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每日點兵
-
2 # 二戰歷史愛好者
抗日電視劇《亮劍》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片中的李雲龍在被服廠當廠長時,官復原位,順手還撈走了200箱“邊區造”手榴彈,還不忘吐槽一番:邊區造太差,一炸就成兩半,根本比不上日本的“香瓜”手雷。
李雲龍口中所提到的“邊區造”手榴彈真的是隻能炸成兩半嗎?我們來看看歷史中它的表現,再來定論吧。
“邊區造”生產場景
八年抗戰中,小型木柄手榴彈被大量運用,逐漸成為了中國軍隊的招牌裝備之一,抗日軍民習慣把其稱為“邊區造”木柄手榴彈。
但是,這一時期八路軍自行生產的手榴彈質量很差,威力也極為有限。而且當時用的是自制炸藥,主要是黑火藥。雖有部分使用氯酸鉀的炸藥,不過,據當時老兵回憶,使用氯酸鉀的炸藥,由於配比不佳,威力和黑火藥相差不大。1939年底,八路軍總部一方面表揚柳溝鐵廠等單位已經能批次生產手榴彈,但也提出手榴彈瞎火事故頻發,爆炸威力弱的問題。甚至有部隊抱怨,我們的土造手榴彈扔出去可能只能炸成兩半。
民兵腰間、手裡拿著“邊區造”
這時候,很多戰士私下裡更願意使用繳獲的日軍“香瓜”手雷,也就是日軍95式手雷。為此,八路軍曾多次派出技術人員到基層調查,試圖解決這一問題。
一邊摸索,一邊根據戰士的反饋,技術人員不斷根據實際情況對木柄手榴彈的設計進行最佳化。他們將藥捻導火索改為真正的紙質引火管,邊裝火藥,邊壓緊,這樣就保證引火管中不會有空隙,從而基本杜絕了故障。隨後,技術人員又對摩擦火帽和引火管的連線部等幾處細節進行了最佳化,進一步提高了發火和延時的可靠性。
1943年之後,“邊區造”手榴彈質量已達到相當水平,而且產能足夠滿足使用。當時的八路軍、民兵出門時一定會在腰裡塞上幾枚“邊區造”,而部隊經過大練兵後,平均投彈距離提升到40米左右,猛烈而準確的手榴彈經常讓日軍誤以為遭遇了“炮擊”。
“邊區造”
但在那個苦難的歲月,“邊區造”的確簡陋了些,比起鬼子的“手雷”要遜色了許多。抗日神劇中,很多人都很羨慕人家有那麼好的武器裝備。
現在我們回過頭去看,如果那個時候沒有這些先烈拿著這些“邊區造”的浴血奮戰,我們現在恐怕連電視都看不上,他們以前發明的游擊戰,地雷戰,地道戰,看似落後。然而正是這些落後的東西,讓你我他才能一邊安然的上網聊天,一邊過上幸福的日子。感謝他們把日本鬼子趕出了我們的祖國!
-
3 # 冰雹藍天
以我當年投擲過多枚手榴彈的經驗來回答。
手榴彈,要想大面積殺傷敵人,就必須前方鑄鐵部分炸成成百上千個碎片,而且成傘狀飛出,以極高速度對敵進行攻擊。
目前中國所裝備的手榴彈,重量2斤左右,投擲後能炸裂成上千個碎片,每個碎片都可能成為殺傷敵人的利器。
當年的我軍由於受各種條件的限制,所有的武器裝備,包括彈藥補給都依靠從敵人手中繳獲而來,可以說是每一發子彈都非常的珍貴,更不要說手榴彈了。
記得看過一部老電影,還是黑白的,上面的八路軍馬上要進行一場阻擊鬼子的惡戰,但是每個人只配發子彈5發,一個班配發手榴彈5枚,拿到手榴彈後,戰士們狂喜,甚至比拿到一把子彈都高興,這足以說明了在那個年代,手榴彈的稀缺性。
為了更好的保障各部隊的彈藥補給,邊去成立了研究部門和生產廠,手榴彈的生產供應就是最要緊的。那時,所有的材料、成品製作完全依靠自己動手和土辦法。
炸藥就成了最棘手的問題,當時由於無法買到,所以只能用土辦法自己調製。木炭、硝酸、硫磺等按照比例混合,但是這些基礎材料也是靠手工調製,所以整個調製出來的炸藥的燃爆性較差,無法將手榴彈的戰鬥部分整體完全炸裂。
再者,戰鬥部的鑄鐵,由於當時的工藝落後,又沒有裝置,只能是土法的熔鑄,這樣用簡易模子但出的鑄鐵結構也是厚薄不均,薄的地方就容易出現先炸裂開,如此一來,成為兩半也是情理之中的是。
-
4 # 思。 源
