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暖小喵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花父母的錢會有負罪感?

    其中一個回答是這樣的:

    因為我沒有那麼優秀,我覺得自己的努力配不上父母的付出。

    這個回答戳痛了無數網友。

    有人說:「花父母的錢和吸父母的血沒有什麼區別。」

    有人說:「我從小就希望快點長大,不再花他們的錢。」

    還有人說,從小到大聽得最多的就是「你知道我們掙錢有多辛苦,多不容易嗎」,以至於花父母的錢一直很有罪惡感。

    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總是帶著付出感來養育孩子,卻渾然不知,這其實是一種裹挾著「愛」的控制。

    我的一個朋友,上小學的時候父母離婚了,她跟著媽媽一起生活。

    她的媽媽是一名高中語文老師,為了照顧她,於是申請調到了她就讀的小學教書。

    媽媽一直耳提面命地跟朋友說:「媽媽放著好好的高中不教,做這一切犧牲都是為了你,你可要好好學習啊。」

    一旦朋友學習成績下降,媽媽就會質問她:「你這個成績,對得起媽媽嗎?」

    朋友特別怕媽媽說這樣的話,因此從小學習就非常努力,也很乖巧聽話,可是她過得並不快樂。

    高考時,她揹著媽媽,放棄了離家近又好的名牌大學,偷偷地選擇了海南的一所大學,目的就是為了遠離媽媽。

    她說,媽媽的付出太沉重了,她不想要了。

    父母過多的付出,可能成為孩子無法承受之重。

    曾經很長一段時間,我也一直被父母的這種付出捆綁過。

    所以,在有了自己的孩子後,每當我媽用教育我的口吻告訴女兒:「媽媽把最好的都留給你,長大你要孝順媽媽」時,我都會告訴我媽不要對孩子說這樣的話,生孩子是我自己的選擇,不需要孩子回報。

    健康的親子關係,父母和子女之間應該是互相滋養的一個過程,我們給了孩子生命,孩子完整了我們的生命。

    因為深愛著孩子,我們願意成為更好的大人,因為深深愛著我們,孩子願意成長為更好的小孩。

    多少父母打著「我都是為你好」的旗號,強行把孩子和自己捆綁在一起,然而這種講條件的愛,往往會讓孩子感到窒息。

    前段時間,熱播劇《小歡喜》中,英子在連續失眠34天后,一個人離家出走,遠赴深圳。她站在橋頭上崩潰大哭,面對父母喊出了自己的心裡話:「我就是要逃離你。」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絕對不會用付出去控制孩子。

    他們不會讓孩子揹著「付出感」負重而行,只會給孩子無條件的愛,讓他輕裝簡行。

    我們最該對孩子持有的態度是,你能成為我的孩子,讓我體驗養育的苦與樂,本身就是一種恩賜和回報,無關其他。

  • 2 # 福筱航

    沒辦法的時候先花著

    掙錢了在回報

    父母養兒女大

    兒女養父母老

    要知道

    可憐天下父母心

  • 3 # 韞詞

    對於花父母的錢有負罪感的子女,是知恩圖報的人,我個人是贊同這個說法的。

    01

    因為我是農村家庭的孩子,在我生活的周圍大多數都是和我家庭背景相似的。

    家裡條件並不富裕,自懂事以來就知道父母賺錢不容易,特別到外求學的時候,每個月的零花錢永遠都是固定的,父母就算是多給100元,他們都會覺得收下了會很不好意思,甚至會有負罪感。

    02

    特別是他們在買東西的時候都會三番五次的考慮這個東西真的是必要的嗎?因為兜裡放著的是父母的血汗錢。他們會很糾結,會指責。

    他們能夠體會父母的不容易。俗話說得好: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

    在很多孩子上了大學,即成年了,他們會特別不好意思向家裡要錢,因為他們不想有更多的負罪感。他們會選擇自己做兼職來減輕父母的壓力。

    因此我們總能聽到這樣一些身邊事例,誰誰上了大學之後就已經經濟獨立了,連學費都是自己交,生活費更是自己用零碎的時間賺的。

    03

    等他們出來工作時,就算再大的工作壓力,在外面混的很苦,他們都會堅持,因為他們秉持著一種信念。想要父母過得更好,父母把他們含辛茹苦的養大,他們有義務贍養父母,讓父母的晚年生活過得更好。他們懂事又孝順。

    所以花父母的錢有負罪感的子女,這也恰恰說明了他們很善良,懂得知恩圖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生月經期哪些食物要忌嘴?提醒:嘴巴再饞,也要少吃那8樣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