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志勇LZY
-
2 # 耿老師在種草
蝗蟲最可怕的,不光是聚集之後,寸草不生的啃食能力。還有以下幾個地方:
蝗蟲形態會變化,導致蝗災出現非常突然。蝗蟲剛出生的時候,是獨居、溫和、害羞,危害不大的狀態。但是,一旦聚集到60只以上,蝗蟲顏色就會變化,性格也會變化,變得特別暴躁、富攻擊性、食慾也大增,並開始成群行軍。
蝗蟲群相遇後,會不斷合併,群體會越來越大。
研究發現,只要不停的戳蝗蟲的後腿,溫和的蝗蟲,就會在幾小時內,變成極具攻擊性的形態。也就是說,蝗蟲聚集時,相互擁擠,不停戳其他蝗蟲後腿,他們形態就變了。
蝗蟲聚集發生在沒有人煙的地方蝗蟲能夠在沙漠深處,完全沒有人煙的地方聚集。只要一顆矮樹叢,就能爬滿幾千只蝗蟲。
這時候,蝗蟲災害就已經爆發了。等出現在人類眼前,就已經是超級大軍了。
蝗蟲行軍不分國界,在他國聚集,以蝗災入境。俄羅斯和中國西部,蝗蟲災害經常來自於哈薩克。當蝗蟲過境時,就已經是黑壓壓一片的狀況了。
所以,中國和俄羅斯一直有派人和哈薩克一起治理蝗蟲。雖然合作一直有成效,但只要不能根治,蝗蟲就趕不盡殺不絕。
蝗蟲群行軍方向不定,一天能改變好幾次方向最開始,獨居的蝗蟲聚集,往往因為乾旱、食物匱乏。獨居蝗蟲,迫不得已,都集中到同一個有食物的地方。類似於,沙漠動物,都聚集到一個水坑喝水。
聚集之後,就不再分開,會整體行軍。行軍方向,和溫度、溼度、風向都有關係,隨時都會改變方向,所以追蹤蝗蟲群也非常不容易。
比如,你開飛機去灑藥滅蝗蟲。如果你上午去,等飛機飛到,蝗蟲已經換方向飛很遠了。所以,飛機一般清晨,在蝗蟲剛睡醒,正在曬太陽取暖,還沒移動的時候,就要趕到,灑藥。
生殖能力強大,產卵地難以發現。蝗蟲一次能產卵60-80個。產卵的時候,她會把肚子插入鬆軟的土中,放下卵。
產卵後,土會把卵蓋住,完全看不出這裡有卵。這樣,這批卵能安全孵化,完全沒有天敵。
而且,群居的新生代蟲卵,孵化之後,很快就會轉變成極具攻擊性的群居狀態。也就是說,蝗災在出生地,就形成了。
然而,如今蝗蟲災害依然不斷,就是因為,尋找蝗蟲產卵地非常困難。
首先,可能的產卵地範圍太大了和落基山岩蝗固定在一個地方產卵不同,其他品種的蝗蟲,會更換產卵地。
以非洲為例,蝗蟲在沙漠深處產卵,在沙漠深處聚集,等出現在人們視線時,就已經是蝗災狀態了。
研究人員標註了可能的產卵地,範圍有1000多平方英里。其中還包括政局混亂地區、戰區、地雷區。
可想而知,非洲要從根源滅蟲卵,幾乎不可能。
然後,卵在地下,地面完全看不出是產卵地。除非你去的時候,正好在產卵,或正好在孵化,不然,就算你站在產卵地上,也不知道這是產卵地。
接著,監測技術人員匱乏。追蹤蝗蟲非常困難,週期非常長,基本以3個月為單位。而監測技術人員又嚴重不足。導致蟲卵地很難找到。
不過,我個人覺得,這個問題,中國是有機會克服的。俄羅斯地廣人稀,確實難,所以蝗蟲災害也比中國嚴重。
但是,中國有支付寶公益活動啊。如果農業部和支付寶合作,不光搞種樹公益,也搞蝗災控制公益,那麼就有更多預算來養活更多監測技術人員。
目前,國內的蝗災控制,隨著生物防災的推廣,狀況越來越好。但也只是相對以前好。用絕對受災面積來看,還是非常大的數字。
根治方法,還是需要有一天,能監測到各個產卵地,把蟲卵給解決掉。不然,這場戰鬥,贏家永遠是蝗蟲。
-
3 # 會講故事的外星人
蝗蟲災害的出現側面反映了人們社會活動加大了環境破壞,由此造成蝗蟲聚整合災。
