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這些歷史要讀
-
2 # 青言論史
這個問題我可以非常肯定的回答,當然不是,雖然清朝的皇帝並不多優秀。
咸豐皇帝當政十年,可以說是內憂外患:對內,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在咸豐元年就舉事,到他去世的時候都方興未艾;對外,亞羅號事件引發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更是導致首都淪陷,皇家園林圓明園被焚燬,帝國的顏面蕩然無存。
但是這並不能說咸豐是最差的皇帝,一方面,他的能力確實沒那麼不堪;另一方面,一蟹不如一蟹。
咸豐雖然年輕,死的時候也不過三十歲,但是他卻有著一般的皇帝難得的用人不疑。在賽尚阿等人兵敗後,他能既往不咎令其戴罪立功,這就是皇帝的魄力;他能夠任用曾國藩等一系列漢臣,更體現出他前所未有的眼光。只不過,這位年輕的皇帝志大才疏,受困於那個年代華人的狹隘眼界,他沒有法子做得更好。而過早地陷入了女人的溫柔鄉之中,又過早地掏空了他的身體,靡復有初,鮮克有終,如是而已。
而清朝的後面三個皇帝,真是個個都比不上咸豐:親兒子嫖妓嫖出個梅毒;過繼來的兒子當了一輩子傀儡;侄孫又當傀儡又當漢奸。有這仨墊背,咸豐怎麼可能是最差的呢?
-
3 # 龍王爺97034306
溥儀這個皇帝當得最差。也許有人會說他繼位和退位時還太小。是不錯,但後續呢?當了赤裸裸的漢奸傀儡皇帝。這個實在說不過去了。
-
4 # 老殘遊記為你揭秘
是清朝命運最不好的皇帝,在位期間,內有長達18年的太平天國內亂和人數眾多的捻軍作亂,外有列強虎視眈眈地侵吞國土。
主政初期,也曾勵志改革,整治朝綱,收穫頗有成效。怎奈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以他的綿薄之力終究挽救不了病入膏肓的清王朝。
以至於後期,他也開始心灰意冷,不在用心搭理朝政,縱情享樂。
在憂慮中度過一生!
-
5 # 清水空流
咸豐皇帝,愛新覺羅·奕詝。清文宗,生於公元1831年,清朝入關定都北京後的第七位皇帝, 清朝乃至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有實際統治權的皇帝。實際上他才是中國最後的一個皇帝。咸豐是道光帝第四子(嫡子),生於北京圓明園,在公元1846年被秘密立為儲君 。應該說,咸豐這個皇帝來的實在是幸運。咸豐19歲登基為皇帝,在位十一年,即公元1861年8月22日駕崩於承德避暑山莊,享年31歲。死後由其子載淳繼位。
咸豐即位後,接手是一個爛攤子,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就是道光簽署的。而由於道光過度寵信宰相穆彰阿,穆彰阿權傾一時,門生故吏遍佈朝野。穆黨成為和珅第二,是朝廷最有權力的政治派系。咸豐對此頗有手段,不久便以“保位貪榮,妨賢病國”的罪名,將穆彰阿罷職,咸豐就此掌控朝局。很有當年嘉慶剷除和珅的情景。可以說啊,咸豐是個倒黴天子,在位期間,爆發了封建歷史上最大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起義,英法聯軍攻入北京,他成為第一個逃離帝都皇帝,典型的內外交困,大廈將傾。對此他束手無策,面對種種危機,他深怕自己成為亡國之君。他也確實和崇禎有些相像,但幸運是他躲過了首先是他的運氣,再就是他的大臣比崇禎的大臣強的多,當然,他個人的能力也比崇禎好些。但剿滅太平天國和他的關係真不大。只能所他打下了一個根基。
至於後來的“同治中興”那是他媳婦慈禧。英法打進來的時候是奕訢坐鎮,洋務運動也是恭親王主導的,和他沒有任何關係,如果他多活十年,他也未必有這樣的成就。就憑臨終前,設立顧命八大臣與後宮相互制衡。想的不錯,但從政治現實來看。不到半年這個政治架構就失敗了。這真是咸豐瞎了眼,至少一個識人不明跑不了。
嘉道鹹三代皇帝都有點守成有餘開拓不足,一輩不如一輩,面對當時清朝的困境毫無辦法,只不過是咸豐倒黴,在他當皇帝時候,危機總爆發了。面對如此內外交困,三千年未有之變局,即便是康熙復生也未必會怎樣,換做平庸的咸豐實在是有些為難他了,沒有這個能力,再努力也白搭,所以咸豐在努力一段時間以後,尤其是鴉片戰爭失敗後,道光帝對政務失去了信心,看見國事毫無起色就此放棄,也就開始醉生夢死花天酒地。咸豐意志喪失是最大悲哀和 不幸。他登基的時候國庫存銀180萬兩庫銀,面對如此危局這點銀子又有何有?咸豐沒有追趕時代潮流,他竟然為了不讓英法在北京設使館,同意英法降低關稅和提高戰爭賠款。而之所有如此就是無法忍受外國領事不給他磕頭。如此昏聵,也僅僅是為了所謂天朝的一個面子而已,咸豐的毛病也不少。貪美色,好絲竹,即便逃到熱河,也白天黑夜愛聽戲看戲。三是嗜酒如命。遇事沒有主見,一會硬一會軟一會戰一會和。凡事不能堅持到底。喜怒無常,實在不是一個有為之君。
