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鹽書

    有時候考慮一下自己對物質世界的追求,和自己現在擁有的經濟現況,也許能帶來點動力。

    以下線上學習平臺分享給你,加油!

    【綜合類】:喜馬拉雅FM、芝識分享

    【技能生活類】:唯庫網、荔枝微課、十點課堂、千聊、網易公開課、網易雲課堂、小鵝通、知乎

    【親子母嬰類】:凱叔講故事、學而思、小燈塔、少年得到、諸葛學堂

    【創業類】:網易公開課、吳曉波頻道、饅頭商學院、混沌商學院、混沌研習社、黑馬創業營、華爾街學堂

    【社科類】:壹心理、智元法律課堂、騰訊課堂、丁香公開課

    【美顏媒體類】:唯庫網、十點課堂、千聊、荔枝微課、keep、

    【職業教育類】:騰躍課堂、極客時間、極客學院、網易雲課堂、豆瓣、華爾街學堂、三節課

    【人文藝術類】:荔枝微課、喜馬拉雅FM、蜻蜓FM、樊登讀書會、看理想

    【外語類】:有道精品課、有鄰英語、新東方、一塊聽聽

  • 2 # 東郭

    1、培養對學習的興趣,學習興趣是學習的原動力

    2、找說話幽默的教師上課資源學習,網路時代並非要上自己老師的課。

    3、可以找一些模擬實驗的APP軟體進行學習

    4、每次學習不要超過25分鐘,一旦時間到就要休息,至少休息10分鐘。

    5、每天上午學習兩小時,下午學習兩小時,晚上學習1小時

    6、每學習三天最好休息一天,要勞逸結合

  • 3 # 陌塵浪子

    的確線上學習會容易分神、注意力不集中等情況,畢竟隔著電腦不如面對面,這也是線上學習方式的一個弊端,不得不承認。但是歸根結底,還是自身存在的根本問題,比如懶惰、沒有興趣等。

    首先,你要明確自己的學習目的,你為什麼要參加這個學習。學習不是為了完成任務,一定要搞清楚你為什麼要參加這項學習,否則就會變成機械式學習,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應付了事。後面繼續學習也就談不上興趣可言了,反而會越學越煩。

    其次,要加強專注力的訓練。先學習自己能夠接受的時間長度,當開始厭煩了就休息,下次增加五分鐘,接下去以此類推每次遞增學習時間長度,直到把全部內容學完。碎片式學習完成之後,再回過頭去把課程從頭至尾重新學一遍,這是線上學習的好處,可以反覆學習。如果是直播課,建議也要考慮跟老師溝通下他的上課風格和方式了。

    最後,再次強調,明確學習目的。如果連為什麼而學習都不知道,一點目的、目標都沒有,還幹嘛強迫自己受那個痛苦。即使是為了透過考試,那也是目的啊,逼著自己也要完成學習。如果沒有目的和目標,那就乾脆放棄吧,有沒有動力跟線上還線下學習方式無關。

  • 4 # 小運營Levent

    線上學習沒有動力,還不如直接問:學習沒有動力,怎麼辦?因為不論是線上學習,還是線下課堂,都有認真聽課的,也有上課走神的。

    假如你是學生

    1、首先不管你有沒有動力,學習都是必須的

    2、改變線上學習環境

    線上學習的確不是一個很好的學習環境,好的學習環境能激發學習動力,所以即使是在家的線上學習,可以選擇書房,辦公桌等環境,就不要選擇在臥室、沙發上聽課

    3、培養對學習的興趣

    除了少數的科目,更多的時候,學習興趣是需要靠自己的,需要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

    4、學習成績的提高,才是學習動力提高的關鍵

    透過自己的努力,嘗試到學習帶來的成績提升,成功帶來的愉悅會讓你學習動力迅速提升

    5、學會自我調控

    人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學習累了,可以暫時休息片刻,如果線上學習可以嚴格按照課堂時間進行,自然是最好,如果不行,至少需要勞逸結合。

    假如你是職場人

    1、要找到自己“學習的理由”。

    這個理由要足夠具體,可實施的,明確自己為了什麼學習,這樣才能獲得足夠的動力

    2、學自己真正喜歡的

    作為一個成年人,一定要有自己的專長,找到自己的興趣點,不斷精進強化,這樣才會覺得學習有趣,有動力。

    3、壓力有時候會變成動力

    給自己一定的壓力,壓力大了,學習效率自然會高。

    總之,學習總是痛苦的,克服的人成功,懦弱的人淘汰,不要總找藉口。誰不苦,誰不累?化努力為自信,化自信為動力!

