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5歲,自閉症中度,有攻擊人的情況,情緒很不穩定。不喜歡去機構訓練,一進教室就哭,糾正他的動作或者重複問他問題就咬自己、撞頭。怎麼辦?而且只吃一種牌子的小麵包,別的麵包都不行,他不識字可是一吃到不是他要的小麵包,就發脾氣。不能帶他去外面,一到陌生環境就大喊大叫,哭起來停不住。
回覆列表
-
1 # 恩啟自閉症
-
2 # 自閉症康復訓練許老師
5歲自閉症孩子一進教室就哭,經常咬自己並且撞頭怎麼辦?當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得第一反應就是這些都屬於感覺統合上面的問題。這就是我的工作。的確這幾個行為上的問題,的確會給家長帶來很多困擾,那麼以下我將給家長帶來一些建議:
1.一進教室就哭,屬於一個情緒方面的問題。其實自閉症孩子有時候對孩子是很敏感的,另外我們反過來想想普通孩子也是一樣的阿,普通的孩子剛剛上幼兒園的時候,他們也是經常哭鬧,因為極度不適應新環境。而自閉症孩子更是如此,而我給家長建議,家長應該先在家裡提前告知孩子要去上學,然後新環境大概是什麼樣的,先給孩子有一個預期,避免一下子孩子接受不了新環境。
2.經常咬自己這可能有觸覺方面的需求另外一方面還有可能求關注。因為自閉症兒童跟普通兒童不一樣,他們表達需求的方式不同。這就要看孩子屬於哪一種情況,如果他需要關注,那麼家長應該及時給孩子足夠的關注。而如果孩子是觸覺上的需求,那麼應該多給孩子做觸覺方面的刺激,滿足他的觸覺需求,就會減少他咬自己的行為。
3.撞頭這可能屬於自我刺激,撞頭在我看起來頭是很痛,但是有時候自閉症兒童對痛覺有可能存在遲鈍,所以當頭撞到地板都不會特別痛。所以,家長應該讓孩子多做一些關於痛覺方面的訓練,讓他的整個痛覺神經慢慢有感覺,可以感受壓力大小疼痛感。
最後,我想說的是自閉症兒童會出現這些行為一定是有原因的,我們不要去怪他們,更重要的是找到問題的原因,然後我們去解決他,才能真正的幫助孩子。
1.我家孩子不喜歡去機構訓練,一進教室就哭,糾正他的動作或者重複問他問題就咬自己、撞頭。怎麼辦?
對孩子上學哭鬧,他不想來上課肯定是有什麼原因,我們要考慮和分析以下幾點:
首先屬於逃避行為,分析是不是學習的內容過難,孩子感覺有壓力,我們可以把教學難度降低,從小的任務開始,要挖掘兒童的優勢,以優勢帶動劣勢的方法來引導兒童。在進入教室之前加入一個孩子喜歡的事物,可以是吃的也可以是玩的,當然選擇好強化物是關鍵。讓孩子知道已進入教室就有好的事情伴隨。同時家長要適當加入輔助,來幫助兒童完成任務,一旦兒童掌握該學習任務就減少輔助再讓兒童獨立完成。
另外還要考慮孩子是不是已經形成透過該行為來達到自己其他的需求的目的,我們幫助兒童建議正面積極的處理方式,讓兒童用語言與我們溝通而不是不適當的行為。比如進中心抓住他沒哭鬧的時間,及時說“你今天願意來上學,可真棒!”我們還要考慮強化物是否起到強化的作用,或者沒有及時的強化。如果是前者那我們需要更換強化物,如果是後者,當孩子做出恰當的行為,我們立即給予強化,來維持孩子的學習動力。
最後需要注意的是家長的教育態度是否遵循了一慣性,之所以要堅持一慣性原則,是因為幼兒的社會性發展有很大的反覆性,容易受環境的影響而發生變化,有時甚至可能“進一步,退兩步”。因此,家長還要配合教師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從而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
