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盤古智庫

    奧托·馮·俾斯麥是給德意志歷史抹上濃墨重彩的巨人。後世的傳記作家、歷史學家們出於道德倫理上的差異,對俾斯麥褒貶不一。有的人認為他是“一個不可愛的形象,更不值得追隨效仿”,有的人將其視為“一個具有純潔心靈的為人”;有的人稱讚其有“深刻道德責任感”;有的指責其行為和影響為希特勒登臺鋪平了道路。

    作為一個個星鮮明的人物,俾斯麥於1862年被任命為普魯士首相,上任之初就以一次慷慨激昂的演說表達了他的行事原則,他說:“當今的重大問題已不是透過演說和多數透過的決議所能解決的——這正是1848年和1849年所犯的大錯誤——而是要用鐵和血來解決。”他也因此被稱為“鐵血宰相”。他是一個“重行動,富於感情,意志堅強的人,性格暴烈、幹勁十足。無論愛和恨,都沒有人可與他相比”。

    他自稱是一個忠於普魯士國王的貴族。他的政治哲學也很獨特,他堅信“普魯士權力的任何擴大都對德意志有利,對普魯士獨立和力量的任何限制都對德意志有害”,他相信“國內問題應從屬於對外政策問題”,“強權是一切政治問題的決定因素。”

    儘管俾斯麥在內外政策上表現出咄咄逼人的勢頭,但從政治實踐上看——“俾斯麥的治國藝術的精華在於:不要使政策在執行時超越危險的界限,要為體面的退卻和改組留有選擇的餘地,這是種是重要的。”

  • 2 # 陳皮果子

    俾斯麥,作為19世紀的著名政治家和外交家,其最大的貢獻在於帶領德意志民族走向統一,是德意志帝國建立的關鍵人物之一。在德國統一前,其境內諸侯國各自為政,數目多達200多個,其弊端是在國際舞臺上無法真正維護德意志民族的整體利益,且容易受到外國勢力的干涉並導致諸侯國各自依賴於不同的外國實體,如拿破崙時期的“萊茵同盟”。這種情況的存在也就註定了德國統一最大的阻力是外部勢力:法國(德意志民族的宿敵),奧地利帝國(由於現在奧地利的版圖內居住的也是德意志民族,所以長時間存在是否建立包括奧地利在內的大德意志帝國的爭議),丹麥(德國北部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領土爭議)。

    德國的統一不得不提到三場戰爭,分別是普丹(1864年),普奧(1966年)和普法(1870年)戰爭。我們應注意到,戰爭只是政治和外交的延續並服務於政治和外交,俾斯麥在其中的作用更多的在於充分利用了戰爭的勝利採取了適當的策略來達到普魯士利益的最大化。無可否認俾斯麥透過對鐵路系統和軍隊的建設,使得軍隊透過鐵路運輸投入作戰的能力大大強於上述三國,這種充分的準備為戰爭的勝利打下了基礎。然而更為棘手的是處理戰爭勝利即將帶來的利益調整,也是俾斯麥發揮外交藝術的時候。 當時的歐洲,俾斯麥透過緩和和法國拿破崙三世的關係,使得拿破崙三世受到了戰略欺騙。對於奧地利,俾斯麥是又拉著一起打丹麥,又透過戰爭將其排擠出德意志勢力範圍,但是當威廉一世主張在普奧戰爭後嚴懲奧地利,包括割地給普魯士的想法被俾斯麥強力頂住,從而給了奧地利一個很寬鬆的條約,保證了奧地利在普法戰爭中不從背後偷襲。在普法戰爭法國潰敗後,巴黎被包圍,俾斯麥運用外交手段,使得親法的拜仁主動接受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成為德意志皇帝。

    在國內政治上,俾斯麥受益於威廉一世的信任以及當時普魯士國王權力高於議會的特點。俾斯麥在議會中不佔優勢,但是透過政治家的狡黠和務實,多次透過威脅辭職使得威廉一世解散議會並重新選舉,透過不同時期與不同黨派的結盟來達到自己的政治意圖。同時,應注意的是,俾斯麥始終保持了和俄國的相對良好關係,避免使得德國被孤立局面的出現,這點也是難能可貴的,雖然他也使用了秘密協定之類的手段。

    針對其個人性格特點和其容克地主出身的特點,使得其遭受了負面評價,但是客觀的說,那是歷史的侷限,同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點,這些不應作為評價的主要方面。另外其開創的很多制度,比如社會保險制度,一直造福於現在的德國和世界各國。

  • 3 # 風無痕

    怎麼說呢,俾斯麥是個老GAY,一手建立了德意志帝國,透過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養老金、健康醫療保險制度、社會保險。

