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每日讀書A

    原文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譯文最高明的統治者,民眾不知道他的存在;次一等的,民眾尊重他讚頌他;再次一等的,民眾害怕他;更次一等的,民眾輕蔑他、侮辱他。統治者的誠信不足,民眾自然不信任他,最好的統治者非常悠閒,不隨意發號施令,事情自然而然會圓滿成功,讓老百姓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自然而然地做好的。解析這一章老子主要論述統治者治理國家的問題,他主張無為而治,無為的真正內涵是無不為,只有達到了這一境界,國家才能安定,人民才能富足。那麼統治者怎樣才能做到無為而治呢?老子說大道無言而長存,大道無為而長能,真正是無為而無不為。我們也常說“強扭的瓜不甜”,這是有道理的,因為人之所以強扭,是因為沒等到瓜熟蒂落,此時的瓜怎麼會甜呢?這是人們沒有順應自然規律,必然會自食苦果。這裡的自然規律也可稱之為道。在現實生活中,一旦我們違背大道就會受其懲罰,為了不受大道的懲罰,我們就必須合乎大道。一旦我們合乎了大道,就會自由自在。推而言之,統治者要想不受大道的懲罰就要順應大道,做到無為而治。老子在這一章裡將統治者分為四個等級,他們分別是:太上、其次、其次、其次。“太上”有兩個意思:一是最高明的統治者;二是遙遠的上古時代。這裡指最高明的統治者。最高明的統治者實行無為而治,對國家和人民的治理採取了一種自然主義的放任政策,這種政策的特點是儘量減少自己對國家和人民施加強有力的影響,不增加人民的經濟負擔,不對外進行大規模的擴張,因而民眾感覺不到他的存在。最高明的統治者採用的是順應自然規律的方法,不對人民的生活進行干涉,人民獲得了真正的自由,所以生活得自在安樂,因為生活得富足、安樂,所以民眾無怨尤的物件,也就感覺不到統治者的存在了。“其次親而譽之”,這是次一等的統治者。這種統治者的特點是給人民以恩惠,人民親近他讚譽他;他施惠於民,但不高高在上,不讓人民感覺到他的特殊性;他可親可敬,和人民相處融洽。“其次畏之”,這種統治者聲色俱厲,經常擺出盛氣凌人、不可一世的神態,讓百姓見了就害怕;他制定出苛刻的規章制度,這些規章制度的制定直接威脅到了人民的生命財產。老百姓對其又恨又氣又懼怕,常常處於暗無天日的悲慘境地。“其次侮之”,這是最下等的統治者。這種統治者專橫跋扈,不把老百姓放在眼裡,甚至不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子民,而是當作奴隸橫加奴役、剝奪、辱罵。老百姓對此非人的待遇很是惱怒,他們背後咒罵統治者,侮辱其人格,惱怒至極,他們會揭竿而起,舉起推翻統治者的大旗。真正做到對人民實行無為而治的統治者,不會輕易向人民發號施令,他們慎言謹行,決不破壞老百姓的生活規律,老百姓遵循自然規律生活,自然會國富民強。統治者不費任何精力國家就得到了治理,百姓得到了安寧,生活富足安定,感覺不到統治者的治理,覺得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本來就是這樣的。百姓有了這種感覺,自然心中沒有感激,沒有感激也就無所謂仇恨,沒有仇恨國家自然太平。

  • 2 # 彎腰拾豆豆

    “信不足焉,有不信嫣”是老子道德經“知有”篇裡的一句話。直接字面理解,意思為:信譽不足、就會有不信任產生 。把這話安排到今天,不妨把他當做老子在向人們講述“誠信的原則”,老子是在用“誠信”的大道理,告訴人們如何治理國家、天下,如何做人!做人如同治天下。治國治天下講究的是誠信,做人也當如此。

    國家的統治者信譽不足,會讓黎民百姓產生懷疑、不信任,會對統治者失去信心。中國不是老早就有那麼一句“失人心者失天下”的古話嘛?說的大概就是這個理!

    大道治天下、也治企業、當然也可以約束個人。大道好比國家的大法,國家制定各種法律法規 ,在各種事物上給人們指明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遵守了會怎樣不遵守又會怎樣的大方向。彷彿是一出遊戲規則!遵守了,做的好封官進階、違規則黃牌警告,或乾脆拿下,甚至,關閉“賬號”。

    這點再延伸理解,就是所說的國家要有法可依、有法可循。百姓做事就要遵循法這個準繩,不能按個人喜好胡作非為,那樣只會觸犯法律,觸犯法律是要受到制裁的。

    做企業也是這個理。每個企業都有自己本企業,用來約束員工的規章制度,所以只要你想在那裡任職就必須要遵守。做的好、業務能力強,必定會成為該企業的核心、中堅力量。否則就要受到處罰、或勸退離職!

    那麼制定、出臺了這些政策、法規的權力機構,是不是自己可以不遵守這一切的約束,來個制度、法規是我制定的,我想怎樣就怎樣?錯!那必將觸犯大忌,也就是老子所說的“信不足焉”,信譽不足。“信不足焉”會讓百姓迷糊,無法找到必須遵循的那個法的依據!就會對統治、管理者產生不信任。

    國家統治者不講究誠信,一定會使他人喪失信心。企業管理者不講誠信也會讓員工背離。所以任何人都必須按制定好的法律、法規來行事,否則百姓、員工,就不知道怎麼做,也不會再相信這些條條框框。這就是老子所說的“有不信焉”,你不講誠信,說了不算,讓百姓產生不信任感,誰還會再信你、聽你?