2.只吃一種牌子的小麵包,別的麵包都不行,他不識字可是一吃到不是他要的小麵包,就發脾氣。
首先我們應該找到孩子只吃一種牌子麵包不吃其他麵包的原因,是孩子對氣味或者味道比較敏感,還是不喜歡其他食物咀嚼起來的感覺,還是不喜歡某種顏色。需要我們在生活中仔細認真地觀察。透過家長描述孩子只吃一種麵包是孩子可能是對味覺比較敏感,這樣的感受方式會導致孩子偏食、挑食,應當將兒童不習慣吃的食物加入到他的食譜中,例如可以將蔬菜切成碎丁或做成泥狀,摻一點到孩子喜歡的食物裡面,等孩子吃完以後給於表揚,同時可以讓孩子事先知道自己每天吃什麼,給孩子一個適應的時間,這樣讓孩子可以減少過分強烈的反應。
在家中吃飯的時候,家長要帶頭吃各種食物,包括孩子在不喜歡的食物,讓孩子跟著模仿。即使家長由於某種原因不想吃或者不能吃某種食物,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來。
3.不能帶他去外面,一到陌生環境就大喊大叫,哭起來停不住
兒童的問題行為出現是由於他們對環境的不適應,而這大多與他們獨特的感知覺特點有關。對於這些問題行為我們無法阻止他,但是可以加以疏導來讓兒童透過自己熟悉的方式適應正常的環境,因為孩子的能力屬於輕度,建議家長可以使用社交故事和塑造兩個方法來幫助孩子適應不同的環境。
社交故事是以給孩子將小故事的形式,透過描述不同的社交情景,為孩子提供客觀的資訊和提示,讓他們認識和理解不同社交情景中,可以被他人所認可和接納的行為表現,從而增進其社會適應能力。社交故事沒有固定內容和格式,可以根據孩子常遇到的社交情景來自己編寫。
通常有三種最為基礎的型別:1.描述句,對社交情景發生的地點、人物、事件進行簡單的介紹。2.指導句,告訴孩子在特定的情境下,需要或應該做些什麼。3.反應句,描述別人的感受和反應。小故事可以用第一人稱或者第三人稱來講述。社交故事也可以用圖片來呈現,這樣可以幫助兒童更好地理解周圍的環境。
1.公園是一個景色美麗,空氣新鮮的地方。
2.早晨,青少年和老人在公園健身。
3.晚上公園裡很多小朋友在公園玩球、做遊戲。
4.公園裡還有好玩的鞦韆和滑梯。
5.放學後我可以和媽媽在公園玩一會再回家。
6.我和媽媽在公園玩的很開心。
這樣的一個形式來編寫社交故事,方便兒童理解周圍的環境,可以換不同的主題,在適當加入圖片就更有利於兒童理解。
第二個方法是塑造,兒童因為不接受新的環境,那麼首先我們可以把兒童能夠進入新的環境不吵鬧為一個大的目標,然後分出多個小目標如:
1.兒童和媽媽一同在新的環境周邊等待一段時間,時間可以由短到長(不進入),就給與強化。
2.兒童和媽媽進入新的環境(短時間--20秒),就給予強化。
3.兒童和媽媽進入新的環境--逐漸延長時間,給於強化。
4.兒童和媽媽進入新的環境,進行活動,給予強化。
這個過程就是按照由低到高的順序,帶領兒童循序漸進、一步一步地達到最終目標。由於最終目標得到了分解,每個分目標對孩子的難度就降低了,這樣就更加便於學習,並且可以避免由於挫折給孩子帶來焦慮和對學習的恐懼。第二確定好用的強化物。強化物的作用是起到使認同好的行為上升。兒童做出當前需要的目標行為時,就要馬上給於強化物。注意強化物給的量,如果太多,那麼兒童就很容易滿足,如果太少,可能起不到強化的作用,所以要適當控制。所以好的強化物就能夠幫助我們順利的使兒童達到最終的目標。
更多相關文章請關注恩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