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米亞公子
-
2 # 情感之聲520
這三本是值得反覆讀得好書,作為一個學中文的人,每一次讀都會淚流滿面。希望你能喜歡。
好書推薦一:《巨流河》——齊邦媛
《巨流河》這本書讓我最感動的其實不只是內容,更多的是齊邦媛先生逾八十高齡歷時四年完成這部作品的那份執著,渡不過的巨流河成為齊先生心中的惆悵與癥結。
人生如飲水,冷暖自知,你的人生,不在別人眼裡,而在自己心裡。
我們何必為人生的片段哭泣,我們整個生命都催人淚下。
珍惜眼前,路過的永遠是風景,留下的才是人生。
“巨流河”是清代稱呼遼河的名字。她是中國七大江河之一,遼寧百姓的母親河。
“啞口海”位於臺灣南端,是鵝鑾鼻燈塔下的一泓灣流。
齊邦媛先生6歲離開家鄉,以後17年輾轉大江南北。1947年之後又流落臺灣60年。在漫長的生命歷程中,她哭泣過,軟弱過,迷惘過,卻從來沒有像她的革命父親那樣遭遇大的挫折、犯下大的罪錯。這一切,既得益於父輩的庇護與指導,也取決於她非常僥倖地找到並且確立了書生報國、教育報國的人生定位。
可能是因為自己也喜歡攝影,所以我很喜歡齊先生在書中穿插的圖片,每一張都是一個故事。
最後一張圖片迴歸埡口海,與她的小兒子坐在埡口海畔的礁石上,注視著無邊的海際,我想這是對生活的順應,對下一代的傳承作了最後的交代。誠如書中最後所言,一切歸於永恆的平靜,這真是經歷豐富大徹大悟下空前的平和!
關於《巨流河》所取得的史詩成就,王德威在該書“後記”中已經給出了一段頗為經典很好的評論文字:“《巨流河》最終是一位文學人對歷史的見證。隨著往事追憶,齊邦媛在她的書中一頁一頁地成長,終於有了風霜。但她的娓娓敘述卻又讓我們覺得時間流淌,人事升沉,卻有一個聲音不曾老去。那是一個‘潔淨’的聲音,一個跨越歷史、從千年之淚裡淬鍊出來的清明而有情的聲音。……如此悲傷,如此愉悅,如此獨特。”
《巨流河》是一位女性學人對歷史的見證,對命運的回顧。我們久久聆聽,久久回味,卻是“悵惘千秋一灑淚”。
人生如飲水,冷暖自知,你的人生,不在別人眼裡,而在自己心裡。我們何必為人生的片段哭泣,我們整個生命都催人淚下。
珍惜眼前,路過的永遠是風景,留下的才是人生。
好書推薦二:《活著》——餘華
《活著》這本書是我很喜歡卻又不敢讀的一本書,每讀一次,都需要很長時間平復。
黃昏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福貴守著時光如常般活著,然後無懼地老去。
當這部沉重的小說結束時,活著的意志,是福貴身上唯一不能被剝奪走的東西。
原來,《活著》便是最好的幸運,亦是最大的勇氣。
我也曾困惑,為何《活著》在那樣極端的環境中還要講生活而不是倖存?
《活著》一書中寫到: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這就是對感動深刻的理解。真正在苦難的拷打下刻畫出的輪廓是堅硬與無奈的,更是無聲的。因為習慣苦難,習慣到自己都不覺得它是苦難。
試過在看完一本書後那個夜晚徹夜未眠嗎?如果有,起碼錶示那本書讓你感動了。
《活著》中的那位老人和老牛的對話此刻想起仍舊很心酸。
我很不明白為什麼一個人送走了自己所有的親人後還可以坦然的生坦然死?