  • 5 # 向陽數學課堂

    當你通宵打遊戲,唱K揮霍時間的時候,別人在看書、翻閱資料,積累知識,世界上最尷尬的事就是比你聰明的人還比你努力,當你沒有學習動力的時候就來看看下面這篇文章,你絕對會像打了雞血一樣。

    央視《世界著名大學》製片人謝娟曾帶攝製組到哈佛大學採訪。她告訴本報記者:我們到哈佛大學時,是半夜2時,可讓我們驚訝的是,整個校園當時是燈火通明的,那是一個不夜城。餐廳裡,圖書館裡,教室裡還有很多學生在看書。那種強烈的學習氣氛一下子就感染了我們。在哈佛,學生的學習是不分白天和黑夜的。那時,我才知道,在美國,在哈佛這樣的名校,學生的壓力是很大的。在哈佛,到處可以看到睡覺的人,甚至在食堂的長椅上也有人在呼呼大睡。而旁邊來來往往就餐的人並不覺得稀奇。因為他們知道這些倒頭就睡的人實在是太累了。在哈佛,我們見到最多的就是學生一邊啃著麵包一邊忘我地在看書。在哈佛採訪,感受最深的是,哈佛學生學的太苦了,但是他們明顯也是樂在其中。是什麼讓哈佛的學生能以苦為樂呢?我的體會是,他們對所學領域的強烈興趣。還有就是哈佛學生心中燃燒的要在未來承擔重要責任的使命感。從這些學生身上,你能感到他們生命的能量在這裡被激發了出來。

    謝娟說,在哈佛學習的一個北大女孩跟我說,哈佛的本科生,每學期至少要選修4門課,一年是8門課,4年之內修滿32門課並透過考試才可以畢業。一般而言,學校都要求本科生在入校後的頭兩年內完成核心課程的學習,第三年開始進入主修專業課程的學習。只有最聰明的天才學生可以在兩三年內讀完這32門課,一般的學生光應付4門課就已經忙得頭暈腦漲了,因為在課堂上教授們講的飛快,不管你聽得懂聽不懂,課下又留下一大堆閱讀材料,讀不完你根本就完成不了作業。

    那個北大女孩說,我在這裡一個星期的閱讀量是我在北大一年的閱讀量,而且,在哈佛的作業量要求很大,她說,我們課後要花很多時間看書,預習案例。每堂課都需要提前做大量的準備,課前準備充分了,上課時才能在課堂上和別人交流,貢獻您的個人思想,才能和大家一起學習,否則,你是無法融入到課堂的教學中的,當每個學生都投入了時間認真準備了,才可以快速推進課堂討論的程序,而之前如果不讀那麼多的書,你就無法參加到課堂討論之中。

    謝娟說,哈佛學生的學習壓力也來自學校的淘汰機制。哈佛平均每年有大約20%的學生會因為考試不及格或者修不滿學分而休學或退學,而且淘汰的20%的學生的考評並不是學期末才完成,每堂課都要記錄發言成績,平均佔到總成績的50%,這就要求學生均勻用力、不能放鬆。

    在哈佛不僅學生有壓力,老師一樣有壓力。在哈佛的課堂,要求老師講的東西都是新的。老師每年講課的內容都要跟住前沿科學的發展變化。因此,哈佛的老師必須處在最前沿科學的研究陣地。哈佛認為,教授首先應當是個學者,能夠享受挑戰和創新的樂趣,而且能與他人進行有說服力的交流。

