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5
回覆列表
  • 1 # 王司徒軍武百科

    雷電這種東西很難掌控,古人也並不瞭解雷電的機理,所以

    人類對雷電的物理探索,始於著名的“富蘭克林放風箏”實驗。

    早期的人們並不明白天上的雷電是什麼東西,更不明白為什麼這種東西會落下來劈斷樹木、劈死人畜,甚至引發火災和巨響。

    他們只明白一件事——這種東西威力無窮,誰被劈到算誰倒黴,這人一定是壞事做多了,所以被天罰了吧哈哈!

    平原上的人還好說,找個地方躲避就行了,反正雷電劈的多半也是高個子。草原上的人可就倒黴了,雷暴來了躲無可躲,光禿禿的草地上自己就是最靚的仔。

    所以許多草原民族都將雷電視為最具威能的存在,是天上的神的怒火,哪怕是征服了大半個世界的蒙古武士,在遇到雷電時也得屁滾尿流的下馬,然後躲在馬肚子下面瑟瑟發抖。

    歷史上還真有不少名人據說是雷劈死的,比如商帝武乙,《史記·殷本紀》上記載:帝武乙無道,為偶人,謂之天神。與之博,令人為行。天神不勝,乃僇辱之。為革囊,盛血,昂而射之,命曰"射天"。武乙獵於河渭之閒,暴雷,武乙震死。

    意思就是,武乙這位天子昏庸無道,屢次搞小動作得罪上天,還拿皮囊裝血,掛得高高的,稱之為“天”,然後拿弓箭射著玩。結果沒多久他就遭報應了,在黃河、渭河一代野外打獵的時候,被一場暴雷給炸死。

    類似的還有關於嘉慶皇帝的傳說,也就是殺了和珅的那位主兒,傳說他也是去外面打獵,結果平白無故中了一雷,沒多久就暴斃了。

    真正人類瞭解到雷電是什麼時候呢,這得等到1752年富蘭克林做那個著名的“風箏引雷”實驗,富蘭克林為了證明“天上的雷與摩擦的靜電是一種東西”,憤而帶著兒子威廉幹了這個作死的實驗。

    幸運的是,富蘭克林不僅活蹦亂跳,他還將電收集到了萊頓瓶中,甚至輕微的感受了一下風箏線傳導來的電擊,他的實驗促使人類在電學方面前進了一大步。

    但次年就傳來不幸,俄國著名物理學家利赫曼為了複製富蘭克林的實驗,把自己不小心搞死了,可見當時的人對電是多麼的陌生。

    即便在今天,人們對氣象中雷電的產生和利用,依然存在著相當多的盲區,這種過於狂暴的力量雖然在原理性質上被我們掌握了,但如何利用,如何高效的利用,仍然是道邁不過的坎兒。

    所以,我們不能指望古代人像利用水,利用火那樣去完善的利用雷電,說句不客氣的話,古人根本就不懂電是什麼東西,避之唯恐不及,又哪裡能在戰爭中“利用”之?連避雷針都是富蘭克林在1754年的發明呢。

    但在歷史上,確實也有一些戰爭湊巧遇上了雷電,繼而影響到了戰爭的結局,比如說“位面之子”漢光武帝劉秀的昆陽之戰。

    昆陽之戰是起義軍與前來鎮壓的新莽大軍爆發的一場決戰,佔據絕對劣勢的起義軍硬是死死把朝廷大軍拖在了昆陽城下,當劉秀殺出重圍神速般搬來救兵後,他開始以一萬人的兵力不斷突襲官兵,試圖開啟缺口。

    官兵在圍城的這段時間裡遭遇異象不斷,一會兒天上落隕星,一會兒又有云塊沉下來,搞得神神叨叨軍心散亂,再加上久克昆陽不下,讓劉秀打得是連戰連捷。

    但畢竟劉秀的人數只有一萬人,他對面不管怎樣都是四十萬的大軍,打著打著官兵就回過神來,開始反擊劉秀。

    結果還沒等官兵回過神,突然雷電風雨大作,連屋頂上的瓦都給吹飛了,雨下得猶如瓢潑,甚至連滍川河都滿溢了,士兵們嚇得奪路而逃,結果淹死的人成千上萬,把河道都堵塞了。

    (《後漢書》載:“會大雷風,屋瓦皆飛,雨下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戰,士卒爭赴,溺死者以萬數,水為不流。王邑、嚴尤、陳茂輕騎乘死人度水逃去。盡獲其軍實輜重、車甲珍寶,不可勝算,舉之連月不盡,或燔燒其餘。”)

