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作文是語文的重中之重,要寫作文就要有素材,作為高中生,我們有哪些可行的積累素材的方式呢?
9
回覆列表
  • 1 # 餘揚捷

    推薦你可以蒐集一些高階詞語作為更好的作文素材

    高階詞彙本身來說,是我們課程中的核心內容,但是我一直覺得所謂的“高階”,並不是一些生僻的,沒有別人見過的詞語,這些詞語在作文中用的時候,閱卷老師都不知道什麼意思,那對於作文提分來說效果是不好的。

    那麼在我認知中的高階詞彙是什麼呢?

    先說結論,在我認知之中,我以為,所謂的高階詞彙,是一種對於客觀事實的準確描述。

    為什麼需要高階詞彙?很簡單的道理,客觀世界所具有的事物,和我們語言描述,不可能實現一一對應的關係。

    只有名詞能夠一一命名,比如蘋果,生梨這些存在的事物,我們會給予其命名,但是如果一些抽象的,思維的東西,我們都不能做到絕對的量化,又如何做到逐個的命名?

    然而,“只有能夠被描述,才能夠產生深刻的思考”。如果一樣東西沒有一個很好的詞語進行描述,我們又如何對於這個問題,產生深入的論證呢?

    所以在我看來所謂的高階詞語,是我們對於思維方式的更加準確,更加具體的命名。

    如果對於前面所說的東西沒有看懂,沒關係,我們透過舉例子的方式來讓大家明白:

    比如我在課上非常強推的一個高階詞語,叫做“效能感”

    這個詞語本身來說在作文之中會有非常好的應用,同時如果能夠把這個詞語很好的去使用,升格很多作文的主旨都沒有太大的問題。

    那麼首先先和大家分享一下,什麼叫做效能感?所謂的效能感,首先我們去查一下百度百科:

    所謂的效能感,第一種是個體效能感,個體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

    也就是一個人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會產生對於自己能不能做好一個行為的預估,一般是以能力為主要的方面,有些人對於自己個體效能感強大,這個時候一個人就會更加自信,他會傾向於用自己的能力解決問題。

    而有些人對於自己個體效能感比較弱小,這個時候他就會對於自己的能力產生相對較弱的期待,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就會傾向於用巧合,用一些外力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那麼某種意義來說,如果你知道了,一個人在做事情的時候,對於自己能力的預估這個行為是用“效能感”來表述,那麼很多文章來說,你在論證的時候,就能夠實現升格

    那麼首先效能感過低,其實已經可以指向很多題目了——

    比如說第一道題目,一道上海卷的模擬卷,題目是這樣的:

    崇明:拼命想時想不到,不想時答案卻走了出來,那是常有的事。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在不經意中走出來的答案,一定是以前想過的老問題。所以說,以前想的越深,得來全不費工夫的機會就越大。

    這道題目本身來說,說的內容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這樣的主旨。

    但是如果我們細想的話,文章想叫我們寫的是,我們過去只有積累的越多,我們才能夠讓自己靈感迸發的可能性越大。

    那麼接下來我們想一下,為什麼很多人不願意去“踏破鐵鞋”?

    其實很簡單,就是在於我們對於自己個人的效能感過低了。

    我們覺得靈感創意本身是偶然的發生的事物,與我們自己所具有的能力無關而與很多偶然性因素有關。

    而正式因為我們對於自我能力的效能感太低,才會帶來問題:我們只願意去等待機會的到來,但是卻不願意去透過積累的方式來提高自己的能力。

    那麼這個時候,當題目告訴我們的是,其實很多靈感源自於我們積累的時候,更加本質的認知就在於,我們需要提高我們對於自我效能感的期待。

    再比如我們18年虹口的二模卷:

    虹口區網路流行詞“佛系”,最早來源於2014年日本某雜誌,指一種怎麼都行,無須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一切隨緣。該詞一出迅速流行,更有不少人自稱佛系,有佛系追星、佛系購物、佛繫戀愛、佛系員工、佛系學生等種種說法。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此的思考。要求:(1)自擬題目(2)不少於800字

    考的內容是關於“佛系”的,那麼對於“佛系”這問題本身的認知,我們又能夠在作文中得到一個非常好的觀點。

    也就是為什麼我們會“佛系”?

    其實佛系背後指向的,還是我們年輕人“效能感過低”的認知實質——我們認為憑藉自己的努力並不能夠帶來真正意義上的對於世界的改變。

    正是因為我們對於自己努力所帶來的結果影響太低,所以導致了我們選擇“一切隨緣,無需走心”,透過內在我自我暗示性的安慰來獲得內心的滿足於解脫。

    那麼全國捲來說,這種題目也經常考

    比如:

    【2019年全國I卷】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興夜寐,灑掃庭內”,熱愛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綿延至今。可是現實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學不理解勞動,不願意勞動。有的說:“我們學習這麼忙,勞動太佔時間了!”有的說:“科技進步這麼快,勞動的事,以後可以交給人工智慧啊!”也有的說:“勞動這麼苦,這麼累,幹嗎非得自己幹?花點錢讓別人去做好了!”此外,我們身邊也還有著一些不尊重勞動的現象。這引起了人們的深思。請結合材料內容,面向本校(統稱“復興中學”)同學寫一篇演講稿,倡議大家“熱愛勞動,從我做起”,體現你的認識與思考,並提出希望與建議。要求:自擬標題,自選角度,確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資訊;不少於800字。