    我們採訪哈佛大學終身教授丘成桐教授時,他說:中國大學生的大學生活相比之下太輕鬆了,我們總是說,中國的孩子為了高考受了多少苦,其實,在美國一些著名的中學裡,高中的學習同樣是很苦的。我的孩子上中學的時候,也經常學到半夜。在美國,隨著年齡的增長,一點點加大學習的任務。到了大學時是最苦的,所有的精英教育全都必須是吃苦的。而中國的孩子到了大學,卻一下子放鬆下來了。他們放鬆的4年,恰好是美國大學生最勤奮的4年,積蓄人生能量的黃金4年。所以,美國的高科技人才一直是世界最多的。謝娟說,我也有同感,我們也對國內的一些重點大學進行了採訪,但卻很難感受到哈佛那樣的學習氣氛和探究氛圍。謝娟非常感慨地說,到了哈佛,你才知道真正的精英並不是天才,都是要付出更多努力的人。

    說到中美大學生的比較,謝娟說,我有兩點感觸,一是,我們的學生缺少吃苦的精神。我們的家長和學生認為高考前是最苦的。我們講的寒窗苦讀,很多時候是被動的苦,帶著功利的苦。而不是在其中有過濃厚的興趣。不少大學生經過高考的“獨木橋”後,開始在大學校園裡舒舒服服地等著畢業:上課想逃就逃;考試臨時抱佛腳。甚至有些家長也是從小灌輸給孩子這種思想,讓孩子認為,所有的學習都是為了高考。於是,高考結束,學習變得不再重要。而在美國大學,尤其是精英雲集的大學所要付出的苦是我們想象不到的。在哈佛,征服學習是每個人的口號。要想變得強大就需要學習得更多,為此哈佛的課程安排多而且緊張。其目的是幫助學生提高批判性思維能力和想象力,學會發現和鑑別事實真相,堅持對事物進行嚴謹的分析,能夠理性、歷史地認識現實問題和道德問題。另外,練就長時間超負荷學習的毅力。

    當美國大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積聚能量的時候,步入社會工作做準備的時候。身為中國的大學生卻長長地舒了口氣,覺得我終於可以好好休息休息了。中國式的教育讓學生在高考前“用力”過猛,在該儲備能力的階段不僅沒有積蓄能量,而是大量消耗了這種能量。旅美教師呂老師對本報記者說,中國學生在大學階段被美國學生遠遠地甩在了後面。其根源還在於我們的基礎教育。美國小學是知識的吝嗇鬼,嚴格限制孩子得到知識的數量,一個月只允許孩子得到一個知識,孩子每得到一個知識都需要付出很多的汗水和辛苦;在這個過程中,動手、思考和感悟比知識本身更重要;孩子對知識總是有渴望的感覺。而中國的小學教育是一個貪婪鬼,把知識當成了免費的黃金珠寶。中國教育者不知道知識與智慧的關係,總是讓孩子直接得到越來越多的知識。

    美國教育的聰明就在於:先讓孩子去感悟,去思考,然後得到知識,這個時候知識就變成了智慧;由於開始的時候,知識都特別簡單,比較容易得到感悟,知識也就容易變成智慧。智慧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創造力。學習有三個階段:感性認識--感悟--知識,知識是學習的最高階段。美國教育讓孩子走完三個階段,才能得到知識;中國教育是讓孩子透過感性認識得到知識,或者直接得到知識。美國教育一個月的知識量只相當於中國教育一天的知識量。相差29天,這29天就是感悟的時間。美國教育透過讓孩子感悟比中國教育多產生了一個東西:智慧。美國學生比中國學生多產生了一個東西:創新能力。在高中時期,美國學校培養的是自主學習的習慣。而比較中國,中國的高中是老師填鴨式學習,讓學生習慣了依賴。能力、習慣上的差距,讓中國學生與美國學生在大學選擇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態度。

    哈佛的學生說,在哈佛學習強度大,睡眠很少,有在煉獄的感覺,對意志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但是如果挺過去,以後再大的困難也就能夠克服了。而中國大學生認為,終於擺脫束縛,可以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了。於是,把大多時間用在了學習以外的事情上。我們在最該學習的時候斷檔了。這就註定了,我們的大學生被甩得越來越遠。