就個人境遇來說,咸豐帝一個人把大清朝所有皇帝的倒黴事都遇見了,一生短暫,備嘗心酸和艱難,幾經奮起又毫無建樹,,剛剛繼位,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傾全國之力反而公然建國,,又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咸豐帝終於崩潰了。十足的一個倒黴天子苦命皇帝。31歲就憂愁而悲憤中駕崩,應該說,咸豐的能力並不適宜當這個老大帝國的皇帝,這不是他的幸運。而是他苦難。是害了他。
-
6 # 齊金忠407
要看哪方面來說清朝傳到咸豐的時候國家體制已經再走下坡路了人民生活也已經困頓不安 我記得沒錯天平天國最初是在咸豐元年開始說明國家傳到咸豐的時候已經開始不穩了前期也有和外華人打仗贏的機會卻很少咸豐是一個庸才卻不昏
-
7 # 菩薩我想對你說
提起咸豐,很多人可能不是很瞭解,但對於他的寵妃葉赫那拉·蘭兒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慈禧太后,基本只要學過歷史的就知道她的存在。一些人認為如果不是昏庸的咸豐帝縱情聲色專寵慈禧,那麼慈禧就沒有機會執掌清朝長達半個世紀,中國也就不會簽訂那麼多喪權辱國的條約。無能是咸豐的標籤,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清除權臣,敢於納諫
1850年,道光帝病死,皇四子奕詝即位,是為咸豐帝。咸豐即位後,面臨的是其父留下的混亂不堪的朝局。晚年的道光過度寵信穆彰阿,一時間穆彰阿權勢滔天,門生故吏遍及天下,穆黨成為當時清朝最有權力的政治派系。咸豐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清除穆彰阿的政治影響力,他採納其師杜受田的建議,決心懲治穆彰阿。不久便以“保位貪榮,妨賢病國”的罪名,將穆彰阿革職,道光朝風光無限的穆黨一下子煙消雲散。
由於鴉片戰爭失敗後,道光帝對政務失去了信心,他不再願意聽到失敗的訊息,而當時清朝的統治已經江河日下,整個朝廷瀰漫著謊言欺瞞的氣息。咸豐登基後,決心扭轉這股氣息,他下令要求群臣上奏言事。當時曾國藩上奏了一封《敬陳聖德三端預防流弊疏》,在其中對咸豐過失大加指責,咸豐雖然生氣,最終也還是一笑了之。同時,為了整肅朝綱,迎擊太平天國,咸豐重新起用林則徐等人,咸豐初期的政治措施使得政權完成了和平過渡。
咸豐即位不久,整個朝局的局面相較於道光朝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看似羸弱的咸豐已經牢牢的控制住了其父留下的江山。
用此制彼,集權於己
很多人認為咸豐的無能,表現在寵信肅順等八大臣,敗壞朝綱,任人唯親。但實際上,咸豐是一個很有領導力的人,他深諳制衡之術。一方面,他重用肅順等人,因為肅順確實很有才華,也感恩咸豐對他的賞識;另外一方面,他也重用其弟恭親王奕訢,曾讓他出任領班軍機大臣。很多人認為恭親王比咸豐更有能力,只是咸豐靠著表演仁義而騙取了帝位,所以咸豐一直打壓恭親王。其實咸豐對於恭親王,他是既重用,又打壓,多次賜予職權,又多次罷免。咸豐一朝,恭親王始終處於敬小慎微的狀態,害怕犯錯,一切都秉承著咸豐的旨意。
中國自古以來朝堂鬥爭就是激烈的,但咸豐這種有意的營造朝堂上存在著兩股勢力的樣子,確保了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完全得勢,其派系存亡完全取決於咸豐喜好。咸豐自小體弱多病,而且後期沉迷於女色,因此又將朝政交予一部分給慈禧處理。但無論咸豐如何放浪形骸,最高統治權始終掌握在他手中,肅順、恭親王、慈禧等人均不敢有抗旨之舉。
用人不疑,敢於放權
清朝作為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是強調民族差別的。咸豐之前,滿漢差別巨大,人口占少數的滿人佔據著清朝的實權位置,龐大的漢族只是附庸。而咸豐之後,滿漢差距縮小,漢人開始在清朝發生關鍵作用。這一切都與咸豐敢於放權有關。
