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今朝月明

    中醫的發展,是一個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加以創新並不斷完善的過程。其中比較有代表是以下幾個朝代:

    1)漢晉時期:這一時期,最有代表性的是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這本鉅著是集秦漢以來醫藥理論之大成,並廣泛應用於醫療實踐的專書,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古典醫著之一,也是中國第一部臨床治療學方面的鉅著。

    2)隋唐時期:唐自統一中國後,疆域廣闊,百姓安樂,經濟不斷髮展,尤其農業發展迅速,對外交流亦日趨頻繁,中醫藥事業也得到了全面發展。後世稱之為“藥王”孫思邈(公元581--682年)及其《千金方》、《千金翼方》也是這個時期出版問世。公元659年,頒由蘇敬等編撰的《新修本草》,這是世界上第一部官修藥典。當時由政府發動全國各地徵詢藥物形色、功效、產地等,具送中央,經採用之後,在全國發行的,是最完整的一部藥學專著。此外還出現了《食療本草》、《蜀本草》、《本草拾遺》等大批本草著作,可以說此時已是中國藥典學發展最鼎盛的時期。

    3)明朝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則是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李時珍也因此被認為是中醫史上最偉大的醫生之一。此書是最全面的藥物學,載有藥物1892種,收集醫方11096個,繪製精美插圖1160幅,另外還包括基本醫療資料和歷史資料,是中醫最重要的參考書目。除此之外還有《原機啟微》(倪維德)、《針灸大成》(楊繼洲)、《證治準繩》(王肯堂)。

     

    當然,還有《黃帝內經》,但是這本書的成書時間,目前尚未有一個很權威的說法,比較科學的觀點是,《黃帝內經》並不是由一個作者完成於一個短時間內,是多個作者跨越了一個較長的時間段集結而成。

    所以中醫基本上是一脈相承下來,既有繼承又有發展,也使得中醫稱為中國國粹之一。

  • 2 # 無憂草2775

    如果從有資料記載,看中醫學發展,可以說是一路高速發展,名醫輩出,鉅著典藉層出不窮,有個人的,有國家整編的,有集多人整理的。任何一個時代,都超過現代。要說就得需要時間。

    從東漢早期的文物,武威醫藥簡讀(治百病方),記有內科,外科,婦科,五官科,劑型湯,丸,膏,散,醴,滴,栓,樣樣齊全。東漢未,張仲景著(傷寒論)載方113首,(金匱要略)載方205首。

    魏,晉,南北朝,相繼問世的藥方書,達數十種之多,可惜除晉代葛洪著(肘後備急方),南北朝陶弘景著(肘後百一方)外,餘皆亡佚。

    隋代,由國家詔令編著(四海類聚單藥方),(四海類聚方)等亦亡佚。

    唐代醫學開始大興,公元652年孫思邈著(千金要方),682年著(千金翼方),兩書收聚有自印度的方劑。唐代另一鉅著是王燾的(外臺秘要),載方劑6000餘首。

    自唐至宋,名醫輩出,醫方盛行,資料記載,現存有(太平聖惠方),(和劑局方),(聖濟總錄)等,這是國家整編。個人醫家自著有,沈括(蘇沈良方),許叔微(普濟本事方),嚴用和(濟生方),陳無澤(三因方)等。

    金元時代,四派齊鳴,劉完素:火熱學說。張子和祛邪攻下有心得。李東垣內傷學說:善於溫補脾胃。朱丹溪強調‘陽有餘而陰不足’,善於滋陰降火。

    明代出現鉅著方劑書藉,由朱肅等編著(普濟方)書,載藥方劑達61739首之多。另外有吳昆(醫方考),王肯堂(證治準繩),胡濙(衛生易簡方)。

    明代李時珍蒐集編著(本草綱目)鉅著。

    清代:(溫熱病)理論建立成熟。葉天士,吳鞠通,王孟英等醫學家作出了巨大貢獻。當代藥方書著有汪昂(醫方集解),(湯頭歌訣)。吳儀洛(成方切用),陳修園(時方歌括)等。

    祖國中醫學從春秋時代(內經),帛書五十二方劑為,醫學理論初始期,走過二千六百年,或更多歷程。遂步發揚壯大。現代,應該再接再歷,促進中醫學發展,更上一層樓。

    以上部分資料來自(中醫方劑學)。

  • 3 # 易演傷寒論作者

    若《易演傷寒論》出現在王叔和之後。中醫醫道,則可一步到位,而不至於《傷寒論》被荒誕解讀,降格成棄經法而尊仲景方。

  • 4 # 草藥黃曉敏

    中醫的發展的歷史來看,還是清朝是最好的,清朝的中醫在前人的醫論上創新的著作,有《溫病條辯》,《時病論》,《醫宗金鑑》以及以鄭欽安為首的火神派,還有許多民間中醫都對清朝的中醫發展做出很大的成就,而且也是中醫百家爭鳴的最好時期,你看了清代的名醫精華的醫案,是有史以來中醫名醫最多的朝代。