首先說這是很有可能的。限於當時的生產水平,由於火藥的配比,材料的加工都相當低劣。一群沒有受過科學教育的農民。生產出來的武器可想而知。
事實上,不僅僅是手榴彈。老百姓生產的地雷,原材料用石頭
,配比不科學的火藥,在石頭上鑿洞,填裝火藥,這種地雷往往炸不死人。卻可以對敵人起到威懾作用。
正是用這些低劣的武器。我黨領導廣大人民群眾艱苦卓絕,不怕犧牲的奮鬥中贏得了八年抗戰的勝利,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一定要牢記歷史,不忘初心,艱苦奮鬥,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我們的貢獻。
-
5 # 漩渦鳴人yy
我……其實不喜歡做那些重複的回答,不過,這一次……算了,該重複的還是重複一下吧。
手榴彈,分為進攻型和防禦型,很顯然,中國當時仿製德國的木柄手榴彈,是進攻型,裝藥量大,無刻槽,利用手榴彈中的炸藥爆炸時產生的衝擊波殺傷敵人
而但是李雲龍最後說,你手榴彈還不如小日本的香瓜手雷,香瓜手雷就是防禦型,有刻槽,裝藥量小,主要依靠爆炸的時候產生的碎片殺傷敵人。
我相信李雲龍是羨慕小日本香瓜手雷有邊區造沒有的效能。
當時,中國方面仿製的時候,由於技術上的原因,選擇鑄鐵作為原材料,多增加了一個碎片的功能,但是沒有刻槽,破片效果,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破成兩半,並不影響這種手榴彈的殺傷效果,但是,由於敵後條件艱苦,我敵後工作人員只能用黑火藥,彈藥成分低下,殺傷力有限,而且,製造的時候,由於生產工藝不嚴格,生產需求大,彈壁太厚,手榴彈的威力再次減小。
說實話,當時的條件是艱苦,八路軍與新四軍可以說是抗戰部隊序列裡面最艱苦的部隊,即使是一樣以條件艱苦著稱的川軍,也是子彈管夠,但八路軍連子彈補給都是個大問題,國民政府又不給補給,有手榴彈總比沒有強。
-
6 # 密探零零發
近些年,出現了一大批手撕鬼子、步槍打飛機、褲襠藏雷等抗日神劇,但《亮劍》無疑是其中的一股清流,絕對的良心劇。其中李雲龍有一句經典臺詞:“你們這些邊區造手榴彈有時候只能炸成兩半!”雖說有吐槽的成分,但卻也形象地展現了當時抗日根據艱苦地條件。那麼,為何邊區造手榴彈有的只能炸成兩半呢?真相讓人落淚,感嘆不已!
當時,八路軍和新四軍主要是在敵後建立抗日根據地,並且大部分都在偏遠落後的山區,本來當地就沒有兵工廠,再加上日軍的囚籠政策,對抗日根據地進行嚴密的封鎖,武器彈藥極其匱乏。但活人不能被尿憋死,於是邊區兵工廠應運而生,準確的說算不上兵工廠,算一個小作坊,主要維修武器,生產一些土地雷,還有就是邊區造手榴彈。
這些邊區手榴彈的生產設施簡陋至極,有些甚至根本談不上生產設施。一兩個簡易的模具搭配一個小的火藥作坊,就成了一個手榴彈生產點。他們首先將收集到的金屬高溫熔化成水後倒入模具中,冷卻成形後,裝入自配的火藥,再按上一個不知道從那棵樹上弄下的木柄,一顆手榴彈就大功告成了。
當時,由於火藥是自己配置的黑火藥,很少能夠生產TNT,或者從敵人未爆炸的炸彈裡收集的黃色火藥,再加上用量比較少,導致這種邊區造手榴彈在爆炸的時候威力有限,爆炸後出現李雲龍說的只能炸成兩半,甚至只是在彈體上炸出一個窟窿而已。
實際上,不是我們不想生產出優質的威力巨大的手榴彈,實在是當時的敵後條件太惡劣,不允許我們這樣做。當然也有像我軍最大的黃崖洞兵工廠這樣,是我軍鮮有的可以生產出優質手榴彈的兵工廠。雖說這些邊區造的手榴彈威力有限,但有總比沒有強呀!實際上,東北抗聯那些將士們連邊區造的手榴彈都沒有,他們只能用硫磺、木炭和鐵砂鉛屑塞進玻璃瓶裡製造的爆炸瓶來打擊日軍。
總之,抗戰時期,我軍就是在這樣的艱苦的條件下,用著簡陋的武器與裝備精良的日軍浴血奮戰,最後將其趕出中國的。這些為抗戰勝利作出貢獻的英雄們,他們都是民族的脊樑,向他們致敬,永垂不朽!
