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御貓老師

    學費貴=學到知識

    學費少,公立園=只會玩

    這是錯誤的想法

    幼兒園不再強制孩子背古詩,學拼音,數字加減檔的原因,就是來自教育部門深感家長的拔苗助長對孩子學習興趣、學習習慣的毀滅性打擊而制定的政策。而並不是“公立園轉為了私立園”。

    2012年,教育部出臺《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幼兒園需防止和克服“小學化”傾向。

    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要求加強科學保教,堅決糾正“小學化”傾向。

    2018年,教育部印發《關於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

    根據教育部門的規定,幼兒園本身就不能再教授這些小學化的知識,原因非常簡單,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不適合用填鴨式的教育去“背、算、記、練”。

    有些家長陳舊的教育觀念裡,還在把這些當成“早期的鳥兒有蟲吃”而津津樂道,突然間幼兒園不教這些了,適應不了了,覺得“別人家孩子都會了,就我家孩子不會”!

    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的學習方式,幼兒園階段的孩子更重要的是讓他對學習產生興趣,對生活、品德的培養。

    幼兒園老師們用盡心思去構思一些場景,交流方式,遊戲型的學習過程,有的家長只是草草掃了一眼,覺得“這沒用,不是學知識”就粗暴的決定轉學。

    比如自由活動:給小朋友剪頭髮。

    實際上是讓孩子學會與他人打交道,進行交流、溝通。家長僅僅因為自己覺得“這不就是玩嗎?有啥用”就粗暴的認為孩子不應該參與、進行這樣的活動,其實是非常無知的干涉。

    如果只認可孩子必須學“書、寫、讀、背”才是學的話,恐怕會讓孩子從小生活在一種非常大的壓力下,很可能會讓孩子過得非常難受,這不是“都為了孩子好”,這是在坑娃。

    6歲之前對一個人的性格培養是最重要的。

    最近有不少熱門話題,都是關於“某某神童,幾歲就會寫詩,小學就研發科學專案,14歲就每天作詩兩百首,7歲神童鋼琴天才”,這些畸形的產物就是被這樣的家長培養出來的“畸形神童”。

    比如“季子越”這樣的失敗案例,就說明了對一個人的品德,性格,品行的教育是多麼重要。

    他從小在別人眼裡是“學霸”又如何?性格極度扭曲,極度仇恨周圍的環境、他人。

    導致如今被退學籍,身敗名裂,除了遠走他鄉別無辦法可以說是咎由自取,也是家庭教育的失敗。難道這樣的“學霸”是家長們想追求的?

    就像我一直在說的,有時候需要接受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

  • 2 # 桃李春風s

    大家都在辨析“知識”是什麼?很奇怪,題主所說的知識當然是指語文、數學、英語之類,是不需要去辨析的。

    我的建議是,應該適當教一點兒知識。有人認為只要孩子玩好,生活的快樂,學會和小朋友相處就行了,我不同意這種說法。如果只是讓孩子玩好,那麼靠什麼開發孩子的智力呢?開發孩子智力,培養學習興趣,不都要在學習中進行嗎?不學習知識,只是做遊戲,培養的只是玩的興趣。玩和學永遠是相對立的,越愛玩就越不愛學。不要跟我說什麼在玩中學習這樣胡扯的理論。

    不過,幼兒園時期的學習內容,要適衙孩子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儘可能簡單有趣。比如古詩和經典誦讀、日常英語會話、簡單的算術,都是可以有而且必須有的。一是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二是為小學學習打下一個基礎。畢竟我們中國的大多數孩子還是要靠學習、靠成績才會有出路。如果幼兒園階段錯過了開發智力,錯過了培養學習興趣和習慣,上小學後適應起來就比較慢,如果跟不上,可能從一開始就成為一個學困生。

