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坐看雲起時1218

    太平天國運動是近代歷史規模最宏大的農民運動,沉重的打擊了清政府的統治,太平天國初期,太平軍一路高歌北上佔領南京並定都,這時楊秀清開始北伐,但是卻只派了林鳳祥、李開芳率兩萬太平軍北伐,最終北伐失敗,林、李二人被俘就義,以筆者看來,楊秀清派林、李二人只給兩萬將士北伐,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南京大本營根基不穩,需要軍力固守。

    天平天國定都南京後,危機四伏,根基不穩,為了鞏固南京,楊秀清把兵力分成了三部分,西征、北伐、固守南京。

    西征,由太平天國副丞相賴洪英率領三萬精銳,由朔江西征,主要為了奪取皖、鄂,並進一步控制安慶、九江等軍事要地,從而作為保衛南京城的屏障,這次西征歷時三年,最終太平軍獲得了西征的勝利,控制了安慶、九江、武昌三大重鎮,有效的保障了南京城的安全,併為南京城源源不斷的提供糧餉。

    北伐,由林鳳祥、李開芳率領兩萬廣西子弟兵出征,主要是為了透過閃擊效果直搗北京城,推翻腐朽的封建清王朝統治,出征初期,太平軍連克連捷,經安徽、河南等地,直逼天津,但由於兵力有限、清軍堅守、後援不利等因素導致失敗,這場戰爭歷時兩年,最終太平軍戰敗,但是震動了清朝的心臟地帶,驚了清政府一身冷汗。

    固守南京,剩餘十萬兵力固守南京,含家眷,廣西老百姓等,目的是維持天平天國南京的統治,並作為機動兵力隨時支援西征和北伐。

    由此可見攻下南京城後太平軍兵力也是有限的,為了固守南京,西征也徵調了一部分兵力,只能派遣兩萬兵力來支撐北伐大業。

    二、 楊秀清一次大膽的嘗試,帶有僥倖因素。

    為什麼說這是楊秀清一次大膽的嘗試呢,因為楊秀清從金田起義到永安建制,再到攻下南京城,都是靠著他的廣西子弟兵打下來的,在楊秀清眼裡,太平軍已經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了,而太平軍士氣高漲,清政府軍士氣低迷,派兩萬精銳一路北上,有可能會創造攻下南京城這樣的奇蹟,所以這次北伐楊秀清是帶有僥倖因素在裡面的,但由於後期援軍不利,楊秀清驕奢墮落,導致北伐全軍覆沒。

    三、牽制清軍主力,阻止南下。

    佔領南京後,給南京造成嚴重直接威脅的是清朝江南和江北兩個大營,但是固守北京的清朝精銳並未出動,一旦南下,對南京會造成非常大的威脅,為了戰略需要,太平軍主動出擊,長驅六省,一直打到了天津,給清政府北方各省造成很大的威脅,清軍主力要南下只能先殲滅這股北伐軍隊,只有鞏固了北京城,才能南下,這次北伐也為太平軍西征和統治南京爭取了時間,所以楊秀清派出北伐是一種戰略,在當時看是正確的,但由於後援不利,京城內鬥導致北伐以失敗而告終。

    四、不排除楊秀清排除異己。

    天王洪秀全在永安封王的時候,封了五個王,而翼王石達開、西王蕭朝貴、南王馮雲山、北王韋昌輝都受東王楊秀清節制,在永安建制的時候蕭朝貴與東王是不和的,林、李二人又是蕭朝貴的部下,隨著蕭朝貴戰死,林、李在軍中又是難得的驍將,為了消除異己,出征北伐本身是一個非常艱難的事情,這個時候楊秀清派出蕭朝貴的部將北伐難免有清除異己之嫌。另外在二人北伐受阻固守待援的時候,楊秀清只派了7000兵力去支援,在援助的途中就被消滅,這也導致林、李二人失去了南撤的機會,這也堅定了楊秀清清除異己的私信是存在的。

    綜上所述:楊秀清派林、李二人率兩萬將士北伐既是為了清除異己,也是為了戰略需要,可謂是“一石二鳥”。

  • 2 # 雲中書翁講史

    太平軍北伐的背景:太平軍攻佔南京以後,隨即在南京建都,並改南京為天京。天京成了太平天國的革命中心。為了牽制太平天國的軍事力量,清欽差大臣向榮很快在紫金山紮下“江南大營”,沒過多久欽差大臣琦善也率兵萬餘人在警備揚州城外紮下“江北大營”。但當時全國的革命形勢風起雲湧,尤其是東南各省,人心浮動,官僚地主是一片混亂,時常有百姓鄉農乘勢而起,期間,上海、福建、廣東、廣西天地會起義也展開活動,面對全國革命形勢發展的高潮,楊秀清開始考慮發兵北伐。