    嚴格意義上來說,昆陽之戰這次只能說是大雷雨影響了戰局,不能說是雷電影響戰局,這也恰恰證明了古人在利用雷電方面的無奈,雷電的物理作用規模太小,就算劈下來也傷不了幾個人,只能依靠人們的迷信心理打擊士氣,或者借用雷雨帶來的天氣效應,依靠洪水、大風等達成戰術目的。

    所以,雷電這東西在古代戰爭中的象徵意義還真就大於實際運用意義,畢竟颳風下雨人們還能短時間的預測,水、火也都可以人為製造,但雷啥時候打誰知道?古人面對無法征服的雷電,也就只能借用其“勢”而已了。

    比如日本戰國時代的名將立花道雪,這個豐後國的家臣在日本相當有名,他在戰場上被稱為是“雷神”的化身,相當為人畏懼。

    立花道雪的“雷神”說法源於少時的一次挨雷劈經歷,某個炎熱的夏日,立花靠在一棵大樹下乘涼,結果雷雨來了,一道雷光劈在樹上,他當即一激靈,抽出名為“千鳥”的刀子抵擋,結果被雷劈成重傷,連腿都近乎殘廢。

    對了,那把被雷劈過的“千鳥”,自此也被改名為“雷切”,意思就是“砍過雷的刀子”,以彰顯自己在雷電中的勇猛姿態。

  • 2 # 博日晟

    早在硝煙瀰漫的古代戰場,人們已經知道左右戰爭勝敗的關鍵便是天時、地利、人和。知曉天時,恰恰在很多時候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古代兵書是諸侯爭霸的指導叢書。翻閱中國古代兵書,其中一類兵書——兵陰陽就是專門論述天氣氣候、地理、陰陽和占卜的,其中包含了大量樸素的軍事天文和氣象知識。

    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孫子兵法》中,氣象條件位居第二位。《始計篇》有:“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天即是指用兵時所處的時節和氣候。《吳子》是一部與《孫子兵法》齊名的古代兵書,後世並稱“孫吳兵法”。全書共6篇,篇篇涉及氣象知識。在中國古代,預測和掌握天文、氣象和地理知識,以利戰爭,是每位將帥必備的素質。歷史上一些著名的戰役,甚至是某些歷史的拐點,都跟將帥們善於利用氣象條件作戰息息相關。

    黃帝與蚩尤的“氣象之戰”

    黃帝戰蚩尤是中國上古神話的典型代表。這場戰鬥十分激烈,涉及“風伯”“雨師”等天神,風、雨、旱、霧等氣象要素和氣象環境則成了雙方相互進攻的利器。雙方開戰之初,蚩尤憑藉良好的武器和勇猛計程車兵,連連取勝。後來,黃帝請來龍和其他猛獸助戰。蚩尤敗逃。黃帝領兵乘勝追殺,忽然天昏地暗、狂風大作、雷電交加、暴雨如注,黃帝的兵士無法繼續追趕。

    原來蚩尤請來了“風伯”和“雨師”助戰。不過,“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黃帝也不甘示弱,立即請來天上的“女魃”幫忙,制服了“風伯”和“雨師”。頃刻之間,風止雨停,晴空萬里。不料,蚩尤又用妖術製造了一場大霧,使黃帝的兵士迷失了方向,寸步難行。黃帝透過天上的北斗星找到北極星,確定了南北方向,迅速製造了一輛“指南車”,指引兵士衝出迷霧。

    黃帝與蚩尤的“氣象之戰”雖然是個神話故事,但是從中折射出我們的祖先很早以前就有“呼風喚雨”的夢想。經過後人的不懈努力,如今,“呼風喚雨”的夢想已經離我們越來越近。人工增雨、人工增雪、人工防雹和人工消霧等人工影響天氣已經成為現實。人工消雨、人工抑制閃電和人工削弱颱風等難度更大的人工影響天氣實驗,在美國等國家也取得了可喜的進展。

    李愬雪夜襲取蔡州

    李愬雪夜襲取蔡州、擒獲吳元濟之役,就是典型的利用了氣象武器制勝的案例。唐憲宗元和九年(814)十月,唐憲宗決定對淮西用兵,討伐叛軍首領吳元濟,並以名將李晟之子太子詹事李愬為西路軍統帥。元和十二年(817)十月初十,李愬利用風雪交加、敵軍放鬆警戒、利於奇襲的天氣,突襲蔡州直取吳元濟。彼時,天氣條件惡劣,不僅颳大風還下大雪,軍隊的旗子都被吹破了,人馬凍死隨處可見。四更天,李愬的軍隊到達蔡州城下,城內無一人知曉。城門開啟後,官兵順利入城。吳元濟被抓。李愬大勝。