    當然,超前教育我也是不贊成的。我家孩子今年上學前班了,每天的作業都是做卷子,數學早就學到兩位數加減法,還有綜合運算,還會列豎式。幸虧孩子都能學會。語文卷子上組詞的題都有了,漢語拼音也學了,聲母、韻母、整體認讀音節都要求會背會默寫,在這方面是有一定困難的,會記混。我認為這就有點超前,特別是組詞(關鍵還得寫出來)和整體認讀音節這兩項,對於 一個五六歲的孩子來說,真的挺難的。

    而我希望孩子多背一點古詩,學一點英語口語,幼兒園卻很少教。

  • 3 # 雲捲雲又舒

    現在國家都要求,幼兒園不許教拼音、算術、識字寫字之類,要求0基礎上一年級,這麼要求肯定有其道理。

    但是作為一個娃娃剛上一年級的媽媽,在我看來,0基礎上一年級是不可行的。

    首先,一年級一開學,老師要求每天大聲朗讀二十分鐘,並錄影片在群裡打卡。班級裡有識字很少的同學,讀的時候很吃力,家長也非常著急。畢竟識字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眼看別的同學越讀越流暢,孩子自信心相當受挫。

    其次,一年級數學雖然很簡單,但是老師開學就強調口算的重要性。如果孩子只等著老師教計算,要跟上老師的節奏也是有些吃力的。

    其他方面我就不舉例了。

    我在想,為什麼我們小時候,只要跟著老師學習,作業也不多呢?我想起我小學的時候,基本上每天上午兩節數學課,兩節語文課。分別是一節課講授新知識,另一節課做練習。而現在孩子的課表上每天只有一節數學一節語文,當然就需要課下功夫了。

  • 4 # 高師初中數學提升課堂

    這個問題讓我想到,是把小朋友送雙語班好,還是不送雙語班好。

    每個家長都很疼自己的小孩,都不想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家的差,你是需要孩子有一個快樂的童年,還是需要一個從小就不斷學習的童年。

    環顧四周,哪個小孩子,哪個幼兒園不是從小就開始在學習了。如果有一個幼兒園不教知識,想想,還有家長願意把小孩送到這所幼兒園去學習嗎?不會送!他們害怕在沒有教知識的幼兒園自己的孩子落後其他小孩,在他們看來,一步落後就是步步落後。從另外一個方面思考,部分家長會這樣考慮,其他幼兒園都教了知識,這個幼兒園為什麼不交呢,我們教了錢就應該享受相同的待遇啊?現在待遇變少了,錢因該少很多啊

    .

    如果你是院長那你接受這樣的要求嗎?

    從小朋友身心發展來講適當的知識是對他們的求知慾有很大幫助的,小朋友的世界想法眾多,他們渴望瞭解清楚對他們吸引力強的一切周圍事物。幼兒園適當的補充孩子這方面的知識,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探索的能力,這對孩子今後的發展是有很大幫助的。

    讓小朋友學習知識是適當的,不能過渡開發小朋友學習知識。一旦過渡開發,時間長了,他們本來特別感興趣,特別好奇的,就慢慢開始厭倦,產生抵抗情緒。還有剛開始的時候小朋友對各類知識都幹興趣,都喜歡,這是與他們沒有判斷能力有關係,所以我們要引導他們找到自己特別喜好,又不產生厭倦的來學習,讓他們長期堅持下去,成為他們今後的助力!

  • 5 # 雲彩教養筆記

    幼兒園教知識好,還不是不教好?

    這個問題我們可以試試這樣問自己:我們理解的“知識”是什麼?

    時代在進步,教育也在改進,以前很注重知識的學習,但現在更注重智慧的啟迪。

    以前要求孩子如果有半碗水,老師要有一桶水,這是知識。美好的人生是為愛所激勵,為知識所引導的。現在,要求也老師要擁有智慧,即從“一碗水”能看到整個大海。

    人的一生會經歷不同階段的教育,哪一段階段更重要,我們也不易辯說,當一個人有所成就的時候,我相信他不管是在老年,青年,還是少年,在他所有成就的寶塔底座裡,絕對離不開幼兒時期的良好教育。

    現在要求要求幼兒教師是智慧啟迪者,幼兒教育的目的不單單是讓幼兒擁有知識,吃的好,穿得暖,更重要的是讓幼兒擁有智慧。

    什麼是智慧?