如要控制蝗蟲,需要先了解災害形成的原因,蝗蟲是生存能力超強的昆蟲,越是環境惡劣的地方,越是能夠生存。
它們通常在乾旱地區產卵,每次產卵4000枚,深藏地底,很難被殺死。等待時機成熟蝗蟲成群結夥轉移,由此可知蝗蟲的誕生地是環境非常惡劣,它的天敵已經不存在,沒有抑制,飛速繁衍,很快形成了一股蝗蟲。
想要解決蝗蟲災害,有兩個手段一個治標,一個治本。
科學治標方法:對於蝗蟲災害通常採用飛機噴灑農藥,但是成本高,治標不治本,農藥殘留會對當地環境造成破壞,危害到其他生物。
唯一的治本方法:需要多覆蓋灌草植被,減少產卵機會。說到底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進而引發的惡果,所以最好的消滅方法是建立和諧生態環境。
-
4 # cad0
可別說如今的科技發達了,看看這次的肺炎病毒就知道了。發達是我們認為的發達,所有生物都會進化。病毒細菌的進化就是抗藥性,現在實際上不是開始有超級細菌了嗎?什麼都不怕,什麼抗生素都治不了它。這些昆蟲也會進化,如果你用毒,慢慢就會產生抗藥性。巴西的農業可以瞭解一下。
-
5 # 諸葛小村姑
哎!你的提問就是笑話,“現如今科技這麼發達”,就是一個偽命題,不要以為我們有了智慧手機、火箭上天就大言不慚,認為科技水平可以毀天滅地了,同學們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人類現代科技的發展才區區350年左右,如果從工業革命開始,才260年上下,人家蝗蟲軍團可是在地球生活了數億年……我們的科技面對蟲子,還沒發展到指誰滅誰的地步。
蝗災自古有之以中國為例,我們翻看二十四史、《資治通鑑》,看到最觸目驚心的除了攻伐和殺戮,就只有大災和大疫,其中蝗災一般是伴隨著洪水和乾旱而生,在百姓的頭上再加上一把刀。實際上,因為自然災害導致的死亡總數,遠遠超過戰爭。
蝗災的危害性比其他的自然災害更為恐怖,遇到洪水,人們可以採取疏、堵的辦法,再不濟還可以躲避一陣子,一般的洪水都是季節性的,並且區域範圍相對固定,扛過這一段時間,還可以補種其他作物;遇到小旱災,人們也可以透過築渠引水、挖井等方法抗旱保收,大面積的旱災,只能夠遠遁他鄉來尋找吃喝,古代有《千里餓殍圖》,就是描寫的這個狀態;蝗蟲的秘籍飛行給人帶來的是心靈上的震撼,鋪天蓋地,所過之處,寸草不生,且蝗蟲專挑禾本科植物快要抽穗灌漿的開始肆虐,不但一年的收成全部泡湯,連種子都成問題,同時造成野生動物大量死亡,增加疫病的風險。這叫做禍不單行,自然狀態下,各種風險都是相互聯絡的。
有人說蝗蟲也可以吃啊,拜託,對於這樣的飛蟲,捕捉起來不是那麼容易的,人們的奔跑速度跟不上蝗蟲大軍,況且蝗災爆發的季節,基本上都是高溫乾旱,富含水分和蛋白質的蝗蟲軀體,在古代難以儲存,就算經過油炸或者烘焙,過不了7天,就會全部腐壞,根本就吃不了。唐朝貞觀年間長安、洛陽地區發生蝗災,唐太宗李世民親自祭告上蒼,從地上抓了20多隻蝗蟲吃到肚裡,回宮後拉肚子好多天,差點掛掉,皇帝尚且如此,普通百姓吃了蝗蟲,還不知道怎麼死呢。畢竟我們都不是貝爾·格里爾斯。
蝗災肆虐的成因以中國的“東亞飛蝗”來看,單個的蝗蟲成蟲,也就25-50毫米長,重量在2-3克,可它每天吃掉的嫩葉佔到自身體重的50%以上,一般來講,一個蝗蟲群超過300萬隻,就可以上報成區域性蝗災,而這次是3600億隻……自己腦補一下這樣的場景。