咸豐年間,最令他頭疼的就是太平天國運動,太平軍聲勢浩大,清朝危在旦夕。傳統的八旗和綠營已經不能再保疆衛土,咸豐為了維繫統治,開始大規模的下令地方組織團練。雖然在嘉慶時期為了對付白蓮教起義,使用過地方團練,但規模很小。尤其害怕地方勢力過大,威脅統治,清朝皇帝基本都不敢讓地方自成勢力。咸豐面對江山危機,毅然的放權於地方,其實所需的勇氣是較大的。
當湘軍勢力龐大,朝臣中有人上書,曾國藩不軌之心時,咸豐依舊相信曾國藩。並不斷增加曾國藩實權和官職,湘軍最後能形成強大勢力與咸豐的有意扶持是分不開的,假若咸豐不相信曾國藩,認為他有不臣之心,湘軍斷不能打出名聲。
咸豐一朝,被重用的還有蒙古親王僧格林沁等人,咸豐基本上都能做到相信他們,放權於他們來平定戰亂。所以清朝在太平天國和第二次鴉片戰爭的雙重打擊下,依然能夠維穩政局,保持清朝統治,與咸豐的馭人之術是分不開的。
從咸豐對其身後事的安排來看,其實他仍然是想盡了辦法。保留兩宮太后,用肅順等八大臣輔政,恭親王處理洋人事務。他還是想利用制衡之術的,只是人算不如天算。最後,肅順等被誅殺,以聰明著稱的恭親王也沒能贏過慈禧,慈禧一人獨掌朝權。但她又不具備出眾的才華,導致中國一步步走向人見人欺的局面。
或許不是咸豐無能,而是世事難料。
回覆列表
咸豐皇帝倒不至於是清朝最差的皇帝,客觀來講,他也不失為一位品質優良、恪盡職守的皇帝。無奈,面對清王朝日益加劇的統治危機,面對內憂外患的困局,資質平平的咸豐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最終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清朝不斷衰退,屈辱的簽署一份有一份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因此,咸豐雖然算不上是清朝最差的皇帝,但卻是清朝最倒黴、最悲劇的皇帝。近代史上幾乎所有最糟糕的事情,他統統都給攤上了!
咸豐是一生都在走“黴運”的皇帝!咸豐的一生都充斥著各種悲劇,在他十歲那年,生母鈕祜祿氏病逝了。而這一年正是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恥辱的近代史正是拉開序幕。
咸豐改元的第一個年頭(1851年),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也是規模最大、死傷最多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爆發。這場以洪秀全、楊秀清、石達開、韋昌輝等人為首的太平天國運動,在隨後幾年間快速壯大,兵鋒席捲半個中國,勢力遍及18省。
此後兩年,太平軍走出廣西,轉戰兩湖,繼而順江東進,攻下南京,並以南京(太平天國改稱天京)為中心,建立政權,與清廷分庭抗禮,成劃江而治之勢。這場歷時14年之久的太平天國運動,造成幾千萬人死亡,給經濟最發達的長江流域各省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嚴重動搖了清朝的統治根基。
與此同時,中國北方的另一場聲勢浩大的起義運動——捻軍起義,也快速興起,並迅速綿延至長江以北的皖、豫、魯、蘇、鄂、陝、晉、直(冀)等八省。捻軍與太平軍一南一北遙相呼應。在兩者的雙重打擊下,清朝的統治已岌岌可危。
所謂“屋漏恰逢連夜雨”,正當咸豐被太平天國和捻軍弄得焦頭爛額之際,西方列強也沒閒在一旁當吃瓜觀眾,而是組團上門來趁火打劫一番。
咸豐六年(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四年後,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城,咸豐皇帝倉皇逃往承德避亂,而他這一去就再也沒機會回北京了。同年10月,英法聯軍點燃了圓明園,把這座素有“萬園之園”之稱的皇家園林毀於一旦。
在英法兩個強盜忙得不可開交之際,沙俄和美國也沒閒著,也趁機上門敲詐劫掠一番。尤其是沙俄這頭野蠻的毛熊,更是對中國北方領土狼吞虎嚥起來,相繼侵吞了上百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而咸豐的“黴運”,其實正是建立在近代中國的悲劇之上。據史料統計,咸豐是近代簽署不平等條約最大的皇帝。他在位時間並不長,只有11年,但卻籤一共簽下了11份不平等條約,相當於平均一年就籤一份!在內憂外患的重重打擊下,咸豐時代的清朝,是近代中國國勢最孱弱的時期,開始向半封建半殖民地化加速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