    蔡州在今日的河南省汝南縣,從李愬雪夜襲取蔡州這一案例來看,當時的天氣應該是一次冷鋒過境給汝南縣帶來的寒潮降溫降雪過程。河南省農曆十月出現寒潮降溫天氣是正常的,李愬正是利用這一惡劣的氣象條件掩蓋自己、麻痺敵人,攻其不備,巧取完勝。

    借東風與草船借箭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借東風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建安十三年(208年)農曆十一月,曹操率兵50萬(號稱80萬),進攻孫權。孫權和劉備聯合,憑藉長江天險,拒守江南。孫劉聯軍在赤壁(今湖北省蒲沂縣)同曹操的先頭部隊遭遇。曹軍聽從龐統的建議採用“連環戰船”方法,扭轉北方士兵不善水戰的被動局面。但是,“連環戰船”目標太大,行動不便。有人提醒曹操防備吳軍火攻。曹操卻認為:“凡用火攻,必借東風,方令隆冬之際,但有西北風,安有東南風耶?吾居於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燒自己之兵也,吾何懼哉?”周瑜也看到了問題的關鍵,只是苦於氣候條件不利火攻。劉備軍師諸葛亮看出周瑜心病,密書16字:“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可見,對於火攻的氣象條件,曹、周、諸葛三人有共識。

    然而,諸葛亮由於家住離赤壁不遠的南陽(今湖北襄陽附近),對赤壁一帶天氣氣候規律的認識更深刻。西北風只是氣候現象,在氣候背景下可以出現東風,這是天氣現象。在軍事氣象上,除了必須考慮氣候規律之外,還須考慮天氣規律作為補充。諸葛亮憑著經驗,分析出了天氣的變化,預測出了東風的出現規律。十一月的一個夜晚,果然颳起了東南風,而且風力很大。周瑜抓住機會火燒連營,順利擊敗曹操的軍隊。

    雖然諸葛亮借東風只是傳說,但從赤壁之戰看,長江江面盛吹東南大風,到後來曹軍敗走華容道又遇上傾盆大雨,這在天氣形勢上看是完全可能的,很像一次“鋒面氣旋”天氣。從現代天氣圖上,我們可以看到,當一個地方受到移動的閉合的高氣壓中心影響時,風向是順時針轉變的。就是說,當冷高壓開始移到海上,高氣壓後部盛行的東南風就會暫時控制長江中下游地區。由於冬季冷高壓南下迅速,尾隨南侵的後一股冷空氣很快又到,所以東南風持續的時間很短,往往容易被人們忽略。

    在這場鬥智鬥勇的“氣象戰”中,曹操之所以放心採納龐統的連環計,主要是基於他熟知隆冬時的盛行風向是西北風。以今武漢為例,1月偏北風總頻率佔了60%以上。可是曹操不瞭解隆冬也會偶有東南風,據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林之光研究員統計,武漢1月偏東南風總頻率也有近14%。這是因為長江中下游地區(含蒲圻赤壁)冬季常有氣旋(低壓)從四川盆地東移。氣旋後部吹偏北風,前部暖區中就有東南風,只不過風力和頻率都比較小罷了,近30年資料中武漢最大的2分鐘平均的東南風風速僅為7~8米/秒。這樣看來,諸葛亮在冬初的十一月,根據長江中下游地區當時的天氣變化,預測將有東南大風出現,並進一步推斷天氣還要惡化,這是符合天氣演變規律的。

    《三國演義》中另一個與氣象有關的故事就是草船借箭。諸葛亮利用漫天大霧佯攻曹軍。曹操擔心有埋伏,不敢輕舉妄動,只令人放箭。諸葛亮順利拿到10萬隻箭。“草船借箭”發生在借東風之前不久,大約在陽曆的11月。根據武漢氣象臺提供的氣象資料,秋季正是當地的霧季,尤以11月為多,平均6天中就有1天有霧。這是因為秋季天氣漸涼而水汽尚豐,微風、晴夜中氣溫迅速降低時水汽便可能凝結成霧。從“是夜大霧漫天,長江之中霧氣更甚”和“日高霧散”看,很可能是陸上夜間形成的輻射霧,被北風(南下的冷空氣)或陸風(陸地吹向海洋的風)從陸上輸送到江上而成。因為夜間江水溫暖,水汽豐富,冷涼空氣一進到江面,其霧便會立刻增濃。當然,當時的風速也不能過大,否則與高空空氣混合後霧又可能消散。

    可見江霧出現是有其規律性的,現今中國許多氣象臺都開展了霧的預報,而且準確率也很高。但在三國時要在3天前就能算出“對面不相見”的濃霧來,無疑是《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對諸葛亮的神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5萬能買到配置高,安全性高的SUV嗎?有啥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