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鐵面人解讀歷史人物

    張曼玲老師,有名的表演藝術家、也是程派再派弟子當中的幸運者和佼佼者、張國榮的形體指導、程派傳人、戲劇大師、有名程派名家、京劇名家、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青衣、京劇名角。

    相信廣大喜愛她的戲迷朋友和觀眾朋友看到她當時零幾年時身體這麼健康精神矍鑠、而且光彩照人,自然一定非常的高興。那她是怎麼樣開始學習程派藝術的,提起學程派說起話長,她學程派有成,應該首先歸功於她在戲校學習的時候、他們的老藝術家、老前輩為她在青衣、花旦、刀馬等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本功。還有呢她感謝她這些老師對她的教導,她體會學程派不能夠從這個“生虎子"抓起,要有基本功,唱唸的基本功還要有文化的底蘊,要從頭學起,什麼呢,學方法、學理論、學根本、這樣我們才能從形式上到它深入的來理解、研究程派的精髓。那麼張曼玲她學程派呢,跟一個人有關,她有一位程派的引路人,就是他們的老校長史若虛先生,怎麼說起呢,她在學校的時候是青衣花旦,那麼她也很喜歡程派,那時候學校正排這個《李三娘打水》,那麼他們那時候就是哼著一些帶程味的一些調子,她很喜歡。那麼史校長聽了以後呢,他就覺得張曼玲你這麼喜歡程派,我來給你說一段好不好,那麼正趕上那會兒呢,他們排這個《洪母罵疇》,她呢來洪妻,他就為她設計了一段西皮二六流水,說張曼玲你就用你這個嗓子唱程味,他就給她設計了一段唱腔,結果她一唱你看(猜)怎麼著,還真不錯,大家都很感興趣,那麼就是說那好,我給你請老師。史校長就為她請了王吟秋老師,為她說了兩折戲,一個是《平地風波》、一個是《火焰駒》的“打路”一折,就這麼兩折一演,不但演了以後,還為她辦了專場。

