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劉育章
-
2 # 葭明通半瓶歷史
賀知章。
賀知章與李白相知相識好朋友,兩人和其他六人被杜甫寫詩《飲中八仙歌》稱為“飲中八仙”之第一名: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陽三鬥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世賢。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雄辨驚四筵。——杜甫·飲中八仙歌可謂名滿天下了,也是一個狂放不羈的人物。
所謂“詩仙”李白,“詩狂”賀知章嘛!李白的坎坷大家都知道,科舉不中,求官不得,一輩子就是一個“詩人”而已。
杜甫的一輩子窮困潦倒大家也都知道,衣食不周!
而,賀知章可就比李白和杜甫幸運多了。
首先,賀知章的童年是富足幸福的,家庭富足之外,他出生的時候正趕上“貞觀之治”的尾巴,社會也太平。
最重要的是:老天待他也不薄,給了他一個善於讀書的好腦袋,一個孩子只要善於讀書,身周的大人肯定會喜歡他的,被喜歡的孩子自然是幸福長大的孩子。
賀知章的童年可以說沒有受一點累,吃一點苦,又善於唸書,十幾歲的娃娃便以善於詩詞聞名於當地士林了。
在無憂無慮下賀知章度過了最美妙的青少年時光。
一直到36歲,武則天恢復了科舉考試,賀知章這種讀書種子自然要去試上一試的。
結果,一舉中第,高中狀元,幾十年後,幾千裡外,已經氣死了李白。從此,賀知章就在大唐的都城做官生活了五十年,一輩子既沒有被貶過官,也沒有被外放過地方官。
他第一個職務是國子四門博士,等於現在的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
注意這個導師是很稀少的,不似現在這麼多。
並且,我們要理解,武則天和李唐時期的“大學教授”和現在的大學教授也很不一樣,賀知章並沒有什麼教學任務需要去完成,也沒有什麼課題需要去研究。
那時候的大學教授,就一個任務“領錢,然後玩!”就是說,賀知章高中狀元后,並沒有入官場,他搞的是學問,這是多少讀書種子羨慕的職位呀!然後,他在這個職位上一干27年。
躲過了武周的所有鬥爭,一直到63歲進入了仕途,任太常寺少卿,官不小,歲數也不小了。
不過,雖然63歲才開始做官,他非常能活,一直活到了86歲,又做了25年的大官,且官越做越大,先是禮部侍郎,集賢院學士,太子右庶子,侍讀,工部侍郎。
後又太子賓客,銀光祿寺大夫兼秘書監。
唐明皇很喜歡他,在他以86歲之身乞求退休歸鄉之時,唐明皇制詩贈之,命皇太子率百官送行。
長安城外,長安城最有權勢、最富才華的人物悉數到場,祝賀老賀光榮退休,盛況空前。在大唐,從來沒有一個文人享受過如此高的待遇。
可謂尊榮備至了。以86歲之身回鄉後,如此之老的人還寫了一首詩,這首詩每一個受過教育的華人都讀過: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讀完這首詩,你一定知道他是誰了。
回覆列表
謀士,百度上的定義是指設謀獻計的人。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幫助他人成就偉業的謀士多如繁星,比較著名的如姜子牙、管仲、范蠡、李斯、張良、蕭何、諸葛亮、李善長等。但是透過分析比較,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這些聰明的謀士,在其侍奉的他人功成名就甚至稱王稱帝以後,除識時務的及時隱退或者告老還鄉或隱世埋名有個比較好的結局以外,其他的人的結局都不是很好或者悽慘。下面舉幾個人物的事例加以印證。
第一個是范蠡。范蠡是春秋末年著名的政治家、謀士和實業家,後人尊稱其為“商聖”。范蠡出身貧賤但是博學多才,他輔佐越王勾踐二十餘年,幫助其興越國,滅吳國,一雪會稽之恥,在功成名就之後激流勇退,成為中國儒商之鼻祖,世人譽之為“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在輔助勾踐的過程中,范蠡體會到越王勾踐“為人可與同患,難與處安”,滅吳國後便修書辭職,與家人及弟子“乘舟浮海以行,終不反”。在離開越國之前,范蠡想到了在一起謀事的好友文種。於是給文種寫信並告誡他說:“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文種在接到范蠡的勸告信後,不想離開越王勾踐,於是稱病不朝。
