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靜心書法
-
2 # 段華為
書法,是中國及深受中國文化影響過的周邊國家和地區特有的一種文字美的藝術表現形式。包括漢字書法、蒙古文書法、阿拉伯書法和英文書法等。其“中國書法”,是中國漢字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從廣義講,書法是指文字元號的書寫法則。換言之,書法是指按照文字特點及其含義,以其書體筆法、結構和章法書寫,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漢字書法為漢族獨創的表現藝術,被譽為: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等。
中國書法的文化內涵是非常豐富和厚重的,所以人們一談到書法,都以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譽之。書法的載體是漢字,漢字建立之初,就與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也可以說漢字、書法、文化三者是齊頭並進的。書法的一點一畫,一個空間到形與質,都源於自然和人類自身,乃至人類社會。從一字之記事到記錄人類的智慧和思想的文字和書法藝術,書法無不浸潤人類的智慧和文明之結晶,所以漢字或書法藝術是人類文化文明和哲學、美的菁華之集大成者。
從這個意義上說,幾千年書法所承載的文化內涵,於優雅線條美之外,其書寫文辭之美,則體現了書寫者的文化素養、倫理道德取向、審美心態等。書法的線條是一種很抽象,很奇妙的東西,只不過我們在用抽象的線條來承載可讀可識的詩詞文賦,來分佈一張白紙的整個格局時,就很有講究了。書法的形式相對錶象。我認為最精髓、最重要的是作品的文化內涵。
中國書協理事、中國書協篆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郭偉就認為:中國藝術追求的境界是一種非常平和,非常平淡的境界,西方藝術需要的是搶眼、強烈,讓人一眼看了忘不掉。中國藝術講究內涵,講究內在的東西,這是東西方文化很重要的分水嶺。
書法的形式不宜太過於追求,書法創作本身有較為穩定的模式,各種風格形式可供我們取法。
總的來說,只要能以比較適當的形式和書體進行書法創作,我認為成功率就比較高。書法的點畫線條的形成有一個不斷積累,提煉,概括的過程,無論對於經典書法家或書法形質、造型的塑形與演進,都融入極其豐富的內容,有的是直接從千百年來書法的臨摹學習過程中汲取獲得,有的是書法家自我的創新。
書法點畫線條乃至空間的感覺、文化的、審美的內涵,內部之源在於對書法的學習傳承,而外部之源則是對其它文化的繼承吸收。實際上,歸根結底是書法家的藝術情結,文化修養,學識、心路歷程的凝結。在孫過庭書譜中有這些一句話:寫《樂毅》則情多佛鬱;書《畫贊》則意涉瑰奇;《黃庭經》則怡懌虛無;《太史箴》又縱橫爭折;暨乎《蘭亭》興集,思逸神超,私門誡誓,情拘志慘。可以想見書法的寄情的特點。又如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等經典書法作品無不是書法家飽含濃情墨禪的作品,他們之所以不朽,就在於有文化內涵和作者的宇宙觀的情思和審美理想。
回覆列表
書法的成敗取決於質量,而質量來源於基礎,這也是所有藝術必須遵循的規律。有人說基礎學的再多也不嫌多,這話一點兒不錯,只有基礎雄厚了,向上發展的空間就更大。但是,怎樣奠定基礎,不是單純用時間來衡量的,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勤奮+方法=成功。下面談談書法線條爆發力的形成及訓練方法。
線條力度來源於積累,在積累中形成,在積累中爆發。積累需要時間,積累到一定的時候,就會產生變化,這是自然規律,也就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從線條的內部結構說,線條的力度來源於起筆,起筆要有爆發力,爆發力的強弱,決定著線條質量的好壞,表現了功夫的深淺。因此,要認真體會起筆的方法,注重線條力度的訓練,學會在瞬間把全身之力透過筆毫表現線上條中。
