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句味道
-
2 # 餐飲行者
感謝誠邀!
2000年在大連學徒時,海鮮刺身屬於冷盤檔,經過多年餐飲實踐,國內陸續出現韓餐日料,但這些品類在原材料使用、調料配製、盛器擺盤等方面,與中餐有很大區別,可以確認海鮮刺身屬於冷盤,在國內是高階冷盤!
如果只接觸中餐,應該不會有這個疑問,海鮮刺身一直都是冷盤檔口負責,隨時社會發展,韓餐日料品牌大批出現,尤其是商超餐飲,這些品牌更是必配!如果您去品嚐就會發現,儘管都在相互交流,相互融合;韓餐日料與中餐海鮮刺身還是有很大區別!
中餐海鮮刺身最早有:刺身海參、刺身鮮鮑、刺身三紋魚、刺身活多寶等;突出中餐一菜一味、食料專一!力求把這道菜在最短的時間內端到餐桌,刺身海參吃的時候非常脆鮮,刺身活多寶顧客在食用魚片時,魚嘴必須是動著的,必須大廚親自操刀!
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很多地區都有吃生海鮮的習慣,一般會蘸些醬料食用。不過,對外可不是直接叫生海鮮的,而是刺身。那麼,為什麼會把生海鮮叫做刺身呢?
刺身,這一說法其實來源於日本,指的就是生吃新鮮的海魚,後來成了日本的特色美食。至於為何把生海鮮叫做刺身,傳言說是日本漁民在提供生魚片的時候,將魚皮去掉之後不太好區分魚的品種,所以想出了在每種魚的魚皮上刺上竹籤這個該辦法,於是將其稱為“刺身”。
其實,說到刺身,和中國早期叫做“膾”的烹飪手法極為相似,因此很多人都說日本的刺身就是效仿中國的這種手法而來。
“膾”,指的是生吃魚肉,據相關歷史文獻記載,早在南北朝時期中國就出現了生吃魚肉的說法,一直流傳至今,只不過我們國家現在叫“魚生”,在廣西、廣東一帶比較流行。
所以,其實還有一種說法,日本為了區分開“魚膾”這種方式,將本土的製作方法先定名為“切身”,意思就是切開的魚身。但後來人們覺得“切身”與“切腹”很是相近,不太吉利,所以就用意義相近的“刺”來代替。
常見的刺身,大多是海魚,像比目魚、金槍魚、三文魚等等,或者還可以用貝類、蝦蟹類等海鮮作為刺身材料。再與蘸料相互配合,確實是一道吸引人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