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鄂西小濃人
-
2 # 調皮小叔叔
給大家介紹萵筍最常見的病蟲害防治。
萵筍病害有二大類
一、生理性病害:1、裂莖,裂莖是缺硼造成的,一定要補充硼肥,如果缺硼嚴重的話,除了底施之外還要在生長前期也就是在出筍前期的時候,葉面噴是硼肥,可以選用瑞培硼一畝地用到20克,2、是黑頂這是缺鈣造成的,除了底施鈣肥之外,在出筍期以後葉面噴施瑞培鈣一畝地20克,連噴兩次。
二、侵染性的病害:1、病毒病,病毒病一定要提前防,而且防病毒的同時一定要加入鋅肥可以用寧南黴素加上瑞培鋅,在萵筍定植上之後緩苗後大概5-7天,開始葉面噴施防病毒的藥劑,7-10天噴施一次,連噴兩次。2、霜黴病,霜黴病一定要提前噴施保護劑預防,如果沒病的情況下萵筍定植上12-15天左右,可以用70%炳森鋅(安泰生)12-15天噴施一次。發生了霜黴病之後必須葉面噴施治療劑,可以用氟吡菌胺+霜黴威(銀法利),一畝地需要50毫升兩噴霧器水。3、病害菌核病和灰黴病,這兩種病害防治起來是一樣的,就是在萵筍的出筍期葉面噴施第一個用懸浮劑的撲海因,它的成分是益菌脲,第二個藥劑可以用擬黴唑(果多鮮)這兩種藥劑任選一種。4、黑腐病(黑皮現象)和細菌性軟腐病,這倆病都是細菌性病害,針對這兩個病害可以提前葉面噴施硝基腐殖酸銅(萬家),一畝地用到60克,兩噴霧器水。
三、蟲害:包括棉鈴蟲 菜青蟲 小菜蛾,地裡沒有蟲子的時候為了殺卵,可以提前用蝨蟎脲(美除),如果地裡已經有蟲子了可以提前噴氟蟲雙醯胺,來達到一個治蟲的目的。
萵筍病蟲害防治
一、萵筍霜黴病:由萵筍盤梗黴菌侵染的真菌性病害,成株期葉片自上而下發病,潮溼時有白色霜狀黴層。風雨昆蟲,高溫低溫,栽植過密均可誘發此病。 防治方法:(1)72.2%霜黴威600-800倍液。(2)64%惡霜錳鋅可溼性粉劑(防毒礬)500倍。(3)58%甲霜錳鋅可溼性粉劑500 倍。(4)69%烯醯嗎啉錳鋅可溼性粉劑600倍。(5)72%霜脲錳鋅可溼性粉劑600倍。以上五種藥劑交替使用,每週噴打一次。
二、萵筍軟腐病:屬於細菌性病害,一般發生在中後期,可用72%農用鏈黴素可溶性粉劑3000-4000倍或3%中生菌素可溼性粉劑(佳爽)600倍灌根,每週灌一次。
三、萵筍灰黴病:由灰葡萄孢引起的真菌病害。病菌的分生孢子隨氣流傳播以及菌核遺留在土壤中並混入流水裡傳播到葉柄葉片,發病時表面產生灰色黴層,排水不良,低溫多溼易發病。 防治方法: (1)50%農利靈1000倍。(2)50%多黴威600倍。(3)50%腐黴利1000倍。(4)40%嘧黴胺懸浮劑 800倍。(5)50%異菌脲800倍。以上五種藥劑每週1次,交替使用,連噴三次即可。
四、萵筍菌核病:由核盤菌侵染所致真菌病害,多從莖部發病,引起組織發病腐爛。表面有白絮狀菌絲,內有黑色鼠糞狀菌核,病株上部很快萎縮死亡。低溫潮溼,多雨或田間積水以及密度過大,均能促進發病。 防治方法同灰黴病。
五、萵筍莖腐病:由絲核薄膜革菌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主要從近莖基部葉柄處開始發病,出現不定形的褐色壞死斑,後擴充套件至整個葉柄,滲出深褐色汁液致使葉片腐爛。病害由下部葉向上發展使莖部變褐腐爛,溼度大時病部長出網狀菌絲體和褐色菌核,若天氣乾燥則病部呈區域性褐色凹陷病斑。防治方法:(1)結合整地用50%多菌靈與福美雙1:1按每平方米畦面施藥5-8克,用適量細土拌勻撒於畦面,再用鋤與表面土混勻消毒。田間發現病株立即拔除並撒少量藥土消毒;(2)用種子重量0.2%的40%拌種雙拌種可減少幼苗侵染;(3)發病初期可選噴①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②5%井崗黴素水劑1500倍液;③50%福美雙可溼性粉劑800倍液。隔7-10天噴一次,連續噴2-3次。
