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孫小小小

    這個壺呢.....

    首先,泥料感覺是有問題的。不是老泥!

    其次,這個壺呢應該是罐裝壺加上後期手工修的。

    然後,為什麼這個壺沒看到壺蓋呢?壺蓋,壺身,壺嘴和壺把是看這個壺的重要四個元素。這個壺蓋。。。。。。

    最後,玩玩就好。拿熱水燙一下。然後開啟聞一下看看是不是有異味,如果有就別用了。

  • 2 # 悠然紫砂文化創始人

    個人認為其實這裡面的真假就有兩種含義:一是說的紫砂泥料所謂的真假,二是紫砂作品的真假,也就是是否是仿製品、贗品。

    1、先說說泥料的真假問題:

    網路上很多言論說:“‘最正宗的紫砂礦’早已封閉,(其實說的是黃龍山,政府實行的是計劃性開採,並不代表不開採或者說不許用,只是不允許個人私自亂挖),現在一些做紫砂壺的藝人也有紫砂泥料儲備,而且紫砂泥料不僅僅是黃龍山才有,也許有個別礦區泥料在品質上和黃龍山的礦源有差異,但品質差異不能用“真假紫砂”來區分,同是紫砂泥料不能因為礦區不一樣就說他是假的。如果對泥料不太瞭解的壺友,可以檢視之前文章→《好的泥料做出來的壺,到底怎麼辨別?》。回覆關鍵詞“泥料” 可以檢視。也有一部分灌漿壺(已經不屬於紫砂工藝的範疇了)紫砂含量比較低,以次充好,只要不貪便宜基本不會買到灌漿壺。如何辨別紫砂壺的真偽

    現在很多人“談紫砂色變”,是因為“一些不專業的人講了不專業的話”(比如下面對話截圖裡壺友提到的蔡專家胡亂鑑定),也包括有些公眾微信平臺為了增加瀏覽數到處亂複製紫砂文章,其中有不少錯誤的知識,引起大家的誤解,當務之急應該是透過比較權威的媒體、書籍去多瞭解紫砂的基礎知識,所謂活到老學到老,不要人云亦云。

    2、然後說說紫砂作品的“真假”問題:

    與所有的文物藝術品一樣,目前紫砂壺市場以假充真的情況也很普遍。紫砂以假充真主要是“以新充舊”、“以贗充名”,主要是冒充名家作品居多,比如仿造陳明遠,裴石民、顧景舟、蔣蓉、汪寅仙等大師作品。

    說一些最基本的辨別方法:01,首先注意注意觀察壺形。如果瞭解紫砂歷史的話,就會知道紫砂各個時期的名家代表作品有哪些。想牟大利者必然會做仿品,基本上都是仿名家的作品或者蓋名家印章。我們不能被表面上的東西所迷惑,要善於觀察壺的做工好壞以及泥料優劣。比如上面截圖對話裡顧景舟大師的壺,看印章確實是顧景舟,顧景舟3個字字典裡也是這麼寫的,但是壺做工十分粗糙,根本不是大師的風格,而且厚厚的皮鞋油,但凡是懂點紫砂的人也都知道是作假壺。如何辨別紫砂壺的真偽

    瞭解紫砂的一些基本知識對收藏的壺友來說,在鑑別上還是有很大的幫助的。例如紫砂的出水孔,不同時期是有不同的特點的:在民國以前一直是獨孔,此後才有多眼網孔,球形出水孔是二十世紀70年代從日本傳來的。假如遇到一把壺,其印章為陳鳴遠,而出水孔呈網眼狀,則不必分辨印章真偽,僅憑出水孔形狀便可斷定此壺之偽。希望分析的這些能對壺友們有所啟發。

    要注意壺的包漿。長期使用過的舊壺,外表會很自然地產生一層光澤,是久經茶汁滋養而慢慢滲透出來的。有包漿的壺,無論其外表是否有茶漬或塵土,只要用乾淨的布輕輕擦拭,都會出現一種光澤,而且越擦越亮,行里人稱之為“包漿亮”。

    新壺造舊後(也就是做舊壺),外表多少有些不自然,光澤發賊、發浮、發愣。多數都是皮鞋油做舊。

    買壺喝茶本是一件很愜意的事情,但是其中的貓膩多的數不勝數,切記一分錢一分貨的道理,不要相信天上會掉金磚,撿漏要靠豐富的經驗和專業的紫砂知識積累,還得靠運氣,壺友們買壺一定要小心,在你沒有了解紫砂之前不要輕易出手!希望我更新的紫砂知識能幫到大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去很多企業面試的時候,求職者已經帶了個人簡歷,企業還要求填寫應聘申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