    普法戰爭在他帶領下就沒怎麼敗過,甚至還幫法華人打擊巴黎公社。

    他可是個牛人,敢跟教庭對著幹,還發生過戰爭,最重要的是還打贏了。

    如果沒有他,就沒有現在的德意志聯邦,他就相當於中國的秦始皇,統一諸國,而且手腕鐵血,是個牛人,不然後世也不會用他的名字建一艘戰列艦了,現在的德粉只要一提德國造,沒有不提俾斯麥號戰列艦的,這這艦也確實是個傳奇。

  • 4 # 史海揚帆的每一天

    俾斯麥是著名資產階級政治家。他在世時透過三次對外戰爭完成了德意志的統一!對丹麥戰爭、對奧地利戰爭、對法國戰爭。使德國迅速崛起為資產階級強國!

  • 5 # 蘭臺

    (俾斯麥)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俄國之所以倒向英法,法國之所以和俄國結盟,都是俾斯麥造成的;

    用大白話說:俾斯麥親手締造了德意志第二帝國;同時,俾斯麥也親手毀滅了德意志第二帝國。

    考慮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普魯士王國不復存在了,俾斯麥這個“大普魯士主義者”對於是親手毀滅了普魯士王國。

    下面我說說俾斯麥是如何親手毀滅德意志第二帝國的。

    俾斯麥葬送德意志第一步:要求法國割讓阿爾薩斯與洛林地區

    大家都知道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建立得益於普法戰爭中普魯士戰勝法國,並且讓法國割讓了阿爾薩斯與洛林,普魯士國王更是在凡爾賽宮加冕成為了德國皇帝。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正是因為俾斯麥堅持要法國割讓阿爾薩斯與洛林地區,才導致了法國與俄國在經濟上的親密,最後更變成了法俄同盟。

    這是因為法國本土70%的鐵礦和90%煤礦是在阿爾薩斯與洛林地區的,雖然法國廣大殖民地不缺少優質鐵礦和煤礦,但是這些殖民地鐵礦和煤礦運到本土,那價格會非常高昂。這就像以現在的技術條件去搞月球採礦,月球礦產本身還不夠火箭燃料錢。

    所以,當法國割讓了阿爾薩斯與洛林地區後,法國的重工業化事實上就已經停止了;那麼也就等於法國瞬間出現了大量閒置資金,巴黎銀行家最頭疼的就是如何找到年回報率在20%的專案投資。

    德國是不可能投資的,這輩子是不可能的;奧匈帝國內部太混亂,是不可能投資的;英華人根本不需要法華人的投資,那麼就只剩俄國了。

    正好當時俄國也處於工業化起步階段,不但經濟增速嗖嗖嗖的快,而且也患有新興國家常見的“資金飢渴症”,等於是法國有資金,俄國有需求,郎情妾意,正好。

    那麼,為什麼俄國會和歷來友好的德國交惡呢?

    還是俾斯麥的傑作。

    俾斯麥葬送德意志第二步:對俄國農產品徵收高額關稅

    教科書上說俾斯麥是容克地主代表,這話一點兒也不錯。

    俾斯麥擔任德國宰相期間幹了一件事情,直接導致德俄交惡以及俄國極速向法國靠攏。

    這就是俾斯麥宣佈德國會對沙俄農產品徵收高額關稅。

    那麼俾斯麥為什麼要對沙俄農產品徵收高額關稅?

    因為在工業化衝擊下,德意志地區的容克地主們生活的很艱難,大部分容克地主如果家族沒有子弟做軍官的話,那麼就差不多在破產邊緣。

    為了保護容克地主,為了保護德意志軍官家族不至於去要飯,所以俾斯麥悍然對俄國農產品徵收高額關稅。

    俾斯麥這麼做徹底激怒了沙皇,沙皇下令報復,報復的結果就是沙俄出臺法令禁止外華人在俄國擁有土地,而哪個國家的人在沙俄擁有最多土地呢?

    普魯士貴族。

    正是在德俄交惡的情況下,缺少專案和缺少資金的法俄迅速接近,並且達成了多項合作協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俄國工業資金裡有38%是法國資本。

    可以說,法俄同盟是俾斯麥一手親自促成的,甚至是他親自牽的紅線。

  • 6 # 文史不假

    作為十九世紀德國最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和軍事家,俾斯麥的大名可謂是如雷貫耳。他的任職履歷堪稱完美,一力促成了德意志的統一,不僅影響了德國的歷史程序,還深刻影響了歐洲和世界的歷史程序。

    接下來,我們一起走近俾斯麥,一起還原他所經歷的那段歷史。

    俾斯麥(1815年4月——1898年7月),德國曆史上最著名的首相,容克貴族出身。他先後擔任了普魯士王國的宰相和德意志帝國的宰相,侍奉過三任德皇,為自己贏得了“鐵血宰相”的稱號。