蝗蟲是不完全變態昆蟲,沒有化蛹這個階段,卵孵化之後,出生的小蝗蟲只有幾毫米大小,唯一的任務就是吃、吃、吃,形態與成蟲一致,不能飛行,行進動作一般是爬行或者是短距離跳躍,稱為“若蟲”,就是與成蟲差不多的意思。根據品種不同,蝗蟲的生命週期從30天到100天不等,在沒有長出翅膀飛行之前,行動能力弱,是消滅蝗蟲的最佳時期,可是這個時候它們的顏色灰暗,保護能力很強,在土地上不顯眼,滅殺並不容易。
▲這是蝗蟲的若蟲,沒有翅膀,長度在1.5釐米之內
等到蝗蟲成年,翅膀的長成,活動範圍突然增加,胃口也好了很多,這個時候,單位面積的土地上,蝗蟲數量急劇增加,逐漸開始“摩肩接踵”,蝗蟲是一個膽小且神經質的昆蟲,在嫩葉不足的時候,它們可能轉變習性,開始攻擊同類,因此只要蝗蟲的後腿遭到騷擾,它們會本能地向前跳躍或者飛行,免得被同類吃掉,落地之後便開始瘋狂啃噬綠葉補充營養,然後再遷徙,每天的行進距離可以達到150公里。方向的一致性導致群體數量急劇增加,這就是蝗災的形成原因之一。
在氣候溼潤、雨量奉陪的年度,蝗蟲不擔心食物供給,它們的產卵量下降到100-200枚/對,一旦碰到乾旱季節,產卵量就激增到250-400枚/對,蝗蟲在行進中交配,隨時隨地產卵,沒辦法一次性根除,這是動物的應激反應,依靠數量優勢,獲得後代的生存機率。
現代農業屬於大規模集約化農業生產,大塊的田地種植相同的植物,特別是禾本科(稻、麥、玉米、高粱)、十字花科蔬菜、甚至是桑葉、或者是其他口味清淡的闊葉,這些都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大面積經濟作物,水分充足,含糖量高,十分合乎蝗蟲大軍的胃口,反而像夾竹桃、苦楝、柳樹、松柏這樣的葉子,蝗蟲基本不碰(可這些也不是人類的食物)。加上現代農業大量使用農藥和化肥,使得捕食蝗蟲的大量鳥類、兩棲動物這些天敵急劇減少,形不成自然生態滅殺條件。具體可以參考美國小學課本中的《鹽湖城傳說》,那一年的蝗災就是被大量的海鷗消滅的。
高射炮打不了幾個蝗蟲實際上,在3600億隻蝗蟲面前,人類的所謂高科技,基本上不會有什麼效果,我們的機槍大炮、坦克軍艦、火車汽車都無法對這樣的密叢集體產生大面積的毀傷作用,就算是“溫壓彈”這樣的高階玩意,也只是在鋪天蓋地的蝗蟲軍團中戳兩個小針眼,何況溫壓彈不是二踢腳,並不是每個國家都有。
目前,飛機播撒化學藥劑可以實現大面積滅蝗,可是帶來的副作用就是大量的毒藥殘留,在土地和水體中長期存在,給人們的後續生產生活帶來長遠的災難。
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其實最有效的滅蝗方法十分古樸,唐代的宰相姚崇就明確指出蝗蟲在夜間具有趨光性,在蝗蟲大軍行進的道路上堆上柴草,灌上油酯,周圍挖深坑一圈,夜晚點燃篝火,數十里內大量的蝗蟲會尋著燈光飛過來,被大火燒掉翅膀或者直接燒死,跌落到深坑裡面,白天趕過來,用開水澆死它們,然後撒上生石灰,深埋……這個需要預判蝗蟲的行進路線,在今天,無人機的應用可以幫上大忙,可以監測飛蝗的動向,甚至可以透過自身的噪音干擾蝗蟲,讓它們飛入陷阱。
此次蝗災路線這一次蝗災起源於非洲的東北角,比如索馬利亞、衣索比亞,本來就是極端貧困地區,人民的防災抗災經驗少得可憐,相對應的藥物和工具都十分缺乏,經過幾十天的肆虐。蝗蟲數量超過千億只,直接飛過紅海,抵達阿拉伯半島,在霍爾姆茲海峽附近,再次飛躍,抵達了伊朗、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在這裡,蝗蟲似乎找到了天堂般的感覺,氣候適宜,植被豐富,農田眾多,人口素質還不高。此次蝗災給印度和巴基斯坦帶來了巨大災難,甚至逼停了兩國在克什米爾地區的軍事衝突。
