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秉燭讀春秋

    在沒有紙張以前,中國最早的文字是商朝的甲骨文,也就是把文字刻在龜殼上。

    各國都是從文字出現後才能算作文明史,也只有文字才能記載歷史,因此確地切說,中國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之前的“三皇五帝”、夏朝都沒有文字,只是神話傳說。

    到了春秋時期,古人為了攜帶方便,便把文字刻在竹片上,然後把竹片打孔用繩穿起來,這就是最早的書籍,名字叫竹簡。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到,竹簡是由一塊塊竹片連線而成的,製造竹片有一個複雜的過程。

    竹片是由青竹劈批長條形狀的,古人把竹片表面的青皮颳去。為了防止蟲蛀,竹片還要進行蒸煮、消毒、晾曬等工序。

    竹片在蒸的時候,由於受熱青竹就會冒出一層層像汗一樣的水滴,當把這些竹片煮透以後,也就不會出現乾裂生蟲現象了,古人把烘烤竹片的這道工序稱之為“汗青”。

    到後來“汗青”成了史冊的代名詞。比如古代愛國詩人文天祥曾寫道:“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裡的汗青指的就是史冊。

    這就是古代文人的“借代”方法,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比如陛下一詞,原來指帝王的臺階,後來成為了皇上的代名詞,又如陳世美,原來是一個人名,後來成了男人忘恩負義的代名詞,還有祥林嫂,雖是一個人名,到後來成了神神叨叨女人的代名詞,可以看作是一種約定俗成,共同的認知。

  • 2 # 膠東知事

    “汗青”是指古代在竹簡上書寫,先以火烤竹去溼,再颳去竹青部分,以便於書寫和防蛀,稱為汗青。後世把著作完成叫做汗青,同時也借指史書。史書為何稱為“汗青”,其實這個應該是從文字文明史講起。

    中國古人最先是在龜殼上寫字,龜殼能把文字儲存很久,但是龜殼畢竟也有限。聰明的古人便從豐富的竹子上想到了方法。先是選取上等的青竹,然後按照一定的尺寸削成竹片,再用火把青竹一片片的烘烤,主要是為了能書寫方便和便於儲存。在竹子烘烤的時候,水分會被逼出來,就像是出汗一樣。這道烘烤工序就做“汗青”了。製作完成的竹子我們就叫做“竹簡”,後面隨著時間的發展,“汗青”逐步替代了名稱“竹簡”。

     

    因為竹簡比較容易儲存,主要用於書寫儒家經典和諸子事蹟及史傳,後世出土的文物中,我們也可以在一些儲存的比較完好的汗青上見到古人對歷史的書寫。

    到了後面,漢代之後,古人發明了造紙術,汗青逐漸沒落,紙張漸漸成為了日常書寫的主流,寫歷史的書籍我們都可以叫做“史冊”,比如某某人因為幹了某些事,做出了重大的貢獻,載入了史冊。而“汗青”則透過文人們的不斷宣傳了,比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也不斷在人們心中所熟知,“汗青”和“史冊”的意思逐漸成為了同義詞。

  • 3 # 星期二資訊

    古代早期沒有紙張,一開始文字記錄在陶器、甲骨文、青銅器、絲錦竹簡,的順序記錄文字,西漢發明了造紙術,到了東漢才普及紙張記錄。

    史書為什麼叫汗青是因為以前人們主要書寫材料是竹子、木簡。需要記錄的時候要把竹簡放到火上烤,去掉水分,在颳去青的部分,這個程式就叫汗青。後來人們寫完一部書就說汗青了,後來特指史冊叫汗青,所以史書就被稱為汗青。南宋詩人文天祥寫過一首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裡的汗青就是史書的意思。

  • 4 # 布衣之徐

    汗青?竹簡?史冊?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汗青”本是加工竹簡工序時產生的一種現象,青竹在烘烤的過程中,產生的水分,就像竹子在流汗。

    為何要加工竹簡?中國發明紙張之前,文字最重要的記錄媒介就是竹簡,而竹簡上的文字記錄也能夠長期儲存。

    雖然,竹簡書籍搬運困難,存放和閱讀都非常不便,但竹簡在古代文化、歷史等的傳承記錄上,起到過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之所以是文明古國,很重要的一點是有儲存下來的文字記錄,而甲骨和竹簡都功不可沒。它們記錄了歷史,它們本身也成了歷史。

    歷史是需要提煉的,比如司馬遷寫《史記》,都需要在浩瀚的史料和採訪記錄中,整理出可以傳世的人和事,講給後世的人們去傳承。

    “汗青”,提煉成了可以書寫和防蛀的竹簡,“史冊”,也是一代代史家提煉而成的傳世歷史,因為提煉,而有了共通,有了共通,文人墨客又將史冊用汗青來加以隱喻,於是汗青成了史冊,丹心也才能光照汗青。

