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古道西風人性的弱點

    人生路一路走來,經歷了無數的時間歲月的考練,終究會感到身心疲憊,只有經歷了其中的心酸才會品味到新泉喚茶的心悅知足

  • 2 # 武刀琅琅

    總的意思是又累又開心。仔細品品很有味道的,很得瑟很得意的樣子。

    宋朝的蘇泂在金陵附近遊春。能住在金陵,生活環境和現在的北上廣深差不多吧,繁華而又緊張,壓力大呀。

    好不容易放假了,蘇泂來遊春,走的地方也不遠,就是近郊的城邊。

    《金陵雜興二百首》

    十里城壕盡是花,

    覆舟山下幾人家。

    日長知道遊車倦,

    自汲新泉喚飲茶。

    一片花海,沒有多少人家,野趣橫生,又離繁華不遠。品品這味道,偷得一日閒啊。

    他是坐車出來的,小康之家哦,有車一族。生活混的不錯滴。而且玩了好久,玩得都倦了,大好時光啊。

    人啊,什麼東西好?錢多不如時間多,有時間可以消磨,才是真正的富裕哦。

    他自己去汲新泉,沒有帶司機,一個人,自駕遊,爽不爽。而且人家肯定是帶了小茶爐子的,後備箱裡面裝備齊全,擱在今天絕對是個會玩兒的驢友。

    一個人自駕游到郊區,一片花海,幾戶人家,玩了一整天,等玩累了,自己去溪邊,搬出爐子茶壺小火鍋來野炊。

    找不來古人自駕遊和炫富的圖,就用現代人的湊合一下吧。

    關鍵是意境,心境是通的,看現代人的更容易體會得到詩人的得瑟勁兒。

  • 3 # MangoShark

    本詩作者為宋寧宗年間慶元末前後在世詩人蘇泂,節選自《金陵雜興二百首》。

    全詩歌如下:

    金陵雜興二百首(其一)

    蘇泂

    十里城壕盡是花,覆舟山下幾人家。

    日長知道遊車倦,自汲新泉喚飲茶。

    作者簡介

    蘇泂,約公元1200年前後在世,字召叟,山陰人,早年隨祖師德宦遊成都,曾任過短期朝官,在荊湖、金陵等地作幕賓,身經寧宗開禧初的北征。曾從陸游學詩,與當時著名詩人辛棄疾、劉過、王楠、趙師秀、姜夔等多有唱和。卒年七十餘。少時跟從其師遊宦於四川等地,長大以後到處遊歷,走遍四方。其吊姜夔詩“所幸小紅方嫁了,不然啼損花”句,尤膾炙人口。被譽為“明朝百科全書”的《永樂大典》收錄其詩詞800多首。

    他的詩詞全集作品有: 《桂花·手種秋風碧玉成》 《荷花·荷花宮樣美人妝》 《桂花·遠於沉水淡於雲》 《長江·處暑無三日》 《三峽·三峽波濤壯》 《次陸放翁韻》 《長江·長江無六月》 《感舊·小箱留得舊裳衣》等。(均《文獻通考》)

    詩歌賞析

    這首出自於蘇泂詩詞集《金陵雜興二百首》,全詩大意為:綿延十里的城壕之間全是各種各樣的花形成一片花的海洋,覆舟山之下有幾戶人家,時間久了才知道遊覽也會使人疲倦,自己打來新鮮的泉水泡茶飲用。

    此詩是作者遊歷期間路過幾座城,覆舟山附近一片片花海連綿不斷,其中的所見所聞,文筆清新脫俗,寥寥幾句概括了自己的見聞,花海的風景,幾戶人家,幾座小城躍然紙上,讓人目不暇接,栩栩如生。作者風格

    蘇泂其詩內容豐富,展現了詩人遊歷、交友、讀書、閒居等種種生活經歷,記錄了他一生的心路歷程。蘇泂詩歌個性鮮明,受禪宗思想影響明顯,堅持平淡的創作風格,注意選用典型意象表現情懷。

    例如他著名的《荷花》:荷花宮樣美人妝,荷葉臨風翠作裳。 昨夜夜涼涼似水,羨渠宛在水中央。

    此詩寫的溫婉優雅,擬人化的手法把荷花之美描述的極為貼切,也把周遭環境的靜與美,自然靜止與協調之美描繪的極為傳神。

    又如他有名的《長江二首(其一)》:處暑無三日,新涼直萬金。白頭更世事,青草印禪心。 放鶴婆娑舞,聽蛩斷續吟。極知仁者壽,未必海之深。

    此詩融合了禪文化,描述了詩人對待世間各色景緻的傳神與自發對萬物的思考,一方面描述了“處暑之後不過三天,就有了陣陣涼風,百這種舒服愜意的感覺真是千金都買不來”另一方面感嘆“如今雖然人已年老,早已看透了世間的萬事,那青草依然生機度勃發,我的內心仍然清靜寂定。”描述了內心的靜思與個人性格的美好。而看到仙鶴婆娑起舞,聽那蟋蟀的叫聲開始斷斷續續。突然感嘆哪怕是心胸寬廣的人會長壽,但能夠做到這樣大海的深邃也未必能夠相比。抒情於景,其中包含了對萬物的悲憫與對自然的敬畏。

