zhuan)指火種。小船和火種合一起,引申為小船的裂縫。

    清戴震撰《考工記圖·函人注》:“舟之縫理曰朕”。

    《爾雅·釋詁》:“朕,身也”。

    在先秦時代,“朕”就是個第一人稱代詞,像“我”一樣普通的稱呼,因為不管高低貴賤,人人皆可自稱“朕”。

    變化始自秦始皇嬴政統一天下,建立秦朝後。

    《史記·秦始皇本紀》明確寫道:“天子自稱曰朕。”從此,“朕”只屬於皇帝自稱,其所有人都不能再自稱“朕”了。秦始皇嬴政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自稱“朕”的“皇帝”,自此以後,“朕”也成為皇帝的專用詞。

    那麼秦始皇為何偏偏選用了“朕”這個字呢?

    秦朝建立以前,第一人稱代詞除了“朕”之外,還有餘(予) 、我、吾等等。

    秦始皇稱帝時,“朕”的使用頻率持續下降,在戰國後期的口語中已經不常見了,故秦始皇將“朕”字作為自稱,實際上避免了一些避諱上的麻煩。

    古語詞“朕”還含有古雅、鄭重的色彩。"凡言朕兆者,謂其幾甚微,如舟之縫,如龜殼之裂紋也"。表明天子要防微杜漸,哪怕預示一絲小小裂縫,也要時時獨省自身。經過引申,成為皇帝的專用自稱後,可以說已經是一個謙虛到極致的自稱,卻也能大大提高了自己自省自勵自謙的逼格。當然,也有皇帝”有權任性“,比如出身草根的明太祖朱元璋,他說話時就不那麼講究,詔書中什麼“俺”“我”“咱”都還照用。

    2、孤、寡人

    “孤、寡人”多用於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稱,春秋戰國時期常用。

    “孤”是孤家的簡稱,跟“寡人”意思相近。

    《禮記·玉藻》:“凡自稱,小國之君曰孤。”

    “孤”從春秋時期開始,多用作諸侯王在遭遇危難而喪敗後的貶損自稱

    “寡人”即寡德之人,用法上比“孤”複雜些,意思是“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

    戰國時期,戰國七雄雖自僭號稱王,但仍自稱“寡人”,不過楚國是個例外,楚王多自稱“不穀”。

    秦末項羽和劉邦所分封的諸王,都自稱為寡人。

    漢朝諸侯王,多自稱寡人。

    東漢末年,“孤”較為流行,比如曹操稱魏王,孫權稱帝,都自稱“孤”而不稱“寡人”。

    老子曰:雖貴必以賤為本,雖高必以下為基。是以侯王稱孤、寡、不穀,是其賤之本與。

    中國講究“以德治國”、“以德配天”,君主、諸侯的權位是老天給的,老天只會把天下給予有德之人,如果失德便會失去尊貴權位,所以他們無比謙卑地稱自己為“寡人”,時刻提醒和鞭策自己“德寡不足”。

    各位,看明白了嗎?

    喜歡歷史的朋友,給個贊,加個關注哦!

  • 2 # 使用者94738516596

    我們再看一些古代電視劇的時候,就經常看到一些君王稱孤,或者是寡人。朕這個字我們都知道是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只有皇帝才可以稱。那麼這幾個詞都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孤,或者是寡人,都是古代君王的自謙的說法,我們都知道在中國古代一般對自己都是謙稱,而對別人都是尊稱。古代君王也是一樣。

    先來說孤,孤本來的意思就是說無父之人,古代對孤的解釋就是幼而無父曰孤。《老子》第三十九章:“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榖。”《老子》四十二章又云:“人之所惡,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為稱。”這裡的不榖就是不善的意思,在古代孤,寡人,不榖也是先秦時期君王的一種稱呼,但是用的比較少,所以很少有人知道。《左傳.莊公十一年》:“且列國有兇,稱孤,禮也。意思就是說稱孤是一種謙稱,禮儀。

    而寡人的意思就是寡德之人,意思就是說德行還不夠,也是一種謙稱,目的就是時刻提醒君王自己的德行還不夠。

    在說朕,朕這個字其實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每個人都可以稱的,比如屈原的《離騷》裡面就多次的用到朕來知道我,或者是我的,《楚辭·離騷》: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還有:朕皇考曰伯庸。——《楚辭·離騷》。這裡的朕都是指我的意思。而這個時候朕是不分貴賤的,都是可以這麼稱呼的。

    但是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之後,秦始皇就把朕這個字,只能是皇帝一個人這麼稱呼了。關於秦始皇為什麼要選這個字歷史上也是有很多爭論,有些專家也指出,本來就是秦始皇自己叫自己政的,因為秦始皇的名字本來就是叫政,後來通用朕。當然歷史上的記載是秦始皇為了凸顯自己功高三皇五帝,現實自己的與眾不同,不能再用以前的孤,寡人這些謙稱了,不能再謙虛了,而朕這個字本來就有我,我的意思,所以朕這個字只能是皇帝一人使用。

  • 3 # 沒四找十

    一、本義不同。

    1)孤的說法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原指脫離群眾,孤立無助的人。諸侯們自嘲為孤,就像孤家寡人一樣。

    2)寡人,即為寡德之人,意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諸侯王對自己的謙稱。

    3)朕,《現代漢語詞典》解釋“朕”,說:“秦以前指‘我的’或‘我’。

    二、出現的年代不盡相同。

    1)孤在春秋戰國時期常用;東漢末年,群雄袁術、曹操、孫權、劉備等“南面稱孤”。此時“孤”較為流行。而曹操稱魏王,孫權為帝,仍然自稱“孤”不稱“寡人”。

    2)春秋時期諸侯自稱寡人;北魏、北周、隋朝的諸侯王常自稱為寡人,而梟雄如爾朱榮、高歡自稱為孤。

    自唐以後,少有自稱寡人者。如唐朝諸侯軍閥朱滔、王武俊、田悅、李納聯合對抗朝廷,各自稱王,盟主朱滔自稱孤,王武俊等人自稱寡人。唐順宗為太子時自稱寡人。五代郭威未稱帝前自稱寡人。

    秦末漢初項羽所分封的諸王(如漢王劉邦)等,和劉邦所分封的諸王(如齊王韓信)都自稱寡人,漢朝諸侯後多自稱寡人。

    3)“朕”,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專用做皇帝自稱。

    三、所處的地位不盡相同。

    1)清代學者趙翼考察了歷史上“寡人”的使用情況:春秋時期諸侯自稱寡人,而較弱的諸侯自稱“孤”。

    2)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丞相李斯建議“朕”為皇帝專有的第一人稱代詞。只有皇帝一人能自稱“朕”。

    不過朕是比較書面化的自稱,往往僅出現在詔書等官方文書上。在日常生活中皇帝常稱"我"、“吾”、“孤”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適合6個月寶寶的兒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