  • 5 # 張張的一天

    南宋詩人文天祥《過零丁洋》詩寫道:“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這裡的“汗青”,就是史書的意思。史書為何又稱為“汗青”呢?這與中國古代的書 寫材料有著密切的關係。

    中國古代在紙張沒有普及之前,人們用於書寫的主要材料 是竹、木簡。書寫前,要先將竹簡放在火上烤,去掉水分,再颳去竹青部分,這個 程式就稱為“汗青”。 幹後的竹簡,既容易書寫而且不易生蟲。

    後來,人們用書寫材 料代稱書寫結果,就用“汗青”來代稱著作了,後來特指史冊。平時人們在將要做

    文化典籍

    完一件事情時,往往說要“殺青”了,這也和古代書寫用的竹簡有關。古代著書, 每一篇文章或一本書的草稿往往先寫在青竹的表皮上,青竹的表皮比較光滑,需要 修改時,很容易將原來的字跡擦掉。

    待定稿後,再削去青皮,書於竹白,謂之“殺 青”。所以後來人們習慣稱著作定稿為殺青。

  • 6 # 笑看東籬

    要把這個問題說清楚、講明白,咱們先從:“冊、編、卷”寫起!

    冊、編、卷:我們閱讀時經常遇到冊、編、卷,它們是有來歷的。造紙術發明以前(既東漢的蔡倫以前),中國用竹簡或帛寫字。帛是絲製品的總稱,價格昂貴。竹簡就是用竹子製成的竹片,又稱為“竹木片”。

    秦漢時期的竹簡一般長為23釐米,寬為1釐米,厚0.2至0.3釐米。一根竹簡通常只豎著寫一行字,一篇文章要用許多竹簡,若干根簡用麻繩,皮條或絲線橫向編連起來,其形狀如同今天的“冊”字。存放時,“卷”起來,就成為一“卷”書。後來,人們就用“冊”、“編”、“卷”來稱書的篇幅。例如:上冊、下冊;第一編、續編:上卷、下卷等。

    為了防止蟲蛀和腐爛,使書籍能夠長期的儲存,在使用竹簡書寫以前,先要充分地烤除竹簡所含有的水份。在烤制的過程中,水珠從竹簡片中慢慢的沁出來,如同人們身上出汗一般,這道製作工序當時稱為:“汗簡”或“殺青”。後來,人們就各取一個“汗”字和“青”字,形成了“汗青”。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就把“汗青”當做書籍的代稱,有時也特指:史書或史冊。如抗元英雄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時也說:史冊垂青;汗史垂青等等。

  • 7 # 明離子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們在感嘆民族英雄文天祥氣節的同時,也有一個疑問:“汗青”是何物?

    源於古人書寫之物

    在中國古代紙張發明之前,人們使用竹、木做材料。

    但是剛砍下來的木頭和竹子含有大量水分,是沒辦法直接書寫的,就算寫上了,也會因為後期失水出現開裂現象。

    於是做好的竹木簡,需要在火上烘烤一番,這其中出現開裂的則淘汰掉,而剩下的完好的脫水竹木簡便可用於書寫了。

    這個過程古人稱其為“汗青”,而這道工序慢慢成了竹木簡的代名詞。

    “汗青”被用於特指史書

    隨著紙張的發明,人們基本上再也不用竹木簡了,而是使用紙張記錄事情。

    但是先前記錄的史書卻大部分是在竹木簡上的,需要修史的史官是最後一批與這些竹簡打交道的人。

    而且竹簡多是刻上去的字,有一種不容篡改的意思,寓意歷史不容篡改,因此,久而久之,這“汗青”便成了史書的另一種說法。

  • 8 # 曉寒雨

    文天祥在他的詩《過零丁洋》裡曾寫道:“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裡的“汗青”,就是史書的意思。史書為何又稱為“汗青”呢?這與中國古代的書寫材料有著密切的關係。在紙張沒有普及之前,人們用於書寫的主要材料是竹簡、木簡。書寫前,要先將竹簡放在火上烤,去掉水分,再颳去竹青部分,這個程式就稱為“汗青”。烤乾後的竹簡,既容易書寫又不易生蟲。後來,人們用書寫材料代稱書寫結果,就用“汗青”來代稱著作了,後來特指史冊。平時人們在將要做完一件事情時,往往說要“殺青”了,這也和古代書寫用的竹簡有關。古代著書,每一篇文章或一本書的草稿往往先寫在青竹的表皮上,青竹的表皮比較光滑,需要修改時,很容易將原來的字跡擦掉。待定稿後,再削去青皮,書於竹白,謂之“殺青”。所以後來人們又稱著作定稿為殺青。