    太平天國會做出只派林鳳祥、李開芳率兩萬太平軍北伐的戰略決策呢?應該說是太平天國領導人對客觀形勢作了錯誤估計。對自己的力量估計過高,對敵人的力量估計過低。他們認為攻打北京會像南京那樣一樣簡單,在這種思想指導下,他們派兵北伐。

    我們再看林鳳祥、李開芳二位將領,二位將領都是太平天國的老革命,信仰堅定、打仗勇猛,是值得信賴的天國兄弟,而北伐的兩萬多兄弟,多數是從廣西打出來的老兄弟,戰鬥力強悍,這些因素影響著楊秀清,讓他誤認為憑藉這支精銳之師可以直搗北京。

    北伐的同時,太平天國也進行著西征、對南京軍事固守這樣的軍事行動。從其中可以看出,北伐是軍事戰略,也是牽制清軍南下以免影響其他軍事行動。

  • 3 # 老威觀史

    太平天國的北伐可以說是其前期的一大失誤,雖然損失的人馬不算多,2萬人左右,但這2萬人也基本是太平天國的精銳主力,按照當時的說法,這2萬人都是清一色的從廣西出來的老兵組成,也就是太平軍常說的“老廣西”。喪失這樣一支精銳生力軍對於太平天國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北伐的大概經過

    在北伐之初,當時太平天國高層對於北伐並沒有足夠的重視,不但派出的部隊不多,而且領頭的也不是太平天國的真正高層人物,根據李秀成在其《自供狀》中的排名來說,林鳳祥和李開芳在當時的太平天國中排名在六、七位的樣子(第二位為東王楊秀清、第三位為西王蕭朝貴、第四位為南王馮雲山、第五位為北王韋昌輝、第六位為翼王石達開、第七位為燕王秦日綱,因為之前西王蕭朝貴和南王馮雲山都先後戰死,所以排名就往上順了兩位),如果要真的重視的話,那麼派出的至少應該是一位帶王字的高層人物。如太平天國的西征,領頭的就是翼王石達開。

    而北伐軍能一路打到北京附近,也並不是說一路上攻城略地,然後一個一個地佔領著打到北京的,而是按照楊秀清“師行間道,疾驅燕都,無貪攻城奪地”的戰略方針作戰的。按照這樣的作戰方針,其實就是流動作戰的意思,這種作戰方針在一開始就決定了北伐軍必然失敗,因為以2萬人的人馬即便是運氣非常好,一路打到了北京,就算佔領了北京,北伐軍也要面對清軍大批部隊的圍攻,而一路上沒有佔領城池,那麼這支深入的孤軍就得不到任何的後勤供給,增援部隊還要從南京一路打到北京,增援難度可想而知,這也是後來楊秀清連續派出增援部隊沒能成功的原因,孤軍深入的北伐軍最終只能被困死。

    當然,在北伐的途中北伐軍也招了不少人加入到隊伍當中,整個北伐軍也一度擴張到了號稱幾十萬人之多,但是沒有固定的根據地,這麼多的部隊也就沒有足夠的後勤保障,這種情況下人數多就是累贅,也起不到戰鬥力的作用,其實北伐軍在一路上招募的部隊並沒有起到什麼作用。

    不過這一切在北伐軍剛開始的時候並不明顯,北伐軍從浦口出發,經安徽進入河南,之後橫渡黃河,一路轉戰打到了天津附近的靜海,這一舉動一度震驚了整個清廷。當時北京就有十多萬人遷出了北京,繁華的前門大街也一度冷清。

    北伐軍能一路打到北京附近,還有一個原因就在於當時的清軍戰鬥力實在太差。根據當時的記載,即便是號稱清軍精銳的黑龍江馬隊,在對戰北伐軍作戰的時候也是直接就丟盔棄甲,一路行乞回到了北京,一時間北京城乞丐遍地,這些乞丐其實都是組團跑回來的八旗精銳。

    在這樣危機的情況下,咸豐任命了八旗中唯一還能打的僧格林沁為主帥,全權負責對戰北伐軍。而僧格林沁則改變了戰法,以往都是派部隊跟北伐軍死磕,他不這樣做,而是採用了圍困的方式,這個方式被證明對付北伐軍是非常奏效的。

