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穿插游擊隊
-
2 # 閒仙浪語
在這個世界上,除了工業化先行國家如歐美日,資源富有國家如澳洲和加拿大,地緣優勢國家如南韓和新加坡,凡是奉行產權私有化、市場自由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國家,無一例外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或積貧積弱而不可自拔。為什麼呢?因為由於歷史原因形成的工業化強勢國家,佔盡資本全球部署優勢,技術和品牌積累優勢,資源和產業鏈掌控優勢,在現行的經濟生態下,他們是一棵棵參天大樹,是傲居山頭,俯視萬類的大老虎。常言道,大樹底下必然寸草不生,在這種世界經濟生態和秩序下,工業後發國家很難有企業成長強大起來,具備與發達國家競爭的實力。通常,稍有起色,不是被國際大鱷收購就是被擠垮,除非你永遠老老實實地從事低端產業,賣血汗、賣環境,忍受國際發達國家的金融壓榨和技術剝削,勤勞而又貧窮著。
不難理解,自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以來的自由主義經濟學,以及目前在中國甚囂塵上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事實上是發達國家或國際強勢資本安排世界經濟貿易秩序,壓榨後發國家的理論工具,所謂中等收入陷阱,只不過是人為挖下的巨坑。窮國、弱國如果奉行他們制訂的經濟和政治準則,弱化政府幹預,那麼自由意味著一盤散沙,意味著自由地貧困,意味著被強勢國家自由地宰制和經濟殖民。
林毅夫先生的結構主義經濟學,就是吸取了工業後發國家因不能實現產業升級,從瘋狂的短期繁榮迅速墜入經濟蕭條和政治動亂的教訓,總結中國三十年改革開放的經驗而創立的。
林毅夫先生的經濟學注重政府的產業政策和投資引導,可以克服後發國家一群小舢板迎戰和比拼發達國家航空母艦的局面,注重集中社會資源形成結構性優勢。這是工業化後發國家應該奉行的經濟學。
需要指出的是,林毅夫先生性格溫和儒雅,胸懷民族大義,有在世界銀行工作的豐富經驗,眼界高闊,數學修養深厚,沒有意識形態偏見,無論在學養還是人品方面,都是一個值得尊敬的經濟學家。
-
3 # 評敘1
有效的市場及有為的政府二個缺一不可,這是林毅夫觀點。誰是主體林毅夫講不清楚。市場經濟市場是主體,政府維護市場經營環境、制定法律、政策。所以,林毅夫拍馬屁(政府)。臺灣人這方面絕對高手。
-
4 # 楊安會1
我感覺我黨已經知道他是間諜,沒有動他就是田野的角色,讓國民健康幸福的娛樂一下,他不xx家,就是一個玩偶!逗你玩吧
-
5 # 白刃行走
不知道下面評論的人中有多少人讀過林毅夫先生《新結構經濟學》,反正我讀過,也對林先生的歷史有過了解,對其壯志還是比較欽佩的。他這種人在哪裡都是被重用的,但是他選擇了更大的舞臺,祖國也給了他更多的機會,如果沒有深入瞭解並參與到高層的經濟制定中來,他也無法獲得如此高的成就。也正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就使得他的理論受到國際上的重視。
我看到下面很多人說他溜鬚拍馬,難道華人不該自信一點麼?
當然,他的理論還有很多值得完善的地方,或許說他的理論也不一定是正確的,比方說關於政府的度等等造成很多爭議,但是他的理論給了別人理解中國經濟提供了一種思路。一位統計學大師說過:所有的模型都是錯誤的,但是有些模型是有用的。理論也是如此。
1 東方話語權
以往的經濟學都是以西方經濟學為主,什麼都是這些人說了算,可是西方經濟學解釋不了中國的經濟問題,林毅夫教授的理論給世界提供了一個東方視野,甚至都可以說是東方的洗腦術,難道只能夠西方人給東方人洗腦,難道東方人就不能給西方人洗腦麼?
