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非常同意
-
2 # 散戶歌手程池
我也來聊聊這個話題吧!
我不知道其他省份小學課程設計是啥樣,我們江西省的小學,三年級開始學科學(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叫自然),四年級學地理,五年級學歷史。我記得我剛讀五年級的時候,歷史教科書發下來,第二頁就是朝代歌,大致:夏商周,春秋和戰國,秦朝統天下,再分西東漢,三國魏蜀吳,晉朝再西東,國土南北朝,隋朝統四邊,唐朝之後五代十國,宋元明清後,王朝至此完。確實中國的歷史是非常悠久了,朝代更替也比西方來得頻繁,每每改朝換代,要麼舊朝自己焚燬宮殿,以示抵抗到底,要麼新朝除舊佈新,用烈火洗滌舊世界。這麼一來,很多重要的文物在烈火中化為灰燼,所以人們就存在很多疑問,舊王朝宮殿被毀,宮殿中的一切化為灰燼,那為何各朝各代王朝世系和相關史料都能相對比較完整的儲存下來,流傳至今呢?
相信很多讀者都知道,中國素有修史的傳統,在官修盛行之前,是私修,比如孔子整理《春秋》、《尚書》,司馬遷撰寫《史記》,左丘明撰寫《左氏春秋》,這些私人修史行為配合從西漢開始設定的史官,較為全面、客觀的記述了先秦時期到漢朝的大部分史料。這些詳盡的歷史材料透過朝廷藏書和地方官藏書的形式進行儲存。當歷史進入到晉朝,開啟了新朝為前朝修史的傳統,比如晉朝陳壽根據晉武帝的要求修訂後漢和三國期間的歷史《三國志》,由此類推,南北朝時期各國衛兩晉修史,隋朝修訂了南北朝、唐修隋一直到清朝修訂明史,當今修訂清史和民國史。史料來源呢?各王朝都有史官的設定,各個皇帝都有記錄皇帝日常工作生活的起居注,這些資料初步錄入以後,每年在年終時還要進行整理潤色,除了皇史宬保留兩份,還要分送陪都、重要行在各一份,確保史料安全。各朝代都要宣揚文治武功,所謂文治,編書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比如明朝成祖永樂年間,由解縉作為總纂官帶領一幫當時最頂級的文人學者編纂了《永樂大典》。清朝康熙年間由皇三子胤祉組織讀書人編寫了《古今圖書整合》,為後來乾隆年間和珅紀昀擔任正副Quattroporte集全國之力編寫《四庫全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些重要文獻編撰完成後都會仿照皇家史料分抄分藏進行儲存。這樣的完備措施使得古代史料相對完整地儲存下來。這是官方藏書。
我是做新聞旅遊板塊宣傳報道工作的,對全國的重要文物古蹟比一般群眾瞭解得更多一些,比如在今天全國各大旅遊區中知名度並不高的浙江寧波天一閣,這就是文化保護和傳承非常重要的一種方式——民間藏書家藏書。天一閣范家以一族之力休閣藏書,以一族之力世代聚書,以一族之力和近乎殘酷的規章制度保全藏書,可以這麼說吧,天一閣是中國民間藏書的一個鮮活的縮影。無數名家大族幾乎都有修書藏書的傳統,那些在朝中任職的官員告老還鄉之日,往往將自己人上所藏之重要書籍盡數帶回老家妥善保管傳之後人。這些民間藏書的傳統往往為每一次國家大的編修行為提供了材料保障。
中國的修史傳統(官修、私修)、藏書傳統(官藏、私藏)是西方世界所不能比擬的,這些都為完整的歷史傳承打下了最堅實的基礎。
回覆列表
中國除了《史記》,是當代修史,司馬遷敢寫“今上”,其他的所謂的正史都是,後一朝代根據前一朝代的皇帝實錄,還有典集,官吏和軍事政治制度等修編而成的,華人對人的評價講究“蓋棺定論”,對於前朝的功過是非,也是滅亡以後給個還算客觀的評價,正史都是官修的,因為他們得到的史料比民間野史可以更真實詳盡,並且史官文化素養也會很高,所以一般來說,正史比較可信!但是話又說回來,史書都是人寫的,是人就有立場,所以單看史書也很難還原當時的真實歷史情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