    當時林鳳祥的北伐軍打到靜海、獨流的時候便陷入了僧格林沁的重圍,恰好這個時候北伐軍的運氣也不好,遇到了大雪天氣,北伐軍由於缺衣少穿,凍死凍傷了不少(其實這也是流動作戰的缺點,部隊缺乏補給)。而僧格林沁圍困北伐軍以後也不與北伐軍作戰,就是圍困,等到彈盡糧絕了再發動進攻。面對僧格林沁的圍困,林鳳祥最終選擇了突圍,而僧格林沁一路也只是追打北伐軍,並不斷地圍困,林鳳祥撤到埠城的時候再次被僧格林沁圍困,然後就是車輪戰,打的北伐軍精疲力盡。

    到了北伐的後期,清軍方面的戰術是對路了,情況就直接扭轉了,哪怕當時咸豐不斷地下命令要僧格林沁總攻,但僧格林沁還是按照著他既有的戰術去打,最終拖垮了北伐軍。

    在面對北伐軍的危機局面,東王楊秀清其實也是壓力山大的,畢竟派出去的是2萬多的“老廣西”,是太平軍精銳中的精銳,王牌中的王牌,真損失掉了打擊就太大了。但救援的時間也很晚了,直到北伐軍打到天津的時候才開始派兵救援。楊秀清先是派了曾立昌等人前去救援,曾立昌也打到了山東臨清,一度離埠城只有200公里,結果被清軍打敗,曾立昌也在戰鬥中戰死。之後的救援就都沒有曾立昌這麼順利了,連燕王秦日綱前去救援都被打了回來,北伐軍最終也就徹底斷了援軍。

    只派2萬人北伐的原因分析

    個人觀點,楊秀清只派林鳳祥、李開芳的2萬多人北伐,其目有以下幾點:

    一是楊秀清打削弱西王蕭朝貴的存留勢力,確保自己在朝中一家獨大。其實林鳳祥和李開芳都是原先西王蕭朝貴的勢力。在太平天國的高層領導人中我們也知道,能夠附體的只有兩人,一人是東王楊秀清,屬於“天父附體”,另一人就是西王蕭朝貴,屬於“天兄”附體,這種附體的把戲雖然今天我們是不會信的,畢竟都屬於“跳大神”那種事情,但當時的人都非常相信,可以說如果西王蕭朝貴能一直活著的話,他也一定能在很大程度上制約東王楊秀清,不至於會讓楊秀清後來一家獨大,連天王洪秀全都完全不放在眼裡了。不過想來也有些滑稽,如果楊秀清“天父”附體的同時,蕭朝貴再來個“天兄”附體,不知會是什麼場景?

    雖然蕭朝貴在長沙戰死了,但他還留下了相當的勢力,林鳳祥和李開芳就是這股勢力的班底人馬,他們在當時的太平天國朝中有著相當的影響力,一定程度上也能制約楊秀清。

    如果林鳳祥和李開芳留在朝中,那麼對於楊秀清的大權獨攬其實是個威脅,或許一開始楊秀清也只是想把這班人馬派出去打,並沒有想置他們於死地,只要他們不在南京附近就行了。或許楊秀清一開始也不指望他們真的能打到北京,也不指望他們能拿下北京,只要牽制住北方清軍的部隊,減少南京方面的壓力就行了。不想北伐軍真的打到了北京附近。

    二是當時太平天國的精銳部隊並不多,動員北伐的2萬精兵已經是下了很大力氣了。當時太平天國的精銳來說,總共在5萬人左右,2萬人西征,2萬人北伐,留了1萬人駐防天京,也就是說,派2萬人北伐其實是動員了能動員的所有精銳,雖然我們看起來人數不多,但對於當時的太平天國來說,是拿出了家底了。

    三是當時太平天國的重點並不在北伐,而是在天京周邊及西征上。當時清軍在天京附近建立了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直接威脅到了天京城的安全,另一方面,為了確保天京的安全就要攻佔長江中上游的城市,於是就有了西征。對於天京的安全和西征,是當時太平天國最為重視的地方,北伐的目的恐怕也不是要攻佔北京,而是牽制北方的清軍,使其不能南下而已,說白了,北伐還是為保證天京安全和西征服務的。

    楊秀清作為一位出色的戰略家,他心裡其實非常清楚,2萬人不可能能拿下北京,要林鳳祥等人打到北京,也只是讓他們去儘量擾亂清廷的部署,一開始楊秀清很可能根本就沒有指望他們拿下北京。