2 拋磚引玉
也許他的理論有很多缺陷,但是在解釋中國經濟的問題是還沒有一個好的理論,而西方經濟學家都是在西方,並不能深入瞭解中國內部,解釋中國經濟問題的只能是中國自己的經濟學家,即使是不對,也可以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3 為經濟正名
中國過去一直處在西方的壓制下,比防說沒有人權,獨裁等等,讓人覺得中國經濟發展這麼快都是出賣人權,蹂躪人權的代價,而其理論給了其他人一種視角的同時,也為中國政府的行為背書。
-
6 # 小莉ok8888
權釋
一個經濟學家,應懂經濟學。搞什麼模式,這不是經濟學。
“玩經濟∽大談政治,鄧說:搞好你本行吧?
”samy
回覆列表
林毅夫教授的大名在大陸經濟學界可謂盡人皆知,每次出場總是一副談天論地,知曉古今中外的樣子。
▲圖源於網路
或許是主人的任務罷,林教授不厭其煩的透過解釋前三十年的歷史來論證後三十年發展成就,並以此得出結論——我們的前景無比美好。
所以,在林教授的口中,“五年後”我們就能躋身高收入國家,但是,五年復五年,隨著時間的流逝,林教授美好的預言不斷逾期。
▲當然,林教授用詞還是很嚴謹的,5年前用的“可能”今年改用“將成為” 圖源於網路
在國際物理學界有一個理論叫“薛定諤的貓”,在中國經濟學界,也有一個“林毅夫的五年”。
說到這,如果你認為林教授是一個不學無術的“口嗨黨”,那你就大錯特錯了。因為在二十年前,林教授有著不為人知的一面,而關於林教授的傳奇故事還要從東北鐵西區開始講起。
01
鐵西區和吉林報告
2004年3月23日早上5點,下崗工人李增勝和兒子一起從家裡出發,去觀看鐵西曾經的地標——瀋陽冶煉廠三根巨型煙囪被爆破拆除的那一幕。
三根大煙囪,曾是鐵西區的標誌,也是李增勝等所有鐵西工人的回憶。
如今衰敗的鐵西區曾有一個響噹噹的綽號“東方魯爾”。
自上世紀五十年代後,鐵西區曾聚集37家大型國有工業單位,並創造了中國350個“工業第一”。
▲紀錄片《鐵西區》截圖 圖源於網路
例如開國大典時城樓上的國徽就由鐵西製造,中國第一臺機床、第一套成套重型機械製造也是從鐵西開始。
可以說,在中國工業史上鐵西區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作為“共和國長子”的重鎮,鐵西區依靠著獨特的政策優勢,成為全國最早實現“樓上樓下電話電燈”的地方。
可是,也是因為獨特的政策優勢,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後開始,鐵西區開始發生了劇變。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舊經濟體制遲暮的軀體上出現了第一道裂縫。
1986年,瀋陽防爆器械廠宣佈破產,成為“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家正式宣告破產倒閉的企業”。
與此同時,當曾經的“優勢”不復存在,那些在裸露在礁石上,任由時代浪潮不斷拍打的鐵西區工人發出了哀嚎。
▲紀錄片《鐵西區》截圖 圖源於網路
一開始,小型企業變得入不敷出,隨後大廠的各種補貼也開始縮減,曾經輝煌的北二路轉眼成了全國聞名的“下崗一條街”。
1999年,導演王兵用一臺小DV拍攝了一部《鐵西區》,這部時長九個多小時紀錄片將鐵西區人民對未來的彷徨與生活的困苦收入鏡頭。
當鐵西區工人在時代的大潮中掙扎時,身在美國的林毅夫已經從芝加哥經濟系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