    那對於這道題目來說,我們要三思的還是這樣的一個概念。

    也就是為什麼我們不熱愛勞動了?為什麼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了?還是我們認為,在工業社會中,日新月異的科技面前,它給我們帶來的,是我們對於“個人效能感”感知的削弱。

    然而,如果我們更加深入的思考,我們就說,其實勞動本身,還是有它所具有的意義的,而我們效能感削弱帶來的,是對於勞動的否定。

    但是我們在當下,我們要說的,還是要熱愛勞動,畢竟勞動本身是具有親社會價值的,勞動的協作給我們人和人之間帶來的由共謀而形成的聚合力,是當下非常重要的價值。

    是不是知道了如何使用“效能感”這樣一個高階詞語,我們就能夠真正意義上對於“科技進步這麼快,勞動的事,以後可以交給人工智慧啊!”這句話本身所指向的世界觀做到了一個非常好的描述了,而當你能夠描述了這樣的世界觀,深刻的思考也就逐漸能夠產生了。

    而效能感強大,會給人帶來自信,但是效能感過強本身來說,卻也會帶來問題,就比如我們對於自己能力預估過強,會對能力之外的其他影響結果的因素予以否定。

    比如我們今年2019年的上海卷,就是在說這個問題:

    【2019年上海卷】傾聽了不同國家的音樂,接觸了不同風格的異域音調,我由此對音樂的“中國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從而更有意識地去尋找“中國味”。這段話可以啟發人們如何去認識事物。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要求:(1)自擬題目;(2)不少於800字。

    異域風格的音樂本身能夠讓我們對於“中國味”產生更加深刻的感受。

    這個是世界觀,但是為什麼我們之前不知道去運用於異域音樂?其實就是在於我們對於“個人效能感”太過於強烈了。

    當我們對於自己本國文化產生過度強烈的效能感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生很多問題,那麼最大的問題就是過度強大的個人效能感會讓我們產生對於自我過度的自信。

    而自信帶來的是對於自己產生膨脹的認同——它讓我們對於任何其他文化,不再以“借鑑”作為行為指向,而是以“印證”作為行為指向。

    那麼“印證”作為行為指向,就會帶來問題——我們看到其他文化,我們一位的想要透過比較來戰勝對方,從而加固自己的自信。

    但是我們卻忽略了從其他文化中獲得可取的資訊與文化。

    也正因此,當事實證明借鑑異域文化是能夠給我們帶來文化的進步的時候,我們應該適當降低個人的效能感,我們除了要有文化自信之外,也要讓自己處在一個“可以被改變”的狀態之下,從而讓自己擁有可以被改變的餘地。

    那麼從這個角度來說,這篇文章我們描述出了“效能感”,也實現了對於這篇文章更加深刻的論證。

    個人效能感的過強和過弱所延伸出的問題有很多,而當你能夠描述出效能感這一個關鍵名詞的時候,那麼接下來你作文的寫作,就有了讓作文變得深刻的渠道。

    那麼除了個人效能感之外,效能感本身來說,作為對於行為是否能夠對於結果做出改變的期待,我們還能夠寫的,就是我們對於某一個行為,也會產生效能感的預估。

    而對於行為的認知來說,我們之所以會在一些情境中做出錯誤的行為選擇,其實究其根本來說,是在於我們對於行為會產生錯誤的結果預期,而過於強大的,或者過於弱小的結果期盼,是我們做很多事情非理性的根源。

    就比如說那些單向度的文章,其實都可以這樣去論證——

    比如上海去年楊浦區的二模卷:“我們那個年代的父母,在生活上花了很多的時間。譬如我蓋的那床被子,現在看來多麼奢侈,因為是母親親手繡出來的。而且母親每個星期都會重新縫洗一次。那個年代沒有洗衣機,她要到河邊去洗,拿木棒槌打,被單洗完以後,用洗米水漿過,等到大太陽的時候把被單搭在竹竿上曬。我蓋被子的時候,被單上就有Sunny和米漿的味道。我想現在全世界買到最貴的名牌被,大概都沒有那麼奢侈。”——蔣勳根據上述材料,請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於800字。(2)不要寫成詩歌。(3)不要透露個人相關資訊

    那對於這篇文章來說,我們反思的內容是什麼呢?