-
7 # 李三萬的三萬裡
根據地造的手榴彈在抗戰初期的質量確實不咋地,自制手榴彈規格大小不統一,材質和裝藥也是五花八門。這種小作坊式生產的手榴彈,其彈頭鐵殼鑄造充滿了各種缺陷,比如戰士領到手榴彈得先摸一圈看有沒有還沒磨掉的鑄造毛刺,有的話得在石頭上好好磨磨給去掉,免得行軍打仗時候刮破寶貴的軍裝。扔出去的手榴彈因為黑火藥質量差裝藥也鬆鬆垮垮,爆炸威力參差不齊。
1940年4月,八路軍總部從延安抗日軍政大學等單位調來一批曾留學德國、日本等國的技術人員,與一批專業技術熟練的工人相結合,在太行山上開創了大量生產自制炮彈的歷史。這是根據地軍工生產上的一件大事,是冶煉工藝的一次飛躍。他們成功製造出了硫酸,研製出多種烈性火藥、炸藥,用它們裝填的槍彈、炮彈和手榴彈、炸藥包,才進一步的提高了威力。
雖然用現在的眼光看,那個時候的軍工生產還屬於粗製濫造,但畢竟能夠自己生產出具有一定殺傷力的武器。有了這些武器就有了敢於同敵人作戰的勇氣和本錢。雖然炸不死,炸傷也有用,即便炸不傷,嚇你一跳,也比沒有強。“邊區造”手榴彈後來,大家也習慣把這種手榴彈稱為“邊區造”手榴彈,逐漸成為了中國軍隊抗擊日寇的招牌裝備之一。當時,一枚手榴彈成本是五毛錢,按當時的物價來說,吃一碗粉才幾分錢,這五角錢也算是相當貴的價格了。所以,八路軍常常用“一枚手榴彈合幾斤小米”來教育戰士們節約使用武器彈藥。抗戰八年,八路軍和新四軍設立了數十個大大小小的兵工廠,彈藥總產量為子彈780萬發,手榴彈450萬個。
-
8 # 歷來現實
咱老李口稱的“邊區造手榴彈”有時候表現真的不夠給力,炸成兩半的事兒有,炸開一條裂縫的事兒有,沒炸開只是呲煙花的事兒,也有。
抗戰之前的中國國民政府曾經批次購買過德國M24系列的長柄手榴彈,在國內戰爭中被大量運用,殺傷力較大,於是在漢陽、濟南、山西、鞏縣各地的國軍兵工廠,紛紛推出仿製版,在抗戰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德國M24系列在老家德國於1924年定型,它的外殼是採用薄脆鋼板衝壓成型,裡面填充的是TNT炸藥,屬於靠爆炸衝擊波和少量彈片造成殺傷的進攻型手榴彈,但也可以加裝刻有預製破片槽的鑄鐵彈套,變成靠大量散碎彈片造成殺傷的防禦型手榴彈。由於德國M24系列獨特的木柄長把,使得它的空中執行軌跡既遠又穩定,給對手帶來很大麻煩。國軍兵工廠仿製的德國M24系列手榴彈,水平則良莠不齊,山西、濟南兵工廠採用的即是鑄鐵外殼和黑色火藥,八路軍的兵工廠前期由於缺乏裝置、技術、原料和經驗,所仿製出來的成品也大量使用黑火藥和鑄鐵,即便這樣也是前線部隊的寶貝。隨著八路軍兵員數量的不斷擴大,八路軍軍級的正規兵工廠產量跟不上實戰需要,各級邊區兵工廠也就地取材,開展土法制造手榴彈的程序。簡易模具製造而成的鑄鐵式手榴彈,比起衝壓鋼板,裝置投入這方面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敵人來掃蕩了抱上模具就可以撤退,即便丟了也可以重新制作一套,但這種製作工藝就決定了彈壁厚薄不均,再加上黑色火藥的侷限性,使得文章開頭時描述的那一幕幕成為現實——這種“邊區造”手榴彈老是炸不響,炸響了往往殺傷力也不大。