在其《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一文中,林教授用經濟學的語言論證包產到戶為何優於公社生產,為什麼公社的集體生產不可能出現規模效應,從事實上反對傳統的合作社形式。
而對於鐵西區為代表的東北國企改革,林毅夫更是在1997年撰寫的《現代企業制度的內涵與國有企業改革方向》一文中,將矛盾指向國有企業制度本身,認為國有企業是中國長期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產物,同樣也是因為這個政策,徹底扭曲了重工業和農業價格資訊。
換句話說,隨著中國放棄計劃經濟,政治掛帥的國有企業註定在市場裡輸得丟盔棄甲。
▲ 圖源於網路
與此同時,林毅夫也提出一套解決辦法,他非常明確的指出,首先必須要取消國有企業一邊當裁判一邊當運動員的超然地位,取消對國有企業的補貼、財政兜底等計劃經濟的做法;其次明確現代企業治理機制,而非是廠長治廠,要建立西方意義上的股東董事會CEO治理機制,並且透過完善中國商法,用制度改革來代替這場行政改革。
雖然當時的林教授正在寫內參,估計這份含金量不低的內參沒送到首長手裡。
從林教授對東北國企改革的觀點來看,你或許認為這個對岸泅渡過來的學者確實還有高光時刻。
實際上,這只不過是林教授為了體現自己身段柔軟性而已。
02
泅渡來到精英
1972年,20歲的林正義和即將成為臺灣社會精英的青年沒什麼兩樣,作為國立臺灣大學的學生,林正義絕對擁有光明的前途。
可是也就在這一年,林正義做了兩件大事,第一是上街反對中華民國失去聯合國席位,其二是退出臺大,投筆從戎。
第一個筆者不會講。但是第二個,就好比一個清華學子,突然告訴大家自己要當兵,而且不是保留學籍去部隊鍍金,而是真的要退學,真的去當兵。
對於未來的社會精英來說,毅然放棄學業投身軍旅真的需要下很大的決心。
▲服役時期的林教授 圖源於網路
時任參謀總長的賴名湯曾記錄說:“聽完林正義的心聲以後,深受感動,告訴在場的人,這就是中國一定強的鐵證,因為我們國家像這樣有熱血的年青人非常多”。
這個時候,臺灣依舊處於戒嚴狀態。
1979年1月1日,大陸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宣佈了和平統一祖國的方針,同時停止炮擊金門,兩岸實現了真正停火。
因與地方長官重名,林正義更名為林正誼,同年2月16日,成為金門防衛司令部284師馬山連連長,軍銜上尉。
三個月後,林正誼攜帶軍籍證明及有關資料,從金門泅海約2公里游到了廈門,據說其成功泅渡的秘訣就是抱著一個籃球。
回到祖國母親懷抱之後,林正誼再次更名為“林毅夫”。
▲1978年12月26日,首批52名赴美留學到達美國 圖源於網路
先後輾轉各地,最後到達了首都北京,在高層的幫助下,先是入學北大,作為中國第一批公派留學生,林毅夫得以在美國頂級經濟學學府—芝加哥經濟大學讀博士。
回國後,林順理成章為北大副教授,並擔任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副所長,雖然地位換算下來不超過一個局長,但因為負責寫內參,給當時中國進行中的改革開放把脈,所以其地位超然。
或許是在寫內參的過程中有了頓悟,林教授總能緊緊握住時代的脈搏。
1992年之前,林教授深耕於農村改革,研究包產到戶;1994年後,林教授就變成了國企改革的專家;1997年開始,他寫出那篇反對當時執行廠長負責制的論文《現代企業制度的內涵與國有企業改革方向》。
可能是在北大教授位置上待的太久了,林教授也在深刻反思自己,天天給高層提意見,或許是高層對這個泅渡來的臺灣人有意見,不然為什麼自己多年來原地踏步?