我們可以想象,按照印度的辦事效率和準備工作,蝗災在這個國度可以變得更加嚴重,畢竟他們的藥物儲備和播撒工具都十分奇缺,動員效率不高。最有可能的路徑就是禍害了印度之後,轉戰孟加拉和緬甸,這些地區可是人口密集區,相對科技更加落後。好在這一地區基本上屬於熱帶雨林氣候,鳥類或者其他食蟲動物數量足夠多,可以大量消滅蝗蟲。
防範蝗災肆虐美國不要忘記,全世界的產糧大戶在北美,美國的地勢很好,內陸腹地是大面積的水網和平原,農業集約化程度非常高,大塊的糧食作物遍地都是,如果同時期美國遭遇一次此等規模的蝗災,那就會引起世界級糧食危機……
因此說,中國要未雨綢繆,一方面密切注意蝗蟲大軍的動向,另一方面備足滅殺工具和藥物,第一時間阻擊這一場災難。這個需要動員大量的人力物力,又是一場攻堅戰!為了全人類,中國軍民又要犧牲自己的利益了。
-
6 # 科普大世界
去年和前年,東非、西亞、南亞等地區都發生了十分嚴重的蝗災,其中非洲東部地區尤為嚴重,最多的時候,數千億只沙漠蝗蟲肆虐在衣索比亞、索馬利亞、烏干達、蘇丹和南蘇丹等地的原野上,直到去年的11月份,蝗災還時有發生,然而剛進入新年,消停了還沒兩個月時間的蝗蟲就已經又捲土重來,在東非地區已然成災。
肯亞靠近熱帶地區,氣候並不寒冷,蝗災隨時都可能出現。肯亞官方1月21日對外宣佈,該國的47個郡中,已有15個郡遭受了第二波蝗災,看情況比去年的蝗蟲數量更多,出現蝗災的地方大都是肯亞國內較為乾旱和半乾旱的區域中,在那樣的氣候和地表條件下,蝗蟲更容易生存繁衍,蝗災的爆發也對生活在那裡的。農民和牧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不單是肯亞,東非的烏干達,衣索比亞,南蘇丹和蘇丹等國也都有蝗災出現,肯亞農業部負責人彼得·穆尼亞稱除了本地的蝗蟲以外,從2020年11月份至今,一共監視到了75群蝗蟲入境,可不要小看一群蝗蟲的數量,去年肯亞就監測到東部有一群蝗蟲形成了一個長達60公里寬約40公里的蝗蟲帶,覆蓋面積達2000平方公里左右,每平方公里的蝗蟲可達1億隻以上,這麼計算下來,這一群蝗蟲數量就可多達2000億隻以上,這樣的“蝗軍”規模是不是很恐怖?
非洲沙漠蝗蟲為什麼這麼難治呢?主要和這種昆蟲規模大、到處擴散和在土裡產卵三個原因有關。規模大就不容易對付,一群蝗蟲最多可達數千億只,覆蓋範圍也很大所以很難一次性將它們全部消滅;到處擴散,非洲沙漠蝗蟲不但可以在非洲多個國家間肆虐,還能夠橫跨歐、亞、非三洲,從東非飛到西亞,南亞,南歐等地,有時候甚至能飛到南美洲,這麼大範圍,就很難同時將它們一網打盡;沙漠蝗蟲在土壤裡產卵,那麼消滅了地面上的蝗蟲,過一段時間土壤裡面的蟲卵孵化成蝗蟲,又會形成一批新的蝗災,所以才會導致蝗災才會不斷出現。
東非大量出現蝗蟲的情況又在警示人們,新一年人與蝗蟲的戰鬥又開始了,前年與去年的蝗蟲都是從東非地區擴散到北非、西亞、南亞、中亞和南歐等地,所以這些地方又需要準備新一年的蝗災預防和應對工作,同時這又對今年的糧食價格形成了挑戰。
參考資料:
《人民網·人民資訊》1月20日文章《一天吞噬3400萬人的糧食!沙漠蝗蟲群入侵非洲之角》
回覆列表
地球表面積如此之大;
蝗蟲多夏秋季生集發;
現在科學防朮再高明;
都顧戰抗難控制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