到了後期,八路軍兵工廠在旅德華人的幫助下,偷師掌握了鋼製彈體的生產技術,在許多歸國技術人員的支援下,在火藥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製造出了硫酸,在此基礎上研發出多款烈性炸藥。根據地不缺煤礦和鐵礦等能源材料,這也是穩定生產的一大保障,打這時候開始,小日本的苦頭就來了。根據統計,抗戰期間中國軍隊使用了3000萬顆以上的手榴彈,其中八路軍及其下屬部隊使用了800萬顆,侵華戰爭中日本軍人的傷亡人數的三分之一,就得拜中國生產的手榴彈所賜。
大顯神威的黃崖洞兵工廠的“邊區造”主要還是配備給八路軍主力部隊,像縣大隊、區小隊、敵後武工隊這些游擊隊員們,恐怕更多的還得使用簡易版的各不掛名分廠製造的土法手榴彈,不僅僅是被李雲龍詬病的鑄鐵,甚至石頭、陶瓷也一樣被廣泛使用,也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打擊敵寇的積極作用。 -
9 # 天河水鄉
過去因受條件限制不可能鑄造預製碎片的彈體,而是製造相對簡單的上下模彈體。所以當手榴彈爆炸時從上下模的分形線炸開,彈體一分兩半,從而形成兩個彈片。是有可能的。從而從武器方面證明當時的戰士打鬼子多麼不容易,血肉長城!其實就是抗日的軍人,敬禮!
回覆列表
這雖然是李團長的一句吐槽,但在當年那種極度危險和動盪的戰爭環境下,卻也不失為一種真實的寫照。
1938年春,八路軍總部和一二九師進駐太行山區,開闢了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太行山自出銅鐵、煤炭,為手榴彈的製造和生產提供了充足的原料。至1939年6月八路軍總部成立軍工部時,已經組建了兵工廠七座,有4個步槍製造所和3個彈藥廠。太行山區的軍工生產已初具規模。
實際上,黃崖洞等正規兵工廠生產的手榴彈,產品質量並不比國民政府的產品遜色,仍屬於制式手榴彈範疇,而不是電視劇裡所說的“邊區造”。
很顯然,當時身處在敵後的兵工廠產量畢竟有限,並不是每一個軍分割槽都能獲得寶貴的物資補充。想要維持如此廣闊的戰場上的彈藥消耗,活人當然不會被尿憋死。所以八路軍挺進山西后便馬上組建了許多的“邊區製造所”用於製造彈藥和武器維修。手榴彈當然是重中之重,於是,讓人又愛又恨的“邊區造”和“游擊區造”系列手榴彈就誕生了。
這些手榴彈的生產設施大多因陋就簡,有些甚至根本談不上生產設施。一兩個簡易的模具搭配一個小的火藥作坊,邊區製造手榴彈日生產可達數千顆,但大部分都是爆炸後僅能裂成幾片的劣質品,有些手榴彈甚至爆炸後僅在彈體上炸出一個窟窿。這並不是製作者對於戰士的生命不負責任。只是因為在日軍不斷掃蕩的殘酷環境下,用這些簡易的裝置在最短的時間內生產最多的武器,是他們唯一的選擇。常言道,能拔膿的就是好膏藥。有這麼幾顆低劣的“邊區造”,也總比沒有強!
然而,在那些抗戰的苦難歲月裡,我們恰恰就是靠著這些簡陋低劣的武器裝備,讓鬼子心驚膽戰,日夜不得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