    其實很簡單的概念,文章告訴我們,Sunny和米漿的味道,是比最貴的名牌被,更奢侈的東西。

    而究其根源,是在說我們對於“物質佔有”所具有的效能感過強,導致了我們忽略了,這個世界上,“非物質性”的事物,那些來自於精神世界的的滿足的東西,同樣是能夠給我們帶來價值的。

    而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更加應該做的事情是什麼呢?其實究很簡單了,我們需要做的,其實是降低對於物質佔有所指向的效能感,對於精神世界滿足所指向的事物,產生更加強大的效能感,畢竟,精神層次的滿足,也是一種與幸福相關的價值指引。

    是不是這篇文章,也可以論證出來了。

    類似的題目就太多了——對於物質佔有效能感過強

    而對於另外一些文章來說,比如和親社會價值,社會冷漠價值相關的文章來說,其實就能夠透過“效能感過弱”來解釋。

    比熱下面一道作文題目:

    18年二模上海閔行區的作文題目:生活中,我們自以為是某個事件的關注者,其實,我們往往不明就裡,只湊了個熱鬧,沒過多久就忘記了,成為事件的忽視者。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這種現象的思考。要求(1)自擬題目(2)不少於800字

    這篇文章指向的是什麼呢?其實還是可以用效能感去解釋。

    對於這篇文章來說,我們就可以去講,首先第一個,為什麼我們不能夠關注,而只是湊熱鬧?其實在於我們當下人的冷漠,而社會冷漠的根源在於我們對於互助這個行為,所指向的“效能感”的預判,過低了。

    我們在當下的陌生社會中,卻是很多人萍水相逢,我們互助這個行為給我們帶來的行為收益在一些時間不盡如人意。

    但是我們卻要對於“互助”這個行為本身所指向的價值,要產生真正正確的效能感——我們要知道,人與人之間,是命運共同體的關係。

    互助與關注這個行為,卻是在陌生社會中,不一定會帶來直接受益,但是卻會帶來間接受益——關注能夠帶來的,是我們對於社會互助的期待做到提升,而對於社會互助的期待,是一個人執行親社會行為的原動力。

    ——我之所以樂於助人,是因為我知道當我需要幫助的時候,別人會幫助我。

    而當我選擇湊熱鬧冷漠的時候,其實會帶來最大傷害的,就是我們對於互助這個行為本身的期待被降低。

    被降低的互助期待,最終帶來的,是集體的的冷漠,而這一次冷漠的你,當你下一次遭受不公平對待的時候,迴應你的,也只會是他人的冷眼旁觀。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對於互助本身來說,效能感過低,帶來了冷漠,而我們需要做的,是對於互助這個行為,產生正確的效能感。

    綜上來說,正確的個人效能感,正確的對於行為的效能感這兩個高階描述,能夠讓我們對於很多文章進行認知。

    而對於效能感最極致的用法,我們來看一道最難的題目——

    這道題目是16年的上海浦東二模卷,題目是這樣的:草在結它的種子,風在搖它的葉子,我們站著,不說話,就十分美好。

    那這道題目,首先第一個,從審題角度來說,我們會認為,文章的論點應該寫的,是“順應才是更好的審美方式”。

    那麼順應應該怎麼寫呢?其實對於文字認知來說,也不是太難,我們也要從效能感去寫,只是對於這篇文章來說,效能感的寫法就相對來說複雜了不少——

    我們為什麼做不到順應?

    其實從效能感的角度來說,是在於,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往往能夠對於“做加法”的行為,產生效能感但是卻很難以對於“不做減法”這個行為,產生效能感。

    比如說,我知道,多勞多得少勞少得,所以我知道的是我們往往很多時候,努力會給我們人生帶來很大的進步和發展。

    我們對於類似於努力這種“做加法”的行為所帶來的收益,是有期待的。

    但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其實還有一個特質,在很多時候,一個行為如果“不做減法”,那就是最大的收益。

    就比如如果你們老師參加一個非常重要的會議,會議中途,你要給你們老師送一個保溫杯。這個時候,你需要做的,是儘可能讓自己存在感降到最低,送保溫杯的過程越低調越好,在這個過程中你任何刷存在感的行為,都非但不會帶來好的結果,反而還會造成影響和破壞。

    那麼這個情景,我們就說,“不做減法”,是最大的收益。

    但是我們對於“不做減法”這個行為本身來說,是最難以產生效能感的,但是確實又有這樣的情境——你做的越多,其實帶來的損失就越大。

    而這篇文章,“順應”這個行為來說,也是“不做減法”。

    對於龐大的自然來說,人為的任何自以為是的干擾,都會打破自然平衡,對於自然帶來破壞

    而這個時候,你做的越少,其實是對於自然的美的最好的保護,而這個情景,就是“不做減法”。

    而之所以很多人做不到順應,就是在於,他們對於順應這種“不做減法”的行為,產生不了正確的效能感。而這個時候,我們需要的,就是對於“順應”這個行為本身, 產生正確的,合理的效能感。

    那麼如果你這樣去論證,這篇文章又能夠寫的很深刻了。

    在那一年,我一個學生,這樣寫這篇文章,最後作文得到了一類上。

    所以類似於效能感這樣的詞語,才是我們所謂真正意義上的“高階詞語”。

    這些詞語我在課上來說還是做了很多的儲備,日後如果有機會的話我會更新。

    而如果你耐心看完這篇文章,把效能感這個概念理解到足夠深刻,那麼對於作文字身來說,就能夠往前走一大步了。

    以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清康熙年五十兩銀錠拍賣價格是多少?值得收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