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豬扒界娛樂
-
2 # 想您的是我1
美國的醫療搞低沒去過,可是中國那些有錢的去美國治療,不也死到美國麼?美國治療高該死的美華人也沒有活一個呀?掙中國的錢拿到美國治病該活著呀?找死的美國,可笑!
-
3 # 學無止境lz
美國不是醫療技術不高的問題,而是在治療諸如癌症這方面他們的經驗少於中國醫生,他們沒有足夠的癌症病人練就過硬的治療本領,所以他們把精力人力物力財力都用在攻克治療癌症的技術與藥物上,中國不一樣,有的是癌症病人,活下來的就算醫好了,死了的就算病嚴重到那去了,經驗很豐富
-
4 # 情感生活解愁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包括醫療教育這一類的社會基礎。美國的醫療水平高不高,要看以什麼為準,對於一些疑難雜症,美國的對此的研究還是比較多的,但是,對於普通沒有醫療保險的大眾來說,確實醫療費用高,還不一定能治好。
-
5 # 塵埃也霸天
看和誰比了,美華人也好歐洲人也好是比較嚴謹的,比方說手術同樣的手術人家追求完美,確實做的漂亮,內科如果發熱必須找到病原學證據不然不能用抗生素,這都不錯的,有人認為他們不咋樣,主要是他們每天看病也就一兩個,多了不看,在中國看病看慣了,一個醫生看幾百個號一天,去美國看病,有錢還行,看私人的,沒錢看公家的,估計到死都不一定能看上,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投入幾乎為零的醫療能成功,中國成功了,怎麼成功的,就在於藥品和器械加價補貼了醫院的虧空,讓醫院能活下去,說白了就是老百姓集資看病,就這樣維持艱難,一個國家僅有三百萬醫生,還嫌看病難,能看病是這三百萬人在玩命加點加點幹,在透支生命給你們醫療。你們倒好在罵醫生,打醫生,在美國這都不可想象,你罵一句試試,立馬走人給你拷起來了,再不行直接槍斃,在中國打罵醫生家常便飯,沒人管,如果覺得美國不好,是因為我們沒達到人家的水平。單純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國民的整體素質有待提高,和美華人不是一個檔次,我同事去非洲援助非洲,人家對醫生尊重的,就像敬神一樣的淨重做一個手術交代風險,人家都認為做手術死了正常,活了屬於醫生的恩德,那叫感恩,華人幾乎沒有知道感恩的,有的說送點禮,請吃一頓飯,這其實都不去一句謝謝,謝謝僅僅是兩個字,可有幾個人出院的時候說過。醫生幫助你解決了病痛,你看的更多的是花了多少錢,對醫生的付出一點都不知道感恩。這種人很多。
回覆列表
我有個同學在波士頓留學後就留在那邊工作了,他說波士頓是美國醫療重鎮,聚集了全美頂尖的醫院。
前年他父親查出肺癌,本來想接去美國治療,但考慮到高昂的治療費用,最後還是選擇在國內做的手術。去年複查的時候CT檢查發現肺部有小結節,他有點著急,對國內的醫療結果有點不放心,於是就把父親接到美國去再做個檢查,聽聽美國頂級醫生的意見。
他首先聯絡了兩家醫院:麻省總醫院(MGH)和丹娜法伯腫瘤醫院(DFCI),他說這兩家都很權威,經過分析考量最後約診了DFCI,以下是他約診看病的過程:
首先準備好所需材料:英文病例,病理切片和影像資料,這些都是從國內醫院帶過來翻譯成英文。資料備齊後就打電話預約,通常需要一週時間。他預約的是專攻肺部腫瘤的A醫生。
先在一個工作人員的協助下填了一些表格,拿到了病號卡,然後被引導到另外的辦公室繳費。
之後又等了十分鐘左右,一名護士出來叫他父親單獨進去測體重血壓,然後在一個空的診室裡等待醫生。之後醫生進來很友好的與他們每個人握手,張羅他們坐下,開始了長達一個半小時的問診與答疑。
他詢問了病人的基本資訊,然後根據病例上的內容確認從診斷出肺癌至今的整個治療過程。看到正在服用靶向藥物,還專門問到是否經歷了什麼副作用。
接著,他讓病人詳細描述了近期身體的感受,是否有疼痛、咳嗽等症狀。然後讓病人躺下為他做體表檢查,摸摸是否有明顯的淋巴結腫大。然後又看了病人最近的CT片子。
A醫生仔細看了CT片子後說幾乎看不見什麼小結節,是他們多慮了。建議定期複查即可。這個結論與國內醫生有點不一樣,國內醫生懷疑有復發跡象。
後來他們又問了A醫生很多關於治療策略方面的問題,主要是看看國內的治療有什麼不足的地方。一個半小時不知不覺就過去了,A醫生從始至終都面帶微笑,語調平和,態度非常好讓他們感覺特別心安沒有焦慮了。
之後他們還交換了電子郵箱方便後期跟蹤。(之後他們確實也郵件聯絡過,醫生也很快就回復了他的郵件做了詳細答疑。)