    所以綜合以上,我認為最接近太平天國北伐真相的情況應該是,一開始太平天國就制定了以天京的安全為中心的戰略,確定了北伐和西征。北伐其實是為天京的安全服務的,目的其實是為了牽制北方的清軍。至於要他們打到北京,流動作戰,其實就是為了攪亂北方清廷的戰略部署,用最少的人馬,達到最大的牽制效果。只是沒想到林鳳祥和李開芳太能打了,竟然真的打到了北京附近,只是打到這個份上,要叫他們回來也來不及,救援也救援不了,最終才導致了北伐軍的全軍覆沒。

  • 4 # 聊坐南書房

    林鳳祥、李開芳只率兩萬太平軍進行北伐, 這是洪秀全、楊秀清定都天京後,在軍事指揮上所犯下的錯誤。正是由於楊秀清將兵力分散,一邊進行北伐,一邊開始西征,最終導致北伐的太平軍犯下了流寇主義的軍事錯誤,出現了被動挨打的局面,不但北伐軍全軍覆沒,就連派出的援軍也遭受重大損失。

    為什麼要北伐

    在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並沒有準備北伐和西征的計劃。由於洪秀全和楊秀清沒有意識到當時太平軍的實力要強於清軍,而採取了主要保衛天京的消極策略。但是在清軍的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對寧鎮的威脅下,洪秀全和楊秀清決定抽出一部分兵力,作為機動力量,避開清軍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重點防護的蘇北、蘇南地區,運動作戰,以牽制清軍。

    在這個時候,洪秀全和楊秀清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他將本就不多的兵力,分成了北伐和西征兩支力量。而他們給北伐制定的戰略目標是在運動中消滅清軍,最終攻取北京,推翻清政府。計劃是好的,但是現實是殘酷的。北伐的統帥是林鳳祥、李開芳、吉文元,他們在天國的職務事正副丞相,也都是除六王之外一流的天國將才。

    北伐軍一度取得重大戰績

    1853年5月8日,天官副丞相林鳳祥和地官正丞相李開芳率領太平軍,乘船從儀徵、六合出發,與從天京出發的春官正丞相吉文元在浦口會和。全軍共有太平軍將士兩萬餘名,大多是從廣西帶出來的“老兄弟”,能征善戰,都是太平軍的精銳。

    清軍派出都統西凌阿率兵堵截,然而,那些八旗兵根本不敢應戰,還沒有剛剛接觸,就潰不成軍。林鳳祥和李開芳率部計劃到徐州渡黃河,但由於清軍有重兵把守,遂改變主意,迅速挺進皖北。北伐軍一路攻佔懷遠、亳州,抵達河南交界處。6月13日,太平軍攻佔歸德,消滅清軍3000餘人。

    在太平軍準備搶渡黃河時,由於清軍提前將南岸的船隻調到北岸後,全部焚燬,導致太平軍的程序受阻。隨後,太平軍轉戰開封,因城牆堅固,再加上雨天攻城困難,最後只得放棄攻城,轉而攻克中牟、鄭州、滎陽等鎮。並在攻克鞏縣後,太平軍抓緊搶渡黃河,由於清軍緊逼,渡船又少,在主力部隊渡過黃河後,尚有1000多名太平軍無法及時搶渡,只得灑淚與主力分別,轉戰於豫、皖、鄂一代。

    在渡過黃河後,北伐軍就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由於沿途招兵買馬,隊伍雖然壯大,但由於糧草補給一時難以解決,而且新兵沒有作戰經驗,又難於管理。導致北伐軍的整體戰鬥力下滑。為了解決補給,林鳳祥和李開芳等人,準備攻打懷慶府。但在多次攻擊下,當地知府不惜將一千多囚犯放出抵抗北伐軍,再加上清軍的一萬援兵也已趕到,雙方戰場出現了僵持情況。

    這種情況對北伐軍是極為不利的,清軍的重兵集結,甚至形成了對北伐軍的反包圍態勢。在對懷慶府進行56天的圍攻後,林鳳祥和李開芳決定撤出戰鬥,進入山西境內。太平軍連克多處城池,得到了當地百姓的大力支援,也補充了不少的物資,糧草匱乏的情況一度得到緩解。

    北伐軍在一路征戰下,很快就深入了直隸的腹地。10月13日,北伐軍的前鋒抵達距保定60裡的張登鎮,已經距北京城不遠了。北京城的王公大臣開始外逃,普通住戶也已經有一大半逃離了京城。咸豐皇帝大驚失色,任命惠親王綿愉為大將軍,科爾沁郡王僧格林沁為參贊大臣,率兵在保定、涿州一帶堵截北伐軍。