六、蚜蟲:3%啶蟲脒乳油1500倍-2000倍。10%吡蟲啉1500倍液噴霧。以上兩種藥劑交替噴打,防效良好。
回覆列表
萵苣,別名千金菜,是菊科萵苣屬,能形成葉球和嫩莖的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原產地中海沿岸,是由野生種演化而來,5世紀傳入中國,在中國由萵苣演化出莖用型別,即萵筍。葉用萵苣包括三個變種:一是長葉萵苣,又稱散葉萵苣;二是皺葉萵苣;三是結球萵苣。
那萵苣類尾孢葉斑病與匍柄黴葉斑病是一種病害嗎?答案是它們二者並非同種病害,下面小濃人就來說說它們的防治方法:一、萵苣類匍柄黴葉斑病
1、症狀:葉上產生圓形病斑,淺褐色,周圍有黃色暈,輪紋明顯,呈深褐色。
2、病原:稱微疣匍柄黴,屬真菌界子囊菌門微疣匍柄黴屬。
3、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病菌可在土壤中的病殘體上越冬。在溫溼度適宜時,產生分生孢子進行侵染,孢子可透過風雨傳播,進行再侵染。溫暖潮溼、陰雨天及結露持續時間長,病害易流行。在土壤肥力不足、植株生長衰弱時發病重。
4、防治方法:
①加強田間管理,增施有機活性肥及磷鉀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②實行輪作,不與菊科蔬菜連作。
④發病初期噴灑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劑3000倍液、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900倍液、32.5%苯甲·嘧菌酯懸浮劑15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連續噴2~3次。
二、萵苣類尾孢葉斑病
1、症狀:又稱褐斑病。病斑生在葉上,圓形、近圓形至不規則形,寬1~8mm,葉面上病斑淺褐色至褐色,或中央灰白色,邊緣黃褐色至暗褐色,葉背病斑色稍淺。
2、病原:稱萵苣尾孢,屬真菌界子囊菌門尾孢屬。子實體生在葉兩面,無子座或僅由數個褐色球形細胞組成。分生孢子梗單生或幾根簇生,淺褐色,向頂端色澤變淺,寬度不規則,直立或彎曲,不分枝,1~3個屈膝狀折點,頂部圓錐形平截,0~4個隔膜,大小(18~108.5)m,孢痕加厚。分生孢子針形,無色,頂端近尖細,基部平截,有多個隔膜,大小(25.9~120)m。
3、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叢在病殘體上越冬。以分生孢子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借氣流及雨水濺射傳播蔓延。通常多雨或霧大露重的天氣有利發病。植株生長不良,或偏施氮肥長勢過旺,會加重發病。
4、防治方法
①注意田間衛生,結合採摘病葉片收集病殘體攜出田外燒燬。
②清溝排漬,施用腐熟有機肥,避免偏施氮肥,適時噴施天然蕓薹素等,使植株健壯生長,增強抵抗力。
▲萵苣還有一種叫“柱隔孢葉斑病”的,也是比較常見的:
1、症狀:葉上病斑圓形,直徑1.5~ 4mm,中央灰白色,邊緣紫褐色,葉背面病斑淺褐色,生很薄的白色黴。
2、病原:稱萵苣柱隔孢,屬真菌界子囊菌門柱隔孢屬。
3、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病原菌在病殘組織上存活越季。條件適宜時產生分生孢子,隨風雨傳播引起侵染,造成一定為害。雨季易發病。
4、防治方法:
①收穫後搞好清園,燒掉枯枝爛葉。
②初發病時噴灑77%波爾多液可溼性粉劑600倍液或40%嘧黴·百菌清懸浮劑300~400倍液。
【總結】:萵苣常見的病害還有霜黴病、白粉病、鏽病、菌核病、穿孔病、斑枯病等,在種植過程中要注意防治,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