▲1994年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成立初期合影(左起:張帆、易綱、林毅夫、德懷特•帕金斯、帕金斯夫人、海聞、餘明德、張維迎) 圖源於網路
按照以前的速度,林教授是一年一個小臺階,火箭式升官,但從1995年開始就沒怎麼升官了。
四年後,林教授的機會終於來了。
他發現所謂“有為政府”才是經濟快速增長的根源,並且無論推行什麼樣的經濟政策,必須是正確的。
於是,“把脈高手”林教授適時推出了《中國的奇蹟: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
▲林教授國內外部分兼職 圖源於網路
此後,幾乎每隔五年林教授就會論證一次我們即將跨入高收入國家的雄心;不斷論證我們的經濟增長沒有最快只有更快。
從此以後,林教授的頭銜就開始呈指數級增長,全國各省市政協特邀委員、顧問、理事、主任、兼職教授等等,並連續四屆擔任全國政協委員。
03
林毅夫的本質
2012年,林教授從世行副行長的位置上退下來後,光榮擔任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
從此,林教授就只幹一件事,不斷宣傳“比較優勢”和“有為政府”,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建立所謂“正確的產業政策”。
而所謂“正確的產業政策”說白了就是依據自身的優勢要素,例如:熟練工人多、資金多、基礎資源多,然後選擇一個適合的產業,尤其是那些短平快的產業,比如像汽車製造或者裝備業。
再然後抄襲先進地區或發達國家成熟的產業結構和技術,從而實現彎道超車,林教授把這套理論稱之為——後發優勢。
▲圖源於網路
可是林教授忘了一點,那就是落後國家或者地區不僅僅是技術上的落後,更是社會配套制度和產業的全面落後。
落後國家山寨先進的技術、產品比較容易,但模仿先進的制度就非常困難,因為改革制度一定會觸犯既得利益集團,因此落後國家往往是“拿來主義”,更偏向於技術模仿。
而引進或者山寨的技術也不一定獲得成功,必然走向早期政府給出孵化基金,或者就以免稅為誘餌讓私營企業向前衝,等這個產業真的盈利了,自然不缺八旗子弟以各種名目取得公司股份,甚至走到最後,原來的公司就變成一家根正苗紅的國企。
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就像一個投機者,好處全拿,壞處自有“代價”承擔,這就是機會主義。
而在林教授提出的所有解決方案裡,都有一個想象出來的超然的政府,這個超然的政府能夠及時的獲得所有的正確資訊,然後夏天送冰、冬天燒煤、上能規劃經濟、下能指導企業註冊甚至生產。
▲林教授的相關演說 圖源於網路
可是在他所有的方案裡沒有一個方案會論證如何剋制政府的機會主義,讓政府保持中性,讓企業拿到其應得的,這問題的答案,林教授或許心裡清楚,但他不說,筆者也不會說。
而關於政府在市場中作用的爭論,或許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凱恩斯和哈耶克的爭論。
林教授和凱恩斯主張十分相近,凱恩斯鼓吹政府應當在市場中發揮作用,並且預設了一個“勤勉為公”的“好人政府”。
雖然,他的主張在美國大蕭條中起到了作用。可是,隨後的幾十年,運用凱恩斯主義的國家大多沒有好下場。
▲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1883年6月5日—1946年4月21日),英國經濟學家 圖源於網路
這是因為,政府也是由人組成的,而一旦有了“真實的人”,而非“理性的人”,它的行為就遵循人性,而非理性。
不是林教授看不見在屋子裡的大象,而是林教授看見了大象卻假裝它不存在。
這也正是林教授高人一等的地方,因為在那寂寞的上世紀90年代,他知道善於唱讚歌的奴才要比堅守批評的知識分子爬得快。
結語
經濟在短時間內高速增長也曾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
19世紀下半葉的洋務運動就是其中之一,這場官辦實業運動確實促進了中國近代工商業、輕重工業的高速發展,也讓帝國一度呈現“中興之勢”。
但可惜的是,在整個清帝國內部,你找不到一支可以制約愛新覺羅們的力量(可以看看輪船招商局的歷史即可清楚)。
最後,愛新覺羅們還是失去了一切。
可以說,林毅夫作為一個知識分子是極其失敗的,無論其論文的引用多麼高,其獲得的教職多麼尊貴,這中間少了一種知識分子的堅持。
當然,中國自古以來從來不缺乏像林毅夫一樣的文人,說到頭,中國的文人不是沒骨氣,“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這種讓人快速功成名就的誘惑實在是太大了。
自古帝王都喜歡利出於一孔,某些文人不過是讀過幾本書的政客罷了,但誰讓林教授說話好聽招人喜歡呢。
參考資料: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