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是風間啊

    我一向覺得沈先生的文章裡隱喻是極少的,處處透著一股淡然,如同秋日北方的樹林裡緩緩飄落的乾爽闊葉。但也正是這種淡然,反而讓人覺得回味無窮,餘音繞樑,像一杯良茶,似乎有些餘味是在茶香之外,需要咂咂嘴,細細品味。

    《黔小景》這篇文章,因為主旨隱晦,情節如同平地而流的小河,波瀾不驚,更難免引人深思。

    古代文人中,有一些自詡或者被後人稱為清流,定義不是太明朗,所以我也不露拙解釋了。只是認為沈從文的散文在近現代的文學作品中實在配得上這兩個字。

    清在哪裡呢?不諷刺,不議論,不輕易發表觀點,不附庸風雅,也不循規蹈矩,不拘泥禮教,也無憤世嫉俗。與迅哥兒和胡適等人對比鮮明。

    但是一個人必定有思想,也必定有觀點。

    沈先生出於心性,成為時代的濁浪中的一股清流,但那個時代,軍閥混戰,黎民塗炭,並不是個清明的人間。沈先生善於從小事中發現真善美,有些被禮教定義為濁的,比如妓女,竊賊,混混,他也可以寫出這些人清的一面。

    《黔小景》,乍一看應該是一副畫的名字吧。

    先生就是把一幅畫寫成了文章。畫中並沒有魯迅先生對民族劣根性的痛心疾首,但其實異曲同工。不信,看那些百姓的空洞面孔。

    隱喻,有時候並不是作者有意為之的,比如古人詩中寫雨打芭蕉,寫蕭蕭落木,寫樓上明月,當真寫的時候就想著拐彎抹角表達情愫的麼?只是此情此景,情景交融。於後人看便成了意象,成了隱喻。

    先生的這篇文章,虎狼大概可以看做不經意的隱喻,先說半夜的巨響是虎嘯,又說可能是炮響。只是無論虎嘯還是炮響,人們都是漠然。之後又寫到老虎的腳印,人頭,戰火,隱喻所在,如果非要找,不言自明。

    但是我認為先生更想表明的是人們的麻木,甚至粉飾太平。老人的兒子死了,但跟人說起時假裝還在。幼兒的父兄死了,但把頭顱給他,他便也就漠然地活下去。這種沉重的麻木,也暗暗透露出作者的無奈。

    有些人並不麻木,但是看得清卻更痛苦,因為無可奈何,那種深深的無力感,讓你瞭然控訴也無用,但是心又不甘。

    於是揮毫白描,畫出一副陽春三月,卻陰雨綿綿的清冷黔小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茄子長到什麼時候就可以摘了,擔心摘早了,又怕摘晚了長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