    勝利在望的北伐,卻隱藏著諸多的風險

    遠在天京的洪秀全和楊秀清得知北伐軍已經兵臨北京城了,激動不已,認為北京一定會指日可下。洪秀全於是封林鳳祥為靖胡侯、李開芳為定胡侯、吉文元為平胡侯、朱錫琨為剿胡侯。

    但實際上,北伐軍由於長時間的運動作戰,士兵得不到修整,已是疲憊不堪。再加上他們遠離基地,後勤處於無法保障的狀態,物資全靠作戰獲取。而馬上到來的隆冬,也將對太平軍將士是一種嚴峻的考驗。由於得不到天京的行動指令,北伐軍面對清軍的嚴陣以待,無法北進,只得轉向天津。但在滄州,北伐軍遭到地方團練的攻擊,損失慘重。

    在攻克滄州後,北伐軍準備尋找渡船北上天津,但沒有找到渡船,北上天津的計劃也擱淺。這時,僧格林沁已經率部趕到靜海,清軍在兵力上和物資供應上都好於太平軍。嚴冬即將到來,太平軍將士又沒有禦寒的棉衣,這些可能都對北伐軍非常不利。

    為了快速擺脫不利的局面,林鳳祥和李開芳等人決定速戰速決,一面派人迴天京求援,一面尋找機會殲滅敵軍。11月1日,北伐軍主動出擊,重創清軍勝保所部。雖然有過幾次勝利,但難以改變北伐軍的不利局面,他們的糧食已所剩無幾。

    1854年1月28日,林鳳祥和李開芳商量,讓幾千人先行南撤,其餘兵力牽制清軍。由於冰天雪地,太平軍士兵凍傷嚴重,行軍非常困難。在清軍的圍追堵截下,北伐軍主將之一的吉文元戰死,北伐軍計程車氣大受影響。

    不久天京方面派出了援軍,但由於雙方通訊不暢,相互不知對方到底在哪裡。等林鳳祥和李開芳得知援軍已經趕到山東時,由李開芳率部分兵力前去接應,可是援軍已經在臨清附近被清軍擊敗,與援軍會師的希望破滅。

    在李開芳前去接應援軍的時候,林鳳祥率部與清軍多次展開激戰,由於沒有糧食,士兵們靠吃馬料黑豆充飢。僧格林沁採取“水攻”的辦法,給太平軍造成不小的傷亡。1854年2月19日,僧格林沁對太平軍發起攻擊,林鳳祥率最後的2000名太平軍與敵血戰。由於被叛徒出賣,林鳳祥被清軍俘虜,押解到北京後,被清政府殺死,洪秀全追封林鳳祥為求王。

    接應援軍未果的李開芳暫據高唐,在勝保多次攻城未破的情況下,清政府改派僧格林沁南下攻打高唐,李開芳率部出戰,擊斃清軍多位將領。李開芳在意識到林鳳祥已經遭遇不測,為了準備突圍,帶僅剩的800名士兵撤退到馮官屯。僧格林沁見一時難以消滅太平軍,又採取水攻的辦法,引運河水來淹馮官屯。導致太平軍的糧草、火藥全部被水淹沒。陷入絕境的李開芳,為了保全手下將士,選擇向僧格林沁投降,被僧格林沁押到北京,於6月11日,被清廷凌遲處死。

    北伐軍轉戰多省,牽制了清軍不小的力量,也給了清軍沉重的打擊,甚至一度攻擊到清政府的都城北京附近。但由於兵力較弱,又遠離根據地,無法及時得到後勤保障,也沒有後援,屬於孤軍奮戰。最終在清政府的圍追堵截下,北伐軍全軍覆沒,損失了幾萬太平軍的精銳力量。而且天京派出的兩批北伐援軍,都在清軍的圍追堵截下,遭到慘敗,給太平天國造成了不小的打擊。北伐的失敗,與太平天國領導層的決策失誤是有很大關係的,如果能夠集中優勢兵力,與清軍展開正面作戰,也許早就擊破了清軍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對天京的威脅,太平軍所面臨的將會是另外一種有利的局面了。

  • 5 # 常棣tandy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從而有了戰略據點,暫時結束了以前流寇主義的作戰方法;疲於奔命的清軍也暫時終止了對太平天國的圍追堵截。雙方處於相持階段,都趁此調整戰略,重新部署兵力,為以後的長期戰爭作準備。

    一、清廷防止太平軍北進的對策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清廷不得不考慮對策。蘇皖二省是它在江南的重要財賦基地,經過太平軍的連續作戰,清軍遭到嚴重殲擊,腹地一片空虛。安徽新任巡撫李嘉端向咸豐帝訴苦:

    竊查粵匪自竄擾各省以來,每於飽掠之餘,輒思乘間竄軼。而各省本地汛兵,多因聽調遠出,營伍空虛,適經賊匪分竄,始行奏請撥兵防守,每多緩不及事。

    咸豐帝此時對安徽並不重視,他最大的心病是太平軍北進,“皖省、江北等處,為東、豫各省門戶,亟應厚集兵力,防賊北竄。”

    對策是依恃江北大營在第一線堵御,嚴旨兩大營以攻為堵,把太平軍周堵在寧、鎮、揚三城。至於皖北,為第二線防堵戰區。江北大營集中 7000 人去攻揚州,沿浦口、六合、儀徵一線港汊較多,清軍防守薄弱,成為太平軍北進的缺口。

    清軍將領預測太平軍的動向是:“勢必東走瓜、儀;以趨邳、郯。……惟是此等兇徒鋌而走險,但有徑路可通,即當防其竄軼;而關係北竄之路,尤宜添設重兵再加意嚴防,斯可有備無患。”

    但要處處設防,勢必分散兵力,江北大營剩下的數千兵力更形孤單,第一線防堵已屬徒勞。

    漕運總督楊殿邦原守揚州,揚州失守後,退至淮安;河運總督楊以增屯據清江浦。此二人共握有6000 人的兵力,負責運河河防,“此路兵單,本甚慮之”,河防實際上也很薄弱,還得依賴江北大營在揚州堵住太平軍北進。

    山東巡撫李德負責黃河東段防務,他將所部清軍沿河分段駐守,劃為五個軍事集團,但各路清軍不能齊集,一直沒有完成。清軍陸續抵達防區的有:清江浦之北的王家營有奕經統帶 1000 名清軍駐守,為運河防兵後盾,李德又添兵1000 名分佈該處“稽查船隻之偷越”,互為犄角。清江附近兵力共有7000 人左右;由王家營至桃源縣北岸之重興集,有百勝率兵勇 2000 名駐守,“探賊情虛實”;自重興集至宿遷順河集,有郝光甲所帶3000 名陝甘兵駐守,並有 1200 名扎於宿遷城北之數十里處,李德守駐縣城,統籌黃河防務。

    這樣,黃河東段實際有近萬名兵勇,較為堅固,亦賴以為守,似可萬無一失。

    李德疏雲:

    如此黃河兩岸節節嚴防,借天險以施人力,事半功倍,較之交界堵御,殊有把握。如各該處尚有不敷,彼時調回前赴河南兵一千名,量為接濟,不致再虞短少。

    由此可知,太平軍沿運河渡黃勢必遇到眾多清軍堵御,很難突破運、黃兩大防區。

    相形之下,由於咸豐帝兵餉俱竭,無力兼顧,皖北防務實是空虛之至。周天爵坐鎮宿州,主持淮北防務。他所率兵力不過3000人,其中一半是招撫的捻軍,成分複雜,軍心不穩。淮南由李嘉端守戍,咸豐帝沒給他任何兵餉。

    這位巡撫叫苦不迭:

    且臣周天爵年屆八旬,雖精力未衰,而以一旅之眾,擊四起之賊,誠恐顧此失彼。皖省兵額,除分防書識外,不過四千餘名,加以調遣潰散之餘,兵力益形單弱。即如廬州城內,現僅存兵五十餘名。其召募之勇一千餘名,未經訓練,器械不齊,斷難任以防剿;又以經費不充,大有欲散之勢。

    比起運河、黃河防務,皖北正是太平軍北伐的最好通道。

    豫皖邊界,主要由河南巡撫陸應谷駐防。這一帶可恃黃河為屏障,以防太平軍由皖入豫。但由皖入豫之路徑較多,防不勝防,這時陸應谷在歸德所集兵勇不到 2000 名,實在不足以資抵禦,奏請增兵亦未能如願。

    可見,清軍北路防禦除揚州以北運河與黃河東段比較嚴密外,皖北與黃河西段十分虛弱,這對太平軍北伐方向的選擇頗有影響。

    另一方面,清軍分兵把守,各自為戰,相互缺乏聲勢聯絡,沒有統一的戰略指揮系統,唯恃咸豐帝在北京排程整合,顯然貽誤戰機。再說清軍素質低劣,多數兵勇從未征戰,戰鬥力孱弱,很難阻擋太平軍的迅速進兵。

    二、太平軍方面北伐的決策

    太平軍攻克南京後,就有人揭露清軍情狀說:

    非徒民不見賊也,乃至兵不見兵。平日訓練,輕如戲劇,符檄一下,面色灰死,未望塵而肝膽迸散,豈有所謂行列部伍,坐作進退耶? 夫以如是之民情,如是之師律,賊行數千裡,皆出空虛之地,其為潰敗,非為不幸。旬日以來,訊息百端,日益危逼。然而鎮江之師不西,瓜、儀之勇不南,皖帥變易,擁符離之兵而不進,坐視金陵之危,勇懦一轍,環而相顧,欲僥倖於狂寇之未必至,豈可得耶?