  • 9 # 黑豆歷史那些事

    南宋文天祥曾有詩云:“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裡的“汗青”指的是史書。古人用“汗青”指稱史書,與中國古代的書寫材料關係密切。中國古代在紙張沒有普及之前,人們用於書寫的主要材料是竹、木簡。書寫前,要先將竹、木簡放在火上烤,去掉水分,這個程式就稱為“汗青”。幹後的竹、木簡,既容易書真正的‘勇士’嗎?一千兩黃金,你們四個人分,每人分多少呢?”四人不約而同答道:“每人二百五。”話音剛落,便聽見齊愍王“啪”的一聲拍案,大怒道:“來人,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從此,“二百五”的說法就流傳開了,成為一個頗帶貶義色彩的流行語。扮作侍衛模樣,手握鋼刀,挺立在坐榻旁邊。接見完畢後,曹操派人詢問匈奴使者印象如何。使者不假思索地說:“魏王俊美,丰采高雅,而榻側捉刀的那個人氣度威嚴,非常人可及,是為真英雄也!”後來,人們便稱代他人做事為“捉刀”,而用得最多的是稱謂代人作文,如“捉刀代筆”。郢人也臉不變色。後人由此引申出“斧正”一詞,意思是請人像石匠掄起斧頭削白粉那樣,幫助自己削刪文章。“斧正”,又稱“郢正”“郢削”“斧削”“斫鼻”。這是對修改者使用的敬語,以此贊其水平高,修改起來,猶如匠石給郢人用大斧削去白粉般乾淨利索,恰到好處。寫而且不易生蟲。後來,人們便用書寫材料代稱書寫結果,用“汗青”代稱著作,後來特指史冊。人們常將影視作品拍攝完成稱作“殺青”,這也與古代書寫用的竹、木簡有關。古代著書,每一篇文章或一本書的草稿往往先寫在青竹的表皮上,青竹的表皮比較光滑,需要修改時,很容易將原來的字跡擦掉。待定稿後,再寫在加工好的竹、木簡上。“殺”字的意思是削、刮,因此,人們稱著作定稿為殺青。後來,又將“殺青”擴充套件到影視劇中。

  • 10 # 鄧海春

    南宋末年,蒙古騎兵大舉南侵,為積貧積弱的南宋王朝敲響了喪鐘。隨後,南宋的國土不斷淪陷,大量兵士和百姓死於戰火,江南的錦繡河山被鐵蹄踐踏的粉碎。在危急關頭,許許多多有氣節的愛華人士和民族英雄站了出來,如被並稱為“宋末三傑”的三位民族英雄:張世傑、陸秀夫和文天祥。

    這三人中,張世傑堅持抗元,多次率軍與敵死戰;陸秀夫治理朝政,最終揹著年僅八歲的幼帝趙昺投海而死;文天祥是三人中最為著名的,他組織宋朝軍民輾轉多地抗元,並在走投無路下被俘,最終英勇就義。他最為人稱道和熟知的便是其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句詩中,汗青指的是史冊的意思,這一用法常常引起人們的疑惑,那麼,史書為何稱為“汗青”呢?

    我們如果從字面意思來看,似乎“汗青”二字和史書沒有任何聯絡,我們把這個詞語分開來說,“汗”最常見的用法便是“流汗”,中國最著名的“古漢語字典”《說文解字》中對其解釋道:“汗,身液也。”此外,汗也被用來作為少數民族首領“可汗”的簡稱。

    至於“青”,則多被用作形容詞或名詞,指的是藍色的一種,如《荀子》中那句著名的“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在《說文解字》中,青的釋義為:“東方色也。木生火,從生丹。丹青之信言象然。凡青之屬皆從青。”

    在中國古代,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對應著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大神獸,也對應著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即東方屬木、西方屬金、南方屬火、北方屬水。東方對應著青龍,屬木,於是“青”指的便是東方的顏色,同時也能夠代指樹木。

    要是從單純的字義來講,汗青指的是藍色的汗水,這顯然十分令人迷惑,但正如上文所說,青還能夠指代樹木,在汗青一詞中,青便是採用了這一層含義,而汗則保持其本義。不過,流汗的樹似乎也並不符合大眾的認知,似乎和史書也扯不上關係。

    其實,汗青一詞中的青,採用的是從樹木之義的基礎上再加拓展,即樹木製成的書簡之含義,這樣一來似乎就和史冊稍微能扯上一點兒關係了,畢竟在造紙術被改良並推廣前,許多典籍都是用書簡來記錄,史書自然也不例外,那麼,書簡為何會和“汗”聯絡到一起呢?

    原來,這裡的汗採用的雖是原意,卻表示的是“像汗一樣”。綜合起來,汗青一詞表示的是,將準備用來記錄歷史的書簡用火焰炙烤,使其中的水分像汗水流出一樣被烤乾蒸發,處理之後的書簡,便會更加乾燥。這樣一來,既能夠更好地在上面書寫,也能夠有效防止寫好後的典籍被需要水分的蟲子所蛀。

    除此之外,現在人們稱演員演完自己的戲份後為“殺青”,這一詞語中的青也是指書簡,殺青是將書簡烤乾,並削去表皮的行為,在古代稱著作完成,交給刊印方發行為殺青,到了今天,才又延伸為拍戲完畢的意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ev音箱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