    說到辦這個專場,聽說不光是有觀眾看,還有很多專家,比如說程派藝術的名家,像王吟秋老師、還有像趙榮琛老師,還有幾位電影藝術家吳祖光、夏夢好像還有黃宗江老師,還有學校老師給她點評。是啊,他們看完了以後呢,覺得她這用亮嗓子唱程派很覺得新鮮、很新奇,但是不陌生,那麼就覺得這個張曼玲是個唱程的料,咱不能淨唱摺子戲,咱們得學大戲,就在那個時候呢,正趕上(李)世濟老師、李世濟老師排《陳三兩爬堂》,好吧,張曼玲去找世濟老師學《陳三兩爬堂》。那麼她就請世濟老師給她說《陳三兩爬堂》,在那個時候學習條件很差,她記得很清楚,抱著這麼大的鐘聲錄音機,這麼大,把這個世濟老師的錄音錄回來,她就天天沒黑沒夜的聽,一字一句的一個氣口、一個勁頭、老老實實地學,為什麼要這麼講,就是說他們學習程派,要從先從模仿開始,但是這個模仿不是終了,只是個開始,沒有這個基礎是不可以的,要好好的跟老師學習。說到這個《陳三兩爬堂》也是張曼玲老師的代表劇目了,也是久遠(演)不衰的,而且曾經記得看過這張照片,就是周恩來總理在中南海紫光閣看了她的演出以後到後臺跟她交談的情景。想起這些事情她依然很激動,那時候周總理跟中央一些領導毛主席、劉少奇經常看她的演出,特別是這出“陳三兩”演了很多次,那麼總理那次看完了以後,就跟她說張曼玲你很年輕,你要很好的學習程派藝術,程派藝術呢這個接班人比較少,你很年輕,一定要繼承發展。那她就記著總理的教導。她還有一個最深刻的印象,當總理跟他們接見完了以後,他們送總理從後臺出來以後,他到一個大廳,她還記得這個大窗戶簾,周總理和鄧大姐轉過身來就跟她說,張曼玲啊,咱們那個眉毛要畫的再重一點,就是總理對他們的關懷是無微不至,使她非常感動。你想那麼大的國家領導人,貴為一國總理,但是看一個青年演員的演出看的非常的仔細,也是關心他們的京劇藝術的接班人。您看有領導的關懷、有觀眾的支援,她在程派藝術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績,那麼她是怎麼理解繼承和發展這個程派藝術,這個問題也很大、也很深,一句話兩句話也很難說清楚,她只能說談談她自己的一知半解,她認為咱們的京劇藝術,博大精深是一門科學,那麼再加上她覺得程派藝術更是高階藝術,所以更需要我們用科學的態度、老實的態度來去進行學習。在她的實踐當中,她有兩個原則,一是規範中求自由,二是博採眾長,怎麼叫這個規範中求自由呢,她認為規範中求自由,守規範要根據自己的條件、走進自己的路;那麼博採眾長就是首先要沒有這個門戶之見,要這個吸各家之長,克己之短,她自己在實踐當中是這樣做的,就拿咱們這個唸白來講,千斤話白四兩唱,這個唸白很重要。那麼舉個例子,這個咱們的佳統劇《三擊掌》,她也是吸收了王派的唸白,他這個王派的唸白清朗爽利、節奏性很強,這個珠璣落地這個擲地有聲,所以把這個程派的這個委婉深沉的這種念法結合起來,也是加強了王寶釧這個忠實愛情,敢於堅持己見,這樣一個對於這種怎麼說呢,愛情的一種追求,所以她覺得這樣結合起來呢,更有利於刻畫人物。那麼在唱和做方面是不是她也有很多的感想,就拿唱來說吧,她是這樣認為,“我(他)們同樣都是程派演員”,但是呢由於什麼呢,這個性別不同,年歲不同、藝術經歷不同、演唱技術不同,那麼怎麼可能唱出來都是一個味,那麼她就想起來梅尚程荀,都是王瑤卿老先生的學生,但是他們到後來都不是四個王瑤卿,而都是結合自身條件形成了梅尚程荀,他們演一出《玉堂春》四個流派,那麼他們有他們的根據他們的條件,演出來的《玉堂春》各有不同,都有他們的風範、他們的特點,所以呢她認為在唱的方面如果講規範,那麼她就想他們要她體會要重點研究程大師的在唱的方面字、氣、味、勁,把這幾點根本的如果你這個練的到位、用的到位,她認為這就是規範。不是說就憑嗓子好,我識簡譜我就能把這個唱好,那麼要從人物出發,那麼談到這兒呢她還應該感謝她的恩師趙榮琛先生,他是一位繼承發展的典範,他一點也不墨守成規,比如作為她個人條件,是個亮嗓子,他很主張她用亮嗓子唱程派,有個人特點,但是有一點要有規範,這個高音要立音,但不是喊,不是尖,而是要內在的力度,她覺得這個只是一方面。那麼她想咱們京劇有一句老話,就是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她跟趙榮琛老師學了很多門道的東西,比如散板跟搖板也不同,搖板它是鼓師挎著板打,它是這種節奏,所以這個唱法都是要在節奏當中,比如說在談到身上、動作,他們的老前輩也教導他們就是什麼呢,柔而不軟、脆而不拙、媚而不俗,這個穩而不砣,她覺得這些他這種總結非常科學,這種是辯證的關係,說你穩了我就慢慢的,那就不行,那我一脆就慌慌張張就不行,所以這些都是門道的東西,所以這個對於他們這些演員來說,他們都是受益匪淺。另外談到水袖,這個水袖也是這樣,一般的容易花哨,但是她體會水袖是會說話的,為什麼呢,她覺得他是動作語彙、人物語言,他表達不出來我要舞的表現出來,來這個更加強他內心的活動,所以這些東西,她自己覺得透過很多這個老師對她的教導、對她的幫助,她覺得都是使她在學習程派這個速成的過程當中得到了深造。這個談到博採眾長,這個博採眾長她覺得是很重要的,重要一點就是沒有門戶之見,要吸收各家之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正處於叛逆期的中學生,應該怎樣正確引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