    太平軍攻克寧、鎮,揚三城之後,控制各城周圍的有利地形,構成堅固的城防工事,以抵禦與挫敗即將來犯的清軍反撲。其時,將士能戰者約10 萬之眾,與兩大營清軍相比,兵力顯得過剩。如果長期坐守金陵,不利用多餘的水陸力量實施戰略運動和發展,則會造成兵力浪費。

    太平天國的根本目標是推翻清朝,但全國各省仍在清廷統治下,咸豐帝坐在北京繼續調集兵力包圍三城,太平天國並沒有擺脫危機。

    因此,對洪秀全、楊秀清來說,消極防禦三城非但不能推翻清朝,反而導致危機加劇。利用優勢,採取戰略主動,開拓疆土,北伐清廷,是合理的戰略選擇。

    而且,清軍主要兵源在北方,只有分兵北伐,在外線開闢戰場,才能牽制北方清軍南下,減輕天京的軍事壓力。因此,北伐、西征次策並非倉猝草率,而是經過一番考察與論證後的產物。

    夏燮對太平軍北伐目的的理解比較直接,他認為,這是一次有限的戰略機動,洪、楊為了保持小天堂富貴鄉的安寧,遣林鳳祥、李開芳等,“自皖、豫一帶,糾集捻匪,以圖僥倖一決,藉以牽制南下之師。”

    我們覺得,太平軍北伐意在攻取北京,只有攻佔北京,推翻清朝的目標才算達到。楊秀清在給北伐將領的誥諭中稱:“至到北京之日,即與監軍袍帽,光寵其身。各宜凜遵,毋違,”

    清方也存此猜測,認為洪、楊北伐是“輒思長驅豫晉,睥睨神京”。

    正由於北伐軍著意北京,他們迅速北進,攻一城,棄一城,不圖久居。楊秀清在誥諭中也明確指示林鳳祥等“格外放膽靈變,趕緊行事,共享太平”“速急統兵起行,不必懸望”,抓住時機,直搗北京。

    對於太平軍北伐時的軍數,記載不一。主要有二十一軍、九軍等不同說法。

    前者一般見於官方資料;後者多出自太平軍將士的口供。《續纂揚州府志》中載稱:“賊林鳳祥等率二十一軍北竄,每軍數千人,犯浦口,攻六合。”《重修安徽通志》中稱:“四月,粵逆林鳳祥等自揚州率二十一軍北竄。”此係抄自《豫軍紀略》,清方對於太平天國北伐的具體部署,不甚了了,尤其是兵力更難確知。

    而且北伐軍沿途擴充套件,各地清朝將帥情報資料也很難一致,二十一軍之說亦非當時所載,可信程度很小。

    我們認為九軍一說較為可信。《張維城口述》中說:“在懷慶者共九軍,前一,前二,前三,前五、後一、後三、中五、左二、右一。此九軍皆從揚州出來,聞說系官軍圍住,此九軍殺出來的。”

    張維城曾隨其父在毫州開設雜貨鋪,後跟隨太平軍進至河南歸德、懷慶,他對太平軍的許多情況較為熟悉,不僅數次提到“九軍”,而且還說出九軍的具體番號(不盡全對),應該說他的口供是較為可信的。“現在丞相三人俱在懷慶東關民房居住,各將軍一日一往見。每日鳴鑼為號,傳丞相有令,九軍將軍去,其餘各賊官俱各赴各將軍衙門聽令。”

    張維城隨軍過河後,委派到師帥黃錦文營中,到懷慶時,他就隨師帥住在關東民房,為師帥做飯。因此對於丞相召集九軍將領開會這些軍事機密也有所聞,因此他提供的“九軍”是可靠的。

    我們從林鳳祥等的供詞中也可斷定“九軍”是確實存在的:

    “我到揚州踞了城後,楊秀清叫我回金陵,派我同偽地官正丞相李開芳、春官副丞相吉汶沅、檢點朱姓,帶九軍兵渡黃河。”隨同林鳳祥一起被俘的另一太平軍戰士黃益峰供稱:“七月間洪秀全帶賊從莊上過,我見賊中有我族兄黃益沅,將我叫去服役。……(黃)上年十二月被官兵用炮轟死。二十九日,林鳳祥見我打仗有功,將我補了黃益沅的指揮,管九軍人。”來自太平軍北伐將帥親供,因此“九軍”之說比較可信。

    太平軍北伐時的具體人數在 2 萬左右。《張維城口述》稱:

    ……丞相傳令,自中牟縣至鞏縣汜水過河,……直渡了 一天,並無一兵追趕,過河者約三四萬人。未過河者亦約有二三萬人,在鞏縣住下,經官兵殺死二三千人,因此鞏縣那一半賊都逃散了。”乍看,過河與未過河總計有六七萬人。

    但這是不可能的,太平天國總共不過 10 萬人左右,除北伐外,還要分兵西征,守衛天京等三城,因此六七萬是誇大其辭。

    但矛盾出在供詞的後一段話:張維城先說,未渡河而在鞏縣駐屯將士共二三萬人,其中一半被清軍殺死,人數是二三千人,另一半人逃散,人數沒有供出。既然是一半,也應是二三千人。這樣在鞏縣共約六七千人,而不是二三萬人。加上過河的三四萬人,北伐軍在渡河前總數至多5 萬人。其中,相當數量的將士是皖北、河南饑民投軍,溯自北伐伊始,2 萬人比較可信。

    李開芳供稱:“我自浦口同林鳳樣、吉汶沅統帶賊匪二三萬人過黃河直人直隸境。”這就證實了我們對北伐軍人數的考證。

    北伐軍的主帥究竟是誰? 史學界曾有歧義。楊秀清二件誥諭對北伐將帥的排列程式是:“天官副丞相林鳳祥,地官正丞相李開芳,春官正丞相吉文元等知悉。”

    李開芳供詞對丞相們的位置也有說明:

    到南京時,只封偽丞相六人。天官正丞相秦日章,副丞相林鳳祥。地官正丞相李開芳,副的陳盛容。春官正丞相胡以洸,副的吉汶光(元)……

    因此,林鳳祥職位高於李開芳,應是北伐主帥,李開芳,吉文元為副帥。他們都身居要職,原隨蕭朝貴充當先鋒軍將領,轉戰兩湖三口,一直是前敵主將,勇敢獸戰,是太平軍中第一流的高階指揮員。

    楊秀清決定把北伐重任託付給他們,顯然是認真、嚴謹的選擇。所部將士亦系百戰精銳,“每逢打仗,俱是丞相當先”,“打仗時,俱派湖南,湖北,南京、廣東、廣西人,新擄去的不使打仗,止做粗活。”看來,北伐軍的主力是廣西與兩湖老兵,也是太平軍中的生力軍,並非有些人所說的偏師。

    (正文完)

  • 6 # 博興國史

    這是由當時太平天國的整體實力和外部環境決定的。體現在:

    ,清兵強,太平軍弱。定都天京後,尾隨而至的清軍立即建立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對太平軍進行圍堵,並會源源不斷派援軍。而太平軍雖聲勢浩大,

    北伐路線圖

    但能征善戰者大約10萬餘人,餘者多為挾裹而來的老幼婦孺。

    二,太平軍的軍事策略即北伐和西征,拱衛天京。西征旨在開拓長江中下游富庶地帶,保證天京的糧草供應;北伐則是不計城池得失,旨在直搗清廷都城北京,迫使清軍回撥救駕,緩解天京周邊壓力。

    ,楊秀清調虎離山,削弱西王蕭朝桂西殿實力,是東殿一家獨大。林鳳祥、李開芳都是西殿悍將和核心,二人掛帥北伐後,太平天國諸王中徹底失去了和東王制衡力量,使楊秀清急速膨脹。

    ,多線作戰,兵力見絀。太平軍的主力是兩廣起義是的老弟兄,隨後的都是被捲進軍隊的百姓,戰力與腐朽的八旗兵差不多,但與湘軍和蒙古騎兵比差太遠了。

    北伐失利

    林、李的兩萬北伐軍基本都是兩廣士兵,是絕對的太平軍主力。

    ,孤軍深入,援軍不濟。北伐軍進展神速,一路攻城略地,隊伍不斷壯大,在天津附近被清軍圍困。為支援北伐軍,楊秀清幾次派出援軍,甚至不惜王爵,加封秦日鋼為燕王激勵他,結果都是無濟於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中同桌借我1W塊錢,一直催了好幾個月不還,我該怎麼要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