    哈佛老師經常給學生這樣的告誡:如果你想在進入社會後,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下都能得心應手並且得到應有的評價,那麼你在哈佛的學習期間,就沒有曬太陽的時間。在哈佛廣為流傳的一句格言是“忙完秋收忙秋種,學習,學習,再學習。”

    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要利用時間抓緊學習,而不是將所有的業餘時間都用來打瞌睡。

    有的人會這樣說:“我只是在業餘時間打盹而已,業餘時間幹嗎把自己弄得那麼緊張?”愛因斯坦就曾提出:“人的差異在於業餘時間。”我的一位在哈佛任教的朋友也告訴我說,只要知道一個青年怎樣度過他的業餘時間,就能預言出這個青年的前程怎樣。

    20世紀初,在數學界有這樣一道難題,那就是2的76次方減去1的結果是不是人們所猜想的質數。很多科學家都在努力地攻克這一數學難關,但結果並不如願。1903年,在紐約的數學學會上,一位叫做科爾的科學家透過令人信服的運算論證,成功地證明了這道難題。

    人們在驚詫和讚許之餘,向科爾問道:“您論證這個課題一共花了多少時間?”科爾回答:“3年內的全部星期天。”

    同樣,加拿大醫學教育家奧斯勒也是利用業餘時間作出成就的典範。奧斯勒對人類最大的貢獻,就是成功地研究了第三種血細胞。他為了從繁忙的工作中擠出時間讀書,規定自己在睡覺之前必須讀15分鐘的書。不管忙碌到多晚,都堅持這一習慣不改變。這個習慣他整整堅持了半個世紀,共讀了1000多本書,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我荒廢的今日,正是昨天殞身之人祈求的明日

    聞名於世的約翰霍普金斯學院的創始人、牛津大學醫學院的講座教授、被英國國王冊封為爵士的威廉。奧斯勒在年輕時,也曾為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一次,他在讀書時看到了一句話,給了他很大的啟發。這句話是“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遠方模糊的事,而是做手邊清楚的事。”

    對此,哈佛提醒學生說“我荒廢的今日,正是昨天殞身之人祈求的明日”。明天再美好,也不如抓住眼下的今天多做點實事。

    獲得哈佛大學榮譽學位的發明家、科學家本傑明。富蘭克林有一次接到一個年輕人的求教電話,並與他約好了見面的時間和地點。當年輕人如約而至時,本傑明的房門大敞著,而眼前的房子裡卻亂七八糟、一片狼藉,年輕人很是意外。

    沒等他開口,本傑明就招呼道:“你看我這房間,太不整潔了,請你在門外等候一分鐘,我收拾一下,你再進來吧。”然後本傑明就輕輕地關上了房門。

    不到一分鐘的時間,本傑明就又打開了房門,熱情地把年輕人讓進客廳。這時,年輕人的眼前展現出另一番景象―――房間內的一切已變得井然有序,而且有兩杯倒好的紅酒,在淡淡的香氣裡漾著微波。

    年輕人在詫異中,還沒有把滿腹的有關人生和事業的疑難問題向本傑明講出來,本傑明就非常客氣地說道:“乾杯!你可以走了。”

    手持酒杯的年輕人一下子愣住了,帶著一絲尷尬和遺憾說:“我還沒向您請教呢……”

    “這些……難道還不夠嗎?”本傑明一邊微笑一邊掃視著自己的房間說,“你進來又有一分鐘了。”

    “一分鐘……”年輕人若有所思地說,“我懂了,您讓我明白用一分鐘的時間可以做許多事情,可以改變許多事情的深刻道理。”

    珍惜眼前的每一分每一秒,也就珍惜了所擁有的今天。哈佛的這句話實際上揭示了一種人生哲學,那就是人生要以珍惜的態度把握時間,從今天開始,從現在做起。

    覺得為時已晚的時候,恰恰是最早的時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教育學考研裡,學碩和專碩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