但是即使這樣,越王勾踐還在心裡始終“惦記”著他。不久,越王勾踐以有人告文種要作亂為由,乃賜文種屬鏤之劍,曰:“子有陰謀兵法,頃敵取國。九術之策,今用三已破強吳,其六尚在子所,願幸以餘術為孤前王於地下謀吳之前人。”文種無可奈何,遂伏劍自盡。在亂世之中,范蠡能看透形勢,急流而退,並能在經商方面創造出輝煌的功績,不能不說是個奇才。
第二個說張良。張良被譽為“漢初三傑”之一。劉邦在洛陽南宮的酒宴上曾經笑著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但最終三個人的結局卻大相徑庭。張良功成身退,告老還鄉;韓信因謀反的罪名被殺,蕭何明哲保身,直至病死。
據史料記載,劉邦得了天下以後論功封侯。他對張良說,你想要齊國那一片土地都行,隨你挑吧。出乎劉邦意料是張良謝絕了。在張良看來,劉邦在齊地封賞他三萬戶,而齊國在兩年前已經封給了齊王韓信,現在劉邦把他和韓信封在同一片土地上,無非是想在他們兩人之間製造矛盾,達到“以張制韓”“以韓製張”的目的。從這裡可以看出,劉邦不僅對韓信而且對張良在骨子裡還是有些不信任的。
對於這一點張良心知肚明,他深知“不伐其功,不矜其能”道理。為了不駁劉邦的面子,張良對劉邦說,我在博浪沙僱人行刺秦始皇失敗,逃難時和你相識於留(“留”是江蘇省沛縣東南的一座小城),現在我對那座小城還是難以忘懷,你實在要給我封地,就封我個留侯吧,於是劉邦“乃封良為留侯”,從此張良急流勇退,淡出政壇,終老一生。
第三個說蕭何。在“漢初三傑”中的唯一能善終的是蕭何,但是後來他也留下了“成也蕭何敗蕭何”的歷史典故。蕭何與劉邦的的私交很好。在劉邦還是一介平民的時候,擔任小官吏的蕭何就時常接濟他。即使有這麼好的私交,劉邦還時不時的敲打警告他。據史料記載,劉邦平定黥布叛亂後回到京城,許多人攔路告狀,說蕭相國強買田宅。蕭何去宮裡拜訪劉邦,劉邦笑道:“看你做的利民好事,這麼多人告你狀,你自己去平息民憤吧!”隨後以蕭何向他建議將皇家獵苑內的空地讓老百姓耕種且不收官稅為由,斥責蕭何受賄,讓左右將蕭何拖下去重責了一頓。
當劉邦的一位近身侍衛問劉邦蕭相國犯了什麼大罪,你把他打得這麼厲害?劉邦說道,我聽說過去李斯做秦始皇相國的時候,有好事都歸秦始皇,有壞事都攬到他自己頭上。蕭何倒好,為了討好百姓,竟想拿我的皇家獵苑去做人情,他肯定受了賄賂,我得教訓教訓他。侍衛說,皇上這幾年領兵在外,蕭相國留守關中,如果他對陛下不忠,只要在關中稍有動作,關西的地盤就不再是你陛下的了。他那樣的大利不貪,怎會去貪一點小小賄賂呢?劉邦被侍衛說得無話可講。從此以後,蕭何苟且偷生。
第四個說商鞅。商鞅(約前390年至前338年),漢族,戰國時期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市內黃縣梁莊鎮一帶)人,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應秦孝公求賢令入秦,說服秦孝公變法圖強。孝公死後,受到貴族誣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車裂而死。其在秦執政十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雖然商鞅透過變法使秦國長期凌駕於六國之上,但最後還是死於自己的法。
另外還有西漢的晁錯等等,在此不一一列舉。
蘇聯前總統戈爾巴喬夫說,“沒有知識分子,社會就不能存在,沒有他們社會就不會表達自己、理解和解釋自己的過去和現在,制定未來的方向。…因此,改革開始時我們對就對知識分子抱有很大的希望。” 在中國古代,根據史料記載,有許多才智過人的謀士,他們博覽群書,料事如神,足智多謀,他們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成為文臣之首、開國功臣,甚至成為國家的頂樑柱,他們的才能令成功的君主感到恐懼。在家天下的封建時代,一旦
時局穩定以後,封建制度就要求他們絕對的“忠君”,在這種制度下,凡是統治者覺得不放心的人,就必然會將其殺死。正如黃宗羲《明夷待訪錄》中說,“而小儒規規焉以君臣之義無所逃於天地之間,至桀紂之暴,猶謂湯武不當誅之,而妄傳伯夷、叔齊無稽之事,乃兆人萬姓崩潰之血肉,曾不異夫腐鼠。豈天地之大,於兆人萬姓之中,獨私其一人一姓乎?是故武王聖人也,孟子之言,聖人之言也。後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窺伺者,皆不便於其言,至廢孟子而不立,非導源於小儒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