    俾斯麥出生於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自幼就開始接受激進式教育,樹立了遠大的志向和堅韌的意志。從記事起,他最崇敬的人就是馬基雅維利,將馬基雅維利主義視為自己的人生準則。

    進入青年時期,俾斯麥在努力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尤其注重自己的體能訓練。在他看來,強健的體魄和充盈的大腦同樣重要,甚至於前者更加重要。

    大學畢業後,俾斯麥沒有像大多數人一樣選擇留在柏林,而是堅持回到了家鄉,開始經營家傳的領地。

    和所有的容克貴族一樣,俾斯麥屬於典型的保守派。他強烈希望德意志各邦能實現統一,而且,這個過程只能由普魯士來領導完成。為此,俾斯麥開始在政治上越來越有野心。

    1851年,他離開了自己家鄉,擔任了普魯士邦駐德意志聯邦議會的代表。在此期間,他徹底看清了這個鬆散和混亂組織的實際面目,整日都是無休無止的內耗,更加堅定了自己要求實現國家統一的決心。

    為此,俾斯麥多次大聲疾呼德意志各邦的團結,呼籲各方停止內鬥一致對外。可惜,每個邦國和每個勢力都有自己的小算盤,對於俾斯麥這個憤青的主張並不在意。

    1861年1月,隨著威廉·腓特烈·路德維希即位為普魯士王國的國王,這位被稱為“威廉一世”的邦國國王,對於結束國家的分裂局面同樣決心很大。

    第二年,俾斯麥的狂熱立場贏得了青睞,很快便被任命為普魯士王國的宰相兼任外交大臣。1862年9月30日,俾斯麥在自己的就職典禮上,發表了最著名的“鐵血演說”,發誓要用無數的“鐵”和“血”去完成德意志的統一,這也是他被稱為“鐵血宰相”的來由。

    不過,伴隨著俾斯麥的豪橫,普魯士議會卻非常謹慎,他們擔心會被這位新宰相拖入到戰爭的泥潭中。可惜,在威廉一世的支援下,議會根本阻擋不了俾斯麥的腳步,他終於開始策動一系列的統一戰爭。

    基本上,俾斯麥透過三次戰爭才完成了國家的統一。

    一、普丹戰爭

    丹麥雖然面積不大,但卻經常插手德國的內部事務,屢屢從中謀利。如果擊敗了丹麥,普魯士在歐洲和德國內部的聲望和實力必定可以大增,為今後的統一鋪路。俾斯麥沒有猶豫,很快就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

    二、普奧戰爭

    奧地利是德意志各邦國中實力最強的一個,因此,俾斯麥並沒有擊敗它的把握。於是,透過積極進行外交拉攏,將俄國、法國、英國和義大利都進行了許諾和安撫後,普魯士才發起了針對奧地利的戰爭。

    三、普法戰爭

    普奧戰爭後,普魯士建立了“北德意志聯邦”,阻礙德國統一的最後障礙就只剩下了法國,它長期控制著德國南部地區。俾斯麥以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為由挑起戰爭,最終擊敗了不可一世的法國。

    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的凡爾賽宮登基稱帝,宣佈德意志完成統一併建立了帝國。同時,他任命俾斯麥出任德意志帝國的首任宰相,繼續集權於一身。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功勞的積累,俾斯麥的性Grand SantaFe來越固執,甚至經常與威廉一世發生爭執。即便如此,威廉一世也和所有德華人一樣,從來沒有懷疑過俾斯麥對於國家的忠誠。

    威廉一世死後,他的兒子弗里德里希繼承了皇位,史稱“腓特烈三世”。不過,這位德皇在位不足一百天就因為喉癌而過世了,皇位又傳給了威廉二世。

    威廉二世患有嚴重的厄爾布氏麻痺症,左臂萎縮的非常嚴重,形成了既自卑又自負的矛盾型人格。他曾經極度崇拜俾斯麥,但在稱帝后卻對這個老宰相日益不滿,二人矛盾越來越大,終於導致了俾斯麥的下臺。

    退休後,俾斯麥居住在漢堡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魯莊園,開始安度自己的晚年生活。他在八十四歲過世後,威廉二世準備舉行盛大的國葬,但俾斯麥卻完全不買他的賬,死前就安排好了一切身後事。甚至於,他還為自己的墓碑擬好了墓誌銘:

    威廉一世皇帝忠實的德國僕人。

    回顧俾斯麥的一生,雖然極度強權,但他非常清醒,在擴張和統一的同時,堅決避免軍國主義勢力的崛起。不過,就在他退休不久,德國迅速走向了軍國主義的深淵,甚至還接連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無論如何,這樣的結果都是俾斯麥所不願意看到的。

