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9
回覆列表
  • 1 # 洞見歷史智慧

    大家好,我是洞見歷史智謀。下面我來回答下這個問題

    先上結論,即使項羽渡過烏江,也沒有機會捲土重來。下面我從三個方面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項羽渡江只能保命。

    當帶著二十八名鐵騎來到烏江後,項羽遇到烏江亭長。烏江亭長說了一番話,表達了兩層意思:一是烏江只有我一人,大王隨我渡江,即可保命;二是江東方圓千里,民眾數十萬,足可以稱王。

    如果項羽跟隨烏江亭長過江,肯定能短時間保命,也可以收攏部分軍隊做抗爭,但這只是暫時。

    其次,項羽難以抗衡大勢。

    假設項羽已經渡過烏江,收攏了部分軍隊,但天下諸侯在劉邦帶領下,勢必會大軍壓境,攻滅項羽。因為臥榻之側,其容他人酣睡,劉邦是不允許這種情況出現的。

    我們要知道,在項羽和劉邦鴻溝議和之後,項羽是真議和,劉邦是假議和。劉邦在張良和陳平的勸諫下,立刻倒戈前進,向東追擊項羽,雖起初遭遇失敗,但在調動韓信、彭越和英布後,立刻合圍項羽。

    項羽在四面楚歌之際,突圍逃亡,才到的烏江邊。從議和可以看出,劉邦消滅項羽的決心堅定,絕不會允許項羽苟延殘喘。

    從實力對比來看,以小小的江東對抗天下大軍,失敗只是遲早的問題。

    最後,項羽不是死亡就是逃亡

    在鴻溝議和前後,項羽已經失去了爭奪天下的資格。劉邦已經從西面、北面和南面完成了對項羽的合圍。

    項羽渡過烏江,只是延緩自己被滅亡的時間。如果他想得開,失敗後就像季布一樣到處逃亡;想不開,早晚都是烏江自刎的結果。

  • 2 # 蜀山筆俠

    一代霸王項羽,當他在烏江邊上揮劍自刎的時候,我們才猛然想起:當初和他一起江東起義的“八千子弟兵”到哪裡去了呢?

    這不是一個突兀的問題,當你回頭再把《史記》讀一遍,你會驚奇的發現:“八千子弟兵”,就像一道閃電,在楚漢故事的一開始,它就驚豔的亮相,鉅鹿一戰,創造了“破釜沉舟”的軍事神話,但從那以後,它就永遠的消失在了眾人的視線範圍。直到故事的結尾,項羽無顏面對江東父老的時候,才再次提及當初的這支神奇傳奇之旅。那麼,在中間這麼長的時間,“八千子弟兵”到哪裡去了呢?

    項羽破釜沉舟

    如果我說:“江東子弟兵”和項羽根本就不是一路人,他們早就分道揚鑣了,你相信嗎?如果你不相信,我想請你回答幾個問題:

    1、項羽是江東人嗎?如果不是,他是哪裡人?

    2、“八千子弟兵”是由哪些人組成?農民?地主?貴族?

    3、同是楚國後裔,項梁為什麼會襲殺楚國三戶之一的景駒?

    4、項羽的第一謀士范增,為什麼總是得不到項羽的重用呢?項羽智商有問題?

    5、項羽的麾下大將,哪個是江東人?

    如果你能回答這幾個問題,“八千子弟兵”的下落之謎,便迎刃而解。下面,我們沿著項羽的生平足跡,來看看這支部隊,曾經發生的一切!

    項羽的祖籍是在下相,下相就是今天的江蘇宿遷,如圖:

    下相(宿遷)位置

    大家注意,下相在長江以北,屬於秦朝設定的東海郡,而江東屬於長江以南的會稽郡,如圖:

    秦朝行政區劃圖

    項家是因為項梁殺了人,才舉家避禍到了會稽郡,也就是說:項家並不是江東土著人!

    陳勝、吳廣起義的地點是在大澤鄉,屬於當時的泗水郡,他們一路向西,打向咸陽,主力是農民(前期)。而江東的位置正好相反,這裡的老百姓是沒有多大興趣造反的,真正造反的,實際上是被秦滅亡後的楚國貴族後裔,他們失去了一切東西,因為他們曾經擁有!而老百姓呢?重來就沒有擁有過!這些懷著國仇家恨的貴族子弟們,他們組成了一支戰鬥力驚人的復仇之師。項家,只是他們的帶頭人。