    知識關乎事物,智慧關乎人生。知識只能看到一塊石頭就是一塊石頭,一粒沙子就是一粒砂子,智慧卻能在一塊石頭裡看到風景,在一粒沙子裡發現靈魂。

    在這個什麼都不確定的社會,這幾種關於智慧的能力在未來也是不會變的。

    01. 創造力,想象力。

    現在需要的能力,不是迷會算高數,能考多高的分,有多高的學歷,而是創造力和想象力。

    所以,在幼兒階段,孩子天馬行空的想象需要我們去保護。創造力哪裡來?

    在孩子動手能力中來,遊戲中來,在幼兒園我們要注重這些能力的發展。

    02.良好的習慣。

    良好的生活習慣,能為我們一生髮展奠定基礎。

    幼兒園是培養孩子良好生活習慣的重要且關鍵時期。比如,能傾聽別人講話,有規則意識,知道排隊等候,能管理自己的物品,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等。

    在國務院針對3.-6幼兒發展目標的《指南》裡,就有明確祥細的的規定。

    良好習慣在未來,也是一項必備且不變的能力。

    總之,在幼兒階段,培養孩子的創造力,保護孩子的想象力,培養良好的習慣大於知識的獲取,我們要做一個智慧的啟迪者!

  • 6 # 寒江雪308

    所謂知識,就是小學將要學習的語文、數學、英語和科學等內容。

    根據幼兒心理發展特點,幼兒園孩子最好不要提前教數學、科學等自然科學類的知識,這對孩子身心發展有損害。幼升小時適當過渡即可。等到進入小學,他們的思維發展了,再學習這些知識正好合適。數學、物理和化學(小學統稱科學)這些應用於自然科技方面的科目屬於“結構型”,其基礎在於邏輯。這些科目的教學應該按照人類認知能力發展階段循序漸進進行,即按照從具體到抽象,從直覺到反省,從淺度到深度的順序進行。

    幼兒園應該以組織孩子們參加遊戲、音樂、美術、體育、製作、觀察、道德實踐等活動為主,進行體驗式教育,讓孩子在活動中學習生活技能、交往能力等,理解人與人之間、人與世界之間的各種關係。

    在語文、英語方面,也可以讓孩子們多聽故事、閱讀、理解性背誦。此年齡段多記性,少悟性,正是學習人文類學問的好時機。透過豐富而優雅的各種資訊刺激,促進兒童大腦儘可能多地建立神經聯結,這樣可以開發智力。

    語文、英語、音樂、美術教育以及品德形成都屬於“浸潤型”或“滲透型”學問。這些學問和能力都是從大量反覆、熟悉漸染中自然領悟習得的,不需要過多講解與理解,只需要反覆而熟練就行,而且必須在生命的初期就要完成。人類腦神經的發展超過13歲之後,直覺的能力就消失了,深度學習的習慣就沒有了,老天爺所給我們的那強大攝取的力量,攝取的功能就收回去了。

    某網路教育廣告上宣傳,一名五歲孩子就能透過漫畫、動畫、故事等形式學習,背誦唐詩三百首了,還識了八百字,能閱讀很多書籍,這應該是一個早教成功的範例。武亦姝從小接觸的幾乎都是古詩詞等,長大後數理思維也很好,這又是從小閱讀經典促進智力發展的最好例證。而很多音樂、美術世家的孩子都是從小練就的童子功,也證明了幼兒時期在藝術教育方面是大有可為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嫁給一個沒有人情味的人是什麼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