  • 7 # 巴黎八卦資訊

    普魯士王國首相、德意志帝國首任宰相、鐵血宰相、德國的建築師及Navigator等等,這些都是脾斯麥的稱呼,他是德國曆史上相當著名的政治家,雖然後世對他的評價很極端。很多人都很崇拜他,而另一部分則是一味貶低。貶低主要是因為他喜愛美食、美酒和美女,愛裝腔作勢,有著極強的表現欲,且喜怒無常,令人捉摸不透,而且他自身過於的自傲,使得自己控制慾強,與下屬難以相處。

    但是性格上的缺陷並不影響他成為一名出色的政治家。他確實是一位出身德意志傳統武士家族的鐵血宰相,在他當上宰相後的第一次演說中,他就表示“當代的重大政治問題不是用說空話和多數派決議所能決定的,而必須用鐵和血來解決。德國所指望的不是普魯士的自由主義,而是他的武力!”鐵血程度可見一斑。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範圍之內這也是他的觀點,而他的鐵血政策主要是由3步組成:第一步,就是進攻丹麥,第二步,就是挑起對奧地利的戰爭。第三步,就是進行普法戰爭。毫無疑問,這樣的鐵血政策使得德國成了統一的德意志帝國,排在當時強大的英國和俄國之後,而且他還透過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養老金、健康和醫療保險制度,及社會保險。但是在德國開啟帝國時代後,他是全德國的英雄,卻又是所有德意志高層排擠的物件。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正如此,他沒有同盟與戰友,最後這個從沒敗給外人卻敗給了他奉獻了一生的普魯士王室。

  • 8 # 尚武菌

    我是尚武先生,我來回答!

    歷史上很長一段時期裡,德意志像一盤散沙,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都處於嚴重的分裂狀態,境內分為許多小邦,各自為政,互不相屬。其中比較強大,有能力實現德國統一的是普魯士和奧地利。一貫自以為是德意志正統代表的奧地利希望維持現狀,對統一之事並不積極;而俾斯麥認為,德意志的分裂是一種病,必須用火與刀來醫治,統一是無法阻止的,而這一重任應該由普魯士來承擔。俾斯麥主張激發民族意識,減少內部糾紛,共同對外,以武力和強權統一德意志。

    1862年,俾斯麥初任普魯士首相兼外交大臣,上任後不久,他就在次議會預算委員會上公開宣佈其政治主張。他說:“德意志的未來不在於普魯士的自由主義,而在於強權,當前的種種重大問題的解決不是演說詞和多數決議所能解決的這正是1848年和1849年所犯的錯誤一一要解決它,只有用鐵和血!”後來,“鐵和血”被用作戰爭政策的同義語,俾斯麥也因之獲“鐵血宰相”之名。

    在德國的統一事業上,充分顯示了俾斯麥的政治家眼光和戰略家才幹。他先是利用當時歐洲各國的矛盾,以對外發動戰爭的手段孤立對手,各個擊破。奧地利是當時普魯士統一德國的一大障礙,為此,伸斯麥先積極聯合奧地利,準備對丹麥的戰爭。1864年,普奧結成同盟,共同向丹麥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丹麥國王放棄合併什列士維格的計劃,遭到丹麥的拒絕;於是普奧聯軍出動,在兩週內佔領了什列土維格,丹麥軍隊全面崩潰。隨後,普奧雙方達成“加施泰因協定”。根據該協定,什列士維格歸普魯士管轄,霍爾斯坦歸奧地利管轄;普魯士有權在霍爾斯坦開鑿運河、修築鐵路和敷設電纜。而在一切準備就緒之後,俾斯麥就藉口奧地利對霍爾斯坦管理不善,對奧地利橫加指責,由此激怒了奧地利,普奧雙方於1866年爆發戰爭,最終普軍在薩多瓦決戰中大獲全勝。

    在俾斯麥的努力下,兩國在布拉格簽訂和約:奧地利放棄對霍爾斯坦的統治權,同意普魯士吞併漢諾威、黑森、拿騷和法蘭克福;尤為重要的是,奧地利被迫同意解散德意志邦聯,退出德意志事務,美因河以北諸邦在普魯士領導下成立北德意志聯邦。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戰爭的程序和結局完全符合俾斯麥的設計,普魯士軍隊屢戰屢勝。1871年,在色當俘虜了拿破崙三世逼法國臨時政府投降,進而將德意志南部四邦納入北德意志聯邦(奧地利除外)版圖,成立“德意志帝國”。

    至此,德國最終實現了統俾斯麥在德國統一過程中扮演了主角。不管其主觀動機如何,他為促進統一而推行的政策,在客觀上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正式即位為德意志帝國皇帝,一個統一的工業化強國由此誕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有什麼好的渠道,可以將自己店的衣服推銷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