小說的結尾,老人和老牛在暮色蒼茫中慢慢消失,留下他獨自一人:“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著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著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著黑夜來臨。”
黃昏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福貴守著時光如常般活著,然後無懼地老去。
當這部沉重的小說結束時,活著的意志,是福貴身上唯一不能被剝奪走的東西。
原來,《活著》便是最好的幸運,亦是最大的勇氣。
好書推薦三:《平凡的世界》——路遙
我很喜歡路遙對於這部小說的出發點——“平凡”二字。
世界上沒有那麼多主角,大部分人,可能一輩子要甘於寂寞,或甘於平庸,但是並不能否認他們的努力。
這個世界偶爾也擅長創造驚喜,我們會遇到溫柔的事物,溫柔的人,因此不必過於緊張,一切都終有歸途。
《平凡的世界》的確是一本值得多次翻閱的好書。
不過,與其說喜歡這本書,倒不如說更喜歡路遙這個人他不僅把寫作當成了一種責任,更當成了一種無比神聖的使命。
路遙是一個熱愛生命的人,他在創作手記中曾這樣寫道:“在這裡,我才清楚地認識到我將要進行的是一次命運的‘賭博’,而賭注則是自己的青春抑或生命。儘管不會讓世俗的觀念最後操縱我的意志,但如果說我在其間沒有做出任何世俗的考慮,那就是謊言。”
最終路遙賭贏了這場人生:一部《平凡的世界》完成了他的願望,只是代價異乎尋常地慘重,他輸掉的是生命!
從孫少平到孫少安,以及田曉霞,田潤葉,少平的師傅以及師孃,少安的山西老婆。還有那個山村裡面所有的人際關係,世故的,淳樸的,農村特有的風情和地域色彩。
我很喜歡路遙對於這部小說的出發點——“平凡”二字。
世界上沒有那麼多主角,大部分人,可能一輩子要甘於寂寞,或甘於平庸,但是並不能否認他們的努力。
這個世界偶爾也擅長創造驚喜,我們會遇到溫柔的事物,溫柔的人,因此不必過於緊張,一切都終有歸途。
-
3 # Chrlic
想推薦一下《四世同堂》,雖然這本書很多人應該都看過了。但我覺得它值得反覆推敲。
“起風了”
今天才看完老舍歷時四年左右寫完的這本長篇小說—《四世同堂》,已經沒有了剛開始看的時候認為比起《穆斯林葬禮》寫的過於細緻反而讓人不舒服的感受。這本書是隻有你看完全本才能感受到的大氣磅礴,一種如沁泉在心裡盪漾越來越大。我看書喜歡多一些想象的空間,給我能夠去自我刻畫一種人物性格的餘地。一開始看《四世同堂》,小到每一個人物出場的明確特徵和麵部表情,大到整個北平街道上店鋪的陳列都描繪的十分精準和細緻。我少了想象的空間於是看書的程序變慢。
但看到差不多第一部結束,我有了新的改觀。感覺到老舍是一直在引領著我去看待北平這一個時間段的變化全貌。他像一個指引者帶我瞭解一個我完全沒辦法感同身受的時代。從瑞全一心想要走出北平得到了哥Greiz宣的支援,到錢先生因為兒子英勇就義殺死了一車日本人而被捕。每一個細節,就連明明是中國士兵卻在日本指揮官手下做事時面對同為中國同胞的猶豫不定的面部表情、瞻前顧後的心裡鬥爭都刻畫的十分生動詳細。就算沒辦法真的身臨其境去感受,但也可以從這些細緻入微的場景體會到日本侵略的殘酷,華人民的挫敗,還有夾縫中希望的生根。
我很喜歡老舍在第二部第四章開頭描寫北平昨日光景的片段。“紅李,玉李,花紅和虎拉車,相繼而來。人們可以在一個擔子上看到青的紅的,帶霜的發光的,好幾種果品,而小販得以充分的施展他的喉音,一口氣吆喝出一大串兒來—"買李子耶,冰糖味兒的水果來耶;喝了水兒的,大蜜桃呀耶;脆又甜的大沙果子來耶……"”整整兩頁的瓜果飄香足以與整本的蕭索艱深形成鮮明對比。