王羲之的“力”
任何事物的形成、發展都是有條件的,起筆如此,爆發力也是如此。爆發力的形成是從力量的積累到力量的釋放的過程。力量的積累,稱之為凝聚力,凝聚力需要時間,也就是行筆前需要停頓,而停頓是為力量的爆發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力量釋放,稱之為爆發力,爆發力需要速度,力度是在速度中產生的。只要凝聚力和爆發力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線條的力度就形成了。
具體做法如下:
一、凝聚力:是思維高度集中,把力量聚集在一起的能力。它包括爆發力以前的一切準備。如隸書起筆中的裹筆,楷、行、草書起筆中的頓筆,這些都和跑步前的“各就各位”一樣,目的就是為集中“釋放能量”做好一切準備。
其方法是:筆毫輕放在紙上,全身所有部位感覺“通暢”,協調到位,進入“整裝待命”、“一觸即發”的狀態。要求:執筆中鋒,筆鋒逆入。起筆要乾淨利索,不可拖泥帶水,如同起跑蹬地也。
懷素的“力”
二、爆發力:是把凝聚的力量以最短的時間、最快的速度爆發出去的力。其特點是:筆鋒在最短時間內移動到儘量遠的距離,稱之為爆發力。用公式表示:力量+速度=爆發力。爆發力的產生,在於腕、肩等關節的協調運動,肌肉收縮,把力量瞬間凝聚在筆毫上,著力點高度集中,像閃電一樣迅速地畫出線條。就像短跑運動員瞬間把力量聚集在腳掌上一樣,法令槍響,就如 “開閘洩洪” 突然爆發,一瀉千里之氣勢。
力量有大小,線條分長短,爆發力在長、短不同的筆畫中的表現方法也不相同。長筆畫的爆發力是在紙上進行運動,筆不離紙,力不離紙,如:橫和豎等。短筆畫的爆發力是從紙面到空中的運動,如在彈簧上彈跳,騰然而起,線條短促而有力,如:左、右顧盼的點等。另外,字型的大小不同,其爆發力的發出點也不相同,寫小字時爆發力由腕發出,寫大字時爆發力由肩發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初學者的書法作品,線條如水上浮萍,軟而無力,漂浮無根,糾其原因主要是:一、筆力不夠;二、速度不夠。要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就是加強筆力、速度的訓練。
趙孟頫的“力”
其訓練的方法如下:
一、加強線條力度的訓練。加強線條力度的最好途徑是加大訓練量。力量往往是在極限中產生,在極限中增強,只有多寫、多練,才能有更多的體會,只有肌肉寫酸了、寫累了,才能達到預期的訓練效果,力量才能增加。也就是說,在正確方法的前提下,要儘可能地多寫,追求從量變到質變的昇華。
二、加強線條速度的訓練。線條的力度產生於速度,加強速度的練習,是增加力度的關鍵。同時要增強對線條的控制力,使線條具備力度的同時,還要使線條具有靈活性、協調性,統一性、完整性,避免極端。
總而言之,書法是由線條構成的,線條的質量是由力度決定的,而線條的力度又是靠爆發力產生的。我們都知道,線條形成的過程是起筆——行筆——收筆。在這個過程中,每一步都很關鍵,而起筆更為關鍵,線條有沒有力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起筆,因此,一定要學會起筆,學會利用爆發力,從而寫出“力透紙背”的傑作。
顏真卿的“力”
其實,在自然界中,我們不難發現,任何一種動物,只要想獲取食物,都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獨特的爆發力,而且這個爆發力還要超過獵物的爆發力,否則就不能獵取到食物。這些爆發力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先“收縮”,再“爆發”。收回拳頭是為了更有力地打出去,皮球用力往下拍是為了讓它彈得更高。書法也是一樣,要想使之具有力度,同樣也要具備自己獨特的爆發力,行筆前要先後退(逆鋒入筆)、停頓(為行筆做準備),然後行筆,只有這樣,才能寫出高質量的線條,才能吸引更多的眼球,從而獲得成功。也就是說,弓箭要射得遠,弦必須用力往後拉。樓要蓋得高,地基必須扎得深、扎得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