    接下來,項梁帶著“八千子弟兵”渡過長江,滅了自立為楚王的景駒,又立前楚懷王熊槐的孫子熊心為後楚懷王。項梁為什麼要繞著圈子來做事兒呢?那是迫不得已,滅景駒是為了自己稱王,立楚懷王是被逼的。在楚國“保皇派”范增和“江東子弟兵”的壓力下,項梁被迫延遲了自己的計劃,暫時尊代表楚國老貴族利益的熊心為楚懷王。

    范增和“江東子弟兵”為什麼會支援楚王后裔呢?范增是一個老人,他出生在公元前277年,那時還是楚頃襄王熊橫時代,離楚國滅亡還有43年,他親眼看著楚國衰亡,親眼看著王翦的60萬秦軍攻入楚國國都,親眼看著楚人一個個倒下在秦人腳下,在范增心中,已經深深的種下了一顆楚國的種子。他跟隨項羽,是為了復辟楚國!而“八千子弟兵”呢,他們代表的是被滅老貴族的利益,只有楚國的舊制恢復,他們才能迎來春天!

    八千子弟兵

    而項家不一樣,他們恢復楚國僅僅是為了借這個殼,號令天下,成就自家霸業,所以,他們在目的上出現了分歧。

    項梁死後,項家一度失去兵權,後來在范增的支援下,項羽又殺死擁兵自重的宋義,這時項家才重新回到統帥的位置。但“八千子弟兵”,此時已經逐漸偏向范增這一邊。

    “鉅鹿之戰”,“八千子弟兵”發揮了他們起義以來最大的一次作用,擊敗了秦軍主力,迫使秦將章邯最終投降。

    項羽為什麼要接受秦軍的投降呢?項羽已經開始意識到:要想成就霸業,就必須培養自己的勢力!但接下來,就傳出了秦軍要譁變的謠言,是誰幹的呢?用腳趾都能想得到!誰最恨秦華人?

    項羽以後做的事,包括鴻門宴、戲下分封、暗殺楚懷王等等,都可以看得出:他已經徹底擺脫了楚國舊貴族的勢力,項羽已經和他們正式決裂!被他委以重任的大將,諸如:龍且、英布、鍾離昧,蒲將軍這些,你去查查,沒一個是江東人!

    “八千子弟兵”的結局史書雖然沒有記載,但范增的下場就是“江東子弟兵”最好的寫照。

    當“四面楚歌”響起的時候,歌聲似乎是在說:項王,你還記得當初的我們嗎?

    四面楚歌

    當項羽在烏江岸邊遠望江東的時候,他眼裡看到的是被他拋棄的江東子弟兵一個個怨恨的眼神,此時,他在腦海裡問自己:江東,還回得去嗎?

    烏江自刎

  • 3 # 這些歷史要讀

    不能,因為項羽已經失去與劉邦爭奪天下的資本了。

    首先來看當時的雙方的勢力;

    當時漢軍經過幾年的攻伐,已得天下之大部份。在楚漢相爭期間,劉邦一方面以本部兵馬拖住項羽主力;另一方面讓韓信四處征戰,先後拿下魏、趙、齊、燕等諸侯。

    到垓下之戰前,漢王劉邦勢力包括本部根據地漢中、巴蜀、三秦(雍、塞、翟);韓信打下的魏、趙、齊、燕等地;以及投向漢軍陣營的梁王彭越、九江王英布、大司馬周殷、衡山王吳芮。而項羽的勢力,就只剩下西楚和忠心於自己的臨江王共尉而已。

    再看後勤;

    高祖劉邦之前之所以要和項羽談和,是因為其本部漢軍根本沒法對項羽形成合圍,需要聯合韓信、彭越等部,所以想透過時間來準備而已。那麼,項羽難道不清楚劉邦的小算盤嗎?當然不是,但他是不得不和。因為,楚軍的後勤跟不上!

    項羽雖然很能打,陣中的季布、龍且、鍾離昧等也都是驍將。但他的陣營卻缺少像蕭何、陳平這樣的治國能臣。因此,西楚多年征戰下來,看似天下無敵,但其實國內早已窮途末路,卻衣少糧,人馬疲憊。

    而漢軍就不同,每次大敗後都能快速補血。雖然漢軍敗多勝少,但卻是越戰越強。所以,項羽很清楚,自己的軍隊更需要時間休整。這就正如張良和陳平對劉邦說的:“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

    項羽原以為劉邦沒能力對自己展開合圍,議和對自己是有利的。可惜他沒想到劉邦居然採納張良的意見,將陳以東直到大海的大片領土封給齊王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封給彭越。使漢軍各方勢力迅速像劉邦的漢軍本部靠攏,形成對自己的合圍。