看似老舍只著重寫了一個“小羊圈”裡發生的事情,但其實這一個七八家四合院混雜的小羊圈就是整個北平甚至擴充套件到全國來看的一個映像。每天喝著酒關著大門詮釋著藍東陽唸的那句“有詩感的那一秒鐘便是永生,沒有詩的世紀等於零”的錢詩人在兒子妻子全都去世,自己被捕之後變成了放棄房子,遠離親家孫子的一個獨立熱血搞革命的錢老人,他的這個時段無疑是波折煎熬的,但是他在日本投降後闔家團圓了。但一看日本人得勢而不斷巴結甚至變本加厲加害小羊圈鄰居的冠曉荷夫婦一家除了一心向國的高第和尤桐芳則都下場很難看,沒有捱過日本八年統治結束。老舍在這一整本書裡把愛恨分明,善惡有報這八個字型現的淋漓盡致。多處也埋下伏筆,最後錢老人在獄中給孫子起名就能看出來一個老舍的寫作主題。被奴役而反抗時期想到的名字“錢仇”變成了一切即將塵埃落定時定下的名字“錢善”。不僅是錢老人得一個心理變化曲線,也是整個小羊圈,整個北平所有人的心理程序圖。“變化是生長的階段”,經過這八年被欺壓雖然我們失去了很多,但同時得到了成長,得到了精神上的昇華。第三部第十七章最後說到“頭年的蘿蔔空了心,還能在頂上抽出新鮮的綠葉兒;窯藏的白菜乾了,還能拱出嫩黃的菜芽兒。連相貌不揚的蒜頭,還會躥出碧綠的苗兒呢。樣樣東西都會爛,樣樣東西也都會轉化。”這種雖腐爛卻仍舊暗藏生機的樣子像極了小羊圈的鄰居們。而且這些鄰居們比那些孤獨承受艱苦卻抽芽兒躥苗兒的人要更有動力,因為他們還有彼此。小羊圈最終的和睦歡樂不是靠一家支撐。若不是程長順冒險去英國府給富善先生通風報信說瑞宣被捕,瑞宣就不會平安無事出獄併為革命做相當大的貢獻;若不是瑞宣鼓勵劉先生出北平抗戰而接納下劉太太吃喝住行,不僅劉太太活不下去,劉先生也會失去抗戰動力;若不是白巡長一次次在軍中替小羊圈民眾周旋,小羊圈可能死傷會更多……太多的互幫互助讓小羊圈真的成為一個沒有空隙的圈⭕️
看了後記我才知道在中國發布《四世同堂》的時候老舍刪除了第三部的最後十三段,使《四世同堂》在中國一度成為“沒有寫完”的殘缺書籍。但幸好在美國老舍先生翻譯的譯本里有完整的片段,才使得如今我們拿到的書是完整無缺的。而至於為什麼刪去那十三段,沒有一個明確的解釋。這十三段作為結尾,不是十足的悲劇,也不是十足的絕望型。但小說結尾的氣氛與其說是喜悅歡呼,不如說是悲壯。李四爺作為中國老一代的代表,小妞子作為華人少一代的代表,在勝利前夕,雙雙死在了日本人的暴虐之下。活著的人,也是人人骨瘦如柴,衣不掩體,面無血色,就像小羊圈衚衕裡的那些破門一樣,油漆剝落了,顯的破爛不堪,渾身上下佈滿了戰爭的創傷。這副模樣和“勝利者”似乎不太相稱,可能成為了結尾被刪砍的原因。但其實這樣的刪減著實有些可惜。表面上毫無英雄氣概的人們最後成了勝利者,他們經受了最冷酷、最嚴峻的摧殘和折磨,沒有下跪,沒有死絕,他們高傲地站著,掙扎著,寧死不屈,反抗著,迎來了勝利,這難道不是歷史的本來面目嗎?如實地寫下並無損於他們的高大。
“起風了”,這是書的最後一句話,象徵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序幕的拉開。我覺得這也是對整本書最好的總結
回覆列表
好書推薦<世紀的哭泣>
作者以廣泛而全面的新聞調查,講了一個故事:艾滋病,為什麼會在美國流行?為什麼在這場災難中,時間就是生命?
故事是以時間為脈絡呈現給大家的,在閱讀過程中,你將知道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和獲得性免疫綜合症(AIDS)是如何在美國發現並擴散的,從中你將看到影響艾滋病的大量事件及各種人物,尤其是政府部門、醫療及研究機構、同性戀組織、媒體中的個體。它在以大量事實刻畫人類的懦弱、絕望、自私、貪婪的同時,也以精彩的細節呈現了人類在死亡危機時的勇氣、進取、無私、悲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