我問他費用問題,他說雖然沒做什麼檢查,主要是醫生的門診費相當於國內的掛號費,估算下來大概700多美金。(國際病人需預付估算費用的75%才能看診。)病理切片費用沒有包含在內,後期會把賬單寄到家裡。
他幫我分析了一下中美醫療水平的差異,主要就以下八點:
一、醫療科研差異現在國內也很流行“研究型”醫院,但和國外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一般來講,“研究型醫院”的判斷標準首先要看醫院的收入有多少用於科研經費。
以世界權威醫院之一的麻省總醫院為例,作為哈佛大學醫學院較早建立和大規模的教學醫院,每年科研經費高達4~5億美元,科研支出約要佔醫院總支出的四分之一。
這個數字在中國是沒法比的,目前國內所謂的研究型醫院一般只是在國內橫向比較,看誰的課題更多、獲獎更多。 這並非是國內醫院實力不夠,而是中美的科研資源支撐體系的巨大差別。
美國教學醫院科研經費的來源大致分為三部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基金會的捐贈基金、企業的投入支援。而中國基本上只有國家投入,很少有企業會投資科研,僅從投入這一項上看,中美的差距就巨大。
二、醫療技能差異美國高度發達的醫療產業帶動醫療技能創新——美國醫學界不斷湧現治療新技能和新手段,尤其是在藥品研發和診療裝置研發上全球權威。
但是這些先進的治療技能和手段,由於進入中國醫院需要透過相當複雜的審批機制,因此時間上會比美國晚很多年,並主要集中在大醫院。這方面中國的醫院很難做到與國外同步。
三、醫療裝置差異中國現在大醫院的先進裝置,如CT,呼吸機,內窺鏡等,無一不是進口的,很多新儀器,新裝置,往往國外新開發出來後國外比我們先用,比我們更早積累經驗,我們只能去學習他們的技能,然後引進裝置。這跟中國的工業水平有關。國內沒有這麼先進的儀器裝置廠家。
四、醫生培訓水平差異醫學教育水平是國家醫療體制的基礎,醫生教育是醫療保健體系的核心。中國的醫生教育理念和美國的完全不同。
在中國,高中畢業就能進醫學院,醫學院學習5年,畢業就可以做醫生。在美國,只有滿意的大學生才能報考醫學院,而所有報考者中大約只有15%可以被錄取。
所有醫生都必須取得博士學位。大學4年畢業後考入醫學院,4年醫學博士畢業後還當不了醫生,必須在指定的一些基地醫院繼續進行住院醫師培訓。
只有具備訓練經歷,才有資格參加醫生從業資格考試。如果要進一步成為專科醫生,比如心、胸外科醫生,5年的普通外科培訓後之後還要到指定專科醫院(如德州心臟中心, MD安德森癌症中心)做2至3年的fellow。這樣透過考核後才能成為擁有專科行醫執照的專科醫生。
加起來,一個專科醫生的培養,從中學畢業開始,至少需要13至15年才可以成為主治醫生,可以開始獨立診治病人。
五、醫院分層與質量差異中國醫院分層是很明確的,不僅僅有三甲,三甲裡再細分為鄉鎮級、縣級、地級、省會市屬、省級,還有部級三甲醫院,共六個層次。美國對於醫院的分級,只分醫學中心和普通醫院。
分級多並不會在醫療服務水平和質量上佔有優勢,反而導致患者就醫導向混亂,因此患者就往省會城市和直轄市的大醫院走。中國的醫院,層級之間的差距遠遠大於美國。中國較vip的醫院醫療技能水平跟美國vip別醫院幾乎沒有差別,但是基層醫院之間的差別就是天壤之別了。
六、醫院門診量的差異在醫療業務上,中美較鮮明的差別是門診量。以兒童醫院為例,一般來說,美國兒童醫院的年門診量大約是10萬人次,而上海市兒童醫院去年的門診量達到200萬。
門診量的懸殊除了與醫院服務人口數量有關,另外一個重要因素是“分級診療”。在美國,患兒的常見病會直接去找家庭醫生,兒童專科醫院主要解決疑難重症。儘管門診量差距巨大,但國內兒童醫院的工作人員反而比美國少得多。舉了個例子:以床位數同為500張的兒童醫院為例,美國的兒童醫院工作人員能達到5000多人,國內大概只有1500。
5000人處理十萬門診量,和1500人處理上百萬的門診人次,醫療服務質量的差距可想而知。
七、醫療服務的差異這個我們可以理解,美國醫生一天只看幾個最多十幾個病人,自然會有極大的耐心來主動病人的感受和心理需求。
而中國的醫生只注重把病人病癒,因為太忙顧忌不了太多,很多醫患糾紛其實並非是技能問題,而往往是感情問題。病人在感情上沒有得到尊重和滿足而產生了矛盾。
八、醫生收入差異國內掛號費太低,幾塊到幾十塊。在國外,看一次病,醫生輕易就能獲得300多塊錢報酬,國外醫生的醫生收費不會像國內那麼便宜。
如果醫生是專家的話,都按時長收費。醫生跟病人交流多長時間,病歷都有記錄,專家和患者談話,談1小時和談30分鐘,收費是不一樣的。美國醫生積極性更容易被調動。
如此看來,我們的醫療真是任重而道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