    茶文化

    現代對此詩歌的賞析中有一種觀點認為文中後二句:“日長知道遊車倦,自汲新泉喚飲茶”描述的是中國古代茶文化的魅力,古代文人普遍喜歡遊歷山水,踏馬尋花,而等路遠口乏之時,飲一壺新泉泡製的新茶該是多麼愜意與美好的事情!這種一飲而下的爽快感瞬間讓人覺得忘記了長時間趕路的疲倦,因此現代普遍寫茶的文化或者有關茶具、煮茶都會用作此句,也是後世茶文化、茶詩句等爭相引用的名句,可以說這句是中國詩詞中茶文化的祖源也不為過。

  • 4 # 範德西孔

    作為一位茶文化愛好者,我來解析一下詩中關於茶的問題。

    這兩句詩本身的語義很好理解:詩人遊覽十里城壕,滿目盡是花山花海,覆舟山下還分散著幾戶人家,他沉迷美景之中,忘卻了時間的流逝,頗有一日看盡長安花的意境,遊覽的時間久了才覺得有點勞累疲倦,此時恰好眼前有一汪清泉,便親自去取水呼喚同伴一起品茶休息。但最後一句的“自汲清泉喚飲茶”則恰到好處的點明瞭茶在宋朝的地位,下面讓我一一道來。

    1.茶在宋朝

    《茶經》有云: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周魯公。在唐朝之前,茶還是士大夫和宮廷的飲品,並未普及到普通百姓。而唐朝國家安寧,國力昌盛,茶開始普及,陸羽的《茶經》更是開啟了茶文化的先河。此後到了宋朝,茶文化已經到達鼎盛期,在北宋年間的都城汴京,凡是鬧市區和居民集中地方,茶坊鱗次櫛比,那裡不僅有專供仕女夜遊吃茶的茶坊,還有商販、大眾百姓拂曉前進行交易的早市茶坊,這種茶坊實際上是一種邊喝茶邊做買賣的場所。汴京更多的茶館則是從早開到晚,直到夜市結束才關門的全天候茶坊。除宋朝都城以外的其他各地城鎮,特別是山鄉集鎮的茶店和鬻茶的情況,數量和普遍程度,並不下於宋朝先後定都的開封和杭州。南宋《夷鑑寺》中所記述的故事,講及茶肆和提瓶賣茶的地方達一百多處。 宋朝茶事最顯著的特色還有鬥茶的流行。有人認為鬥茶是中國古代茶藝的最高表現方式,上至達官貴人、文人墨客,下到平民百姓,莫不熱衷於鬥茶。宋朝的茶葉生產,是在唐代至五代的基礎上逐步發展的,同時在此基礎上還拓寬了茶文化的社會層面和文化形式,因此歷史上就有“茶興於斷,盛於宋”之說。全國茶葉產區在此時較歷代有所擴大,各地精製的名茶繁多,因而東葉產量也有所增加,宋人的飲茶風格非常精緻,他們爭相講求茶品火候、煮法和飲效等,使得這時的茶事十分興旺,同時也使茶藝走向了繁複、預碎和奢修。

    2.宋文人與茶

    宋代的文人墨客大多是嗜茶如命,大文豪蘇軾對茶就有特別的研究,他懂茶,嗜茶,其中有著名的詩《汲江煎茶》“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他不但懂得烹茶的道理,還自己選擇汲水處,親自操作,與本詩的作者頗有異曲同工之妙。他還曾經自己種茶:“松間旅生茶,已與松俱瘦”,還有”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以及“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除了蘇軾之外,陸游的“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嘆息老來交舊盡,睡來誰共午甌茶”,辛棄疾的“林間攜客更烹茶”,李清照的“當年曾勝賞,生香薰袖,活火分茶” 都描繪了宋代文人們對茶的熱愛當然還有其他文人其實如歐陽修、范仲淹、李清照、黃庭堅、梅堯臣等等都留下了絢麗的茶學詩篇。

    3.水之於茶

    詩文中詩人親自汲取泉水烹茶,而蘇軾的《汲江煎茶》中用的是江水,有什麼區別呢?關於煮茶之水,陸羽曾在《茶經》中明確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陸羽認為山水、江水、井水,只要所取適宜,都為可用,而以山泉水為上。江水取離開人類活動遠的地方的,井水要用使用多的井裡的,總之,只要是清潔流動的水皆可,而以甘美而清冽的泉水為最好。至北宋,前者被蘇軾總結為“活水”,後者被宋徽宗趙佶論述為“以清輕甘潔為美”。明代張大覆在《梅花草堂筆談》中也談到:“茶性必發於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十分之茶,茶葉八分耳。可見水對茶的重要性。好水的標準是水質:清、活、輕;水味:甘、冽。

    總之,本詩的詩人蘇泂也是同宋朝的其他文人墨客一樣,是一位嗜茶如命的文人,該詩也是一斑窺豹,顯現出了宋朝的茶文化之繁榮。

  • 5 # 顧隴桃園廣

    很有意境和情致的美詩!春天來了,白天的時間也長了。正好是天賜良機遊覽美好的景色,可是遊多了,也就覺得累了。何不歇歇腳,停下來,自己去打一壺泉水來燒開,泡一壺今年的新茶,沏上一杯,飲上一口再說。親近自然,觀賞風景,享受生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時候你意識到你是個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