    個人也是,對那天天撒謊,除了撒謊便一句真話都沒有的人,你會信任他?肯定不信!失信於人的後果便是,所有人對你說的話,只會當耳旁風,過了就過了!對這類人你肯定也不會與之交往,至少是真心交往,即使交往也會大打折扣!

  • 3 # 泰和道安

    《道德經》第十七章,“信不足,安有不信”,是說如果不是因為君王缺乏誠信,又怎會失去百姓的信任呢?兩個“信”字,前者指誠信,後者指“信任”;“安”同“焉”,指如何。

    烽火戲諸侯 失信於天下

    本句,楚簡本和漢初帛書本作“信不足,安有不信”,河上公本、王弼本作“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傅奕本作“故信不足,焉有不信”。“安”同“焉”。各本含義接近,但句式不同,都是因為君王“信不足”,故而百姓“有不信”。楚簡本最古,故從楚簡本,即“信不足,安有不信?”

    烽火戲諸侯 只為妃子笑

    兩個“信”字,前者為名詞,指誠信;後者是動詞,指相信、信任。足:足夠,完備。“信不足”,是因,君王缺乏誠信,失信在前;“有不信”,是果,因其失信,故百姓不再相信,不再信任。“安”,與“焉”同,哪裡,如何。“安有不信”,是說,又怎麼會失去百姓的信任呢?

    犬戎破鎬京 失道無人救

    童話故事“狼來了”,是孩子失信於人,故人不助之,因而遭受懲罰,被狼吃掉;烽火戲諸侯,是周幽王姬宮湦失信於臣民,故臣民不助之,故而犬戎攻破鎬京,亡身覆國,西周為之不存。

    失信於人,終將寡助

    父母失信於孩子,又怎能期望孩子言聽計從呢?“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貌似強大的美帝國霸道強權,又能強大多久呢?

    君王失道,皆修為故,又怎能責怪女人呢?

  • 4 # 星月打撈者

    誠信如果不足,就會有不信服的。

    原文出自《道德經》第十七章《功成事遂》,原文所講的是統治者的幾個不同層次,強調的是誠信,為人信服的統治者才是好的統治者(當然原文也有無為而治的思想)。

    當一個人不夠誠信,不足以博得他人的信任,那麼他的話便很難有人去聽從了,於君王與百姓之間如此,於當今領導與職員亦是如此,於個人處世之道也是這樣。孔子所強調的“仁、義、禮、智、信”為最基本的道德操守,而信也是其中之一,可見孔子與老子都對誠信看的頗為重要 ,誠信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尤其是對待親人、朋友或是自己的商業夥伴之時尤為重要,想要讓別人對你信服,那你得值得別人信任。

  • 5 # 癸亥石頭閣

    我是石頭君,我來回答。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語出老子《道德經》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有不信,猶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信不足,有不信。指君王的誠信或信用不足,百姓自然不相信他。

    本章是老子劃分世道好壞的等級。

    老子認為,最好的世道,百姓僅知道君王的存在,除此之外,不發生任何關係,也無來自君王的任何壓力。百姓只要耕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吃好睡好就行。“太上,不知有之”之所謂。這種世道有沒有?老子不知道,這是一個理想的世道,是一個理想的農耕社會,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或者,在周王室的典籍,有過相關的描述,老子作為周王室的圖書管理員,應該瞭解過。

    第二種世道是“親之譽之”,指君王實施仁義之治,百姓擁護他讚美他。為啥,這種世道只排第二呢?在老子看來,仁義,是大道廢止後的補救和產物。十八章曰:“大道廢,有仁義”。如果大道不廢止,何必提倡仁義之治?正因為,大道廢止,民心變幻才需要仁義挽救人心,才講禮講仁講義。這是一種補救之舉,但也是無奈之舉。講仁義,則人人標榜仁義,虛偽之風形成。

    第三第四世道,是“畏之”、“侮之”。此時,無大道,不講仁義,君王失去民心。君王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只好施加暴力,興建暴力機關,酷刑嚴法,威嚴如山,百姓自然害怕。君王在百姓心裡成為侮罵的物件。

    如此,君王在百姓心裡,自然是不可信的。一個國家,上下猜疑,或上面得不到下面的擁戴,必然是孤家寡人。君王離開百姓的擁護,他就處於險境了。春秋時期,齊襄公失信於連稱和管至父,加上此前自己的荒淫無道,最後被刺殺死。

    因此,子貢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孔子說:使糧食充足,軍備齊全,百姓信賴君王。軍備和糧食都可以減少,甚至前兩者沒有都不重要,但萬萬不可沒有信用。

    信用何以重要?春秋戰國,商鞅受命變法,以徒木立信,百姓得以信任國君和政府,使得秦國透過實施變法越發強大,民心凝聚,最終一統六國。

    今天,在全球化多元化時代,國與國之間,區域與區域之間,個體之間,價值觀不同,信用不同,政治不同,之所以能夠合在一起,走在一起,皆以互信為基石。這樣,彼此之間,才能發展得更好、更大。出爾反爾,朝令夕改,只會造成混亂和不信任感,增加交流的成本和實踐的成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貼片電容可以用貼片電阻來代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