  • 5 # 邏輯讀史

    善治病者,醫於未病,故無煌煌之名。

    中醫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載體,同中國的道家思想聯絡非常緊密,起源也非常悠久,從神農氏嘗百草開始,華人民就開始了對於中醫的探索。

    說到中醫,我們是無法避開《黃帝內經》的,他起源很早,但是成書是在戰國時代,是有史以來,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中醫著作。

    1-《黃帝內經》總結了春秋至戰國時期的醫療經驗和學術理論,並吸收了秦漢以前有關天文學、歷算學、生物學、地理學、人類學、心理學,運用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論,對人體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與預防,做了比較全面的闡述,確立了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 成為中國醫藥學發展的理論基礎和源泉。現存最早的中醫藥學著作《黃帝內經》收載的成方13首中,就有10種中成藥,並有丸、散、酒、丹等劑型。

    《黃帝內經》認為人體是一個完整的系統,需要保持陰陽平衡,五行並重,同當代的西醫從思想體系構成上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結構,是中醫理論和結構的基礎性學說,後世也一直在進行不斷的完善和補充。

    2-到了東漢末年,名醫張仲景總結了前人的醫學成就和豐富的實踐經驗,集漢代以前醫學之大成,並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編寫了醫學鉅著《傷寒雜病論》,該書系統地闡述了多種外感疾病及雜病的辨證論治,理法方藥俱全,在中醫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和承先啟時的作用,對中醫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不僅如此,張仲景還為後人留下了另一步醫學鉅著《金匱要略》,《金匱要略》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診治雜病的專著,是仲景創造辨證理論的代表作。古今醫家對此書推崇備至,稱之為方書之祖,醫方之經、治療雜病的典範。書名“金匱”,言其重要和珍貴之意,“要略”,言其簡明扼要之意,表明本書內容精要,價值珍貴,應當慎重保藏和應用。

    3- 明代的李時珍結合《神農本草經》,經過增刪,改良,形成了要學鉅著《本草綱目》。此書採用“目隨綱舉”編寫體例,故以“綱目”名書。以《證類本草》為藍本加以變革。序例(卷1、2)相當於總論,述本草要籍與藥性理論。本書刊行後,促進了本草學的進一步發展,倪朱謨的《本草匯言》、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黃宮繡的《本草求真》等,均是在其學說啟示下而著成的本草典籍。達爾文(Chrles Robert Darwin)在其著作中亦多次引用本書的資料,並稱之為“古代中國百科全書”。英國李約瑟( Joseph Needham)稱讚李時珍為“藥物學界中之王子”。本書為本草學集大成之作。刊行後,很快流傳到北韓、日本等國,後又先後被譯成日、朝、拉丁、英、法、德、俄等文字。

  • 6 # 本草百曉生

    中醫學和中國軍事理論一樣,發展的很奇怪。

    如何怪呢?

    就是起步很高,到後來慢慢呈下降趨勢。比如中國軍事思想,早在春秋時,就出現《孫子兵法》、到後來幾乎就難以出現與之媲美的軍事理論。

    而中醫,相對而言。情況要好點。至少,我們在慢慢進步,只不過高度沒有達到原來那麼高。

    如西漢出現的《黃帝內經》,直接為後來中醫學奠定理論基礎,後來不管中醫怎麼發展,都沒有逃出內經的範圍。

    令我們驕傲的兩個古代朝代,唐宋。其實在醫學上的建樹遠不及明清,尤其是唐朝,除了整理下方劑,補充下中藥。對後世貢獻真的有限。

    真正對中醫有貢獻的,反倒是被我們古人視為不怎麼光彩金元宋時期,那個時候,正值戰亂,流離失所當中。醫學反倒空前發展,如那時出現的“金元四大家”、以劉完素為代表的“河間學派”、張從正“攻邪派”、張元素的“易學派”、等。無不都在豐富中醫理論。

    到了明清,雖然古代文明大體呈下降趨勢,但中醫學卻在期間,出現了讓我們得意驕傲的“溫病學”。

    以前要論症辨脈,都逃不過張仲景,現在有了溫病學,它補充了仲景“汗出、體溫不降、脈搏不平”等怪現象,還有對付瘟疫、瘧疾的理論方法。

    總結下,中國古代理論最高的是西漢、實踐最完美的則是三國末期、此後的金元時期、明清時期水平不相上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網上有很多網校,到底目前哪家網校比較好,有學的可以推薦一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