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經常教育我們一定要把字寫好,爭取卷面分,衡水中學甚至都能夠有一手漂亮的手寫斜體英文,在古代,行書、楷書、顏體、柳體等等字型眾多,各朝各代的學子都用什麼字型做答?朝廷有什麼規定或者不成文的規定嗎?
回覆列表
-
1 # 元元Cy
-
2 # 其實黒執事葬葬很帥
在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裡看到過介紹,明清科舉殿試答題專用字型是——【館閣體小楷書】
先來欣賞下館閣體,下圖是館閣體大家黃自元的館閣體作品↓黃自元是清同治七年(1868)的榜眼,也就是全國第二名。
那館閣體和其他字型相較有什麼特點呢?
館閣體特指楷書而言,是一種方正、光沼、烏黑、大小一律的明代官場書體。明代稱“臺閣體”,清代改稱“館閣體”。清代中期開始,讀卷大臣普遍注重書法,要求對策書寫必須“莊雅”,此書體更加受到重視。
中國科舉歷史上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被稱為“第一人中最後人”,也寫得一手非常漂亮的館閣體小楷書。下圖是劉春霖的殿試卷↓
劉春霖的小楷筆力清秀剛勁,深得世人推崇。當時社會上還流傳有“大楷學顏真卿,小楷學劉春霖”的說法。
劉春霖的小楷【秋聲賦】↓
P.S.劉春霖中狀元,還有一段關於他名字的野史傳說,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找找看。
古代科舉學子做答試卷都用館閣體小楷書。
館閣體,因為科舉形成的科場書體 ,以黑、大、光、亮特點。朝代不同,叫法不同,在明代稱“臺閣體”,到了清代改稱“館閣體”。
明永樂時期,翰林院侍講學士沈度,其書法風格秀潤華美,正雅圓融,深受成祖朱棣賞識,因而名重朝野,乃至片紙千金,上有好,下必甚焉,士子爭相仿效,遂成標準書體。
根據史料記載,趙秉忠中狀元后,授翰林院修撰,累官至禮部尚書,後因忤魏忠賢罷職。
從史料來看,科舉學子做答試卷都用小楷字型(即館閣體小楷書)。其書法工整凝重,有文章評價“在館閣體中尚不流於惡俗”。
↑資料圖:2019年“金榜題名”展覽現場的“大金榜”。
其實,對於明清時的考生來說,能寫一手好字只是他們的基本功。
館閣體是明清時期用於官方文書的主要字型。有研究認為,館閣體集多種字型於一身,其特點是規範、勻稱。
事實上,古代科舉學子都用館閣體做答試卷。考官對於考生書法的要求與當時實際需求密切相關。
比如:從曾國藩、左宗棠等人留下的信札資料來看,他們也都曾督促後輩重視書法。左宗棠為了讓兒子寫出一筆好字還給出了明確的指標:“每日取小楷貼臨摹寫三百字”。
古代也有卷面分之說,清朝考試必須要用專門的書法館閣體進行答題,如果用別的字型書寫,則不予採用,同時,卷面還要保持潔淨。所以,一手好字尤為重要。
而武科考試則不需要考這麼多文化課,只需要考三場:
第一場是馬上箭法;第二場是騎步射;第三場為文考。對比文科,試卷也相對簡單,武科考的更多是兵法韜略,用現在的話說是軍事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