    最後看兵力;

    漢軍各路兵馬加起來有五六十萬,而楚軍當時撐死也就十萬,處於絕對的劣勢。而且在士氣上也比不上漢軍。當時的漢軍,除劉邦的本部兵馬由於長時間與楚軍對戰比較疲憊外,其餘各部,尤其是韓信從齊地南下的部隊,基本上是養精蓄銳的軍團。

    而反觀楚軍,人少糧少就算了,還是一支久戰的疲師。而且還是在地形都不佔優勢的情況下作戰,士氣之低落可想而知。 所以,垓下之戰打從開始就註定是項羽失敗的。

    既然大勢已定,再回江東又有何意義呢?與其繼續被劉邦追打,還不如轟轟烈烈的死去……

  • 4 # 華哥雜談

    歷史沒有如果。最近有很多這樣的問題,比如崇禎如果遷都南京會不會失敗?明亡後如果是漢人王朝接班會不會進入資本主義社會?我的答案是,絕無可能。

    項羽之敗不是歷史沒有給他機會,而是他把一手好牌打成爛牌,最後全輸光了。

    項羽是一位軍事天才,這是不容質疑的。起義前期,各地農民軍勢如破竹,但秦朝最後一位將星章邯出現後,農民起義暫時陷入了低潮。各路義軍面對強大的章邯軍,不敢前進。這時候,項羽脫穎而出了。他殺了宋義,帶領7萬多楚軍將士,敢於破釜沉舟,直撲40萬秦軍,九戰九捷,一舉擊敗秦軍主力。此後在彭城之戰中,項羽以3萬精銳對陣劉邦56大軍,打得劉邦連老婆孩子差點都不要了。

    項羽打敗秦軍,功蓋天下,本來可以乘此一舉鼎定中原,建立起項氏王朝。但他沒有看清秦統一中國後歷史走向,以及老百姓戰亂多年後渴望和平的願望,依然恢復春秋戰國的分封制,不僅不得人心,也為自己樹立了強大的對手。

    項羽是一位出色的軍事統帥,但在用人方面卻不合格。

    項羽在軍事上的表現當仁不讓,比那位遇事只會“如之奈何”的劉邦強多了。可劉邦擁有的突出能力,這就是識人和用人能力。劉邦手下的文臣武將個個都十分出色,並且在劉邦帳下人盡其才,劉邦統籌不如蕭何、計謀不如張良、帶兵不如韓信,可是劉邦能及時吸納謀士的正確意見,不會不懂裝懂,放手使用這些人才。

    項羽手裡只有一個出色的謀臣范增,但項羽卻聽不進意見,事事剛愎自用。再者,有能力的人在項羽手下得不到發揮,韓信、陳平、英布、彭越,個個都是一等人才,卻無法得到重用,最後紛紛跑對手那邊去了,成了劉邦打敗項羽的功臣之一。

    項羽軍閥習氣很重,缺少政治家的氣度,無法收買民心。

    項羽是楚國舊貴族出身,對於楚國為秦所滅耿耿於懷。他帶兵打敗秦軍後,乘機大肆報復,動不動就屠城、火燒宮殿,完全憑個人意氣用事。這一作法不僅無濟於事,又弄得民心盡失。

    劉邦早期本是底層混混,可是進入關中後,吸取謀士意見,最大限度地控制個人慾望,主動“約法三章”,與民秋豪無犯。劉邦的這一作法無疑具有野心,甚至引起了項羽一方的警惕。

    反覆無常、婦人之仁是項羽性格的又一大缺陷。

    司馬遷在《鴻門宴》中,對項羽的性格有著精確的描述。當他聽別人說劉邦在關中與民“約法三章”,志向不小時,立即勃然大怒,準備發兵攻打。

    結果劉邦一方聽到密報,馬上派人解釋。項羽在范增的安排下,擺起了鴻門宴,請劉邦入甕,企圖在酒宴上殺了劉邦。結果項羽在劉邦及張良等人的花言巧語下,竟然不忍下手。

    更讓人可氣的是,項羽居然把在劉邦陣營中的眼線曹無傷給抖了出來,這簡直就是有點無腦了,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他居然如此單純。可劉邦就不一樣了,回營後第一件事先殺了臥底曹無傷,兩人的表現立馬見高下。

    項羽能把一手好牌輸得精光,不是因為他沒有機會和運氣,也不是他打戰不行,而是性格缺陷和政治才能使然。他是一個好的軍事統帥,但絕不是一個開創數百年帝業的開國之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面對一些重要選擇時,應該怎麼去抉擇?